3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
《3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三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细化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2.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计量。
3.解决有关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课时:
课题: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1.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2.正确区分时刻与时间段。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会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2.通过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提升学生时间单位换算的能力.
2.能够灵活运用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教学难点:
1.能够灵活运用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2.正确区分时刻与时间段及其书写方法.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及练习二中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课时: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例2及练习二中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口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第三课时: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经历探索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3.培养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第四课时:
课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4及练习三中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合理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与质量单位吨。
2.明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准确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表示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
单的换算。
3.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厘米=10毫米;简单的换算;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第二课时:
课题:
分米的认识及换算
教学目标:
1.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正确换算米、分米、厘米、毫米。
第三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了解表示千米的符号“km”,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3.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第四课时
课题: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教学内容:
第27页例5 、例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建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
教学难点:
路程的估算。
第五课时
课题: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7、第32页例8。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表示吨的符号“t”,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估计质量的能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例9.
教学目标:
1.运用列表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全面、仔细思考问题的方法。
3.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准确地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2.熟练准确地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1、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7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2.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3.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加法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
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的算理。
第二课时
课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3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验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第三课时
课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八3.7-10.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三位数加法的算理及算法的熟练应用。
第四课时
课题: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4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理解计算法则。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第五课时
课题: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3
教学内容:
教科书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减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
被减数中间是0的连续退位减的算法,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第六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例题4
教学内容:
教科书43页例4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
(一)
教学内容:
p47.1.2和练习十1.3.4.5
教学目标:
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教学重点:
巩固、熟练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准确地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第八课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
(二)
教学内容:
p47.3和练习十2.6.7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通过多种表征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3.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指导画图,明确可以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和两种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5.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倍”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50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
利用旧知“几个几”迁移、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3.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倍”模型的建立,理解“倍”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51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2.指导学生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有序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三课时
课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内容:
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学会看线段图。
教学难点:
利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四课时
课题:
倍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已学过的倍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学生对“倍”的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灵活地求出几倍数和倍数,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识图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汇报的表达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比较灵活地求出几倍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注意口算和笔算相结合和算法的多样性。
3.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选择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
2.解决含有“归一”、“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56页和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并抽象概括出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仔细看题、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在现实情景中进行乘法计算,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乘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
第二课时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在学生理解口算算理及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简便算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3.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景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提高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的口算乘法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
教学内容:
60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掌握乘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书写竖式。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第四课时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
教学内容:
61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或操作,通过动作表征与符号表征间的转换,使学生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并渗透追求简洁合理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
第五课时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62例3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纠正进位叠加可能发生的错误,正确掌握乘的顺序和每一位积的书写位置,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的估算,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
第六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66页例4、67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数乘0的过程,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的算理,从而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在探究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估算意识。
4.渗透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0占位的道理。
第七课时
课题: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67页例6
教学目标:
1.借助旧知,自主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简便写法。
2.结合例题的教学,初步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突破“数位对齐”这一思维定势,理解利用0的特性而产生的简便写法的现实意义。
第八课时
课题:
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的算理。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能正确区分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加深对乘法竖式简便写法的理解。
第九课时
课题: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70页例7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第十课时
课题: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71页例8
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归一”数量关系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教会学生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通过信息的整理,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