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docx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成绩与问题
二、《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原则及要点
三、深刻认识英语课程的价值
四、解读英语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
五、对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的再认识
六、解读分级标准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成绩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
3.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质量明显提升;
4.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5.英语教学研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同时,我们也看到英语课程还面临一些问题,如:
1.新课程理念尚未全面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
2.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3.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4.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给予更多关注;
5.评价方式改革有待深化。
二、《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原则及要点
修订的指导思想: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实际,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
修订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刻总结了十年实施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广泛听取了广大英语学科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下修订原则:
本次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年来课程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力求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利于解决课程改革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能满足和适应未来十年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修订原则1.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
2.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需求。
3.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以
及实施建议等部分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4.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充分考虑小学段和初中段英语教学的特点,分别提供具体指导以及教学和评价案例,反映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实践成果,加强指导和可操作性。
确定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的依据
一是《规划纲要》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质量的目标。
同时,强调要关注对学生的品行、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了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
因此,本次修订应特别关注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关注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品格和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方面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可考虑适当降低目标要求,以利于学生减轻课业负担。
二是修订组自2007年起对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进行了集中调研,也认真研读了教育部转发的来自全国的调研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修订组发现:
各地对《标准》总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标准》的理念、设计以及内容与要求的满意率均达95%以上。
由此确立了《标准》基本框架和目标体系保持不变的原则。
三是鉴于对此次《标准》修订的反馈意见主要集中于《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方面,特别希望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
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充分采纳这一意见,突出《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修订,细化内容要求,加强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拟提供教学案例和评价方式与方法举例。
同时,对小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范围应更加明确,与初中阶段的目标要求进行分别表述。
修订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2.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3.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修订要点
1.修订后的《标准》进一步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2.修订稿仍然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
3.从《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线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表现出积大的热情,但对于如何实施任务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
外语教学界对于任务型教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有争议,有人直接借“任务型教学”批评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过于西化,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修订后的《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4.修订稿增加了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
将音标写入课标里:
“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五级知识目标)。
修订后的《课标》单独列出了小学阶段400个左右的核心词汇,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词汇表(1500词)。
三、深刻理解英语课程的价值
《标准》修订稿在前言中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是对英语课程价值的全新定位。
对于英语课程价值,实验稿中没有进行明确阐释。
而修订后的《标准》在前言部分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第一是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如何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合理设置、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有效的实施。
尽管外语课程在我国开设的历史已过百年,但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发展之多极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错综复杂。
因此,从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态势出发,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出发,从国家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出发来认识英语课程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对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意义重大。
可以说,提升国民素养和国家竞争力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而英语课程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不仅仅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少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时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和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成年人而言,学习外语的心理负担轻,思维活跃,敢于开口,不怕犯错,乐于表现,记忆力好,这都是学习外语的有利条件。
因此,为8-15岁的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丰富认知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包括升学、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就业等奠定有利的发展基础。
四、解读英语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
(一)关于英语课程理念
比较实验稿和修订稿中的六条课程基本理念的标题,我们不难看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理念更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来课程理念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普遍性问题,经过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在英语课程实施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修订前的课程基本理念:
这六条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课程的总目标和基本定位,所阐述的要点包括:
英语学习的目的与价值;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任务;基于语言学习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基于语言学习特点的教学原则与方式;基于课程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基于课程实施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途径等,为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这一理念首先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那就是要在英语课程中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是推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记忆一些英语单词,或者学习一些英语的语法知识,或者发展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语言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
要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语言、了解多样的世界,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了解和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成长为既有民族尊严又有国际意识的公民,为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因此,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英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和提出问题,大胆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想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这一理念体现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规定的英语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尽管不是所有学生未来都需要用到英语,但英语作为一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形成的课程,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都重要的意义。
因此,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认识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和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教师需要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使教学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效益,而这个整体效益标准是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这条理念突出了语言学习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强调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出这一语言学习的规律。
语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练习、实践和运用的过程。
为此,国家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到高中三年级进行了九个级别的整体设计,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以保证学生能够合理、稳步、扎实、持续地取得进步。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一理念强调了语言学习不仅应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
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也就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是一个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不应是靠单纯的讲解和记忆进行学习的。
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单调乏味,也收效甚微,因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暂时的记忆中,知识与知识之间难以建立其有机的联系,增加了记忆的负担,由于语言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的,缺乏使用的语境和意义的理解,很快就被遗忘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学习英语望而却步。
为此,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和解释外,应把课堂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帮助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逐步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占据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大量时间,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即使应试过关,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缺乏,也不具备继续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基础,离课程目标和要求相差甚远。
毫无疑问,评价改革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要优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
这就强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扎实的语言基础,有利于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即可以采用传统的纸笔考试,也可以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
对小学生的评价更应该实现多样化,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形成性与终结性、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
要在评价的内容上和目标上实现多维化,除了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产品的开发为英语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学生接触、学习和使用语言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
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好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和人际交往活动。
在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作用,如黑板、卡片、挂图、实物等,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使用有利于教学内容学习的资源。
尽量使形式和过程都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其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二)关于英语课程性质
我国英语教育界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前,知识性课程占主导地位;80-90年代,工具性的课程功能增强,由此形成了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理念,语言基本知识与语言基本技能成为课程与教学的核心。
新世纪课程改革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英语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使我们对课程的认识提升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高度。
200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
虽然《标准》实验稿中对课程的描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
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认识已经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
因此,在此次《标准》修订中,明确界定英语课程的性质,将会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次修订在课程性质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这在英语课程标准文件中尚属首次。
并且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修订后的《标准》将这一课程性质明确提出来,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巩固课程改革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格、开放的心理的形成。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对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的再认识
(一)关于英语课程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了四个主要因素: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第三,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规律;第四,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以初中毕业为终点(即义务教育9年级),并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的九个级别的课程体系,形成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优化学习过程。
要在发展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力求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跨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构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课程设计思路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建立和目标设计与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关于英语课程的目标
英语课程的目标设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层次,即:
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
总目标提供目标的总体框架结构;分级目标在整体框架下按五个级别描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分级标准进一步细化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根据五大组成部分按主要级别描述各部分的标准;分级标准之间是递进和涵盖关系,高级别自动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课程总目标的框架结构与修订前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变化,但其内涵较之前有所丰富,阐述也更清楚。
课程总目标首先指出:
要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对总目标核心的描述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展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凸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三)关于总目标、分级目标与分级标准
1.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部分构成)
2.分级目标(从五个构成部分对一级~五级进行目标的综合描述)
3.分级标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描述二级和五级的能力标准,对语言技能描述一级至五级的能力标准)
(四)关于分级目标的说明
分级标准力求概括性地从五个方面描述一至五级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由于概括性比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可用于对整体级别水平的综合评价。
但对于每个级别的具体教学和评价指导,应参照分级标准执行。
关于一至五级的分级目标请参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六、对分级标准调整及调整原因的解读
(一)分级标准的描述框架
“分级标准”中对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的描述请参照下面的表格。
(二)对分级标准修订的出发点
1.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修改文字表述,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调整标准要求,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发展需求。
(三)对分级标准的调整的说明
1.对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
对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变化。
调整的原因:
一是为了降低难度,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希望通过调整,更好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例如:
在一级技能标准中,删除了做手工,因为做手工涉及到材料的必要的条件,但因各地教育资源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地区,这一要求不具可操作性。
再有,减少了对歌曲和歌谣学习数量的要求,以减轻一定的学习负担。
删除了表演歌曲和童话剧,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
在写的技能方面,补充了模仿范例写句子的要求。
在二级技能标准中,对口语表达中的语调要求有所降低,增加了对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的要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
在写的方面要求小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并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
降低了对歌曲和歌谣的数量要求。
《标准》分级语言技能目标各个级别虽按照听、说、读、写等分项进行具体描述,但它们相互之间是密切相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比如二级目标中围绕“故事”设置的目标在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等部分都有涉及,且相互照应。
《标准》分级语言技能目标各个级别的具体描述体现了语言技能目标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比如第二、四、五级中关于读的技能具体描述:
(1)第二级: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2)第四级:
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3)第五级: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
从上可见,学生阅读技能从“简单的阅读
朗读
获取直接信息的阅读
归纳分析式的深层阅读”的发展过程。
同时,各个级别的具体描述也保持与“分级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整体性。
2.语言知识分级标准的调整
1)语音知识标准(黑体部分为调整部分)
二级
1.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
2.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3.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
4.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
(删除:
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五级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3.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4.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删除:
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修订后的《标准》对语音知识标准的调整强调了解语音知识的意义,而未强调对语音规则的掌握;同时还强调了语音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如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而不是语音知识本身(如有多少个元音、多少个辅音等);音标只是用来拼读单词的工具,音标本身不是目标要求。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应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为学生提供大量听音、反复模仿和实践的机会,以利于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应为学生提供根据重音和语调变化理解和表达意义的机会。
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等。
应让学生在基本掌握一种口音的基础上,适当接触不同的口音,为他们发展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2)词汇知识标准
词汇知识的标准主要调整了二级的要求,五级没有变化。
因此,下面只列出对二级词汇的调整内容。
二级
1.知道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删除“了解”)
2.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
3.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