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248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docx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举例解读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史记》句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

(《屈原列传》)

②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屈原列传》)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太史公自序》)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淮阴侯列传》)

④彼可取而代之(《项羽本纪》)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今天资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太史公自序》) 

②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太史公自序》)

③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项王瞋目而视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本纪》) 

②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高祖本纪》)

③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本纪》)

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刺客列传》)

7.表示因果关系,

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侯列传》)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列传》引自《管子·牧民篇》)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羽本纪》)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项羽本纪》)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祖本纪》)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高祖本纪》)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伶官传序》)

(三)何: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项羽本纪》)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本纪》)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赵世家》)

③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高祖本纪》)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赵世家》)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孔子世家》)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景公问:

“赵尚有后子孙乎?

”(《赵世家》)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赵世家》)

③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本纪》)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赵世家》)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天乎天乎!

赵氏孤儿何罪?

(《赵世家》)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捕蛇者说》)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

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周礼多么丰富多彩呀)(《孔子世家》)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行为的顺承,可译为“于是”“就”等

①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项羽本纪》)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刺客列传》)

③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刺客列传》)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④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羽本纪》)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魏公子列传》)

②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刺客列传》)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②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管仲列传》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刺客列传》)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列传》)

③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淮阴侯列传》)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

(《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莫不是……”。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

(《滑稽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滑稽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那样”等。

①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第二个“其”,那些。

(《刺客列传》)

②其后秦伐魏,置东郡。

“其”,那。

(《刺客列传》)

③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

(《屈原列传》)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刺客列传》)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表示婉商、期望等,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②舜曰:

“女其往视尔事矣。

”(《夏本纪》)(其:

还是)

③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太史公自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

“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鲁周公世家》)

②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赵世家》)

③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世家》)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及饿且死,作歌。

(《伯夷列传》)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

(《赵世家》)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例: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刺客列传》)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有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

你们这些人)(《鸿门宴》)

③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赵世家》)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羽本纪》)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句缺。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例:

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高祖本纪》)

②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

(《刺客列传》)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魏公子列传》)

③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刺客列传》)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魏公子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魏公子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④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高祖本纪》)

⑤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刺客列传》)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

1.到处。

例: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例: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羽本纪》)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高祖本纪》)

②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高祖本纪》)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淮阴侯列传》)

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太史公自序》)

⑧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项羽本纪》)

⑨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刺客列传》)

2.以为,认为。

例: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吾悔不用蒯通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淮阴侯列传》)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羽本纪》)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淮阴侯列传》)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项羽本纪》)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管仲列传》)

4.对,向。

例: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此事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祀焉。

(《孔子世家》)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例: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指示代词,这样。

例:

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刺客列传》)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世家》)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孔子世家》)

②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孔子世间》)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

②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③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高祖本纪》)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刺客列传》)

②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赵世家》)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②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③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李将军列传》)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魏公子列传》)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②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赵世家》)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大概)就是……啊”。

①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本纪》)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高祖本纪》)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高祖本纪》)

2.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高祖本纪》)

③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以彼其材,游诸侯(《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①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高祖本纪》)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