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811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x

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方法:

系统观察和直接实验

标准:

客观性——信息选取取决于信息本身而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准确性——准确而精确的搜集信息;可检验性——多次实验。

3.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实验室。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

★这一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他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先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他指出: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选)

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最重要的特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与方法。

认知心理学

★它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以发展。

★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艺术,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选、填)

4.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简答)p13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一度集中于研究儿童期,现在对青春期、成人期尤其是老年期的心理特点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遗传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阐述定义,简答、论述)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睡眠状态。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与集中性

指向性:

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5.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7.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P27

8.生物节律:

★日节律:

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

★潮汐节律:

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相一致。

★月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的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年节律:

动物的冬眠、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生物钟:

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维持稳定的内部定时机制。

★对人的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是:

体力、情绪和智力。

而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的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

(“人的节律”或人的“生物三节律”)

9.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过渡期

(1)、轻睡期

(2)、沉睡期(3~4)、快速眼动睡眠(5)。

当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

10.失眠:

按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情境性失眠:

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假性失眠:

一些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正常人,但依然精神奕奕,却认为自己“失眠”的现象。

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意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失眠感,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失眠。

★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在睡前喝了咖啡、茶或是可乐之类的提神饮品而导致神经兴奋或因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导致形成对药物的依赖而形成的失眠。

11.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精神系统活动的结果。

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12.催眠:

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13.催眠之父:

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尔。

14.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最先提出“催眠”一词并宣称它能够使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

15.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16.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17.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

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9.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

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类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

2.超感知觉(第六感)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信息的可能性(了解)

3.人类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5.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受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

(了)

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7.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8.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此际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

9.基本的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色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10.明适应:

瞳孔缩小,感光减弱;暗适应:

瞳孔增大,感光增强。

11.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

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黑理论。

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

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不同颜色。

然而,三原色说不能解释一些视觉现象,例如视觉后像。

当光刺激中止对感受器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正后像。

而根据负后像原理,可以发现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这是颜色对比现象。

★拮抗理论

为了解释视觉后像现象,黑林提出另一种颜色理论,称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

他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12.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属性,声音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

(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13.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分为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

14.知觉的特性:

(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5.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6.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7.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p72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类型)。

2.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保存——保持(存储),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3.记忆系统:

当前得到公认的是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事象和声像。

5.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主要特征:

(1)编码的形式:

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2)储存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容量有限。

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能在头脑中保持并使用少量的信息;(3)储存的持久性: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他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常识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6.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编码形式:

语义代码(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视觉代码

7.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复述

环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信息丧失信息丧失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9.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

10.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引发了两个重要发现:

1)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

发现尽管人们更容易记住有意义的字词,但不管要记的材料是什么内容,遗忘曲线的发展趋势都与艾宾浩斯的结果相同;2)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11.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又可分为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

12.干扰破坏了大脑提取信息的能力,更能引起遗忘。

13.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

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14.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

15.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

16.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7.学习的分类(选)

★依学习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依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18.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了解p102)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是分不开的。

3.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了解)

4.思维的种类:

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6.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

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

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研究条件下获得的。

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

6.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7.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做归纳推理,后者叫做演绎推理。

认知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8.问题解决作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9.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算法式:

依照正规的、机械系你个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启发式: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括1)手段—目的分析法;2)爬山法;3)逆向工作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故着性、心向(或心理定势)

1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2.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13.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4.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15.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简答、论述)p124

★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

★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环境因素:

虽然大众印象中都有孤独的天才形象,但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

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

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动机因素: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无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有多大,环境有多好,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都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第六章智力

1.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

它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2.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3.能力的不同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p130)

4.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发过心理学家比内。

5.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智商(IQ)=

6.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

7.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

上面公式中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8.智力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智力的团体差异

9.一般说来,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10.人的智力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11.智力的因素论

★智力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最早提出。

认为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

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由卡特尔提出。

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智力多因素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

12.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3.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14.智力的认知理论:

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了解p141)

★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1)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2)智力的第二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3)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16.智力测验的产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发了人们对智力和心理能力的研究。

达尔文的表兄弟高尔顿对智力进行了第一个系统性研究。

17.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编制的。

(选)

18.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19.心理测验的性质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20.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信度(次重点)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一个测验的信度可以分为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

再测信度:

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

评分者信度:

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

当测验结果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

内部一致性信度:

又称同质信度,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

★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心理学家一般将效度进一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

内容效度:

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构想效度:

指心理学家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如智力、焦虑、自我、外向、攻击等等。

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预测效度:

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也就是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到什么程度。

在这里,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

21.测验的标准化:

正态分布、标准分数、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22.经典智力测验p152(了解):

斯坦福—比内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团体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