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619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docx

11历史中现史复习题及答案

11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及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而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一股重要的军事政治力量,攫取了足以左右政局的权力,终于乘辛亥革命之机窃取了统治权。

从此开始,直至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出现,虽然派系更迭频繁,但北洋军阀集团却一直霸占了全国的统治权,出现了一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的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的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2、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3、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

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梁漱溟等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提出了“好人政府”的主张,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

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主张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理想。

4、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动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奉军作战。

冯军由古北口秘密回师北京,迫使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

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6、首都革命:

这是共产党人试图通过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一次英勇尝试,史称“首都革命。

”1925年11月北京学生、工人武装推翻段祺瑞政府的一次尝试。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执掌了北京政权,推行反动的内外政策,镇压各地群众的革命运动,成为国民革命发展的首要敌人。

1925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共青团中央发表《对反奉战争宣言》,号召爱国民众行动起来,积极参加反奉倒段运动。

11月下旬,冯玉祥国民军攻占北京、保定一带,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

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决定趁此有利时机,发动一场暴力推翻段政府、建立国民政府的斗争。

11月28日下午,各学校和工厂的学生敢死队、工人保卫队及其性群众共5万多入齐集神武门前,举行示威大会。

会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

游行队伍按军队建置,设立了总司令、副司令,组成以臂缠红布的学生敢死队、工人保卫队为前导,大队学生和市民居中,救护队殿后的阵容,高呼着“打倒奉系军阀”“打倒段祺瑞卖国政府”等口号,包围了执政府,并占领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等要害部门。

但由于事先联系好的国民军的临阵动摇和群众斗争经验的不足,斗争没有成功。

7、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

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

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

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也可以说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8、三湾改编:

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对部队的一次整编。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

秋收起义随后转入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整编,内容是缩编部

队,把“支部建在连上”,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立无产

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9、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10、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方振武与中共合作组织的抗日队伍。

1933年春,日军向热火、察哈尔进犯,国

民党政府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5月,冯玉祥、方振武与中共党员吉鸿昌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称“外抗

暴日,内除国贼”,否认一切卖国协定,反对任何方式妥协,誓以武力收复失地,在中共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同盟

军抗击了进犯日军伪军,收复了多伦等地。

8月,由于蒋介石的破坏威胁,冯玉祥被迫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继

续抗日,9月,最终失败。

它推动了抗日救亡高潮的到来。

11、福建事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建组织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的事件。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等领导下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布《人民权利宣言》和《人民政纲》,这是具有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的纲领。

由于蒋介石的大力进攻和中共“左”倾错误,福建政府最后失败。

12、第三党:

是大革命失败后从国民党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左翼分子组成的政党,其发起者和领导人是邓演达、谭平山。

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红军的游击战争。

1935年11月,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采取联俄、联共的方针。

不久,发表宣言,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1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改组了中共中央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机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囚笼政策:

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所采取的政策。

它的基本特点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封锁沟、封锁墙为辅助,从敌占领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逐渐压缩包围。

日军的目的是束缚八路军、新四军的机动性,便于日军采取奇袭手段进攻八路军,达到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目的。

15、武汉会战:

1938年6---10月的4个多月里,中日双方军队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展开的一次大的战役。

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的指挥下,日军共投入12个师团,兵力40余万人,并配以数百架飞机和百艘军舰。

中国军队在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挥下,包括第五战区、第九战区和武汉卫戌部队共计有110万人参战。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10月底,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6、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

1941年3月,民盟成立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当时参加的党派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乡村建设协会。

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故有三党三派之称。

1944年9月10日改现名。

民盟是中共通力合作的参政党,现在“民盟”的成员,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阶层所组成,共有成员约15.7万,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17、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援助其深入南洋的孤军,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发动了打通从中国东北纵贯大陆至越南河内的国际交通线的战役。

整个战役分豫中战役、长衡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从4月中旬开始,至12月10日南下日军在南宁附近的绥渌(今广西扶绥县)同北上日军会师时结束。

在日军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损失兵力达50多万人,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或贵州的一部,丢失城市146座以及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使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18、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在蒋介石三次电邀赴渝面商“国家大计”的情况下,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举行和平谈判。

经过43天的尖锐斗争,国共于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国民党虽然拒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但被迫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团结的方针;承认各党派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权利;并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此次谈判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了广大人民和中间人士,使中共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

19、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与《停战协定》签订的同时,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青年党,共产党、民主同盟,无党派和社会贤达的代表,分别代表了右、左、中三种势力。

会议的焦点集中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经过尖锐激烈的斗争,在中共和其他进步人士的努力下,通过了关于政府改组、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决议案。

这些决议案虽然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有一定的距离,但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专政独裁和内战政策,有利于人民。

20、第二条战线:

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包括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参加的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在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胜利鼓舞下,国统区各阶层人民掀起了一个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1946年12月抗议美军暴行运动、1947年2月台湾人民的“二·二八”武装起义和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从而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迅速扩大,使蒋介石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21、《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简称《中美商约》,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1946年11月4日在南京签订。

这是一个全面出卖中国主权的条约。

条约把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的许多特权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如美国国民在中国享有居注旅行、经商、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的自由。

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

包括军舰在内的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个历史上最可耻的卖国条约,把它叫做“新二十一条”。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一切卖国协定的声明。

22、中共全国土地会议: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执行。

这个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财产,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

它对发动群众,支援革命战争,解放全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是1947年12月中共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所制定。

指: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这三大纲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4、《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

文章阐明了在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其基本任务;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阐明了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这篇文章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具体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革命阵线即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从此,中国革命已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而是世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已有初步传播的条件下发生的,它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此,中国人民便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第三,从革命的领导者来看,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大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到了发动、领导和骨干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也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对斗争的胜利起了坚定性的作用,这表明五四运动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开始由资产阶级转换为无产阶级准备了条件。

2、简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

五四运动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在中国广泛流传。

当时这些不同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西方思潮,都被称为新思潮,它既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也包括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说。

社会主义思潮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起初也是鱼龙混杂,有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也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

在上述新思潮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除马克思主义之外,主要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平民教育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要冲破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封建主义的种种阻挠和破坏,而且还要同各种思潮作斗争(当然斗争的性质应属于新思潮内部的斗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封建思想进行了冲击)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2年,思想战线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

1919年7月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920年下半年,张东荪、梁启超挑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19年到1922年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1919年7月至1920年1月)

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胡适于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观点出发,在反对“空谈主义”的幌子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进口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在“多研究些问题”的幌子下,宣扬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道路,主张对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

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胡适的论点,指出,要研究问题就离不开主义和方法;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改造。

通过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

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11月到1922年初)

1920年,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虚伪地宣称“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

另一方面又鼓吹中国的出路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与前途。

针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以《新青年》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严厉地批驳了张、梁的反动谬论,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无产阶级必须实行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放中国的真正出路;还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已成长起来,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这次斗争的实质是:

中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论战的结果,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

第三次是关于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1919年5月—1922年)

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1920年起,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出发,指出,要消灭阶级,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绝对自由”在理论上是荒谬的。

是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这次论战的实质是:

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通过论战,在中国解决了四个根本问题:

中国革命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论战使马列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

3、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以中国各民族的独立为中心,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这个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纲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而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仅限于反对清朝统治,而没有反帝内容。

认为“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

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资产阶级所专有。

作为国民,不但有选举权,而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详言之,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都可以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凡是卖国欺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都不得享有此等自由与权利。

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建立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

而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共和国为目标,只有“博爱、自由、平等”的空洞口号。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的内容是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照价征收,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它。

对于缺乏土地而沦为佃户的农民,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

后来,孙中山又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节制资本的内容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同时主张制造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

而旧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则只有平均地权这样一个空洞口号,并没有与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它“企图通过核定地价,把将来因‘文明发达,交通便利’而导致地价上涨的部分收归国有的办法,来杜绝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空想,即使实现了对广大群众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4、评述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意义

第一,从1926年7月到1927年3月,北伐军出师不到10个月,就消灭了数倍于己的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占领了湘、鄂、闽、赣、皖、苏、浙等省的全部和局部,攻占了长沙、武汉、南昌、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将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第二,北伐战争,使中国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组织程度大为提高,为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北伐战争,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有了巨大的发展,受到了革命的锻炼,积累了经验教训,在大革命后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作了重要准备。

这场战争虽然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最终失败了,但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5、试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严重危害。

在汪精卫集团日益反动情况下,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继续妥协退让,拒绝了共产国际和党内一些同志的正确主张,完全接受了武汉国民政府禁止工农运动的训令。

6月28日,因国民政府有解散工人纠察队的要求,陈独秀为表示对国民政府拥护的诚意,决定公开宣布解散武汉工人纠察队,枪支弹药交武汉卫戍司令部。

这样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控制下的中共中央,完全成了资产阶级国民党的尾巴。

更有甚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企图以投降式的让步拉住汪精卫。

竟在6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在鲍罗廷及罗易的支持下,通过了由陈独秀起草的《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11条,其中规定:

承认国民党处于国民革命的领导地位;

提出为避免政局纠纷,参加武汉政府工作的共产党人可以“请假”的名义退出政府;

提出工农等民众团体均应受国民党党部的领导与监督;工农武装队伍应服从政府的管理与训练;

共产党人参加政府和召开国共两党联系会议,并不含有联合政权的意义。

中共从事任何工作都应遵从国民政府的决议和指示。

这一决议案,完全牺牲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取消了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出卖了工农政权和武装,是一个向汪精卫全面投降的纲领,它表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这种妥协让步并没有能拉住汪精卫,反而更加助长了他的反动气焰。

汪精卫等更加肆无忌惮地煽动“分共”。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陈独秀把中国民主革命看成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否认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早在中共“三大”时他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会上,由于陈独秀的软弱不争,结果选出的36名中央执委员中,我党仅占7人,蒋介石也当选中央执委员。

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中,由于陈独秀妥协退让,使蒋介石削弱了中共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陈独秀则全面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放弃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陈独秀一贯看不起农民,认为农民“散漫”、“保守”、“难以加入革命”。

当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