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案思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604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质》教案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品质》教案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品质》教案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品质》教案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品质》教案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质》教案思路.docx

《《品质》教案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教案思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质》教案思路.docx

《品质》教案思路

课题:

《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联系时代背景,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探究主旨。

3.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环境变化与人物形象变化与人物命运变化的联系。

2.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

3.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上一次看到有同学的随笔写的是关于对记忆中公园里卖糖画老爷爷的怀念,觉得如今再去公园见不到从前的那种画面而感到内心的失落。

我认为这位同学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触感是很细腻的,她能感受到外界的某种变化,并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有写作人的敏感。

而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基于作家对于社会的敏感和警醒,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一样。

二、作者介绍。

高尔斯华绥: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重要的作品:

《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

作品风格:

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

三、创作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

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开始追求享乐时髦,用金钱和利益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使商品质量下降。

而实实在在的传统的手工业,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让人们无限怀恋。

高尔斯华绥在《品质》中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助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这个社会背景与当前的中国有其相似之处。

四、文本分析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了什么?

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叙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导致生意越来越来清淡,以致最后饿死。

主要围绕“格斯拉先生对于靴子品质的追求和坚守”来写的。

有些同学在给我的问题当中有对于最后格斯拉先生饿死感到怀疑,认为为了追求品质而饿死,实在是有些夸张了,显得不真实。

→①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作者不过是塑造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典型人物。

②读了文章我们就会了解到做靴子对于格斯拉先生而言并不是单纯的谋取生存的工作,而是狂热的爱好与理想,甚至是一种信仰。

*

(二)梳理整篇小说,然后从整篇文章的发展中再来看人物的命运的变化,从而探究小说的主旨。

(1-2)“我”对于这个靴子店的一个整体的回忆。

(3-11)“我”第一次去格斯拉先生那里定做靴子,我对他以及他的手艺和他的店铺的初步认识。

(12-21)“我”因为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出了问题而去找他,他很负责,如果修不好,他就不收“我”的钱。

(22-27)“我”穿着在大公司买的靴子去格斯拉先生那里订货。

Q:

这里的“我”的心理该如何解读?

“我”用夸张的言行来夸赞格斯拉先生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还伸出脚来给他看看,其实是因为“我”内心充满不安、惶恐甚至是愧疚,这种愧疚来源于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价值观的背叛,对自己理想追求的背叛。

(28-53文章篇幅最长)“我”去格斯拉先生的小店定做鞋子,发现他的人和他的店都发生了骤变。

(原因是什么?

(54-67)“我”自上次订靴子后再一次来到格斯拉先生的店铺,他已失了所有店铺,最终因为做靴子而饥饿致死。

上次交上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选取1-2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8分钟左右)

1.小说以《品质》为题,其中的内涵有哪些?

(1).靴子品质好(从人物的直接感受来写靴子品质之高。

2、7、27、30、42、44、47、53、54、64、66、67)

v:

太美观模范品经穿格外经穿更结实最好顶好

(2).人的品质好

a.描写(“我”所见所闻之他:

4、5、6、8、10、26、28、40、41、43、52)

几次所见之他,是否有变化?

他的生活境况越来越难,人也越来越衰老了。

b.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它的变化。

(店铺外貌,内设,以及大小)

两间打通的铺面→28小节只剩一间铺面→一间店铺都没有

格斯拉是一个穷苦的鞋匠,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

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

在对待靴子的问题上,他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注重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把经久耐穿当作靴子的生命。

总之,这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诚信至上,极为本分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品质”的含意有三层:

一是指靴子的品质结实、美观、漂亮,穿着舒服;二是指靴匠的品质勤劳、朴实、诚信、敬业、忠于职守,对技术精益求精;三是指“我”同情、悲悯,甚至崇敬底层劳动者的品质。

个人的绝望挣扎与时代浪潮般的冲击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Q:

整篇小说中不变的是?

是格斯拉对于品质的追求,是他对于这个理想的热爱。

是靴子的品质。

(2、8、28、54、55)

c.文中笔墨大多都是在写格拉斯先生,所以写他哥哥以及他哥哥的死有何用意?

文章在(5、34、35、36、39、40、41、51)

格斯拉兄弟都是注重品质的有着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在小说中“我”提起他们兄弟二人很像,这种像一方面是容貌上的相似,另一方面也是人物品质的相似。

第5段:

“他哥哥虽然由于辛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第36段“我”把格斯拉先生误认为他哥哥“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

“他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哥哥的命运暗示着格斯拉的结局)

哥哥去世的原因:

①“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这有何尝不是格斯拉的自我剖析,烘托)②“他失掉了另外一间店铺,心里老是想不开”(格斯拉用很平静的语言来讲失掉店铺的事情,他并不是很在乎店铺,他在乎的只有靴子;对比)

例子:

《红楼梦》中晴雯和黛玉,“晴为黛影”。

黛玉是十二金钗正册之首,晴雯是副册之首。

王夫人评价晴雯的容貌说的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先是小丫鬟错认黛玉为晴雯之鬼魂,后宝玉在与黛玉探讨“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时无意对着黛玉念改过的那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表面上是在祭奠晴雯,实则是在生祭黛玉,也暗示着黛玉的命运最终将走向死亡,和这里的格斯拉兄弟有相同之处。

3.格斯拉先生的客户(在第6小节出现有何作用?

其实来他店里的客户能有这种感受,说明了他们对于格斯拉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认同,从侧面烘托出格斯拉这种高尚的品质。

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时代所裹挟前进,在这样一个追求新潮与便捷的时代,品质已不是主流,而坚守品质的人也终将遭到淘汰。

4.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55-66通过员工的独白让我们深入了解格斯拉先生对于品质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

也点明造成格斯拉先生悲剧命运的原因)

在整篇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在“我”和格斯拉先生之间发生的,只有最后一次的对话是“我”与这位“长着英国面貌的年轻人”的。

而“我”或者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此之前对于格斯拉先生的所有了解都是基于“我”的回忆,除了他的死。

格斯拉先生饥饿而死的悲惨遭遇,通过这个年轻人叙述出来,显得更加讽刺而令人警醒。

同时和前面第2小节的“只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相呼应。

年轻人做了哪几件事?

①叙述格斯拉先生的死亡是由于“慢性饥饿”,是由于他对于靴子品质的极致追求。

②对格斯拉先生靴子的品质的赞美。

③过户了格斯拉兄弟的两家店铺,但却保留了之前“有灵魂的靴子”,让它继续在橱窗展示。

Q:

橱柜里的那几双靴子,在文中被反复提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①这个年轻人认可这种品质,并将继承这种品质。

②给予读者一种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有人愿意坚守的。

但是最终他的店铺又去了哪里?

是否也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

(第一节:

“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年轻人比起格斯拉兄弟是懂得变通的,并且也认同格斯拉兄弟的这种诚信、注重品质的精神,但最终他是否又有逃过这时代的洪流?

还是在无奈挣扎之下走上了与格斯拉兄弟一样的结局?

2.是什么导致了格斯拉兄弟最终都走向死亡?

社会:

1.在大公司广告的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机器大生产的发展。

2.不愿意等待。

3.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

个人:

1.拒绝做广告。

2.坚持手工艺制作,制作成本高,时间长。

3.对于靴子品质的执着追求。

Q:

靴子质量好,为什么不愿意登广告?

为什么不去为皇室服务?

他最终是因为慢性饥饿而死,66小节“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了皮革上了。

”包括文中有好几次提到“理想”,对于格斯拉先生而言,他从未觉得做靴子是他赖以谋生的工作,而是他的理想,他的信仰。

这也是他和他哥哥的区别。

3.结尾处“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表达了“我”的情感?

作者写这篇小说又有何用意?

一方面是对格斯拉先生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坚守而感到敬佩;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对于自己没有能够“背叛”的愧疚。

“我”的心理展现了更细腻生动的变化:

从“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到感受到靴匠“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时的“难以描述的感觉”,在心底里“撇不开这位老人”,再到看见衰老、瘦弱的靴匠时,“心里有些烦闷”,最后得知靴匠店面被过户时“心里很不舒服”。

从心理上的崇拜、赞美,到自责、悲悯,以及实际行动上的援助,体现出“我”的情感的变化。

(22-27)“我”穿着大公司制作的鞋子去格斯拉先生的店里,“我”的一系列表现。

Q:

这里的“我”的心理该如何解读?

“我”用夸张的言行来夸赞格斯拉先生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还伸出脚来给他看看,其实是因为“我”内心充满不安、惶恐甚至是愧疚,这种愧疚来源于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价值观的背叛,对自己理想追求的背叛。

意义:

①表达对这种品质的赞美②是对大机器生产使手工业以及手工业这精神没落问题的深沉的质询③在讽刺和警醒世人应该是坚守高尚的品质(这位老鞋匠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怪人他也知道这场战斗的结局,这位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迷恋着理想的人,始终做着靴子梦的人,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直至生命结束,他仍然坚守着靴子的品质,用死亡扞卫了他的职业尊严和人格品质,他的死正是他品质的最有力证明,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品质的高贵。

4.你觉得像格斯拉先生这样的为了坚持他的靴子理想最终饿死,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顾浩正观点)

Q:

24小节为何说“没有愤怒、悲哀、鄙视,但却有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格斯拉先生对于这些更不顾靴子品质又垄断了他的生意的大公司是不屑又愤怒的。

极度的愤怒和绝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知以及无能为力。

5.这整篇小说都是以“我”的这种回忆视角来写的,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我”使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我”是见证者,“我”的心理感受也在烘托人物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同时以第一人称叙事,在无形之中加强了读者对于作者倾向的价值观有了普遍认同。

也显示出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是有清醒之人,还是有人认同他们高贵的品质。

从“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等待靴子制作,到“好像不需要结实靴子了”,最后“顾客可不愿等待”,随着时间推移,顾客对待靴子的态度渐渐不耐烦起来。

在这些顾客的衬托下,“我”的心理展现了更细腻生动的变化:

从“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到感受到靴匠“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时的“难以描述的感觉”,在心底里“撇不开这位老人”,再到看见衰老、瘦弱的靴匠时,“心里有些烦闷”,最后得知靴匠店面被过户时“心里很不舒服”。

从心理上的崇拜、赞美,到自责、悲悯,以及实际行动上的援助,体现出“我”对处于时代变革浪潮中逆流。

同时“我”的叙述视野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才更显得震撼人心,才更有震慑力。

鲁迅先生就特别喜欢用这种自我虚构式的“我”来进行叙述,不论是《故乡》《祝福》还是《孔乙己》都是以这样的视角来见证他们的不幸,诉说他们的不幸。

作者在依托人物“我”流露其感情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灵魂深处的观照和审视。

6.整篇小说有很多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这种细节描写,这么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处?

1.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运用。

(1)白描手法。

例如,写格斯拉的肖像,背有点儿弯、脸庞黄皱皱的、僵硬、迟钝,这些特征是长年制靴劳作的结果。

小说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有两个特点:

把外表的形似与内涵的神似结合在一起,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展示上。

单从相貌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俩的敬业精神。

(2)细节描写。

例如“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他的工作状态、他的行为及神情的描写极其细腻,把一个痴迷于制作靴子、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写“我”和格斯拉靴匠的交往,通过“我”的观察来介绍他的情况,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接替格斯拉店铺的年轻人来介绍其生意和生活状况,令人信服地完成了格斯拉这一形象的塑造。

2.“对话描写”明净、简洁、抒情

高尔斯华绥在文中表现出的语言风格,首先是明净、简洁,毫不给人拖泥带水之感,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极有用处,不可简省。

例如: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对话的简洁,自然一看便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这就是叙述中的抒情性语言,这样的抒情语言在文中有很多。

再如: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

3.双线结构,叙事线索清晰,材料多而不显零乱。

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