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11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负责人

郭静

所在单位

西安市交大附中分校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教学中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做好充分的“预设”尤为重要,如:

对实验方案设计的预设,对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预设,对实验现象的预设,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预设等等,教师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展。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讲,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或“意外现象”,该如何解决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呢?

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只为了完成预设教学内容而回避生成性问题,正如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是,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合理地预设教学?

如何使生成的资源更具科学性?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不得不回答的一个现实课题。

根据这一现状,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题组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开展研究。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有关概念界定

“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

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做好充分的“预设”则主要表现在:

对实验方案设计的预设,对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预设,对实验现象的预设,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预设等。

“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对化学实验教学而言,主要表现在

(1)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的生成性问题

(2)对实验仪器的不同选择、不同组合或者自制化学实验仪器时的生成性问题(3)“不同”或“不当”实验操作引发的生成性问题(反向实验)(4)出现预设之外的实验现象时产生的生成性问题(5)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时产生的生成性问题等。

预设和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

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

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应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要理论依据

1、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2、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科学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3、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

4、主体性发展教育观认为:

“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担负教的责任,学生要担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即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因此,依照以上根据,我们更应该来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生成)。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实验设计方案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2、实验仪器选择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3、实验操作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4、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5、分析实验现象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3、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对化学实验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4、撰写开题报告并及时上传至博客。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课题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1、设计有关试卷、问卷、统计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2、选择具备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探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

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

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

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

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

通过对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3.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

4.教师论文集、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科学探究是当今世界理科课程强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之初,主要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将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来研究,而这种模式或方式一般是包含有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提出或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是选择完整的探究内容,严格按照整个探究步骤来,再加上教学课时的不足、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探究教学的严重不足和“重形式、轻实质”等现象。

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正是以改变这样一种现状而提出一种教学理念,真正的科学探究“更应该是一系列的活动,凡是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活动都是科学探究的组成部分”。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局部或完整的探究活动”。

这一个或多个要素,可以看成化学的“分子”和“原子”,可以再继续拆分或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事实上,“所谓的”科学探究的每一个“要素”或“步骤”中,都包含或隐含着科学术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情境、科学判断、科学过程及基本技能。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把探究的各要素进行拆分、重组,让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可以是“部分的”或“整体的”,也可以是“指导型”的或“开放型”的,而“这些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探究教学的构成要素、探究步骤、探究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上,并且在研究内容上也主要以教学案例设计和探究性实验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也主要是运用定性的思辨;后来对科学探究从上述研究内容上部分转到了对探究能力的测评方法研究,再到如今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反思探究教学的本质内涵上。

如2009年《东北师大学报》第4期李艳梅、郑长龙、王秀红合作的《科学哲学和理科教学的对话:

科学探究与概念转变》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探究教学的设计、科学本质的认识等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再如2006年第5期《课程·教材·教法》中应向东的《科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以反思和超越的视角来研究和认识科学探究教学,他提出了“假说”是探究的复杂因素,但不是必须的,实验是“假说”的判断依据,但不是绝对和充分的;再如2010年底1期《全球教育展望》中赵长林的《科学探究与民主社会:

解读杜威科学探究思想的深层结构》则是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来解读科学探究思想的深层含义,把科学探究从民主、平等、自主的学习过程推广到人生事务中,科学探究教学也就是潜移默化的浸润民族精神,培养民主社会公民的过程,显然,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所在,不过,这些更高层次的研究,也只是教育理论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上。

对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有的是已经意识到并开始研究,但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有的具备较高的理论,但仅停留在此,并未和微观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2、研究价值

本课题在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探究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予科学探究于常态化的教学中,旨在改变过去重形式、轻实质的探究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更加有效、顺利的推进,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的建立、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出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各种方法,以期为科学探究教学从现实困境中寻求到最佳出路。

2、研究内容

(1)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在常州市范围内,对高中学生从探究频率、探究内容、探究目的、探究前提、探究程度以及探究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发现现阶段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以及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2)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理论研究;

从科学探究的本质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来说明为什么要提倡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什么是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它的本质和灵魂是什么。

(3)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适合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并力争上升为一种的新的理论,便于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

(4)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效果的定量化研究。

对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效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衡量。

3、研究重点

(1)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理论研究;

(2)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在对有关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进而在全市范围内对四星级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继而在对科学探究本质和新课改目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上总结出科学探究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进行适当的理论探讨,并用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争取在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策略,并力争上升为一种的新的理论,便于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

最后,对于这种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效果的考察,则打算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衡量。

总之,整个研究过程注重: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螺旋式上升;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1年7月)基础研究阶段:

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调查研究,对常州市高中科学探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尝试,有心成立专项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重点准备阶段:

制定详细研究和活动计划,带领全组成员重点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2012年1月~2013年5月)积极实施阶段:

定期采取专家指点、理论学习、实践尝试、外出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总结鉴定阶段:

形成研究报告,请专家鉴定结题。

3、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科学探究教学的出路在于常态化

现有的科学探究教学表现出:

探究形式化和内容固定化现象依然明显、探究的本质和目模糊化、探究教学迫切化的特点,这种探究教学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教学的出路在于常态化。

(2)思维是常态化科学探究教学的灵魂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可以简单解释为学习者能够恰当运用科学或技术术语,依据科学思想、方法、原理,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做到不仅能够理解科学中各主要学术领域的历史以及科学与技术的性质,而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明智判断与抉择。

所以,思维应当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学习者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便可以“象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了。

(3)探究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教科研

事实证明,任何教育改革的实施,最终都势必要落在教师的具体执行上,越是能对科学探究深入理解的教师,就越能坚定科学探究的信念,并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灵活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4)常态化科学探究教学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可循

(5)常态化科学探究教学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效率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科学探究教学与常态化教学的结合

(2)对探究教学效率的描述定性和定量的结合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常态化:

科学探究教学的出路

论文

2011年12月

思维:

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灵魂

论文

2012年4月

对常态化科学探究教学的哲学解读

论文

2012年8月

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论文

2012年12月

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效果研究

调查报告

2013年2月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能力及研究成果

课题组核心成员有六人具有或即将取得硕士学位,半数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资格,有四人为常州市高中化学名教师工作室成员,且所有成员均担任过高一至高三一轮或多轮的化学循环教学,主持或参加过各级课题研究,如全国教育科学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文化需求的课程建设》、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支持课题《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研究》、常州市青年教师招标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等,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已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或已高质量结题,有的获得优秀研究课题等,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2、研究基础

(1)    文献搜索丰厚,基础理论学习扎实

围绕本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并从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学习。

搜索文献中有硕博论文十多篇,如东北师范大学周仕东撰写的博士论文《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科学探究教学研究》和柳立军撰写的博士论文《我国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等,有各类期刊文章30余篇,如李高峰、刘恩山发表在2009年第10期《教育科学》上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和李雁冰发表在2008年第12期《全球教育展望》上的《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等。

并对近五年的三种中等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的文献以“化学科学探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

发现已有研究多经验少理论、教学设计多实验少概念、科学探究重形式轻实质、研究方法多定性少定量。

(2)    基础调研充分,分析透彻

围绕本课题我们在常州市四星级普通高中学生范围内对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现状从探究的频率、探究的内容、探究的目的、探究的前提、探究的程度以及探究的效果六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选取六所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学校:

省常中、省前中、省奔中、省华中、南渡高中、湟里中学,然后在这六所学校中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级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出36个班级,对这36个班级中的学生再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共抽出941名学生成为研究的样本。

调查结果表明:

探究的形式化和内容固定化现象依然明显、探究本质和目的模糊化、探究教学的迫切化。

(3)    相关论文内容翔实、发表刊物档次高

和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内容翔实、有理有据、理论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发表期刊档次高。

有十多篇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六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如《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发表在《教学月刊》2010年第9期上、《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上、《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现状调查及常态思考》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4期上。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课题所需研究资料有三个主要来源:

一是组员自藏,二是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三是购买;所需实验仪器设备主要是由成员所在学校提供,每所学校均有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装备;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单位领导承诺愿意以不低于1:

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有保证,计划全体组员每月活动一次,各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所在单位是四星级重点中学,科研气氛一向浓厚,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非常的支持。

最终成果(限3项)

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研究

研究报告

2013年7月

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论文

2013年3月

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案例集

案例集(附光盘)

2013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

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