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947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docx

当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当前对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一、发展基本情况

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的15个园区之一。

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建成核心区面积近**平方公里,按功能定位划分为精细化工园、高新产业园、港口物流园、化工装备制造园及行政商务中心。

目前,精细化工园区入驻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

化工园区氯碱产业在全国同类化工园区中最具特色,上下游配套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其下游产品已延伸至医药、农药、化学助剂、工程塑料等多个领域,集聚了**公司等20多家企业,经济规模占化工产业的**%以上。

2012年,我区以全市10%不到的土地,实现了全市超1/2的国税开票、1/3左右的财政收入、1/2的利用外资。

目前区内拥有超亿元企业52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2家,超2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9家。

二、当前推进转型升级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机遇看:

一是经济全球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加快流动重组的趋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省产品和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是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应用对创新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技术突破、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整合。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多元化发展、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的历史机遇,在一些关键环节、新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良性互动,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内需进一步扩大,工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制度“红利”更加突出。

从挑战看: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

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列趋激烈,我省工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加快“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新兴经济体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双重竞争压力。

三是我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要素供给趋紧,成本持续上升,环境约束加大,同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任务艰巨。

三、开发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当前,开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外部的政策来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实施了一系列调整:

土地政策方面,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相继出台,用地指标进一步削减、土地使用更加严格、土地成本不断提高。

项目审批方面,新政策规定项目必须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才能进行报批,对新上项目的投资审批和上报统计更加严格。

产业和环保政策方面,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

201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将**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所有这些,对已经聚集一定规模和特色优势的开发区来说,都形成了完善功能、转型升级的外部“倒逼”机制。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在土地资源的供给、人力资源的引入等方面已处在一个日趋饱和的状态,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加快,开发区应不失时机地主动承接更高层次的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积极有效地利用全球、全国的科技资源,努力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从自身的实际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开放开发的进程中,开发区面临着土地、资金、人才、生态等各类要素的“瓶颈制约”,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社会资源与财富分配的矛盾,也面临着“存量产业”转型升级和“增量产业”求新求高的双重难题。

对照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与先进开发区相比,开发区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在经济实力上,与发达地区开发区相比,开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上还不够高,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生产指标在**省级开发区中还处于中游水平。

在招引项目上,现有项目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引进的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和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企业依然偏少,非化工重大项目未取得突破。

在要素支撑上,用地受限、资金紧张、人才缺乏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项目引进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供热、污水处理等滞后于企业落地,还不足以支撑更多超大型项目引进和超大型企业发展。

在自主创新上,企业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

区内研发机构较少,产学研合作进展迟缓。

在产业结构上,二产占经济总量的80%,其中化工产业“一枝独秀”,三产服务业占比明显偏低。

“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战略效应与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资源环境的日益加剧,区域竞争的压力空前加大,我们必须把转型升级作为事关开发区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努力在新一轮经济深度调整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抓住并用好省委省政府深化沿江开发和沿海联动、**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省直管县试点这“三大历史机遇”,以“转型升级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立足重点企业和高端项目,进一步调优发展目标,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积蓄发展能量,提高效益质量,各项经济指标保持25%以上的增幅,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力争12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亿元,完成协议利用外资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工业国税开票占全市比重的60%以上,确保3家企业成功上市,培育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企业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3-5家、超20亿元的企业5-6家,努力建成国际有影响、国内有位次、行业有规模的特色园区。

重点围绕“稳定增长、推动转型、服务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

(一)三大路径,主推转型升级

围绕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抓住**市实施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机遇,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的能级,建成全国知名、长三角一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和示范基地。

一是优化传统产业存量。

以传统产业抓好稳增长这个紧要任务,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狠抓有效投入这个切入点,打牢主导产业这个支撑点,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在新一轮经济深度调整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围绕“100亿元企业为龙头、50亿元企业为支撑、10亿元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培育目标,力争2013年已建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重点要依托北片区的氯碱化工、中片区的高端精细化学品、南片区的煤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打造行业生产基地,建成工程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新材料和煤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板块。

2012年区内135家列统工业企业中,45家属市“334”骨干企业,已形成国税开票销售收入274.29亿元,增幅达28.2%占全区份额81.57%,占全市骨干企业65%;实现税收收入8.73亿元,增幅达30.49%,占全区份额66.82%,占全市骨干企业48.8%。

2013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等项目,力争氯碱产业新增销售规模50-80亿元。

围绕目前在批、在建的36个技改项目,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力争2013年技改项目竣工24个,总投资39.4亿元,年新增国税开票40亿元,利税2.5亿元。

二是提高新兴产业增量。

深入实施产业升级“468”计划和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举全区之力,加快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以科技城合作项目为契机,密切关注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集中力量招“强”补“短”、招“特”补“缺”,努力实现龙头型非化工项目成功落户。

依据园区现有化工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各种优势,把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由“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向非化工产业”的两大转型,打造化工园区三大片区三个新材料产业园。

目前园区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区份额接近70%,我们要力争“十二五”期末化工产业经济总量降至60%左右,最终化工和非化工产业各占开发区半壁江山,使园区产业结构更合理,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围绕区内44家骨干企业,以主营产品为突破,上下延伸开发新的产品,丰富产业链,选择培育10-15家“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成为行业单打冠军,做亮做精做大新增长点。

2013年,我们将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接粗延长产业链,全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力争2013年实施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10个左右,投资额占比达50%以上,新兴产业产值以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提升。

三是完善产业结构变量。

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是4.4:

54.4:

41.2;**是5.6:

55.2:

39.1,开发区1.8:

86.4:

11.8。

数据的背后是**的三产结构比例低于全省水平,而我区的服务业在三产结构中更是“短腿”。

服务业的提速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又一个“轮子”。

我们要充分发挥沿江区位优势,按照“港口、仓储、加工、交易”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在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重点物流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构建现代物流基地,推动化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

围绕2012年已开工的四个服务业项目,联合科技城的开发与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及融资担保、科技与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经济开发区向港口型经济综合区转型,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能提高一个百分点,逐步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二)四个层次,推进重大项目

目前,我区经济发展仍属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贡献率超过60%。

我们仍然要将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处理投速、投量、投向、投效的关系,不遗余力抓紧、抓好、抓实、抓牢,因为项目是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无论“稳增长”、“促转型”,还是“谋赶超”,都必须把优质项目的招引实施,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抓手,以项目建设的成效集聚资源、增强实力、支撑转型。

一是项目招引:

坚定不移地走好开放之路,加快发展开发型经济,牢固树立“项目立区、大项目兴区”理念,坚持把突破重大项目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坚持产业招商。

围绕产业升级“468”计划,认真研究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产品,梳理其上下游产业(产品),使其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氯乙烯及下游产品链企业;引进以甲醇为原料的高新技术及大型企业;引进具有乙烯和丙烯衍生产品开发技术和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引进苯乙烯及衍生产品、顺丁烯二酸酐衍生产品、己二酸及尼龙66等功能型、应用型高分子产品的企业。

二是突出招大引强。

围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的集团公司和重点企业,主攻1亿美元或7亿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主攻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项目,力争年内引进6~8个1亿美元或7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完成“2248”目标任务。

三是推进“以商引商”。

鼓励园区有条件企业实施开放式重组,主动挂大靠强,积极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实现集约集聚;同时,鼓励已进区企业增资扩股和外资并购,探索利用外资新形式,将内生动力和外来资本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企业自身的跨越发展。

二是项目推进:

没有项目的实施,保持增长、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都无从谈起,必须全力以赴抓项目,千方百计增后劲。

努力提高项目的洽谈签约率、合同履约率和开工建设率,力促洽谈项目转化为签约项目,签约项目转化为开工项目,开工项目转化为生产项目。

围绕2013年在批、在建、待批、待建及技改共计约57个项目,明确各分管负责人分工挂钩联系,及时了解并牵头帮助解决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化解瓶颈制约力度,狠抓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狠抓土地审批,最大限度挖掘存量、上争增量;加大拆迁安置力度,确保所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不因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制约而影响实施。

三是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建设、服务和评估机制,借助市里出台的《**市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会商办法》及《**市重大产业项目绩效评估办法》,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的审查、统筹和管理,综合考评项目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业带动率,加大对好项目、重点项目的服务力度和扶持力度,确保项目开发的质量、效益和进度。

同时,贯彻节约优先的方针,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行业准入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2013年我区计划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6个,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0(台/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下降10%,同时深入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培育一批能耗水平全国领先的节能标杆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对标创先活动,树立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节水型示范企业;建立完善新建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机制,激励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制造能力,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化工专项整治力度。

四是项目服务:

在园区层面上,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包括创业服务、科技创新、劳动力培训、企业发展咨询诊断、股权和技术产权交易、环境评估与监测、安全评估和监管、稳定评估与防范等覆盖企业发展全过程的服务平台,完善项目审批、建设、竣工验收“全程绿色通道”制度,构建项目建设领导挂钩、定期协调、督察督办、绩效评估等“四项机制”,切实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特色化发展水平。

在科室层面上,全力打造“全心服务、全时服务、全程服务”,争创“**市文明优质服务品牌”。

全心服务:

项目服务无小事。

始终本着“项目服务无小事”、“企业的事,就是开发区的事”的服务理念,对每个项目建立项目审批、运行、矛盾跟踪台账,每月定期将项目所遇到的问题、难点及时报告给管委会负责人,通过协调处理等方式有的放矢为项目展开服务。

全时服务:

及时快捷无时限。

为方便企业,一切时间与工作与项目建设、企业生产同步。

为及时快捷解决企业难题,安排专人盯靠各个重点项目,时刻保持联系畅通,将问题解决于一线,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全程服务:

分工协作无缝隙。

为了提供全程、无缝隙服务,通过“组合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运作机制。

(三)五种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扎实开展“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突破年”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稳中快进的发展势头,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向国家级园区迈进。

重点围绕“五种能力”开展工作:

一是提升创建能力。

根据开发区现行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和产业演进的新趋势,我区必须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好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园区,既是当前及今后几年开发区特色发展的目标,也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对外可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对内更要严格加强管理,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建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行列”的目标,对照创建的各项要求,我们要加快完善基础工作,推进创建进程。

2012年我区已被省商务厅和省知识产权局批准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被省经信委批准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创新型乡镇”。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向省商务厅申报“**省新材料出口基地”和“**省创新型园区”。

在承继已申报创建的基础上,2013年我们将向省经信委申报“省级国际合作示范园区”、省发改委申报“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工信部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同时,准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基础性工作,及早谋划、推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创建。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大力提升企业内涵发展动力。

迄今为止,开发区已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拥有省级研发中心4个,市级研发中心7家,产学研合作企业21家,民营科技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我们要重点做好: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资金、人力、仪器装备等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完善科研基础条件。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激活转型升级内在活力。

重点骨干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要提高到1.2%。

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三是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

在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同时,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创新型企业试点,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聚集,带动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同时,指导企业实施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全力协助企业股改上市,尽早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应收账款、存货、商标权、专利权等形式的动产抵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货款业务,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货支持。

三是提升上争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法规政策。

一方面,借助省管县试点机会,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开辟省审批项目的“绿色通道”,尽量缩短前置审核和土地点供项目的审批周期;另一方面,国家、省财政近几年都加大了对循环经济改造、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技改项目、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省去年10月份出台的《转型升级试点意见》的政策含金量也很高,有财政切块补助,也有很多新的扶持政策,或留有很多政策口子。

我们要把项目、政策的上争作为2013年工作重点来抓,加强与省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加强跟踪落实,以上争工作的到位确保省政府支持的到位。

同时,抓住国家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省里对省管县支持空前加大的机遇,积极寻求上争空间,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争取与省有关部门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共建。

四是提升监测分析能力。

以创建省级统计规范化为契机,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加强运行监测,做好调度分析,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新增长点的监测预警,强化分类指导,跟踪把握困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情况,准确研判工业经济走势,及时提出针对性强、实在管用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五是提升素质建设能力。

当前干部能力、水平、素质与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快干部素质的“转型升级”。

一是要强化能力建设,提高战斗力。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干部学哲学、学政策、学法律、学管理,进一步拓宽眼界、思路,增强领导能力,提升管理能力。

二是要强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

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着眼于“快”,立说立行,提高办事效率;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

三是要强化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

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通过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增强推动项目建设的凝聚力。

推进转型升级,是一项全方位、广领域、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参与,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

我们已经在“要不要转”上统一了思想,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会不会转”和“怎么转”。

面对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拓宽眼界、思路和胸襟,进一步增强推进转型升级的创造性和坚定性;要立足各自工作实际,在全局中谋划,在攻坚中克难,找准转型升级的切入口,形成提升发展的突破口;要抓住泰州市实施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力求在转型升级上取得丰硕成果,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