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850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0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一)单元方程第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方程的意义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自学例1、例2后,你对方程有怎样的认识?

能说给同学听听吗?

(二)导学案:

1、你能用等式表示例1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用式子表示例2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3、上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方程吗?

5、小组交流:

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结: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三)课堂检测:

1、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14   Y-28<35    5Y=40

2、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讨论。

3、看图列方程。

(课本第2页第3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一的1、2、3。

(五)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等式的性质

(一)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回想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

(二)导学案

1、独立把例3的等式填写完整。

2、小组讨论:

在填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等式具有怎样的性质?

4、你知道方程X+10=50中,X表示多少吗?

你是怎么求出来的?

怎样才能知道你求出的答案对错呢?

5、什么叫做解方程?

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使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课堂检测:

1、解方程X-30=80

2、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25=60                     X+18=48

X-25+25=60○□           X+18-18=48○□

3、解方程。

75+X=105       X-23=52       X+38=38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作业库)

(五)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练习(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熟练地解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

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

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四)课后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作业库)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等式的性质

(二)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导学案

1、看例5图,独立填写完整。

2、小组讨论,在填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等式还有什么性质(关于乘除的)?

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根据例6图,怎样求出实验田的宽?

8、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9、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10、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11、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三)课堂检测:

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6=18                   0.7X=3.5

X÷6×6=18○□           0.7X÷0.7=3.5○

2、解方程X÷0.2=0.8  

3、解方程

12X=96      X÷40=14    X÷2.5=5   

(四)课后作业

练习二1、2、3题。

(作业库)

(五)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二)

40X=960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解:

40X÷40=960÷40

                 X=24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熟练地解方程并会用列方程法解答应用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1、等式有怎样的性质?

2、怎样用列方程法解答应用题?

(二)导学案

复习等式的性质

1、在○里填上“<”“>”或“=”。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小结:

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1、练习二9题。

(1)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2、练习二第10、11题

(1)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独立解决,提倡的不同做法,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三)课堂检测

一种饮料有两种包装规格,大瓶容量1.5升,是小瓶容量的3倍。

小瓶的单价是1.8元,比大瓶便宜3.2元。

(自己提出问题,并列方程解答。

(四)课后作业

体会用算式法和列方程法解答应用题的联系。

(五)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巩固练习

1、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整理与练习

(一)

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概念性的知识,熟练解方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小组交流;

1、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什么叫方程?

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什么叫做解方程?

3、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二)导学案

1、连线

7X=42                   X=48

5+X=7                   X=12

X-8=40                  X=6

2X=24                   X=32

X÷4=8                  X=2

2、解方程

X+56=102            X-970=270    6.6+X=24.5  

20X=160             15X=3        X÷0.8=1.25

3、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

(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一)

什么叫方程?

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什么叫做解方程?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整理与练习

(二)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1、“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说说。

2、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二)导学案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

(3)5n=55    n=11

3、补充:

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4、全班交流

(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几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几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桃子的质量?

三、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二)

解:

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一)单元方程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第一单元测试题(作业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填空

1、如果3A=0.18,那么A+1.56=(    )。

2、根据“妈妈比钱惠大26岁”,填写下面的数量关系。

(   )的年龄+26=(   )的年龄

(   )的年龄-26=(   )的年龄

3、在○里填上“>”、“<”或“=”。

(1)当X=12时,X+19○30        60-X○32;

(2)当X=0.2时,0.6X○0.12        X÷2○0.2。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一块地有a公顷,共收7200千克小麦,平均每公顷收小麦(      )千克。

(2)红花有X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5倍,黄花有(    )朵,红花比黄花少(    )朵。

(3)小丽去年重X千克,今年比去年重2.5千克,今年重(        )千克。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3=+5,那么(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下面的式子,(   )是方程。

A.45÷9=5     B.4=2   C.+8<15  D.+8

3、如果+1.5=7.5,那么1.5=(   )。

A.6   B.9    C.13.5    D.12

4、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02,则最小的数是(    )。

A.32    B.33     C.34    D.35

5、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它的宽是60米,周长是(     )米。

A.÷60    B.(+60)×2    C.(÷60+60)×2   D.60

三、解方程。

x+1.8=54       x-3.6=1.4       x÷1.4=0.5      4x=1.5

 

 

四、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边长0.8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2、光明书店上午卖出图书350本,比下午多卖出35本,下午卖出多少本?

 

3、书架上有上下两层书,上层有180本书,是下层书本数的3倍,下层有多少本书?

 

 

4、一只篮球重640克,大约是一只乒乓球的160倍。

一只乒乓球的价格是2.5元,一只篮球的价格是一只乒乓球价格的40倍。

(1)一只乒乓球大约重多少克?

 

(2)自己提一个问题,并列方程解答。

 

(二)单元确定位置第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课本15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三1——3题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预习案:

1、列、行排列的规则是什么?

2、我班课代表坐在哪里?

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

3、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

小结: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4、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同时板书)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

的位置吗?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2、什么是数对?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用数对怎样表示?

同桌交流。

小结:

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三、课堂检测:

1、根据位置写数对。

(练习三:

第2题)

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

(1)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2、学校会议室地面铺地砖,九块花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

(练习三:

第2题)

(7,2)、(5,3)、(9,3)、(3,4)、(7,4)、(11,4)、

(5,5)、(9,5)、(7,6),请你用彩笔给花色地砖涂上色。

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

表示同一行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

示同一列中花砖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二)单元确定位置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课本16页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第4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二、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一)预习案:

1、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2、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请生汇报,说理。

3、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

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

二、合作交流

1、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6),可能是哪里?

得出:

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

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

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2、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得出:

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

3、小强家的位置在(3,8),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

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

总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相关的题目。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点的位置。

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反思:

 

(二)单元确定位置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修改栏)

 

 

练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一)预习案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