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04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 商业银行.docx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10章商业银行

第10章商业银行

思考题

1、商业银行有哪些职能?

你认为这些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有何变化?

为什么?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职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成功,不再单纯用简单的财务指标来衡量,而是要同时兼顾客户、股东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变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按照一般的理解,企业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政府、社会、股东、客户、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等,考虑到银行的特殊性,我们选择客户(银行债权人即存款人,也属于银行客户范畴)、股东和员工作为银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代表,并把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含事业单位客户),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它们各自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客户需求多元化,需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个人及家庭财富不断增加使得代表资产和财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长,理财和投资需求不断提高。

从众多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到日益多元化的理财产品和消费手段,商业银行在满足财富不断增加的个人客户消费需求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应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缺少个人金融产品区分度,产品研发“跟风”;缺少风险定价手段,风险管理能力落后;缺少基于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造成客户信息资源分散和浪费,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积极应对。

为此有以下建议。

  1、加大对个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亮点领域的创新力度。

个人银行业务的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对于中国本土和外资银行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各类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把握好这些机会。

要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构建包括债券、货币、股票投资组合、复合型结构化产品等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理财产品,做到灵活多样,覆盖风险偏好各异的投资群体。

  2、根据不同客户、产品建立不同理财渠道和处理流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扩大理财手段和消费方式。

针对目标客户对于销售渠道不同的偏好程度,比较不同渠道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银行核心渠道的作用。

用全局的视角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最大化的吸引和保留客户,从而实现交叉销售、升级销售的机会,促进新产品推广,增加销售收入。

  3、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队伍支持银行业务发展。

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为银行提供业务支持”来搭建商业银行的IT系统构架,用以满足银行数据的集中、客户信息文档的处理、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共享,并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客户细分、决策及产品研发,为提升自身的分析水平和能力提供切实帮助。

  二、企业客户需求复杂化,需要综合化解决方案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金融需求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发生了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司机构等批发性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银行能够提供量身定做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脱媒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优质大企业客户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除了银行贷款外,还可以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方式成本较低,对银行贷款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

三是市场化。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银企双向选择空间更加充足,客户需求和银行应对客户需求由过去“一一对应”发展到“一对多”和“多对一”,趋向市场化。

根据企业客户上述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实行差异化服务,抓住现有优质客户。

考虑成本因素,商业银行没必要对所有客户均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而应根据客户对银行贡献度大小,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金融资源,以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要,赢得客户满意,培育自身的高价值忠诚客户群体。

  2、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优质客户。

在深化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巩固合作关系。

加大对新兴客户群的拓展力度,分享这些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是新形势下公司客户策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构建新型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

针对各类优质客户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当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把能够满足优质客户需求的新旧金融产品“打包”,一揽子地提供给优质客户,并通过签订银企合作协议等方式把银企关系固定起来。

  三、股东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投资者或者说股东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一是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化和多元化。

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成为公众持股公司,这使得其股权结构进一步分散,并导致不同类型的股东利益日益多元化。

二是股权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

在银行股权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更注重买进卖出银行股票,从中赚取每笔交易的差价,而忽视了银行的长期绩效,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股权流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和公开化。

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布经营业绩,并及时披露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这就使得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更多,而且更加制度化和公开化。

四是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比于其他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更注重发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对公司治理参与也更加深入。

因此,银行要比以前投入更大的努力,来满足股东们不断提高的要求。

  1、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基础。

股东价值的增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银行净资产(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的增加,二是银行股票市值的提高。

前者要求银行提高经营效益,不断增加当期盈利和累积盈利;后者要求银行具备良好运作和未来发展潜力,给证券市场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导致银行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扬。

实际上,各类考核评价指标,最终的出发点都是为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各种围绕以效益为核心的内部考核和评价指标,把所有的工作都真正放在追求效益上来。

  2、进一步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承上启下,是联系股东和公司高管层的枢纽部门。

特别是随着股权多元化发展,董事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未来董事会的建设要平衡各方利益,一方面要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避免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的效率。

  3、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建立和提高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透明度。

根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和资本雇佣劳动观点,可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

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框架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银行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银行风险变化信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四、让员工满意,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在当前我国银行业人才,特别是熟悉我国金融政策环境法律知识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业务的急剧扩张,致使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大量流失。

统计数据显示,在一般行业中一般工作人员的流动率为9.1%,专业技术人员为13.1%,技术主管为10.1%,中层管理人员为10.1%,高层管理人员为6.4%。

相比而言,银行从业人员的流动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一般工作人员的流动率达10.7%,专业技术人员达20.2%,技术主管达20.7%,中层管理人员达13.3%。

员工的流失,对中资银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是中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综合反映,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加强银行战略管理,制定银行长远发展目标,在员工中间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没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形成发展过程,所以一般非常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

因此,中资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更需要一种从上到下的推动建设过程来形成。

企业文化是银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多数中资银行所缺乏及亟待加强建设的,需要自上而下长期建设,才能形成适合银行情况的良好企业文化。

  2、进行岗位梳理,明确岗位目标,做好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员工知识能力培训。

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银行的经营方式和营利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理财、衍生品交易、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将逐渐成为银行的主要业务,这些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以前经营经验的积累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行,要注重扩大员工培训的覆盖面,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

  3、要建立适合中资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

传统上,中资银行考核主要依据行政级别进行,工资水平的高低、占用资源的多少基本上是和行政级别进行对等。

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缺乏财务成本基础数据,中资银行绩效管理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必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适当缩小中、外资银行之间收入差距,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目前存在不小的收入差距,如果不将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还是难免员工流失现象的发生

2、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有哪些?

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因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总分行制、单一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等类型。

(1)总分行制。

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从总行行使经营管理职能的情况看,总分行制又可以分为管理处制和总行制两类。

管理处制是指总部负责管理下属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自身并不经营具体的银行对外业务。

总行制是指总行除了负有管理和控制职责外,自身也经营具体的银行业务。

其优点是:

经营规模大,分工细,资金调度灵活,能够分散风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制度。

(2)单一银行制。

这是美国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之一。

单一制也叫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单一银行制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经营自主灵活,便于鼓励竞争,也可避免大银行吞并小银行,限制银行垄断;(3)控股公司制。

控股公司是指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

当所控制的银行只有一家时,为单—银行控股公司制;当控制的银行有两家或两家以上时,则为多家银行控股公司制。

(4)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

这些被控制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所有权却控制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

3、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说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其资产负债科目及数量的会计报表,是进行资产负债统计分析的基本资料。

1、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1、贷款(放款)业务--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1)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贷款,是一种资本贷款。

(1)普通借款限额:

企业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限额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90天。

普通贷款限额内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与银行的优惠利率挂钩。

(2)透支贷款:

银行通过允许客户在其帐户上透支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

提供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

(3)备用贷款承诺:

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

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

(4)消费者贷款:

消费者贷款是对消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5)票据贴现贷款:

票据贴现贷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2)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存货贷款。

存货贷款也称商品贷款,是一种以企业的存贷或商品作为抵押品的短期贷款。

(2)客帐贷款。

银行发放的以应收帐款作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称为“客帐贷款”。

这种贷款一般都为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协定。

(3)证券贷款。

银行发放的企业借款,除以应收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外,也有不少是用各种证券特别是公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作押的。

这类贷款称为“证券贷款”。

(4)不动产抵押贷款。

通常是指以房地产或企业设备抵押品的贷款。

3)保证书担保贷款:

保证书担保贷款,是指由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贷款。

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4)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总理资过程。

具体做法是:

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AssetsPool),出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SpecialPurposeCorporation),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库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证券。

这种资产抵押证券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发行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

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做为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其它贷款。

2、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证券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

国内证券投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

国家政府发行的证券,按照销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公开销售的证券,一种叫作不公开销售的证券。

商业银行购买的政府证券,包括国库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三种。

1)国库券。

国库券是政府短期债券,期限在一年以下。

2)中长期债券。

中长期债券是国家为了基建投资的资金需要而发行的一种债券,其利率一般较高,期限也较长,是商业银行较好的投资对象。

二、负债业务:

 

负债是银行由于授信而承担的将以资产或资本偿付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债务。

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资金来源的80%以上,另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的负债。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相对于定期存款而言的,是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

活期存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重要条件。

但成本较高。

商业银行只向客户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一般不支付或较少支付利息。

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相对于活期存款而言的,是一种由存户预先约定期限的存款。

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重较高。

因为定期存款固定而且比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3、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个人为积蓄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又可分为活期和定期。

储蓄存款的活期存款,或者称为活期储蓄存款,存取无一定期期限,只凭存折便可提现。

存折一般不能转让流通,存户不能透支款项。

4.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是定期存款的一种主要形式,但与前述定期存款又有所区别。

可转让存单存款的明显特点是:

存单面额固定,不记姓名,利率有固定也有浮动,存期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不等。

存单能够流通转让,以能够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双重要求。

5、可转让支付命令存款帐户:

它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帐户。

它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

通过此帐户,商业银行既可以提供支付上的便利,又可以支付利息,从而吸引储户,扩大存款。

开立这种存款帐户,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其存款余额可取得利息收入。

由此满足了支付上的便利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收益上的要求。

6、自动转帐服务存款帐户:

这一帐户与可转让支付命令存款帐户类似,是在电话转帐服务基础上发展而来。

发展到自动转帐服务时,存户可以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帐户:

储蓄帐户和活期存款帐户。

银行收到存户所开出的支票需要付款时,可随即将支付款项从储蓄帐户上转到活期存款帐户上,自动转帐,即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

7、掉期存款:

掉期存款指的是顾客在存款时把手上的由名义上兑换成其所选择的外币,作为外币定期存款存入银行。

到期满时顾客先将外币存款连本带息兑回本币后才提取。

存款期限由一个月至一年不等。

4、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展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安全具有怎样的影响?

1、适应利率下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银行的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化解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

  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

这就需要利用表外业务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率

  随着银行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单纯的传统业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银行收益的保证。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多,所以银行必须降低运营成本。

如果要在不增加或降低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表外业务因具有低成本和提高资产报酬率之功效,不失为理想之选。

  4、利用表外融资技术,增加资金来源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

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

  5、通过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三个方面,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内业务,而且也要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抢占适应持续发展要求的空间。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是其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业务表外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风险:

1.信用风险 

表外业务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表外业务的服务对象未能履行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最常见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信用风险。

例如,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当客户出现违约或资金断链等情况,无法履行合同时,银行则不得不用自有资金进行垫款,代为赔偿,从而造成损失,发生信用风险。

2.操作风险 

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欠缺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表外业务自由度大,形式多样,受限制较少,银行从事表外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样受到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加大了银行违规违约操作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质量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对人员和系统的要求比传统业务更高,在系统和人员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更增加了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的范围很广,运营、法律、流程、结算、人员、系统、执行、管理、内控等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

3.市场风险 

表外业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导致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

例如在远期、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当利率、汇率等因素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国家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4.流动性风险 

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场价格或接近市场的价格迅速转让变现,而使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或低价转让资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方面,很多工具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在市场上难以定价或出售,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发生危机时,人们都想转嫁风险,同时抛售金融工具,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

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收取中介费用,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

然而如果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柜台人员业务不熟练,特别是对一些理财或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不了解,不能正确解答客户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大大影响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银行声誉受损甚至导致客户的流失。

5、简述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如何准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盈利性是目的,安全性是根本,而流动性是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

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

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受价值损失的条件下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

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需采取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资金的能力。

保持负债的流动性可通过增加一些主动负债(借入负债)的方法进行。

6、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说明了商业银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变迁

  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有所改变,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展,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心脏”。

  前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主要发挥交易中介职能,满足商人兑换货币的需要。

银行需具备对各种货币进行鉴别和衡量的能力,并根据兑换的金额大小收取手续费。

如果银行信誉较好,商人还会将贵金属货币交给银行保管,并将银行开具的收据作为货币替代物使用,即现在的“汇票”。

如今,银行作为交易中介的职能更加广泛,货币兑换业务也已升级为外汇交易,由于具有一定的汇率风险并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外汇交易一般由大银行来经营。

同时,随着银行业信用水平的提升,银行的交易中介职能范围也不断增加,比如开具承兑汇票和信用证、提供担保、办理委托贷款、资产托管等业务。

支付也是银行作为交易中介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支付功能愈加强大,经济活动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完成支付的,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的出现以及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使得银行支付更加便捷高效。

目前,银行的结算清算业务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1/4,特别是大银行由于分支机构众多、网络技术发达,具有较强的结算清算能力。

但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蓬勃兴起,对银行的支付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工业革命之后,银行开始转向资金融通业务,这至今仍是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盛行,资金代替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贷款需求增加。

由于当时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银行是最主要的融资通道,甚至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