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646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列宁指出: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这说明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在于

A人们缺乏科学知识

B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C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根据自身需要则会巩固错误认识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错误回答

4.下列与“气者,理之依也”反映同一哲理的是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人能群,而牛马不能群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种观点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B.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C.是机械单一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D.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辩证唯物主义主张按规律办事,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0.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诗词中却赋予它们以情感与生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落花的意象反映的是

A.人们可以任意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意识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而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

今合以为物,非也。

”这一观点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3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14.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说明了

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

15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在于实践的

A.主体性B.直接现实性C.客观物质性D.能动创造性

16.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的

A.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B.直接现实性C.客观物质性D.历史性

17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可见

A.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

B.正确认识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8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绘画、园林艺术、瓷器、经籍等西传至欧洲,当时的欧洲盛行“中国情趣”、“中国风。

如”果中国文化只有瓷器,而没有经籍的思想内涵,是不会产生当时中国真正的大国影响力的。

软硬之道在于相互倚重,体现了矛盾的

A.同一性B.斗争性C.条件性D.客观性

19.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21.下列说法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C.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22.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

23.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时比喻说,给孩子洗澡,把孩子和脏浴水一块泼掉。

恩格斯这一论述

A.启示人们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常规

B.告诉人们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

C.告诉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D.启示人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6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7.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28某学者认为,唯物辩证法蕴涵三重智慧:

“两面神”思维,助你走出牛角尖;把握条件,看法才能准确;创造条件,主动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

从整体上把握这三重智慧,要求我们

A坚持用对立统一观点想问题和办事情

B善于驾驭规律,把握联系,促成发展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探索

29国际上有一条公认的“马特莱法则”。

该法则强调,企业的经营者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即以关键的20%带动80%,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该法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A 要把握有利时机,促进矛盾转化

B 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

C 应突破规律制约,实现跨越发展

D 应把握事物主流,做到统筹兼顾

30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

下列对此预言的认识正确的是

A物质是不会消灭的,地球是不会消亡的

B自然界发展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人的意识活动决定事物的发展

3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4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同时还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的是

A矛盾B意识C生产力D社会实践

3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就必须辩证分析事物的

A必然性与偶然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6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保存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味精、木糖醇、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只要以合理方式、合理剂量使用,就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这表明

A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矛盾双方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D事物运动都受规律制约

37.“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38.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细胞—商品开始,深入探索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趋势,创作了《资本论》,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运用的杰出典范。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实质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3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4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1.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2.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4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4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使统一体分解

45.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4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既克服又保留

4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49.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

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

这说明了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特点

C事物的矛盾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

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50.当前,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一个热门话题。

有学者称,按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计算,通货膨胀主要有一篮子商品价格决定的,一篮子商品中1\3是食品,食品中1\3是猪肉,所以把“猪”管好就行了。

下面选项中,与此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5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的投机之道“论其有余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犯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用辩证的眼光看范蠡的投机之道

A表明他已认识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B启示我们要学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2.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

)和“反物质”(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

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

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

“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53.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A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

B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C说明自然界始终都留下了人的印记

D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4.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是

A.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D.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55.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上述论断中指出

A.历史是偶然性向必然性转化的过程

B.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C.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56“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57下列成语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A.防微杜渐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量小非君子

58..马克思说: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D.现象和本质没有统一性,不表现本质

5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合理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60.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了“双赢”。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61.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之,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形式在美国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

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B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答案详解

1.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就成为了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若题干换做针对哲学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的哲学派别就应当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了。

3.B这段论述选自《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AC两项分别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

4.C题干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此同属一个哲学范畴的是C。

A项是强调运动看问题的辩证法观点,D项为唯心主义观点。

5.D此题的意思是说,坐在地球赤道上不动就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日行八万里”了,这说明静止只是一定范围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无所不在,是绝对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D。

备选项A、B、C与本题无关,而且本身都是错误命题,应排除。

6.B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者在探讨社会历史的时候都背叛了自己,片面地看历史发展问题,成了历史唯心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了出去,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7.A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行学说用相生相克揭示事物的联系运动,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观念。

所以BCD表述有误。

8.C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项事物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是扬弃。

9.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思想要随之变化,体现了辩证法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因而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所以正确答案是C。

10.D物质决定意识,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蕴含情感的艺术创造,仍离不开客观事物,故A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

这种艺术创造并未改变客观事物本身,C错误;意象体现了人的意识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性。

11.D“白马非马”论错在只看到“白马”与“马”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没认识到任何特殊性中一定包含普遍性。

12.B“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整体的功能。

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A项揭示的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不符合题意。

D项揭示的也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

C项揭示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所以正确的只有B。

13.D洛伦兹这话是说,在天气预报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因素积累起来,经过一连串中间环节逐级放大,小旋风和小暴风可以发展成跨越整个大陆的巨大漩涡。

这种说法没有夸大联系的普遍性、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和否认联系的多样性,而是一种富有科学性的推测。

这种推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

“一种事物、现象可以经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因此,备选项A、B、C均不合题意,D是正确选项。

14C题中的观点没有涉及时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因此,备选项A、B、D应排除。

题中的观点强调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即时间的一维性,因此,正确选项是C。

15.B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观反映性存在,实践则突破了主观反映的范围,把意识转化为现实,这是直接现实的物质性活动。

因此,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在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正确选项为B。

意识和实践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因此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不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备选项A和D是错误的。

实践固然具有客观物质性,而意识虽然是主观反映性存在,但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其表现或表达也离不开“物质的纠缠”(马克思语),因此,备选项C把“客观物质性”作为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也是不恰当的。

16..A哲学上讲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没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

非生命物质固然没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就连动物也是消极适应自然,它不要求,也没有能动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A为正确选项。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不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因此,备选项B是错误的。

“客观物质性”是实践同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共同点,不是两者的区别点,因此,备选项C也是错误的。

“历史性”在这里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也有自己的“历史”,因此,备选项D也是不恰当的。

17.A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在于计较的少。

舍弃是另一种拥有。

这说明了舍弃与拥有构成一对矛盾,它们有共存转化的同一性,但这要以看到二者的对立为前提。

应选A。

B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C表述有误,矛盾的斗争性应为同一性所制约,寓于同一性之中。

18.A材料中所说的软与硬形成了矛盾的双方;二者相互倚重,说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正是矛盾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