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62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docx

高一地理第一第二单元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1.天体:

包括:

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2.行星的排列: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星巨行星:

木、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3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

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二.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

(1)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2)太阳辐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

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活动: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

(4)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

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光球层,周期11年)。

耀斑(色球层)也是重要标志;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6)树木的年轮疏密变化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相对应

(7)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影响电离层

(2)磁场(3)产生极光。

2.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亦然。

(2)天气,天气晴朗,干旱少雨地区,太阳辐射强,如撒哈拉沙漠成为全球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3)海拔,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的虚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比如青藏高原,而四川,重庆,贵州由于多阴雨天,雾天,太阳年辐射总量少

三、1.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另一周期是:

太阳日(24小时)。

3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4.自转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各地角速度都一样,15°/h。

线速度:

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重点)

①昼夜交替:

晨昏线:

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

由夜变为昼。

昏线:

由昼变为夜。

②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

12:

00。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

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补充:

日界线:

原则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6.地球公转:

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一个回归年。

公转轨道: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7.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

(纬度差=所求地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

比如: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求40°S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

H=90°-︱40°+23°26′︱=26°34′

(2)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

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

00—x,日落为:

12:

+x。

(3)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

00日出,18:

00日落。

注意:

解题突破点:

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

00日出,18:

00日落。

(3)四季的变化(天文四季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8.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

黄赤交角(23°26’)。

注意两个图,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P.17,19)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会带来五带变化

9.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注意:

节气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四.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地震波又分为:

纵波(P)和横波(S)。

注意: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3由地震波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为三层: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4软流层:

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5岩石圈:

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6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五.地球外圈层

1.大气圈:

(1)主要组成:

干洁空气(氧气,氮气,臭氧,二氧化碳等)水汽,固体杂质

(2)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情况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3)对流层特点: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源。

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气流对流为主,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有天气现象。

补充:

逆温现象随高度增加气温增加

(4)平流层特点:

由于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上部热下部冷,气流平流为主,利于飞行。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5)高层大气特点:

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水圈:

咸水占97℅,淡水占3℅。

其中淡水主要以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淡水为主。

3.生物圈:

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1.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和较大颗粒,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天空蔚蓝色,因蓝紫光被散射;红橙黄绿青蓝紫,波长越来越短,越短越易被散射)

应用:

日出日落看到天边橘红色因散射作用,红绿灯用红灯作为停信号因红光不易被散射。

3.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因素:

纬度,太阳高度

4.大气的保温作用:

通过大气逆辐射,注意比较温差题型。

2.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分为:

近地面风,高空风

形成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以下图:

以北半球为例

3.海陆热力环流:

图(活动)。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4.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5.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6.摩擦力:

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二、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2.三圈环流:

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注意:

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

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6.季风:

(重点)夏季:

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

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7.气候类型:

注: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注: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注:

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三、1.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

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

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高压脊:

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

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气旋: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注:

(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

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反气旋:

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四、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五、洋流:

(1)类型: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

4.岩石圈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诊断测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09年12月1日的夜晚,月亮、木星、金星在西南方的天空汇聚,出现“双星傍月”的特殊天象。

读太阳系部分模式图回答1~2题。

1.这次天文奇观中的成员与图中对应的序号是

A.月亮-①B.金星-②

C.月亮-⑥D.木星-④

2.图中③天体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天体,下列说法与其特殊性无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处在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中B.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C.本身的质量和自转周期适中D.地表形态千姿百态

3.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后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A.有线网络中断B.指南针失灵C.地壳上升D.公转速度变慢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与我们生活关系很大,试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回答4~5题。

4.我市小明同学利用暑假的7月份从上海乘飞机到巴西某城市(西六区)参加夏令营。

飞机飞行了13个小时,飞机准点到达时当地是下午6:

00,问小明所乘航班起飞时间是

A.7:

00B.20:

00C.19:

00D.12:

00

5.小明同学到达巴西某市(20°S)时,观察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当地正值1月B.当地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当地城市D.当地出现极夜

读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6~7题。

6.由于地球公转时间,同一年内下列各点所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A→E→BB.B→F→CC.C→D→ED.D→A→F

7.当地球运动到右图()位置时,泰州市昼夜平分

A.A、B位置B.B、D位置C.C、D位置D.A、D位置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A、B、C构成了岩石的相互转化,则

A.A为沉积岩B.B为岩浆岩

C.C为变质岩D.C为侵入岩

9.如果在该地区的甲、乙、丙、丁进行钻井,最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0.关于地壳和地幔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壳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一部分

B.地壳和地幔都属于岩石圈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一部分

D.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读某城郊局部地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城市盛行下沉气流

B.近地面郊区温度高于城区

C.郊区近地面气压低

D.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区

12.该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城郊之间的

A.水平气压差异B.温度差异C.垂直气压差异D.风向差异

泰州地区属于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东亚范围。

分析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1月份亚欧大陆与太平洋气压分布及P地风向的是

ABCD

14.受季风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月份,泰州盛行偏南风B.冬季,泰州寒冷干燥

C.7月份,泰州盛行偏北风D.夏季,泰州高温多雨

读地球近地面风带部分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有关图示风带正确的判断是

A.①在北半球B.②在南半球C.③在北半球D.④在北半球

16.图中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A.①为极地东风带B.②为中纬西风带

C.③为中纬西风带D.④为东南信风带

2009年7月,超强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吞噬了当地一座村庄导致700多人死亡或失踪。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17~20题。

17.若A图位于北半球,则该系统

A.气压状况为低气压B.中心气流以下沉为主

C.东部吹偏北风D.气流状况为反气旋

18.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出现B天气系统,则

A.形成梅雨天气B.出现大风现象

C.形成伏旱天气D.出现阴雨天气

19.从卫星云图上看,“莫拉克”气流运动情况是

A.如A图所示,呈逆时针向外辐散B.如A图所示,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C.如B图所示,呈顺时针向外辐散D.如B图所示,呈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20.“莫拉克”引发的灾害主要有:

①泥石流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

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学会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是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分析回答21~23题。

2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

A.生物、村落B.交通、河流C.地貌、气候D.村落、人口

2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差异性B.一致性C.绝对性D.相同性

23.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世界著名的大堡礁。

近年来这里的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是与大气中CO2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差异性C.独特性D.复杂性

读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甲、乙、丙自然带分布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沿海向内陆B.由赤道向两极

C.垂直分异D.由低纬向高纬

25.形成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海拔D.地形

不同社会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都很重要。

分析回答26~27题。

2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②方式会越来越多③利用率会越来越高④数量越来越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7.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有

A.多占用耕地发展交通、住房等,以促进经济发展

B.培养节约能源、水源的好习惯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不需综合利用

D.大力采伐森林,促进其不断更新

二、判断题

31.天体系统最高级别是银河系,比太阳系大得多。

3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有利、不利两个方面

33.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23°26′

34.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5.冷锋、暖锋过境后的共同天气特点是天气转晴

36.水循环可以使陆地水得到不断更新,所以陆地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7.区域内部某自然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本区域内、外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

38.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39.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会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40.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三、综合题

41.读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N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点,角速度最小的是▲点。

(2)据左图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右图中▲点,日期为▲前后。

(3)泰州市昼夜更替产生主要与地球▲运动有关,四季更替产生主要与地球▲运动有关。

42.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的地质构造为▲,丙地的地貌名称是▲。

(2)图中甲处地貌是先成山地后成谷地,先形成山地的成因是▲,后形成谷地的成因是▲。

(3)丙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不定项选择)。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

(4)以下说法属于图中②环节的是  (▲)

A.冬季风南下B.台风登陆江苏C.长江水入海D.高山冰川融化

43.读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示字母表示的洋流中,由信风带影响形成的是▲,由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是▲、▲。

(2)图中甲、乙两处会形成大渔场的是▲处,其成因是▲。

(3)洋流B、D对气候的影响不同,B对沿岸气候有▲作用,D对沿岸气候有▲作用。

4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中央气象台于2010年1月3日发布暴雪橙色警报:

预计3日白天到夜间,北京、天津、辽东半岛南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有大雪(5—9毫米),其中天津东部、河北东部的局地有暴雪(10—12毫米)。

同时,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也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江淮、江南北部、贵州等地气温将下降8—12摄氏度,局部地区可达14—16摄氏度。

为此,气象专家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控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

(1)此次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引发暴雪,通常称之为▲(灾害类型),它是由▲(天气系统)引起的。

(2)下列四图中,属于该天气系统的是 (▲)

(3)该天气系统过境前的天气特点是▲,过境时常出现▲等天气。

(4)此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有  (▲)(不定项选择)

A.交通受阻B.引发泥石流C.诱发台风D.农畜冻害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在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这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图 全球气温距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图

(1)左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单项选择)

A.会议经费的分摊B.世界碳资源的开发

C.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D.全球水污染严重问题

(2)右图中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对海平面的影响是▲,对太平洋中一些岛国低地的影响是▲。

(3)右图中如果人类要控制其排放物,试从能源消费角度分析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列出两点)▲、▲。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我市上影。

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

完成1~3题。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

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A.总星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

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

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B.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