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623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

 

学校:

安徽大学

年级:

2011级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参与人员:

见附录

 

目录

一、魅力合肥--------------------------------------------------------5

(一)名称由来----------------------------------------------------5

(二)水文--------------------------------------------------------5

(三)地形特点----------------------------------------------------5

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6

(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6

(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6

(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7

1、规划缘起------------------------------------------------------7

2、规划安排------------------------------------------------------7

3、规划评价------------------------------------------------------8

(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9

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9

2、城市分区------------------------------------------------------9

3、工业用地规划-------------------------------------------------10

4、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1

5、规划评价-----------------------------------------------------11

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

(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2

1、驱散雾霾-----------------------------------------------------12

2、降温---------------------------------------------------------12

3、节约能源-----------------------------------------------------12

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12

(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13

1、建筑高度与体量-----------------------------------------------13

2、建筑密度-----------------------------------------------------13

3、污染---------------------------------------------------------13

4、绿地---------------------------------------------------------13

(三)东南引风口现状概述及其存在问题-------------------------------13

1、现状概述-----------------------------------------------------13

2、存在问题-----------------------------------------------------13

四、现阶段合肥环境问题----------------------------------------------14

(一)城市风道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14

1、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14

2、城市热岛效应-------------------------------------------------19

(二)干岛效应-----------------------------------------------------21

1、干岛效应的概念-----------------------------------------------22

2、干岛效应的影响-----------------------------------------------22

(三)雨岛效应-----------------------------------------------------22

(四)暗岛效应-----------------------------------------------------22

五、针对现阶段城市规划,应如何改进城市风道--------------------------22

(一)合肥现有城市风道---------------------------------------------22

1、十五里河生态廊道---------------------------------------------22

2、南淝河生态廊道-----------------------------------------------23

3、四里河-------------------------------------------------------23

(二)改进城市风道应采取的措施-------------------------------------23

1、城市主导风向-------------------------------------------------23

2、构建绿色廊道-------------------------------------------------24

3、风道的连通性-------------------------------------------------24

4、小区建筑布置-------------------------------------------------24

5、限制建筑高度-------------------------------------------------24

6、建筑朝向-----------------------------------------------------25

7、规划城市开敞空间---------------------------------------------25

8、立法---------------------------------------------------------26

六、优秀城市规划的借鉴----------------------------------------------26

(一)国内---------------------------------------------------------26

1、上海---------------------------------------------------------26

2、南京---------------------------------------------------------26

3、武汉--------------------------------------------------------26

(二)国外---------------------------------------------------------27

1、巴黎现代城市规划---------------------------------------------27

2、巴西利亚城市规划---------------------------------------------28

附录:

本小组名单----------------------------------------------------29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问题浅析

一、魅力合肥

(一)名称由来

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

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

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

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

按《尔雅》释义:

“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

合肥因东淝河和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二)水文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三)地形特点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

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

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

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

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

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

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

合肥的城市布局,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

这个格局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逐步形成的:

城市的东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宜进行建设;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于水库下游,受洪水威胁,也不适合发展,因此,城市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翼伸展,三翼之间楔入大片绿色空间,东南风口是楔入东翼和西南翼之间的绿色地带。

另一方面,在历次编制城市规划中逐渐认识到三翼伸展的布局有很多优点。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1983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可与肯定,并谓之“合肥方式”,认为这种“风扇”形形态具有城市布局结合环境、富有弹性等优点。

(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

1952年秋,按省会要求考虑规划,作城市区域划分、干道系统示意图,实际是规划布局构

思。

开始反映以旧城为中心的功能分区、环城绿地及城外环状放射、城内井字形干道系统等思路,其后历次规划基本循着这条思路进行。

“一五”期间为适应建设,作旧城改建扩建及东郊工业区新建规划。

但1954年~1956年一度拘泥于仿照当时有重点项目城市规划作法,陷于经济发展计划未定无法规划及布局追求轴线对称构图等迷途,反限制了以自力发展为主的合肥市规划的步伐和深度。

1956年秋曹言行至合肥视察,点明了方向,僵局开始打破。

(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

1958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划组指导帮助下,提出“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并以省计委、市人委联合名义将规划意见报省,经讨论同意,并用联合选厂方式实施。

这次规划从分析合肥的建设条件出发,明确指出在合肥“安排工业项目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并提出城市性质——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

规划过程中对新工业区选择及城市布局结构作了多方案多因素的比较,推荐“整理东郊工业区,开辟西南郊新工业区”的方案,从而奠定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雏形。

1959年规划盲目膨胀的教训。

1964年调整规划的得失。

(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

1、规划缘起

1)1968年合肥成立了军管会,合肥市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四·五”规划,相继有一些规模不大的项目要建设;

2)1973年九月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合肥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小型座谈会。

这是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全国恢复城市规划素所做的一次努力。

在这次规划中,合肥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继续保持“三翼”形态发展;

3)1977年下半年为修订总体规划做准备,市建委规划管理处曾对合肥现状用地做了一次普查;

4)1979年合肥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这是合肥城市规划史上首次正式编制的较为规范的城市总体规划;

5)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该规划。

2、规划安排

1)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

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7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77.7平方公里以内。

2)合肥城市总体布局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发展三个工业区,进而发展为三翼间的填充拓展,最后转为以西南向发展为主的集中跳跃式拓展,明确了“风扇状”的布局形态。

3)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

城市空间的发展依赖交通方式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合肥市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形态等均伴随了每一次交通的大发展而迅速发展。

●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

●城市道路按功能分为公路、交通干道、生活干道、支路、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

当时市内交通除了公交车外,主要依靠自行车解决;

●形成手机道路网规划原则上肯定了环装、放射、加方格网的格局,同时对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一条东西向的浦信大道,南北向的安淮大道做了探讨。

4)城市风道建设

●南淝河沿岸西侧低洼地区,东至南淝河岸,西到马鞍山路、北临屯溪路,作为城市的引风口,性质定为不宜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9km*2;

●在西郊董铺水库大坝内侧规划大片林带。

这两处林地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

●加强老城周围以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杏花村为主的环城绿带外,规定扩大绿化范围,从市区延伸到郊区。

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同老城周围的环城绿带相连接,形成一条贯穿市区的通风走廊,保持空气清新、湿润。

3、规划评价

1)1984年该规划荣获1984年度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无一等奖)。

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一书中;

2)1985年环城公园基本建成,1986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沈阳的南运河带状公园、南通濠城环状绿带等都是继合肥环城公园之后进行的。

环城8km多长,有多行树木的林荫道,加上护城河及对岸绿地,空间达150m~200m宽(南门有一小段仅100m宽)。

这条林带与四角每块面积约30公顷的公园绿地嵌贴,宛如一串镶缀着四颗明珠的翡翠项链,紧围着5km2的旧城区。

这个总面积超过150公顷的公园环,加上城内街道院落植物,使绿化复盖率达30%以上,对人烟稠密的市中心区起着滞滤飘尘与降尘、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空气中含菌量、减轻辐射热、消弱噪声的作用。

这个绿环与楔入田园相接,更增加了改善环境的效益。

3)1983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给予肯定,并谓之“合肥方式”。

(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该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城郊结合部一跃而成为适合开发建设的风水宝地。

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小区,工业企业等,村庄建设用地也在逐渐扩大,而蔬菜基地只有,仅占整个引风口用地的40%。

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

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

2、城市分区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

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1)老城区:

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

2)东区:

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

3)北区:

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

4)西区:

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

5)南区:

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

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

6)经开区: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

7)高新区:

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

8)滨湖新区: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

3、工业用地规划

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

1)西部工业组团: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

2)西南部工业组团: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

3)北部工业组团:

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

4)东北工业组团:

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

5)东部工业组团:

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4、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

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

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

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

5、规划评价

国内许多大城市,所谓的“规划”都是单体性的,合肥在近期的城市规划中也不例外。

只针对一栋建筑或者一个片区,而缺少通盘考虑。

而拿下地块的开发商也从容积率等考虑,只注重投入产出比,而缺乏对城市整体环境的考虑。

长此以往,大家各干各的,每个单体看起来美轮美奂,但放到一起就杂乱无章了。

这样直接导致城市没有一个符合“风水学”的布局,让空气凝滞,让水源枯竭……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代换进程。

合肥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规划。

规划高楼大厦、公园湖泊和城市道路时,也很少进行科学的气象论证,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的形成。

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需要,搞了大量密集的高楼,且多呈“摊大饼”似的环状发展,不仅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而且早已经挡住了“城市风道”——东南风,日积月累就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风进不来,霾出不去,而成为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风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合肥主要表现为东南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使得城区具有比郊区大得多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越大,气流通过时所受的摩擦阻力也就越大,风速减小的幅度也就越大。

从理论上说,“城市风道”相当于贯穿城市中的“大弄堂”或“风走廊”,把这条“弄堂”或“走廊”打通,确实能让风在城市中无遮无挡自由来去,把城市中的脏空气带出去。

(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合肥市“风扇形”城市布局形态对于增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东南引风口在其中的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驱散雾霾

在污染物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常年平均风速偏小,而随着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严重影响城市通风散热,导致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可以根据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从远郊及市区打通城市风道。

2、降温

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

3、节约能源

依据主导风向等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合理安排了通风廊道,使得建筑通风条件很好,夏季室内自然通风良好,减少空调使用时间。

据介绍,根据初步地质勘探资料,社区拟采用地热采暖系统,使用清洁能源,从而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

城市的下垫面以建筑物和人工铺砌的坚实路面为主,大多数为不透水层,加上人工排水系统发达,降雨后雨水很快沿屋顶、路面汇入人工排水管渠流失,故地面比较干燥。

而且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小,与地下水之间又有建筑物或地面铺砌隔离,不可能从地下得到水源。

东南引风口把巢湖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对于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有很好的作用,同样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

1、建筑高度与体量

建筑高度与体量对引风口通风能力有直接影响。

建筑越高,或体量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越大,就会减小风速,降低引风口的通风能力,影响通风效果。

2、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衡量规划区内建筑基底面积所占比例的一项规划控制指标,建筑密度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