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13MB ,
资源ID:108562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562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docx

1、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环境问题浅析合 肥 市 城 市 规 划 及 相 关 环 境 问 题 浅 析学校:安徽大学年级:2011级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见附录目 录一、魅力合肥- 5(一)名称由来-5(二)水文-5(三)地形特点-5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6(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 -6(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 -6(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71、规划缘起-72、规划安排-73、规划评价-8(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9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92、城市分区-93、工业用地规划-104、绿地

2、系统与景观风貌-115、规划评价-11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21、驱散雾霾-122、降温-123、节约能源-12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12(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131、建筑高度与体量-132、建筑密度-133、污染-134、绿地-13(三)东南引风口现状概述及其存在问题-131、现状概述-132、存在问题-13四、现阶段合肥环境问题-14(一)城市风道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141、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142、城市热岛效应-19(二)干岛效应-211、干岛效应的概念-222、干岛效应的影响-22(三)雨岛效应-22(四)暗岛效

3、应-22五、针对现阶段城市规划,应如何改进城市风道-22(一)合肥现有城市风道-221、十五里河生态廊道-222、南淝河生态廊道-233、四里河-23(二)改进城市风道应采取的措施-231、城市主导风向-232、构建绿色廊道-243、风道的连通性-244、小区建筑布置-245、限制建筑高度-246、建筑朝向-257、规划城市开敞空间-258、立法-26六、优秀城市规划的借鉴-26(一)国内-261、上海-262、南京-263、武汉-26(二)国外-271、巴黎现代城市规划-272、巴西利亚城市规划-28附录:本小组名单-29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相关问题浅析一、魅力合肥(一)名称由来合肥之名称的由来

4、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 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和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二)水文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

5、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三)地形特点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岭、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继续向东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区中间高、南

6、北两侧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二、合肥城市规划介绍合肥的城市布局,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这个格局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逐步形成的:城市的东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宜进行建设;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于水库下游,受洪水威胁,也不适合发展,因此,城市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翼伸展,三翼之

7、间楔入大片绿色空间,东南风口是楔入东翼和西南翼之间的绿色地带。另一方面,在历次编制城市规划中逐渐认识到三翼伸展的布局有很多优点。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1983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可与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认为这种“风扇”形形态具有城市布局结合环境、富有弹性等优点。(一)规划的轮廓设想和学习摸索阶段(1949年1957年)1952年秋,按省会要求考虑规划,作城市区域划分、干道系统示意图,实际是规划布局构思。开始反映以旧城为中心的功能分区、环城绿地及城外环状放射、城内井字形干道系统等思路,其后历次规划基本循着这条思路进行。“一五”期间

8、为适应建设,作旧城改建扩建及东郊工业区新建规划。但1954年1956年一度拘泥于仿照当时有重点项目城市规划作法,陷于经济发展计划未定无法规划及布局追求轴线对称构图等迷途,反限制了以自力发展为主的合肥市规划的步伐和深度。1956年秋曹言行至合肥视察,点明了方向,僵局开始打破。(二)城市布局结构基本形成阶段(1958年1972年)1958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划组指导帮助下,提出“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并以省计委、市人委联合名义将规划意见报省,经讨论同意,并用联合选厂方式实施。这次规划从分析合肥的建设条件出发,明确指出在合肥“安排工业项目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并提出城市性质全省政治、

9、文化、经济中心,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新工业区选择及城市布局结构作了多方案多因素的比较,推荐 “整理东郊工业区,开辟西南郊新工业区”的方案,从而奠定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雏形。1959年规划盲目膨胀的教训。1964年调整规划的得失。(三)合肥优秀城市规划形成1979年城市规划1、规划缘起1)1968年合肥成立了军管会,合肥市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四五”规划,相继有一些规模不大的项目要建设;2)1973年九月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合肥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小型座谈会。这是国家建委城建局在全国恢复城市规划素所做的一次努力。在这次规划中,合肥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继续保持“三翼”

10、形态发展;3)1977年下半年为修订总体规划做准备,市建委规划管理处曾对合肥现状用地做了一次普查;4)1979年合肥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这是合肥城市规划史上首次正式编制的较为规范的城市总体规划;5)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该规划。2、规划安排1)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 77.7平方公里以内。2)合肥城市总体布局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发展三个工业区, 进而发展为三翼间的填充拓展,最后转为以西南向发展为主的集中跳跃式拓展,明确了“风扇状”的布局形态。3)

11、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城市空间的发展依赖交通方式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合肥市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形态等均伴随了每一次交通的大发展而迅速发展。 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 城市道路按功能分为公路、交通干道、生活干道、支路、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当时市内交通除了公交车外,主要依靠自行车解决; 形成手机道路网规划原则上肯定了环装、放射、加方格网的格局,同时对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一条东

12、西向的浦信大道,南北向的安淮大道做了探讨。4)城市风道建设 南淝河沿岸西侧低洼地区,东至南淝河岸,西到马鞍山路、北临屯溪路,作为城市的引风口,性质定为不宜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9km*2; 在西郊董铺水库大坝内侧规划大片林带。这两处林地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 加强老城周围以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杏花村为主的环城绿带外,规定扩大绿化范围,从市区延伸到郊区。通过南淝河等河流两侧的带状绿化系统,同老城周围的环城绿带相连接,形成一条贯穿市区的通风走廊,保持空气清新、湿润。3、规划评价1)1984年该规划荣获1984年度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无一等奖)。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

13、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一书中;2)1985年环城公园基本建成,1986荣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沈阳的南运河带状公园、南通濠城环状绿带等都是继合肥环城公园之后进行的。环城8km多长,有多行树木的林荫道,加上护城河及对岸绿地,空间达150m200m宽(南门有一小段仅100m宽)。这条林带与四角每块面积约30公顷的公园绿地嵌贴,宛如一串镶缀着四颗明珠的翡翠项链,紧围着5km2的旧城区。这个总面积超过150公顷的公园环,加上城内街道院落植物,使绿化复盖率达30%以上,对人烟稠密的市中心区起着滞滤飘尘与降尘、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空气中含菌量、减轻辐射热、消弱噪声的作用。这个绿

14、环与楔入田园相接,更增加了改善环境的效益。3)1983 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给予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四)合肥现阶段城市规划(20062020)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该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城郊结合部一跃而成为适合开发建设的风水宝地。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小区,工业企业等,村庄建设用地也在逐渐扩大,而蔬菜基地只有,仅占整个引风口用地的40%。1、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城市以老城

15、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2、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1)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2)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3)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4)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

16、、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5)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6)经开区: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7)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

17、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8)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3、工业用地规划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1)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2)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3)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4)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

18、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5)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4、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5、规

19、划评价国内许多大城市,所谓的“规划”都是单体性的,合肥在近期的城市规划中也不例外。只针对一栋建筑或者一个片区,而缺少通盘考虑。而拿下地块的开发商也从容积率等考虑,只注重投入产出比,而缺乏对城市整体环境的考虑。长此以往,大家各干各的,每个单体看起来美轮美奂,但放到一起就杂乱无章了。这样直接导致城市没有一个符合“风水学”的布局,让空气凝滞,让水源枯竭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代换进程。合肥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规划。规划高楼大厦、公园湖泊和城市道路时,也很少进行科学的气象论证,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的形成。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需要,搞了大量密集的高楼,且多呈“摊大饼”似的

20、环状发展,不仅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而且早已经挡住了“城市风道”东南风,日积月累就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风进不来,霾出不去,而成为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三、合肥城市风道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风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合肥主要表现为东南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使得城区具有比郊区大得多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越大,气流通过时所受的摩擦阻力也就越大,风速减小的幅度也就越大。从理论上说,“城市风道”相当于贯穿城市中的“大弄堂”或“风走廊”,把这条“弄堂”或“走廊”打通,确实能让风在城市中无遮无挡自由来去,把城

21、市中的脏空气带出去。(一)东南引风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合肥市 “风扇形”城市布局形态对于增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东南引风口在其中的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驱散雾霾在污染物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常年平均风速偏小,而随着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严重影响城市通风散热,导致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可以根据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从远郊及市区打通城市风道。2、降温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3、节约能源依据主导风向等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合理安排了通风廊

22、道,使得建筑通风条件很好,夏季室内自然通风良好,减少空调使用时间。据介绍,根据初步地质勘探资料,社区拟采用地热采暖系统,使用清洁能源,从而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4、能有效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城市的下垫面以建筑物和人工铺砌的坚实路面为主,大多数为不透水层,加上人工排水系统发达,降雨后雨水很快沿屋顶、路面汇入人工排水管渠流失,故地面比较干燥。而且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小,与地下水之间又有建筑物或地面铺砌隔离,不可能从地下得到水源。东南引风口把巢湖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对于增加城市中心的湿度有很好的作用,同样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二)影响东南引风口通风因素分析1、建筑高度与体量建筑高度与体量对引风口通风能力有直接影响。建筑越高,或体量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越大,就会减小风速,降低引风口的通风能力,影响通风效果。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衡量规划区内建筑基底面积所占比例的一项规划控制指标,建筑密度越大,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