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92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航海时代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航海时代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航海时代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航海时代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航海时代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航海时代上.docx

《大航海时代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航海时代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航海时代上.docx

大航海时代上

大航海时代(上)

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形态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毫无疑问是五百年前的那场大航海。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行秩序、世界流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文明的主要特征等方方面面,都来源于那个时代。

因此,很有对其进行解读的必要。

一、从经纬度说起

如果地球是一个西瓜,那么我们有无数种方法把它横着切开,所以地球有无数条纬线。

但是这无数种方法中,只有一种能把它切成对称的两半。

这种切法对应的“切割线”就是赤道,因此赤道天然就是0度纬线。

同样地,我们有无数种方法把地球从顶端切开,所以地球也有无数条经线。

但是每一种从顶切开的方法,都可以切出对称的两半。

所以每一条经线在几何上都是等价的,没有任何一条经线天然就是0度经线。

古代中国人一向以世界中央自居。

如果他们知道经线的概念,一定会把长安或洛阳的位置设定为0度经线。

近代欧洲人的想法也差不多。

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先后宣布过自己的0度经线,为此一度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荣誉总是属于强者,日不落帝国的首都伦敦最终胜出。

在地球的无数条经线中,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一条为0度。

从地球的角度看,所谓0度经线不过是一群微小生物的自说自话、争权夺利的结果,是随机的结果。

但是,这种看似“随机”的结果背后,又蕴藏着历史的必然。

如果我们仔细端详一下地球仪,就会发现这条线的奥妙。

它的东边是欧亚非大陆,它的西边是美洲大陆。

它与欧亚非靠得更近,离美洲稍远。

但因为欧亚非比美洲面积大,所以东西两边基本平衡。

总之,它差不多正好位于各块大陆的“中央”。

换句话说,从海运的角度考虑,位于0度经线的英国,很适合作为世界的枢纽。

如果单纯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同样位于0度经线附近的伊比利亚半岛,同时联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似乎更适合做天下枢纽。

历史也不是给这块土地的主人西班牙人以机会,他们也确实曾经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他们最终没有把握住机会,而将宰执天下的权柄输给了英国人。

西班牙帝国版图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

0度经线的“背后”是180度经线,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圆。

从太空中观察180度经线,几乎满眼都是海洋,只有些许岛屿和陆地的边缘。

那里的景观与覆盖着大片陆地的0度经线截然不同。

其实180度经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它的由来比较复杂。

在宇宙空间里,时间固然只有一个,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各地观察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不同。

而世界各地对“现在是几点钟”的定义都是根据白天黑夜来的,所以各地的“地区时”都不一样。

太阳在各地依次升起,使各个“地区时”依次相接,形成了一个环。

那么到底哪里是这个环的起点?

哪里是最早开始新一天的地方?

跟0度经线一样,这个日期变更线也得由人为划定。

不过,这条线可不像0度经线那样受欢迎。

因为在它的两边,日期总是相差1天。

它所经过的地区,必然大受干扰。

所以人们要找的是一条最不重要的经线来当日期变更线。

而0度经线的正背后,180度经线,恰好没有穿过任何一块重要的陆地,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我们发现,各块大陆的经济重心和人口分布不仅一致地“靠近”0度经线,并且还一致地“远离”它背后的180度经线。

这个现象纯粹是巧合吗?

如果不是,那又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是人类历史决定了地理环境,还是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历史?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这里面的故事。

二、远古航海

原始人类的航海能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他们能够到达这个星球上一些极度孤立的角落。

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几乎正中部,距离日本将近6000公里,距离北美大陆约3700公里。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地方居然有原住民!

他们显然不可能是在小岛上独立进化的,这些岛上也根本没有猿人的生存环境。

岛民的祖先们只可能来自大陆。

根据檀香山毕夏普博物馆(BishopMuseum)的资料,夏威夷最早居民的祖先可追溯至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时间大约在5000-6000年前。

他们是如何来到大洋深处的呢?

北太平洋中还有一系列零星的岛屿,据推测,他们可能是在各个岛间接力航行过来的。

夏威夷岛位置

更极端的例子是复活节岛,它距离南美大陆3700公里,而且周边空无一岛。

即使从西边离它最近的一个岛屿出发,单次航程也必须超过2000公里不能停歇,而且这条最短航线还是逆风的。

要知道,美洲与非洲之间的最近距离,也只有大约2900公里。

复活节岛的位置

中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曾经出土过一些奇特的文物,所以有人怀疑东亚人曾经渡海到达过美洲。

另外有更确凿的证据,证明古代北欧人曾经通过冰岛、格陵兰中转到达北美洲东岸。

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哥伦布作为美洲“发现者”的地位。

因为只有他才把“发现”的信息带回文明世界,令文明世界做出相应反馈,从而引发被称作“哥伦布大交换”的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

总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

真正的航海发现,必须首先是一个社会行为,而不纯粹是技术行为。

有史可考的人类首次航行,发生在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

虽然他们的族群在2000多年前就已灭亡,但他们把自己的船画在了陶罐上。

而太平洋群岛的岛民繁衍至今,却没有为他们祖先的航海伟业留下只言片语。

也许是在岛上与世隔绝得太久,大多数岛民甚至已经忘记了怎么航海,当然更不可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怎么来的。

如果《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和殷素素被困住冰火岛上,并且再没有离开这岛,他们的后代估计会跟这些太平洋土著的状况差不多。

一个是偶发的无心为之,此后就中断了;一个是有意为之,并成为常规性行为。

原始行为和文明行为的区别大抵在此。

最早的人类文明全都发源于北纬20°~40°的大河之滨,但古埃及的尼罗河能够拨得头筹,得益于三个先天优势。

其一是尼罗河的流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埃及常年吹北风。

因此航船可以收帆而去,扬帆而回,对造船和航行的技术要求最低。

其二是尼罗河河道较直且少分支,所以河滨的各个人类据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很自然地就是通过尼罗河。

这些分散的人类据点很容易通过尼罗河实现相互交流,最终汇合成文明。

第三是尼罗河注入地中海,临近即可与另一大古代文明“两河流域”交流。

而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则都注入波斯湾。

交通连接的便利性,是催生文明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以中国为例,其实我们的祖先智人,是通过云贵平原进入东亚,但是并没有在这些地区首先诞生文明,文明诞生在交通便利的中原一带。

依托河洛平原、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之间的交通便利性,依靠黄河及其支流带来的运输条件,华夏文明诞生。

而在交通不便的云贵地区,有些部落甚至长期保持原始状态直到解放后。

早期人类迁徙路线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其实还有第四个原因促进了古埃及航运的高度发展。

由于远离中亚草原,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晚得到马的。

古埃及文献中出现“马”,比出现“船”晚了1600年。

陆运能力的缺乏,显然加重了对水运的依赖。

远离草原对古埃及人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他们得到了大自然更宝贵的馈赠:

地中海。

三、接触模式

从地图上看,地中海是一个面。

但在古代,它其实是一个环。

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被未知的迷雾所笼罩。

人们不敢离开海岸线太远的理由很多,包括近岸风浪较小,陆地上的景物可以帮助导航,以及海难时逃生更容易,等等。

但在另一方面,人类对跨海航行也没有迫切的需求。

从意大利到埃及的航线,即使以帆船沿岸缓行,也只需数周即可到达。

而在古代,这条航线的典型频率是一年一次往返。

既然时间如此宽裕,又何必着急去跨海呢?

既然地中海是一个环,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它想象成尼罗河的延伸,是以尼罗河三角洲为起点,沿逆时针方向画出的一个圆圈。

为什么是逆时针?

因为船舶自尼罗河向北入海之后便转向东方,这是指向两河流域的方向。

这里有腓尼基人。

从腓尼基转向北向西,可以到达希腊,再从希腊向西,就会到达罗马。

在文化上,罗马师从希腊是众所周知的。

而希腊文化的根基“希腊字母”,则取自腓尼基字母。

三者之间的源流关系,似乎在尼罗河入海时便已冥冥注定。

地中海环的作用,可以类比于其它古文明中心的大型河流。

但它的长度和通航能力,远远超过地球上任何一条河流。

更难得它整体上是东西向的。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相近的纬度气候相近,更方便文明交流。

不同纬度由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则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流起来要困难得多。

历史上的大国,如汉朝、孔雀王朝、罗马帝国等,其版图无一不是东西向的。

欧亚大陆也因为整体呈东西向,成为文明孕育的温床。

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都因为东西宽度不足,难以孕育发达的文明。

有趣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在建国时的版图都是南北向的,之后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兼并,最终也都变成了东西向。

中国南海在地形和规模上,都与地中海接近,但呈南北向,且主体位于赤道附近。

中国人历来视其为过于炎热,而缺乏占领和开发的兴趣。

地中海这个无与伦比的水运大通道,催生了灿烂的地中海文明。

俗话说,你有1个好主意,我有1个好主意,交流一下,你我都有了2个好主意。

所以在地中海,思想是当之无愧的最佳贸易品。

不过在实物领域,情况就不一样了。

海水带来盐碱,使其近岸不宜耕种,湿润的海风带来的潮湿气候,也并不太适合人类生存。

所以文明中心不能直接靠海。

而且船舶只能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港口停靠。

这就决定了环地中海文明必然呈现一种离散而非连续的分布。

这种分布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使低价值或零散的货物难以进入流通。

考古发现,古代地中海文明能够建造许多大船,但在小船方面却缺乏建树,这证明了海运相对河运的高门槛:

要么不要出港,出港就得动用大船。

而这些大船上的主要贸易品是金银、葡萄酒、橄榄油、珠宝、毛皮和香料。

一句话,都是奢侈品。

拉动古代社会产业链的核心力量是人的生存需求。

我向你提供粮食,你吃饱了就可以生产布匹。

你向他提供衣物,他穿暖了就可以生产手工用品。

只有形成了循环,产业链各环节才能发展。

从产业链看,这些奢侈品都是孤立的断点,没有上下游拉动能力。

金银的供给不能带动毛皮的发展,香料的供给也不能推动珠宝的发展。

欧洲虽然拥有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但是其内河航运条件却极为不利。

整个欧洲的中间是阿尔卑斯山脉,另有比利牛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平原分布在山脉周围,而各条河流则是呈放射状分别流入海洋。

这就导致每条河流形成较小的相对独立的航运单元,但彼此之间沟通极为不利。

中间高、四周地的结构,也阻挡了内陆运输的尝试。

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帝国时代,曾经一度出现尼罗河三角洲的粮食规模化、系统性地大量外运。

但这是由于罗马大面积推广葡萄和橄榄种植园,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通过国家行政命令强制的结果,并非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循环。

帝国的其它部分并没有生产出足以与之形成循环的贸易品。

在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地中海文明在政治版图上分分合合。

但在经济领域,它们保持着接触,却无法形成闭合的经济循环。

四、循环模式

如果把地中海环视为一条河流,则其长度无与伦比,而且流域全部位于温带。

这个条件在地球上独一无二。

但如果把黄河、淮河和长江加在一起,则其流域广大和气候适宜,或可与地中海一争高低。

不仅如此,这三条河流密集且平行地汇聚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带。

它们造成的冲积平原土质松软,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地理改造。

兴修运河,于交通、灌溉和水利一举三得。

但是各水系之间落差不能太大,否则将极大地提高施工难度。

在这一点上,中国东部又可谓得天独厚。

从海河到钱塘江,纵横上千公里,水位落差基本可控制在30米以内。

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中国就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传统。

公元前5世纪,运河“邗沟”修成,连通了长江和淮河流域。

随后,运河“鸿沟”修成,连通了淮河和黄河。

在人类运河史上,这两条“沟”既非最早,也难言最大。

但其意义却无可比拟。

黄河、长江都是大河,其中一个的流域面积即可与两河、尼罗河相比。

以人力实现如此巨大区域之间的地理连通,中国人首开先河。

北种小麦,南作水稻,北旱而南涝,全国同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北方联系中亚,益于通商而苦于侵袭。

南方作为后援,或以丝从商,或以米助战。

从此中国文明开始享有“双核驱动”的优势。

到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时代,船只从黄河边的咸阳下水,辗转通过各水系,理论上已经可以直达珠江边的广州。

公元7世纪,京杭大运河基本成型。

运河成型之前,长安、洛阳、益州,都有繁华之称。

运河成型之后,便再没有什么地方能与运河沿线的淮、扬、苏、杭四大都市争锋了。

运河虽然开凿困难,但易于航行,而且通过的都是人口密集之地。

因此运河航行的门槛远低于海运,为短途、高频、小量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中国独有的发明“橹”,便生逢其时。

橹形似桨,但是安装在船尾,通过左右摇摆来排水前进。

这是对鱼类尾部一种仿生学发明。

因为免去了把桨抬出水面运动的过程,因此效率大为提高,有一橹抵三桨之说。

但是橹只能有一根,最大也就是几个人摇,只适用于小船。

而同时代地中海的战舰已能载上百人,分坐在船两侧划桨。

此后,中国也逐渐能造百人乃至千人大船,而地中海文明却始终没有引入橹,大概是因为没有用武之地吧。

另外一个运河航行的优势是便于拉纤,也就是在岸上用纤绳拉着船走。

说到拉纤,人们常能联想起困苦劳累的纤夫形象。

其实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任何古代劳工都是困苦劳累的。

某些职业能够传承不息,反而说明它有相当的合理性。

事实上,运载同样重量的货物,划船的效率数倍于陆路搬运,而拉纤的效率又数倍于划船。

古希腊诗人把那些封闭在船体内终日劳作的桨手称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如果改为桨手,能否驱动同样载重的船只呢?

得益于便利的运输条件,运费的低廉,航运贸易便不再限于有限的奢侈品。

据考证,运河贸易的大宗首推粮食,其它与“吃”相关的有油、盐、茶、糖、酒、豆、姜、枣等,与“穿”相关的有棉、丝、皮革及其制品等,与“用”相关的有竹木、陶瓷、铜铁制品,以及漆、烛、炭、纸、墨等。

人消费这些商品,因此人是这些商品的下游。

而这些商品又被人力生产出来,因此人又是这些商品的上游。

更多的吃、穿、用商品催生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又生产出更多的商品。

以人为核心,各条产业链形成了循环,规模滚动放大。

精细的社会分工和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庞大的市民中产阶层,广大的中产又提供了旺盛的消费力,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大型中央集权帝国的存在,使得修建遍布全国的交通要道成为可能,这些交通要道除了作为军事和行政驿道之外,也为商旅交通提供便利,成为水运的有力补充。

从秦代开始,历朝历代都会修缮遍布全国的官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就如同古代的“铁公基”,降低了物流成本,有利于产业链循环滚动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

确实是自古至理。

秦直道示意图随着产业链的滚动放大,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上升,作为产业链核心的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从秦汉的高峰6000万,到唐宋的高峰1.1亿,而明清则轻松突破2亿直达4亿。

虽然清朝的人口增长明显受到美洲作物的推动,虽然中国屡屡撞上“马尔萨斯陷阱”,但至少中国人口的高峰每1千年左右就会翻一番,呈现明显的上升波浪。

这与同时期地中海文明漫长的徘徊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济活动的特征也传导到了政治和文化上,循环模式讲究内聚,通道模式保持离散。

东方相对发达且庞大的生产部门制造出的物质财富,大部分由本地市场消费,其中一小部分通过“一带一路”流向西方,就足以引发各国商贸财团的争抢分食。

中国作为世界的财富生产中心以及最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以及引擎,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地位,也是今天的中国努力要回到的位置。

在没有高强度外来扰动的情况下,离散化的西方、聚合的东方以及位于两者之中的中东国家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保持着高度稳定。

对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来说,想要富强必须投身国际贸易,并在国际贸易链条中力争上游。

然而就掌握贸易枢纽来说,任何欧洲国家都难以与中东帝国匹敌,能跟在中东贸易商团屁股后面当一个买办,就已经烧高香了;就生产规模来说,整个欧洲加起来也无法与中国抗衡,投身国际贸易的结果,就是始终处于逆差状态,金银贵金属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失,资本无法积累,生产规模无法扩大,本地消费市场也无法激活。

社会上层精英们会想方设法搜刮每一个金币,以供自己的奢侈消费,社会下层永远保持在赤贫状态而无法翻身,人口、生产统统处于抑制状态。

这就是被打翻在地,还被踩上一万只脚的死局!

于是欧洲就这样躺在地上一千多年,死活也爬不起来。

幸好,上帝给欧洲人留了一个翻身的后门,那就是藏在历史黑幕之中,尚待“发现”的美洲大陆。

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握瑜轩》公众号已经遭禁言三次,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握瑜軒主个人微信:

lgch2016,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