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728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老子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老子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老子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老子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智慧.docx

《老子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智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智慧.docx

老子智慧

 

学号:

200901113051

 

 

老子的智慧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

学院:

建筑学院

系别:

艺术设计

专业:

班级:

授课教师:

王娅

 

二〇一二年六 月

老子与道的内涵

摘要通过阐述老子基本思想、基本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引出对于老子之道的思考。

进而提出我对于老子之道的看法和理解。

关键词无为思想老子与道德经无为而治祸莫大于不知足以柔胜刚善利不争道可道,非常道

目录

第一章老子的介绍

第二章老子相关思想简述

第三章老子与道德经

第四章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

第五章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

第六章个人感悟与总结

坦白的说之前对于老子的了解无非是那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但在上完老子的智慧这门课后,我对老子有了一个不是很全面却是很深刻的了解,老子的名言警句,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疑问,使我的思想得到了提升。

请允许我用感性的思维谈谈老子与道,说说我对道的看法和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可要我叙述道的特征,揭示道的本质,阐明道的内涵,并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我是万万不行的。

但也正如老子所说,如果道说的清,那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

那我就先从介绍老子开始,谈谈我浅薄的理解。

一.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二.老子思想简述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经寥寥五千余字,分道,德上下两卷,(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分德,道上下两卷,和传统的分法有一点区别)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宝。

在本书中,老子阐明了道是什么,老子之“道”,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我们不能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把“道”变成一种创造义。

按原意,无为“道”之本,有为“道”之用,两者为“道”的一体两面,并无创造的含义,是本身就存在的。

那现在想想,“宇宙大爆炸”是不是会和老子“道”的思想不谋而合呢?

道德经中曾提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宇宙爆炸论”中的宇宙是在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一点爆炸开来的情形不是极其相似吗?

但我只是这样疑问,无是从何而来,是来至于有吗?

这样的循环有意义吗?

就像一个圆,我们在寻找它的起点,但似乎意点都是它的起点。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来说明“道”是说不明,道不清的,但道的本质是“无”,道的作用是有“有”,“无”是宇宙初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

“无”和“有”同是道的属性。

在这里我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正如柏拉图的“相型”,斯宾诺沙的“本质”和康德的“无上命令”一般,“道”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定义,无法捉摸。

有无相生,在我来理解,就是我们在这茫茫宇宙之中,物质不灭,循环不息罢了。

它的特别之出又在何处呢?

在道德经的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以柔胜刚,而并未说强弱之分,我倒无疑问,可一旦说到强弱之分,我就想如果弱胜了强,则可说为强,反过来强成为弱,到头了还是强胜了弱。

那么这个弱胜强的定义还有意义吗?

其实按照老子的意思,这世间本无价值观,价值观也只是人定的罢了,也会随时间,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无定论。

所以强弱之分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

那这样说会不会只是让我们更加明白呢?

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生活方式。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有时相对的听起来不舒服,太漂亮的话有时失去真实性。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贪念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实在的事情,而不带着贪念。

在这里。

老子显然是不支持竞争的,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物质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不知这又该如何理解。

可能这是老子所生存的历史背景是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过度的膨胀,早以超出了其限制,竞争被演变成各种倾轧,和不正当的缘故。

但这并不是竞争本身的过错,只是竞争所引出的弊端。

我们不能因为会出现混乱而否定其用处。

老子所说的善利而不争,实为不争之争,这可能只适合社会大同的情形吧,我们所要追求的。

而且其中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恪守的。

善利而不争,像流水一般处于下位。

第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认为这样的治理最接近“道”。

但我们不能认为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的确,无为而治是一种最美妙的方式,本来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去,并规定统一的组织来行使这些公权力,更直接的说我们是在让渡我们的自由。

如果我的公权力不断的扩张,我们的自由便会慢慢的被侵蚀,无幸福快乐之言。

只有最终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我们感觉不到限制,并快乐生活。

第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望和私利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

私利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更多?

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带着贪念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满足,不带着贪念,就不会受到委屈;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

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不带着贪念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的话能让我们警醒,但我们的欲望能出去吗?

才才是重点啊。

知足能达到吗?

叔本华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被欲望所包围着,一个欲望满足了,必定会产生另一个的欲望来填充,除非我们让人生虚度。

老子只说明了贪欲的害处,并把解决之道赋予给“道”。

可“道”是如此的玄之又玄!

四.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

道就是道路。

最早路在水边,因为原始人每天都要水边饮水或取水,那时人们都是光脚板踩在沙地上,脚上又常带着水,所以很容易就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像“刀”一样的东西,原始人把这种脚踩出来的“刀”叫做“刀”,也就是“道”了。

“道”是“刀”的谐音,在甲骨文里“道”原本写成“刀”。

原始人把“道”比喻成“刀”是很形象、很有意思的,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是路人。

路人才出了道路,我们一看见道路就知道这里有人。

对于开路者来说,道路即路人。

所谓“路人”并不只是“过客”,“过客”是引申出来的意思。

而愿意是“开路的人”与“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

路教会了人走路,人使路成为了路。

地上路有通衢,有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暂时的路,有永远的路。

所有的路都有弯曲起伏,那么人就要用弯曲起伏的方法来走路,到也要尽可能走直线。

人不应该被路引向远方,人应该把路引到近处。

道就是“到达”。

任何道都有起始与终结,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很快到达。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道(路人),就是通向自身。

五.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

(1)道可道,非常道

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

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的方法、特殊的方法、独特的方法。

一匹草原牧马在沙漠中迷路,如果用常道找水找路必将很快死去,这时它必须动用非常道,不把自己当作马,依靠骆驼找水找路,或者自己果断退出去,这样才有生路。

人在常态中可以用常发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这应该动用非常方法。

非常方法即非常道,它不是常规思维,而是突破平常思维的一种异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奇特思维。

非常道作为异化思维表现在:

它是复杂变异后的新品种,比起旧品种常量大,能量大,好看,管用,当然也有新问题。

它是旧有物的新版本,是旧方法的升级版,它技术含量高,容错,操作简便。

非常道作为复杂思维表现在:

它有更多想法,认识事情是立体交叉的。

他不在把一看成一条短横,而是一条浮现在巨大时空中的道路。

非常道作为奇特思维表现在:

它的手段极其新意,用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议的法门来解决难解或根本不可解的问题。

它看问题是动态的,比如不把一看成汉字的一,而是看成“1”躺下了。

总之,非常道的总特征是突破常有思维,它绝对带有色眼光看人,用异常的眼光看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

它发现: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不正常的,各种力量一直在牵扯斗争,人已经变形。

如果要把人与事拉回到自己所设想的道路上来,就必须动用潜伏在我们身上的异常力量(即本来力量),用非常道的方法解决看似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事,以回到正常状态。

(2)万物本源意义上的“道”

 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老子的道就是某种产生万物、孕育万物的超验的、实体性的物质性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天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不仅是世界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根源,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其实也就表明了“道”创生性的性质。

如:

道生之,德畜之,生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说明,道不仅产生了万物,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受到保护、调养,即是说道是万物存在生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础。

万物得道而存在,失道则灭亡: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里的“一”实际上就是“道”。

只有拥有了“深根固柢”的“道”才能与天地同在,万古长存。

“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这个“道”的思想后来被庄子发挥到了极至。

也就是在《庄子·大宗师》里所谓的

 “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这里,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老庄的本体论思想都是只有大概的雏形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建构。

他们都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论“道”的,而是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企图揭示内在的规律,而只是借用了“道”的名称;就是说,这里的“道”其实是经验领域中的概括认识,依附于经验活动的内容而意义已经变异了的。

 而且西方的本体论是二分的,在我们古代就是所谓的“道”和“器”的分离。

而老子的本源,也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有”、“无”。

这一点方东美先生在《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中有比较深刻的阐释,“为免除误会计,‘有’、‘无’二名绝不宜采取西方用法。

在希腊哲学中巴门里底斯与柏拉图之言‘有’,均谓同永恒法相界本体实有之全域,二将‘无’划属最低层次之虚幻界。

老子则以‘无’迳指道之无上性相,据以建立一套超本体论系统,且优先于论‘有’属于变异现象界之动态本体论。

(3)万物法则意义上的“道”

 法则意义上的“道”,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提出最有名的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命题。

  在自然法则方面,老子常讲“天道”,“天之道”,如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这里的天道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规律的意义。

老子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我认为这里所谓的“道”倒是很有些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的味道,也就是“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庸》),其实也就是平衡调和之术。

从这里上说,这其实也就是为后人提供了贯通儒道的机会,它又与禅宗有些相通,所以道家的这个“道”其实是后来儒释道三家互相融合互相弥补的关键。

当然这里的“天道”其实还涉及一个以“道”代“天”的问题,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过阐述: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都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还有先于天地的最高存在,称之为道”(《道家玄旨论》)。

所以“天道”侧重的不是“天”,而是“道”,就是自然法则。

  在社会法则方面,“道”又分三个层面,一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方法,二是符合某种社会制度的政治原则、伦理秩序和行为规范,三是治国安民之“道”。

我认为,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话便可以讲三者关系理清楚了。

六.个人感悟与总结

总之,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相当丰富,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在具体章节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尽管如此,但“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如前所述,春秋末期的“道”已具有哲学的意味,开始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的“道”正是在春秋时期天道、人道的基础上提出和升华的,因而在用法上,有时不可避免地与天道、人道及儒家等道之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常道”的概念用以标示“道”的特质,以此表明了老子之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什么是真正的道,道实在是奥妙无穷,全靠你自己去体悟。

就像岳飞所说,用兵之道“存乎一心”。

只有靠心了解已有的认识,同时心又不受其累,完全靠自己体悟才能得道。

所以刘宗周说:

“心无物累,便是道,莫于外更求道,此外求道妄图也”、“道(或者说一种理论、一种学说)的真精神不是到现成的结论中寻觅,而是靠你体悟,这种说法显然包含真理的因素,它可以防止理论的简单化、思想的僵化和停滞。

“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谓最终的目标。

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哲学意义上的“道”指一种概念或范畴,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可以指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指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道”是可识的,识“道”是必要的。

这种可识性和必要性其实正是我们研究老子“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祝福中国老子文化蓬勃发展,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对老子与道的研究中去。

由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思想,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2]何跃青.读老子悟人生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

[3]罗伟.永远的老子-《老子》现代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