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检测题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检测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检测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检测题含答案
9《鱼我所欲也》当堂达标题
(一)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得兼()苟得()丧耳()箪食()
豆羹()弗()蹴尔()不屑()
2.填空。
(1)孟子,名,字,是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与孔子并称“”。
(2)《孟子》主要是记述孟子到各国游说,以及同各种学派进行论辩的情况,阐发他的政治见解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散文,它以方式,展开雄辩说理,辞锋犀利,富于哲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3)是亦不可以已乎()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蹴尔而与之()
(6)妻妾之奉( )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内容理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证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参考答案:
1.jiānɡǒusànɡdānɡēnɡfúcùxiè
2.
(1)轲子舆战国孔子亚圣孔孟
(2)语录体问答
3.
(1)祸患,灾难
(2)不丧失(3)停止,放弃(4)益处(5)踩踏(6)侍奉(7)“得”通“德”,感激(8)获得生命
4.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一碗米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3)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C
9《鱼我所欲也》当堂达标题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2)故患有所不辟()
(3)蹴尔而与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5.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7.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因此,所以 通“避”,躲避 踩踏 停止,放弃
2.D
3.
(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
4.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反
②义 不义
5.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6.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7.“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
文天祥的选择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
“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而:
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却。
为:
故不为苟得也:
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由是:
由是感激:
因此。
由是则生:
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
于是。
苟:
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
代词。
宫室之美:
的。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交流点拨】
(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
“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
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2)所恶有甚于死者wù,动词,厌恶。
(3)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4)一箪(dān)食dān名词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cù)尔而与之cù动词用脚踢。
(6)乞人不屑(xìe)也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交流点拨】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生甲:
运用了道理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生乙:
运用了事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生丙:
运用了比喻论证。
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
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的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交流点拨】生甲:
这个说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生乙:
这个说法没有道理。
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
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理和事实分做两段,比较合适。
(三)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交流点拨】生甲:
运用了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生乙:
运用了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生丙:
运用了排比。
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交流点拨】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四、板书设计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人
正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应
面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义重保
反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于生其
面恶——→莫甚于死——→何不用本
正面:
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心
反面:
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五、拓展延伸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甲生: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
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乙生: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丙生: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
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丁生: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