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2405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食,一豆羹()⑵故不为苟得也()⑶蹴()尔而与之⑷乞人不屑也()⑸故患有所不辟()也(6)所恶有甚于生者。

()

1.⑴dānɡēnɡ⑵ɡǒu⑶cù⑷xiè⑸bì(6)wǜ

2.文学常识填空:

《鱼我所欲也》选自,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的中心论点。

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等。

2.《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3.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⑵假如,假使。

⑶用脚踢。

⑷天性,天良。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4.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乡”通“向”,从前。

④“辩”通“辨”,辨别。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

(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合作探究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6.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7.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7.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8.文章运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8.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拓展延伸

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9.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当堂测试

(2015丽水)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弗受()

⑵妻妾之奉()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⑴不⑵侍奉⑶“得”通“德”,感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箪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

11.D解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D项中两个“已”都是“停止”的意思。

A项中的“食”依次为:

食物/通“饲”,喂养;B项中的“加”依次为:

意义,好处/戴;C项中的“美”依次为:

美丽/以……为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2.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3.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自主突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①用脚践踏②古代的一种量器③丢掉、遗失④天性、天良

2.下列各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D.乡为身死而不受

2.C解析:

A.“辟”同“避”,躲避;B.“辩”通“辨”,辨别;D.“乡”通“向”,从前。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指()

A.前者指“义”,后者指“不义”。

B.前者指“死”后者指“生”。

C.前者指“苟得”,后者指“不辟”。

D.前者指“贤者”,后者指“不贤者”。

3.A解析:

结合上下文理解即可。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4.B解析:

此项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表顺承。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5.BD这两项的“得”都表示得到的意思;A.“得”通“德”,感激;C.“得道”意思是得“人和”即施行仁政。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和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句中的“是心”是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

(3)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

(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合作探究

7.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6.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8.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7.答题示例:

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言之有理即可)

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1)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拓展延伸

10.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提示:

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11.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示例:

(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

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

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当堂测试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

给,送。

②子:

你,代词。

③履:

鞋子。

④一言:

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4)何故()

12.

(1)通“避”,避免

(2)是:

这、这样(3)谓:

对……说(4)故:

缘故、原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14.【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14.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1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侯晓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