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439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docx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

第2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

3.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

4.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壤的影响

5.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mineral)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土壤腐殖质(soilhumus)胡敏酸(humicacids)富啡酸(fulvicacid)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complex)土壤微生物(soilmicroorganism)土壤质地(soiltexture)粒级(particlefraction)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土壤颜色(soilcolor)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2-1所示。

2.1土壤矿物

2.1.1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内容:

一、主要成土矿物

导入:

提出问题:

为什么土壤矿物质土粒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1.矿物的概念

土壤矿物质:

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土壤矿物质。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土壤矿物质按重量计,一般占土壤的95%以上,因此,矿物质成为土体的“骨架‘,也是植物矿物营养的源泉,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确定性因素。

2.矿物的类型

①原生矿物

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化物类四类

②次生矿物

包括硅酸盐类、粘土矿物、氧化物类、简单盐类矿物三类

3.主要成土矿物的性质

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不同,风化特点与产物也不同,见课件。

二、主要成土岩石

1.岩石的概念与类型

岩石是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不同的岩石其组成(和组织)有所不同,其组成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变动,因而不能以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主要的成土岩石

2.1.2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

教法:

回顾上节内容,提出问题,进入本节内容。

内容: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导入:

问题:

矿物岩石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圈、生物圈作用下,所引起的破碎和分解,通常称为岩石的风化作用。

即岩石的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水、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等外界因素作用下,使坚硬的岩石逐渐崩解破碎成碎块和细粒,同时也会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矿物。

2.风化类型

①物理风化作用:

是指岩石崩解破碎而不改变其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的过程。

物理风化的结果,虽然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但它使岩石产生机械破碎,成为大小不等的石砾和碎屑,表面积增加成为疏松多孔的堆积物,产生了岩石所不具有的对水分和空气的通透性,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②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岩石在水、氧、CO2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重点掌握这四种作用的特点。

③生物风化:

是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低等植物如地衣的菌丝和高等植物的根系对岩石的穿插;土壤中各种动物如鼠类、蚯蚓、昆虫等对岩石引起的机械破碎作用。

藻类、地衣、硝化细菌等可在岩石表面生长,分泌出酸液分解岩石,从中摄取所需的养分,从而使岩石矿物遭到分解和破坏。

以上三种风化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同地对岩石进行作用。

二、土壤母质的形成及我国的主要成土母质

1.母质的形成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的结果便形成了新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风化产物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风化壳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故称之为土壤母质或成土母质。

所以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即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

土壤母质与原来岩石相比,具有很大区别。

首先:

由岩石坚硬致密状态破碎为粘散多孔的状态,产生了对水分与空气的通透性。

其次:

岩石彻底分解,形成了粘粒,粘粒之间具有毛管孔隙,产生了蓄水性,增加了表面积,使其具有胶体的性质,如吸附性能出现,可保蓄风化所释放的可溶性盐基物质,为植物所需的矿质养分提供最初来源。

因此,岩石风化形成母质,使其初步具备水、气、热和养分等肥力因素。

而区别于原来的岩石。

但母质的这些因素常常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如母质的通透性与蓄水性矛盾尖锐而不能协调。

2.我国主要的成土母质类型

①残积物指岩石经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风化物。

②坡积物指风化物在重力或流水的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的堆积物。

③洪积物指山洪搬运的碎屑物在山前平原形成的沉积物。

由于形状如扇,又称洪积扇。

④冲积物河水中挟带的泥沙,在中下游两岸与如海口沉积而成。

⑤湖积物由湖泊的静水沉积而成。

⑥海积物是海边海相沉积物。

由于海岸上升、海退等回流淤积物露出水面而形成。

⑦风积物是由风将其它成因的堆积物搬运沉积而成。

⑧黄土是第四纪(近100万年以内的地质年代)沉积物。

其成因可能是风力搬运堆积而成,也可能是水流搬运沉积而成,看法不一。

在我国是广布的一种成土母质。

2.1.3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

教法:

讲授与课件、图表相结合

内容:

一、粒径对矿物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极为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但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磷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重的99%以上,其它元素不过1%,以O、Si、Al、Fe为最多,以氧化物来表示,SiO2+Al2O3+Fe2O3通常约占土壤矿物质部分总重量的75%以上.又称之为土壤的骨干部分。

二、矿物质土粒的大小分级――粒级与粒级分类

1.粒级的概念

土粒大小不同,性质也随之而异.因此按照土粒直径(粒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若干个等级或若干组,这些等级就叫做粒级(或粒组).相同粒级的土粒,其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不同粒级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砂粒、粉砂粒和粘粒是粒级的名称。

2.粒级的分级

常用的有三种:

国际制、卡庆斯基制、中国制。

了解这三种分级标准。

砂粒、粉粒、粘粒的分类标准。

三、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

1.机械组成的概念

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

任何一中土壤,均是由粒径不同的各级土粒所组成的,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2.土壤质地分类制

常用的有三种:

国际制、卡庆斯基制、中国制。

参见书

了解这三种土壤质地分类的标准。

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1.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的特点和利用

①砂质土

例子:

“发小苗而不发老苗”

特点与利用:

从物理性状来看: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不易积累还原性有害物质。

砂土的水分易于蒸发,因此土壤容易干燥、不耐旱。

(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地下水上升湿润表土的可能性小)。

从矿物组成来看:

砂质土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砂土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易淋失,因此,施用化肥时,要少量多次,肥效表现为“猛而不足”,前劲大而后劲不足。

如只施基肥而不注意追肥,会产生“发小苗而不发老苗”的现象。

因此,砂土施肥除增施有机肥作基肥外,还必须适时追肥。

由于砂土通气性好,有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有机质易于分解,释放有效养分,促使作物早发,但有机质不易积累,其含量比粘土类少。

砂质土因含水量少,热容量小,易增温也易降温,所以昼夜温差大,作物易受冷害。

(如小麦返青后),但对薯类及其它块根块茎类作物,有利于其淀粉的累积。

②粘土类

特点:

粘质土粒间孔隙大,多为毛管孔隙,故通气不良,透水性差,易受渍害和积累还原性物质。

粘土一般矿质养分丰富,特别是K、Ca、Mg含量较多,主要由于

(1)粘粒本身的养分含量少

(2)粘粒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养分不易淋失,由于粘土通气性差,好气性微生物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较慢,易于积累腐殖质,故粘土中有机质和氮素一般比砂土高,在试用有机肥和化肥时,由于分解慢和土壤保肥性强,表现为肥效迟缓,肥劲稳长。

粘土保水力强,含水量大,热容量较大,增温、降温慢,昼夜温差大,表现为“发老苗,不发小苗”。

粘土干时紧实坚硬,湿时?

烂,耕作费力,宜耕期短,对顶土力弱的种子不易发芽出苗,容易产生缺苗断垄现象。

③壤质土

这类土壤砂粘适中,兼备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当多的毛管孔隙,故有较好的通气透水性,又有一定的保水保肥性能。

壤土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即发小苗也发老苗”。

我国土壤质地的地理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自西向东,从北向南由粗变细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从高到低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由高到低,由粗变细)。

2.土壤质地剖面类型及特征

3.不同质地土壤的改良

改良土壤质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表明:

只要发会人的积极因素,任何不好的土壤质地都是可以改好的,一般而言,改良土壤质地有以下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即可改良砂土,也可改良粘土,是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有机质的粘结力和粘着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可以改善砂土过砂,粘土过粘的缺点。

有机质可以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土体疏松,增加砂土的保肥性。

②客土法

如果砂土地附近有粘土、河沟淤泥(客土),可搬来掺混;粘土地(本土)附近有砂土(客土)可搬来掺混,以改良本土质地的方法,称为客土法。

掺砂掺粘的方法有遍掺、条掺和点掺三种。

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法

有的地区砂土下面有淤粘土或粘土下面有砂土,这样可以采取表土“大揭盖”翻倒一边,然后使底土“大翻身”,把下层的砂土或粘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④引洪漫淤法

对于沿江沿河的土壤,可以采用

引洪漫淤法。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本章总结:

1.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列出本章提纲,以便学生复习。

3.布置习题,见本章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特点。

2.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3.矿质土粒和土壤质地是如何分类的?

4.试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5.如何对不同质地的土壤进行改良和利用?

2.2土壤有机质

2.2.1土壤生物的多样性极其功能

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结合放映土壤生物的幻灯片,增加学生对土壤生物作用的认识。

导入:

由土壤生物的组成及重要性,提出问题,切入主题。

问题:

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有哪些贡献?

内容:

一、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

1.原核微生物

1细菌

2蓝细菌

3粘细菌

4放线菌

讲解这些原核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及功能

2.真核微生物

1真菌

2藻类

3原生动物

4地衣

介绍这些真核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功能。

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功能

1.蚯蚓

2.其他土壤动物

1线虫

2螨类

3蚂蚁

4蜗牛

2.2.2土壤有机质

教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放映土壤有机质的幻灯片,增加学生对土壤有机作用的认识能力。

导入:

由有机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切入讲授内容。

内容: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首先介绍土壤有机质的概念,然后讲解来源及类型。

①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②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和有机肥料是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

类型:

a.新鲜的有机质,主要是指土壤中未分解的生物残体。

b.半分解的有机质,主要是指新鲜有机质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其最初结构已经被破坏,外观呈黑色。

c.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它与矿质土粒结合紧密,不能用机械方法分离。

2.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①糖类、有机酸、醛、醇、酮类以及相近化合物。

②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C6H10O5)n在稀酸、稀碱的溶液中处理易于水解,纤维素则在较强的酸和碱的处理下,才可以水解,二者均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③木质素

木质素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分,特点:

木质素稳定,不易被细菌和化学物质所分解,但可被真菌、放线菌所分解,木质素的成分随植物不同而有所差异。

④树脂、脂肪、腊质、单宁等

该类有机化合物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醇、醚及苯中,是十分复杂的化合物,该类物质在土壤中,除脂肪分解快外,一般都很慢且极难彻底分解。

⑤含氮化合物

生物体中的主要含氮化合物为蛋白质,各种蛋白质水解后,一般可产生许多种不同的氨基酸。

蛋白质的成分除了C、H、O、N外,还含有S、P和Fe等营养元素。

一般而言,含氮化合物易被微生物分解,生物体中常有一小部分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可被微生物直接吸收,但大部分的含氮化合物需要经过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被利用。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是本节的重点,掌握矿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的特点及联系。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进行两个对立的过程:

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化。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即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①不含氮有机质的转化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首先向外界环境中分泌出水解盐,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②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

植物利用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化合物NO3-、NH4+,而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含氮化合物不断分解转化,才能变为无机氨化物,以供植物需求,而微生物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有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及反硝化过程,掌握这几个过程的转化特点。

③含磷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核蛋白、核酸、磷脂和ATP,在各种腐生型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成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养料。

即:

含磷有机物质在磷细菌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磷酸:

核蛋白→核素→核酸→磷酸

卵磷脂→甘油磷酸酯→磷酸

④含硫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硫的有机物质主要为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它在嫌气条件下易积累,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但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H2S在硫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硫酸,成为作物养分的来源。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有机质的分解主要靠水解酶,腐殖质的合成主要是氧化酶的作用。

腐殖质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的组分,如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的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

第二阶段: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分通过缩合作用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在第二阶段中,微生物分泌的酚氧化化酶,将多元酚氧化为醌,醌与其它含氮化合物合成腐殖质。

(1)多元酚氧化为醌

(2)醌和氨基酸或肽缩合。

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两个对立的过程与土壤肥力均有密切的关系,协调和控制这两种作用,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关系呢?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对于有机质的调控和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该点为本节的重中之重。

①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

禾本科秸秆C/N比=50-80:

1,故分解慢。

豆科植物C/N=20-30:

1,故分解快,对硝化作用的阻碍小。

②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良好的通气状况,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

③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有机质的分解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处于风干状态(只含吸湿水),微生物因缺水而活动能力降低,分解缓慢;

当土壤湿润时,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加强,但若水分含量过多,影响土壤通气,降低其分解速率。

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机质分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④土壤反应(pH)

不同的土壤反应,有不同种类微生物来分解有机质,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方向和强度。

如真菌适于酸性环境(pH3-6),细菌适应于中性环境,放线菌适应于微碱性环境。

2.2.3土壤腐殖质

教法:

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

导入:

由腐殖质的概念引入其分离与组成。

内容:

一、腐殖质组分的分离

腐殖酸是腐殖质的主要成分,腐殖质是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主体是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要想研究腐殖酸,就必须将之从土壤中提取出来,但较为困难,目前常用的方法是:

先将土壤中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分离,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来浸提土壤,根据性质的不同,将腐殖质划分为三个组分:

黄腐酸(富里酸)、褐腐酸(胡敏酸)、黑腐酸(胡敏素),具体步骤略。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

土壤中腐殖质大致以四种形态存在:

1.游离态腐殖质,在土壤中占极少部分,常见于红壤中

2.与矿物质成分中的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盐类,主要是腐殖酸钙、镁,常见于黑土中

3.与含水三氧化物(Al2O3.XH2O、Fe2O3.YH2O)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以上四种形态中,以第四种最重要,它常占腐殖质的大部分。

总之,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是与矿物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三、腐殖质的性质

1.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腐殖质不是一类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酸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

腐殖质含C约55%-60%(平均为58%),所以在计算土壤腐殖质含量时,以土壤有机碳含量%×1.724作为其含量。

2.腐殖酸分子的结构和分子量

腐殖酸的共同特点是:

分子结构非常复杂,属于大分子聚合物,以芳香族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主要功能团为酚羟基、羟基、甲氧基(-OCH3),并有氮环状化合物,这部分氮较难分解,只有在芳环被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腐殖酸分子量因土壤不同而异,褐腐酸大于黄腐酸,拒南土所报道,我国黑土和砖红壤褐腐酸平均分子量为2500和2000,黄腐酸为680-1450。

3.腐殖酸的电性

腐殖酸的组分中有各种含氧功能团,故表现出多种活性。

如离子交换,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以及氧化-还原性质,这些性质均与腐殖酸的电性有关。

就电性而言,腐殖酸呈两性胶体,它表面上既带负电又带正电,而通常以负电荷为主。

4.腐殖酸的溶解度和凝聚

胡敏酸的缩合程度高,分子量大,酸性小,易发生凝聚,可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胡敏酸有四个羧基、三个或更多的酚羟基,所以呈酸性,具有阳离子交换的性能,阳离子交换量大。

褐腐酸不溶于水,呈酸性,与一价金属离子(K+、Na+、NH+等形成的一价盐类可溶于水,而与Ca、Mg、Fe、Al多价盐基离子形成的盐类,溶解度大大降低。

常以HA/FA的大小作为土壤肥力和熟化度的?

黄腐酸有相当大的水溶性,其溶液的酸性较强,它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类也能溶于水。

腐殖酸可与Fe、Al、Cu、Zn等高价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络合物稳定性随介质pH值的升高而增大,随介质[H+]的提高而降低。

腐殖酸的凝聚:

腐殖质是带电荷的有机胶体,根据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所形成的腐殖质胶体在水中是分散的溶胶状态,增加的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则电性增加而相互凝聚,形成凝胶,腐殖质在凝聚过程中可使土粒胶结起来形成结构体。

5.我国主要土壤腐殖质的特征

在元素组成方面,我国主要土壤中褐腐酸的C含量在43.9%-59.6%之间,H含量3.1%-7.0%,O+S为31.3%-41.8%。

N为2.8%-5.9%;黄腐酸含C43.4%-52.6%,H4.0%-5.8%,O+S为40.1%-49.8%,N为1.6%-4.3%。

黄土母质在干旱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所含的腐殖酸以褐腐酸为主,且多与Ca2+结合。

按C量计算,全部褐腐酸约占腐殖质的38%-56%。

淋溶黑土腐殖质中,褐腐酸仅占30%左右,且有相当数量与P2O5结合,红壤中褐腐酸的含量仅6%-7%,且多呈游离态存在。

HA/FA是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土壤肥力与熟化程度的标志。

2.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导入:

提出问题,切入主题。

为什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起重要作用?

这是由它的作用决定的。

内容:

一、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四个大方面:

1.提供作物和微生物所需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保持大量的水分。

研究表明:

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600%,而粘粒的吸水力为50-60%,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腐殖质属两性胶体,带正、负电荷,故可吸附阴阳离子,又以其电性以负电荷为主,它主要吸附阴离子。

养料阳离子如K+、NH4+、Ca2+、Mg2+等,一旦被吸附,可避免随水流失,与其它阳离子可以交换,故不失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所以具有保肥性。

3.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表面,由于它是一种胶体,尤其是Ca2+存在的条件下,腐殖质产生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粘结力强于砂粒,施于砂土后能增加砂土粘结性,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它疏松、多孔、粘结力不如粘粒强,所以被它包被后,而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的疏松而不再结成硬块,所以,有机质可使粘土变松,砂土变紧,调节土壤透水、通气性能,提高土壤耕性,适耕期长,耕作质量相应提高。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5.促进植物的生物活性

6.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1.调节原理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在一定的有机质含量范围内,土壤肥力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作物产量也随有机质含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有机质不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时,这种关系就不明显。

壤有机质的含量决定于年生成量和年矿化量的相对大小,当两者相等时,有机质含量将保持不变。

当生成量大于矿化量时,有机质含量将逐渐增加,反之则逐渐降低,年生成量与施用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有关。

腐殖化系数:

通常将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之为腐殖化系数。

通常为0.2-0.5之间,同一物质的腐殖化系数,因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土壤组成及耕作条件而异,如:

水田的腐殖化系数大于旱地。

要想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一方面要增加有机质的来源,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实施粮、绿轮作,增施各种有机肥料,另一方面则需要了解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的因素,以便对其积累和分解过程起调节作用,使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

2.增加有机质的途径

①种植绿肥作物

绿肥分解快,形成腐殖质也较迅速。

绿肥作物可固氮,使用绿肥后所增加的腐殖质量和原腐殖质的量相比,除抵消部分外,腐殖质还可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