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207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三角形.docx

第一单元三角形

初中几何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单元三角形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从课本引言的画图上可发现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他(她)们周围还发现有其它类型的三角形吗?

从同学们熟悉的三角形实例中引入三角形的一些概念,然后指导同学们画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及三角形的中线.从画图实践中,指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角平分线及三角形中线定义,以及角之间的倍数关系,线段之间倍数关系.对画三角形高线时,重点指导钝角三角形的高线画法,反复示范练习.在画图中熟练画法并概述出定义.引导同学们在画图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或三条中线,三条高时总交于一点.这个结论很正确,以后还要研究或证明这个发现,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P7图3—6

(1)~(3)三个三角形边长,通过测量数据让他(她)们总结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定义,然后把三角形按边分类,突出分类思想,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可先举出一个具体三角形,边长已知,推出具体关系,对研究定理及推论便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然后通过例题用代数法求解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定理应用,不满足定理的解要舍去.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一定要与同学们一块做好P10的实验,使同学们亲自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通过三个内角的拼合所留下的痕迹启示他们如何证明这个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延长一边BC得到一个平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ACE=∠A,再证∠ECD=∠B即可,这样就找到并想到这样添出辅助线,并也知道什么是辅助线和为什么要添加辅助线,再结合例1的教学,用学得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指导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迅速打开思路,本例也体现了以数助形.

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引导学生按角把三角形分类,再一次突出分类思想,了解分类要做到“不重”和“不漏”,强调分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用到,让学生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总结出推论1,并指出这个推论有重要应用.对于三角形外角教学,一定结合P13图3—11讲清外角定义,并揭示外角的三个特征:

(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

(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再画几个图让学生辨析,进一步巩固外角概念,进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推论2,推论3,再通过例题教学,强化这两个推论的应用,进一步熟悉它.

【指点迷津】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推理入门的初级阶段,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任务,一定要过好这一关,增强学生学好几何必胜信心.对于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比较难,通过画图应知道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并垂直钝角边的延长线.对于三角形按边或按角分进行分类,是分类思想的具体体现.应指出分类的原则,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研究一定要做好三个角的拼凑试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证明思路便可找到.对三角形外角概念结合图形,突出它的三个特征,便容易掌握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图形实物联系,做好括号证明依据的填写,摸仿证明方法,格式书写,学会证明.

二、学海导航

【基础思维】

1.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高不同,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高恰好为,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

3.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相等的两边叫,另一边叫,两腰的夹角叫,底角,

叫等边三角形.

4.三角形的分类(按边):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5.三角形两边的和第三边,两边的差第三边.

6.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有一个角是叫直角三角形,

叫钝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组成的角叫三角形外角.

7.三角形的分类(按角):

────

三角形────

斜三角形

────

8.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的内角.

【学法指要】

例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cm,且三边长都是整数,求三边长.

思路分析:

在△ABC中,设AB=AC,则

AB+AC+BC=10,即2AB+BC=10

∴AB=

     ∵三边长都为整数,∴BC必为偶数

     ∴BC只能取2,4,6,8

对应AB(AC)为4,3,2,1

       ∵AB=AC=2,BC=6时,AB+AC<BC

与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此时△ABC不存在

同理:

AB=AC=1,BC=8时,△ABC也不存在

故△ABC的三边长可能取值为:

4cm,4cm,2cm或3cm,3cm,4cm

本例在求解过程中,未告知哪两边相等,必须假设两边相等,将三个未知量转化为二个,得出一个不定方程,进而根据正整数性质分别得出四组解,然后再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把不合题意两组解除去.解题过程中,将矛盾不断转化,分类进行求解,做到了不重不漏.

例2.完成下列证明

已知:

如图,P是△ABC内一点

求证:

∠BPC>∠BAC

证明:

连结AP,并延长到D

∵∠BPD>∠BAD(),

∠DPC>∠DAC(),

∴∠BPD+∠DPC>.

即∠BPC>∠BAC

第一括号填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第二括号填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填写:

∠BAD+∠DAC

例2又一证法:

延长BP交AC于D点

∵∠BPC>∠BDC(),

∠BDC>∠BAC(),

∴∠BPC>.

第一、二两个括号与原证明填写依据相同,……,填写:

∠BAC

本例向同学要求填写证明的依据,规范的证明模式供同学模仿,步步推理有据,书写规范,使同学们学会证明.本例在求解过程中,用到了代数中不等式的性质,如又证明中知:

“若a>b,b>c,则a>c”,即不等式的传递性.代数法证明几何题,尤其对本单元,涉及较多,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应用数形结合法去解决问题,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3.如图,△ABC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I,IG⊥BC于G,求证:

∠BID=

∠CIG

思路分析:

从题设及观察图形可知

∠CIG=90°-∠BCF(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90°-

∠ACB(角平分线定义)

∵∠ACB+∠ABC+∠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CB=180°-∠ABC-∠BAC(移项)

∴∠CIG=90°-

(180°-∠ABC-∠BAC)(等量代换)

=90°-90°+

∠ABC+

∠BAC(去括号)

=

∠ABC+

∠BAC(合并同类项)

∵∠ABE=

∠ABC,∠BAD=

∠BAC(角平分线定义)

∴∠CIG=∠ABE+∠BAD(等量代换)

∵∠BID=∠ABE+∠BA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CIG=∠BID(等量代换)

本例从未知入手,结合图形及题设变换关系式,步步变换,推理有据,一步步向预定的目标推进,终于达到目的.这种思路是执果索因,沿着要什么,找什么的思路去求索,在求索的道路上,要观察图形,结合题设,联想定理,综合分析,有的放矢,求索道路愈来愈明朗化,趋近于要证的结论.这是我们求索几何思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与研究几何问题时,要有意识的这样求索,将会使你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证题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例4.已知:

△ABC的三边a、b、c满足a4+b4+c4=a2b2+b2c2+c2a2.求证:

△ABC为等边三角形.

思路分析:

欲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即证:

a=b=c,转化为

a-b=0,b-c=0,c-a=0

a2-b2=0,b2-c2=0,c2-a2=0

(a2-b2)2=0,(b2-c2)2=0,(c2-a2)2=0

(a2-b2)2+(b2-c2)2+(c2-a2)2=0

a4-2a2b2+b4+b4-2b2c2+c4+c4-2c2a2+a4=0

2a4+2b4+2c4=2a2b2+2b2c2+2c2a2

a4+b4+c4=a2b2+b2c2+c2a2以上每步可逆,于是问题得到圆满答案

又解思路分析:

∵a4+b4+c4=a2b2+b2c2+c2a2

∴a4+b4+c4-a2b2-b2c2-c2a2=0

2a4+2b4+2c4-2a2b2-2b2c2-2c2a2=0

(a4-2a2b2+c4)+(b4-2b2c2+c4)+(c4-2c2a2+a4)=0

∴(a2-b2)2+(b2-c2)2+(c2-a2)2=0

∴(a2-b2)2=0,(b2-c2)2=0,(c2-a2)2=0

∴a2-b2=0,b2-c2=0,c2-a2=0

∴(a+b)(a-b)=0,(b+c)(b-c)2=0,(c+a)(c-a)=0

∵a、b、c为△ABC的三边

∴a+b≠0,b+c≠0,c+a≠0

∴a-b=0,b-c=0,c-a=0

∴a=b,b=c,c=a

∴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本例采取由结论推向已知,执果索因,此为分析法.用分析法达到目的,又应用从已知推向结论,执因索果,此为综合法.用综合法也很顺畅,分析法与综合法在解几何题中经常用到,有时两种方法配合使用.通常在入门阶段以综合法为主,找思路由分析法辅助,二者相辅相成,配合默契,要熟悉这两种证题方法,以便更好的应用.在几何证题过程中,代数法有时也起到关键作用,如本例,因题设告知我们的关系式容易引起我们联想配方法,应用乘法公式.按这条思路走下去,顺利求得结果.这是同学也能想到的,下面试举一例供你们练习.

已知:

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0.求证:

△ABC为等边三角形.

【思维体操】

例1.AB与CD相交于点O,求证:

∠A+∠C=∠B+∠D

思路分析:

在△AOC中,

∠A+∠C+∠AOC=180°(三角形内角定理)

在△BOD中,∠B+∠D+∠BOD=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C+∠AOC=∠B+∠D+∠BOD(等量代换)

∵∠AOC=∠BOD(对顶角相等)

∴∠A+∠C=∠B+∠D

这道几何题是一对对顶三角形组成的几何图形.因为我们发现了两个三角形,所以便联想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思路,使问题解决了.可是这道题的应用价值很值得开发,它是一类几何题打开思路的“桥梁”,借助它可顺利到达“彼岸”,请看实例.

扩散一:

如图,∠A+∠B+∠C+∠D+∠E=.

揭示思路:

从图形中观察出现对顶三角形,此时便使我们设法把5个分散的角转化在一个图形中,在这种想法趋使下,使我们想到对顶三角形这“桥梁”.

结合图形,连CD,立即可发现,∠B+∠E=∠1+∠2

∴∠A+∠B+∠C+∠D+∠E

=∠A+∠ACD+∠AD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扩散二:

如图,∠A+∠B+∠C+∠D+∠E=.

揭示思路:

观察图形,以AB,CE为边的对顶三角形.因而,连CE(或

连结AC),均可将五个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可求∠A+∠B+∠C+

∠D+∠E=180°

扩散三:

如图,∠A+∠B+∠C+∠D+∠E+∠F等于()

(A)270°(B)360°

(C)450°(D)540°

揭示思路:

本例连AE(或BF),便可把6个角转化到一个四边形中,因为一个四边形可分为两个三角形(连对角线),这样可知这六个角之和为360°,应选(B).

扩散四:

如图,∠A+∠B+∠C+∠D+∠E+∠F+∠G其和的度数是

揭示思路:

本例求其七个角的值,很难找到对顶三角形,此时可把图形上部的四边形连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再观察图形,可发现以BC,GE为边的对顶三角形,这时便给我们一个惊喜,这七个角分别集中在四边形ABCD与△GEF中,立即知其七角之和为540°

连结GE,BC

∴∠1+∠2=∠3+∠4

∴∠A+∠B+∠C+∠D+∠E+∠F+∠G

=(∠A+∠B+∠C+∠D)+(∠F+∠FGE+∠FEG)

=360°+180°=540°

扩散五:

如图,在△ABC的边CA,BA的延长线上分别取点D、E,连结DE,作∠E,∠C的平分线,交于点F,求证:

∠F=

(∠B+∠D)

揭示思路:

由题设知FC,FE分别是∠C,∠E的平分线,所以设∠BCF=∠ACF=α,∠AEF=∠DEF=β,观察图形可发现以DE,CF分别为边的对顶三角形及以EF,BC分别为边的对顶三角形,于是有

∠F+∠α=∠D+∠β

∠B+∠α=∠F+∠β

∴∠F-∠B=∠D-∠F

∴2∠F=∠B+∠D

∴∠F=

(∠B+∠D)

扩散六:

如图,在△ABC中,∠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P点.求证:

2∠P=∠A.

揭示思路:

因为BP平分∠ABC,PC平分∠ACD,所以可设

∠ABP=∠CBP=α,∠ACP=∠DCP=β.

观察图形可发现以AB,CP为边的对顶三角形,于是有α+∠A=∠P+β…

(1)

∵∠DCP=∠CBP+∠P(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即β=α+∠P…

(2)

(2)代入

(1),得α+∠A=∠P+α+∠P

∴∠A=2∠P

从扩散一──扩散六所遇到的新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借助对顶三角形的特点作为“桥梁”,很顺利到达“彼岸”.对顶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隐含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我们必须善于挖掘出对顶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如何挖掘,当然要善于观察并联想对顶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便可从复杂图形中挖掘出来.如实在找不到,这时便可构造出与证题有利的对顶三角形.在具体求解过程中,要借助代数的优势,进行有关的化简与计算,使这一类问题化难为易.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单元是学好全章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又是几何证明的入门.因而,认真学好三角形边、角关系及推论,填好括号里的证明依据,掌握书写证明的格式,学会简单证明,模仿较难的证明的书写方法.慢慢学会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及作用.

本单元学习分类思想十分重要,它在今后还有很多应用.在具体分类过程中,要做到“不重”和“不漏”,认真细致,做到重的排除,漏的找回,把分类方法掌握好.

本单元解决几何问题较多的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代数知识,用代数法处理几何问题,一定要遵循几何原理.按照几何原理列出代数式或方程(组)求解.这种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要掌握它,并用它指导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动脑动手】

1.已知△ABC中,AB=AC,且BD平分AC,若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求三边的长.

2.若自然数a、b、c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c,b=4,问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

3.如图,已知在△ABC中,∠90°,AD,BD分别是两外角∠EAB,∠ABF的平分线且相交于D,求∠D的度数.

参考答案:

1.根据题意,本例可分两种情况.

如图

(1)和图

(2),设AB=AC=a,BC=b,则有

分别解两个方程组,得

故三角形三边的长为8cm,8cm,11cm或10cm,10cm,7cm.

2.由a≤b≤c,且b=4知a≤4,c≥4,又∵a、b、c都是自然数

∴a只可能取:

1,2,3,4

又∵c<a+b,b=4,a≤4的最大值a=4,∴c<4+4=8,∴最大只能取7

∴c只能取:

4,5,6,7

再依据a≤b≤c,b=4及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是这样的三角形有10个,它们是1、4、4,2、4(4,5),3,4,(4,5,6),4,4,(4,5,6,7)

3.∵AD,BD为∠EAB,∠ABF的平分线

∴可设∠EAD=∠BAD=α,∠ABD=∠FBD=β

∴原方程可整理为:

(2)代入

(1)得135°+∠D=180°

∴∠D=180°-135°=45°

【创新园地】

如图所示,求∠A,∠B,∠C,∠D,∠E,∠F,∠G这七个角之和是多少度?

揭示思路1:

设∠APT=∠BPQ=α1,∠BQP=∠CQR=α2,…∠GTS=∠ATP=α7

又设∠TPQ为∠P,∠PQR为∠Q,…,∠STP为∠T,则有:

∠A+α1+α7=180°

∠B+α1+α2=180°

∠C+α2+α3=180°

…………

∠G+6+7=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G+2(α1+α2+…+α7)=180°×7

∴∠A+∠B+…+∠G=180°×7-2(α1+α2+…+α7)

∵∠P=180°-α1,∠Q=180°-α2,…,∠T=180°-α7

∴∠P+∠Q+…+∠T=180°×7-(α1+α2+…+α7)

∵七边形由一个顶点连对角线可将七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

∴∠P+∠Q+…+∠T=900°

∴α1+α2+…+α7=180°×7-(∠P+∠Q+…+∠T)=1260°-900°=360°

∴∠A+∠B+…+∠G=180°×7-360°×2=1260°-720°=540°

揭示思路2:

因为连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可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由此我们可知,在四边形CEGP和四边形QDFA中

∠C+∠E+∠G+∠GPC=360°

∠D+∠F+∠A+∠AQD=360°

∴∠A+∠C+∠D+∠E+∠F+∠GPC+∠AQD=720°

∵∠GBC=∠B+α,∠AQD=∠B+β(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

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GBC+∠AQD=∠B+(∠B+α+β)

∵∠B+α+β=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C+∠D+∠E+∠F+180°+∠B=720°

∴∠A+∠B+∠C+∠D+∠E+∠F=540°

 

四、同步题库

一、填空题

1.如图1-1-13,AD是△ABC的角平分线,那么有∠

∠.

图1-1-13

2.如图1-1-14,已知AD、BE、CF是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那么有AC=2,

BD=,

.

3.如图1-1-15,已知BE∥CD,∠1=95°,∠2=28°,那么∠CAB=.

4.在△ABC中,AB=6,BC=11,那么

5.如图1-1-16,已知在△ABC中,BD、CE是AC、AB边上的高,BD、CE交于H,图中

有个直角三角形,它们是.

图1-1-14图1-1-15图1-1-16

6.在上题中,如果∠DBC=32°,∠ECB=40°,那么∠DHC=,∠EHD,

∠BCD=.

7.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10cm,另一边长是7cm,那么这种三角形有个,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8.已知在△ABC中,∠C+∠A=2∠B,∠C-∠A=80°,那么∠A=,∠B=.

9.BC是△ABC和△DBC的公共边,那么,BC

(AB+AC+DB+DC)(填“>”或

“<”).

10.已知△ABC三边a=4.8,b=2a,b比c大2,那么△ABC的周长为.

二、选择题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

(A)直线(B)线段(C)射线(D)垂线段

2.在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锐有的和一定大于().

(A)90°(B)105°(C)120°(D)130°

3.在△ABC中,∠A=∠B=2∠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Rt△(B)钝角△(C)锐角△(D)不能确定

4.如图1-1-17,在△ABC中,∠A=70°,BO、CO分别是∠B、∠C的平分线,那么∠BOC的度数为().

(A)55°(B)125°(C)110°(D)100°

图1-1-17

5.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1+2a、9,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3

6.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而第三边长为奇数,那么第三边长是().

(A)5或7(B)7或9(C)9或11(D)11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锐角△,一定不是等腰△

(B)一个等腰△,一定是锐角△

(C)一个直角△,一定不是等腰△

(D)一个等边△,一定不是钝角△

8.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A)一个锐角(B)一个钝角

(C)两个锐角(D)一个直角

9.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其它两个角的差,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

10.如图1-1-18,已知△ABC中,∠B和∠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M,那么,∠BMC=().

(A)

(90°-∠A)(B)90°-∠A

(C)

(180°-∠A)(D)180°-∠A

 

图1-1-118

三、解答、证明题

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1cm,腰长是底边长的三倍.求各边的长.

2.如图1-1-19,已知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P点,∠A=70°,∠ABE=25°,∠ACD=38°.

求:

∠BEC和∠CPE的度数.

图1-1-19

3.如图1-1-20,已知在△ABC中,∠B=40°,∠C=60°,AD平分∠BAC,AE为BC边上

的高.求∠DAE的度数.

4.如图1-1-21,已知在△ABC中,∠A=90°,∠B=30°,∠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D,

∠ADC的平分线DE交AC于E.

求证DE∥BC

5.如图1-1-22,已知在△ABC中,∠DAC=∠B.

求证:

∠ADC=∠BAC.

图1-1-20图1-1-21

图1-1-22图1-1-23

6.图1-1-23,已知CD是△ABC的∠C外角平分线,CD与BA的延长线交于D点.

求证:

∠BAC>∠B.

7.图1-1-24,DE⊥AB于E,∠A=40°,∠D=30°,求∠ACD的度数.

8.如图1-1-25,已知∠ABM和∠ACN是△ABC的两上外角,且∠ABM+∠ACN=3∠A.求∠A的度数.

9.如图1-1-26,已知△ABC中,∠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D=30°.

求∠A的度数.

图1-1-24图1-1-25图1-1-26

10.如图1-1-27,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BC、AC上的点,AD、BE相交于F点.

求证:

∠C+∠1+∠2+∠3=180°

11.如图1-1-28,已知在△ABC中,∠B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E点.

求证:

∠E=

∠A

12.如图1-1-29,已知P为△ABC内任意一点.

求证:

∠BPC>∠A.

图1-1-27图1-1-28图1-1-29

 

参考答案

同步题库

一、填空题

A.∠DAC、∠BAC2.AC=2AE、BD=D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