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071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2章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12章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12章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12章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章测试题.docx

《第12章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测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章测试题.docx

第12章测试题

第12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A没有等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C)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C)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

A辟雍B瞽宗C序D庠

5.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6.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8.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9.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C)

A.利B.仁C.德D.信

10.“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11.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C)

A.礼B.乐C.数D.易

12.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D)

A.礼B.仁C.孝D.德

13.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4.被封为“亚圣”的是(D)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5.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B)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6.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D)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

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

17.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8.“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19.“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

20.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的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1.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D)

A.大丈夫B.仕人C.鸿儒D.大儒

22.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

A.《诗》B.《书》C.《易》D.《春秋》

23.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B)

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

2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A)

A.墨翟素丝说B.韩愈性三品

C.荀子素丝说D.韩非性三品

25.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C)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6.“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

A.教学的三种方法B.判断言谈的三条标准

C.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要求D.一种数学方法

27.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B)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8.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

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

29.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C)

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

30.道家的教育主张是(A)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31.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C)

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

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

32.“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二、判断题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错)8、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填空:

1.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2.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3、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

9、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0、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

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四、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2、六艺

3、“有教无类”

4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五、简答题:

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

3.孔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

4.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如何实现?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9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六、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4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春秋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

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

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

贡献:

首先:

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科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第三:

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四:

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七、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答: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西周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府”、“官安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设在都城以外的地方。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高在王宫内。

大学设在都城过郊,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

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

“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

“书”是读书、写字。

“数”是计数。

“六艺”体现了西周教育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C4.A.5A(解析:

受教育对象的增加是私学兴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6.D7.C8.D9.C10.C11.C12.B13.A14.D

15.B16.D17.B18.C19.A20.C21.D22.C23.B24.A

25.C26.B27.B28.A(解析:

孔子主张对古人的东西“述而不作”,只继承不创新,墨家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

29.B30.A31.C(解析:

法家发扬了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

32.D

二,×××∨××××

三题略

四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1)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和个及政府把持,礼器也全有官府掌握,明间没有条件办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2)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3)政教合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教育和行政和一。

2.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是孔子的办学方针,他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历,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五、简答题

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答:

私学兴起的原因:

1.封建私有制在奴隶制的母胎里发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一些诸侯国里取得了政权,这就促进了奴隶制解体,于是“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2.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一批靠着自己过去掌握的“六艺”知识来自谋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

这就是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3.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发展,在这个潮流中,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私学兴起的意义:

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

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2.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①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②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③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表现在:

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3)历史地位:

①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④留给后人的思考:

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3.孔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

答:

孔子对教育作用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

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

4.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如何实现?

答:

(1)孟子的教育目标是: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像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

(2)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1.持志养气。

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2.动心忍性。

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3.存心养性。

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

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

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4.反求诸已。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

凡是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

孟子的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

其教学原则如下:

1.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他说: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

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盈科而进

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这是一种激励他人奋发的方式。

4.专心致志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答: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开头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

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

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答: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

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其次,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

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

七年为一段:

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2)视学与考试

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

“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试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

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3.教育教学的原则

可归纳为:

“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

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7)“藏息相辅”:

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六、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①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其教育思想丰富而详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他的“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另外一个是“忠恕”的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

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