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241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docx

九届十次全委会报告

孙金龙、吴存荣同志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和讲话

(一)

孙金龙同志的报告

(2010年1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0年任务,审议《中共合肥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意见》,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的委托,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形势极为复杂、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在严峻挑战面前,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逆势中奋进,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年GDP突破2000亿元,增长1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7.5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亿元,增长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67亿元,增长19.6%;财政收入341.91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9亿元,增长12.4%。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增速继续位居前列。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深化。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扣“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主题,坚持重在武装思想、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

市委常委都建立了联系点,带头学习宣讲、带头深入调研、带头整改落实。

我们注重突出实践特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危机保增长、与改革创新增活力、与关注民生保稳定、与加强党建强基础等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决了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对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央巡回检查组和省委领导同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还专题转发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二)应对危机保增长效应进一步显现。

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不断增强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及时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

突出保企业这个核心,集中近7亿元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增产增收增效,选派200多名县处级干部驻企服务,举办一系列银企对接会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搭建多种供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清理百余项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突出项目建设这个着力点,坚持争取政策投入、加强与央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启动社会投资等多措并举,全力抓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49.16亿元,增长31.4%;新开工项目3532个,比上年增加1390个;工业投资达到752.2亿元,增长40.4%。

注重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62.2亿元,实现增加值36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3%。

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喜人。

单位GDP能耗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均在省控目标以下。

(三)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实施36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32亿元,惠及城乡居民400余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158元、6065元,增长10.1%和13%。

推进国家级创业城市建设,开展“牵手返乡农民工”的“春暖行动”,出台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96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新建农民工创业园10个。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标准持续提高。

着力改善群众安居条件,新建、续建廉租住房2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不断扩大。

(四)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1.71亿元,新建续建项目455个。

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项目整体推进,长江西路等3条高架路和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等立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畅通一环、改造二环等路桥改扩建工程全面展开,城市出入口道路改造升级顺利完成,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覆盖城乡的快速交通网基本形成。

滨湖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年内完成投资121.9亿元,国际创新展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标志性建筑陆续开工。

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坝上街等一批连片改造项目相继动工。

继续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进入南淝河的河流综合治理和截污工程进展顺利,一批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5%;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万亩,“清洁家园、绿化乡村”活动取得实效。

(五)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扎实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预计三县GDP达到470亿元左右,增长18%以上;实现财政收入43.55亿元,增长23.5%。

县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三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6家,实现增加值198.7亿元,增长46.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类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加快向三县覆盖。

万亩土地复垦和宅基地整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成为全省样板。

扩权强县、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综合产权交易、土地“双置换”等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六)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

开展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转变职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速美菱、荣事达等国有企业产权退出重组,市属化工企业重组搬迁顺利推进。

城市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招投标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新进展。

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有效推进。

效能建设向微观环节延伸,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试点有序进行。

招商引资再创新高,总量突破1000亿元,增长33%。

对外合作不断拓展,合肥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

经贸交流日趋频繁,成功承办中博会、创新要素对接会、家电博览会等系列展会,合肥在国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第四届中博会的成功承办,有力提升了合肥乃至安徽的形象。

(七)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重大主题宣传和对外宣传,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

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考三本以上达线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达线率比上年提高10多个百分点。

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滨湖医院等3所综合医院建成开诊,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扎实有效。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备工作进展有序。

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称号。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

推进依法治市,健全社会稳定预警、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机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突出问题,在全国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

连续第4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再度夺得“长安杯”。

(八)科学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开展工作。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多层次、大规模的干部交流,建立了干部交流轮岗长效机制。

开展“固本强基促和谐,科学发展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加强对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扎实开展村居“三资”清理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稳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过去一年,在困难大、挑战多、任务重的复杂局势下,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四大班子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

一年来的努力,充分展现了全市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勇气,充分展现了500万合肥人民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希望大家对市委常委会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认清使命与责任,进一步加快跨越赶超步伐

在发展的征途上,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未来几年,对合肥至关重要。

我们发展得好一些快一些,就能赢得全局的主动。

现在,合肥“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有望圆满完成。

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奋力开拓,进一步加快跨越赶超步伐。

这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责任。

经过多年的打基础、聚能量,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合肥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发展速度的加快,合肥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合肥跨越赶超有了较为坚实的产业支撑和承载平台。

随着有效投入的增加和项目建设的推进,合肥积蓄了跨越赶超的持续后劲。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集聚辐射功能的显现,合肥跨越赶超的发展活力正在加速释放。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我们对合肥发展规律性认识在深化,结合实际创造性工作的经验在丰富,驾驭复杂局面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在提升。

所有这一切,都为合肥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合肥必将迎来跨越赶超的光明前景。

合肥是省会,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徽的实力,代表着安徽的形象。

“十一五”以来,从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到构建合肥经济圈,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合肥的发展,关注合肥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着力培育核心增长极”,希望“合肥市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和政策叠加效应,强化龙头意识,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这既为合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寄予着深切的期望。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合肥在安徽崛起进程中的历史责任,不断超越自我,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努力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源,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以不久前调研的武汉、长沙、郑州、福州、西安为例,经济总量比合肥大,发展速度也不慢,去年增长均在12%以上。

同时,发展后劲也比较足,去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速都超过30%。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武汉要打造8个千亿级产业,长沙要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郑州要培育5个千亿级产业,南昌要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

“十二五”时期,他们都要开足马力,全力争取更大的发展,其中武汉提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收入2000亿元以上,5年累计投资2万亿元。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沾沾自喜,更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继续保持追赶者的姿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应有的一席之地。

准确把握大势,是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步入一个经济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代,由此带来很多新的变化。

经济动力加速向“内”生转变,进入“内需型经济、消费型时代”,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经济支撑加速向“实”体回归,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是我们提升工业化水平的良机;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合肥依托科教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经济形态加速向“低碳”过渡,低碳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手段,这对产业结构较优的合肥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我们务必要把握好形势变化中蕴藏的机遇,见事早、行动快,在转机中乘势而上、跨越赶超。

加快合肥跨越赶超步伐,要确立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定位、更高的参照系。

未来几年,我们一切工作的主题,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跨越赶超步伐。

这一时期,要继续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使经济发展再快一些,城市变化再大一些,生态环境再美一些,群众生活再好一些。

这一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1—2位。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认真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方针要纲举目张,发展主线要鲜明具体,奋斗目标要开拓奋进,以更好地引领我们前进。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都要树立争先进位的强烈意识,对各项工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落实,切实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加快合肥跨越赶超步伐,是一场新的攻坚、新的攀登。

在未来的征途中,我们要坚持既定的目标不放松,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

继续做到登高望远,把合肥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之中去审视,以宽广视野考量一地一域的发展,以现代理念来指导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发展境界。

继续做到奋发图强,不放过每一次发展机遇,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认准了的路坚定不移朝前走,必须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上,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当,不断争创发展新业绩。

继续做到敢闯敢试,把中央的精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同合肥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专注于办好合肥自己的事。

在实际工作中,行动要快,措施要准,落实要狠,成效要实。

“快”就是要谋事快决断,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问题快解决,争分夺秒抓机遇。

“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把握症结、直指要害,力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狠”就是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不讨价还价,不推诿扯皮,确保言必行、行必果。

“实”就是要办实事,求实效,在真干上用力,在细节处见功,确保各项工作实打实地向前推进。

总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抓紧每一年,走好每一步,使合肥变化得更大更好更快,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的满意答卷!

三、努力争创新业绩,夺取“十一五”发展全面胜利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

今年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继续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为“十一五”发展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十二五”发展构筑更高的平台。

实际工作中,要继续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以重点突破来引领全局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合肥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战略和工作方针。

对合肥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取决于如何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冷静分析,热情应对,充分发挥合肥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两大方面,狠下功夫、做足文章。

客观地讲,我们能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关键就看能否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更大作为。

合肥今后能否实现更大发展,关键还是看能否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

根据合肥现有工业基础和发展态势,着眼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我们要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必须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推动工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中力量构筑“两集群”、“两走廊”的产业发展格局。

两集群,一个是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的东部重化工产业集群,一个是以科技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两走廊,一个是以新站区为主力,涵盖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和瑶海工业园的北部工业走廊,致力建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一个是以经开区为主体、辐射周边的派河工业走廊,全力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基地。

立足合肥已有的优势产业和面临的有利条件,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紧紧扣住两个着力点:

一是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家电、新型平板显示、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5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化工、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4个500亿级产业,扶持发展一批百亿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2000亿元。

二是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开发园区建设为依托,尽快落实一批有牵动性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力争到2015年把三大开发区打造成工业产值2000—30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经开区工业产值要达到4000亿元。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还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依托合肥的科教优势和省会城市的特点,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动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要着眼于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注重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省会城市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依托,城市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

中央强调,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的高潮。

在这样的发展大势中,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城市化进程事关全省城市化进程。

我们要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提升城市化的水平、质量和规模。

做好城市化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水平,严格执行规划,特别是要坚持过去好的做法,查找存在的不足,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城市未来人口发展的边界问题,真正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落实到具体建设中,条件许可的要力求一次性到位,不能将就、不能凑合;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定要预留足够空间,不能再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循环中。

在坚持高起点规划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一要继续突出“交通先行”,以道路桥梁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路网框架。

今年,要加快推进高架路、轨道交通、“141”组团内部路网等一批路桥项目,轨道交通1号线要全面开工,长江西路高架桥10月份要建成通车,裕溪路高架与南北高架要基本具备通车条件,着手规划建设连接主城区与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

二要继续突出“治污优先”,按照全面截污、全部处理的思路,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年内要全面完成入湖河流沿线截污工程,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逐步将污水处理的出水标准由现在的一级B提高到一级A,真正让巢湖得以休养生息。

三要继续突出“绿化提质”,做到路桥等基础设施修到哪里,绿化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并切实提高绿化质量、品位和管理、养护水平。

四要继续突出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今年,要对四个城区的城中村进行规模化改造,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此外,还要按照城市副中心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组团的规划建设水平。

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高度重视功能开发和业态建设。

特别是,要结合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工作,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拿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提升城市业态,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扎实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圈内城市的基础设施对接,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与阜阳等地结对合作,共同打造安徽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在此基础上,要主动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的重点是要抓好一批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重大对外交通工程。

(三)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不断扩大民生普惠面。

今年,重点是要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就业方式,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众就业工作。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关心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

要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带动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认真办好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

要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同时,要着力提高民生投入的有效性,改进民生工程管理方式,按照“养事不养人”、“花钱买服务”的思路,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建设新机制。

(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三县是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县的发展,继续以县域经济突破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为先导,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

市里要结合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动部分城市产业有序向县域转移。

三县自身要围绕城市的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当前,要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县域。

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到2015年三县工业总产值都要突破1000亿元。

二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整合和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更多规模经营主体。

同时,要抓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切入点,逐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

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引导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按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要结合扩权强镇试点,加大对县城和中心中支持力度,整合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城镇配套建设。

要结合招商引资,注意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农民创业园建设,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今年,要在三县开展农村城镇化建设试点。

四是以土地复垦整理为抓手,继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点要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抓好农村危房改造;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实施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开展村庄绿化。

今年,要继续实施一批规模化土地复垦整理项目。

(五)促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中央提出,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对合肥来说,今年扩大开放将面临更多的机遇。

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作为加快合肥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党政干部带头,动员各方面力量,再掀“大招商”热潮,力争今年招商引资总量达到1300亿元。

要发挥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中的特殊作用,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要继续保持2人以上常年驻点招商。

要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完善开发园区功能,注重节约集约用地,加紧建设多层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