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688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报告.docx

《案例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报告.docx

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评定项目

满分

实际成绩(分)

1.论文内容的意义和难度

15

2.论文内容的正确性

15

3.论文结构的逻辑性

15

4.论文的独创性及应用价值

15

5.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

15

6.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7.文字质量和书面表达能力

10

小计

100分

一例青少年品行障碍的案例分析

何新文

湖南省邵阳市阳光少年学校

摘要:

本案例是一青少年品行障碍的案例。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来访者的品行障碍是由于从小父母教育不一致,疏于管教,然后受到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影响造成的。

主要症状表现为:

经常对父母撒谎,经常无故主动招惹其他同学挑起争斗,与其他青少年一起参与敲诈勒索。

学校多次惩罚该生无效。

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

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可能性,诊断为青少年品行障碍。

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心理辅导过程当中以运用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十次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靶行为的出现率、咨询师的评估等多方面评估心理咨询目标后认为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青少年品行障碍、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陈某,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汉族,独生子,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比较开朗,家中独生子,父母为事业有成的商人,父母文化程度均较高,彼此关系亲密,且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兴趣爱好。

由于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养育他,在来访者3岁的时候就将其寄养在外婆家,即使外婆家和他自己家离得很近,父母也只是在周末的时候到外婆家陪他吃餐饭,然后就匆匆离开。

来访者到了入学年龄以后,父母就将其放在朋友家或者教师家中,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住在教师家里。

他母亲的本意是想让老师好好教育他。

不出父母所料,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可是,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和小伙伴争吵,在学校惹事生非。

从3岁一直到12岁,来访者不是居住在父母的亲友家中就是在教师家里,最近一年左右父母将其接回家里居住。

回家以后来访者和父母交流少,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格,而在生活上却比较溺爱,要什么买什么,也从来不让他做任何家务。

来访者时常与父母吵架,然而据其母亲说他在家总体上还是比较听话的,只是在学校总喜欢惹事,在校期间除了那几个喜欢打架斗殴不爱学习的同学以外他很少有朋友。

最近两年,他在学校里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害得家长到学校。

据学校老师反映:

他时常欺负其他同学,搞恶作剧。

最严重的是他曾经将大粪浇在同学身上,还有一个同学因为无法忍受他的恶作剧,敢怒不敢言,竟至于被逼转学。

学校也认为再也管不住他的孩子,劝家长把他领回家。

无奈,母亲只好把他送到了某封闭式学校,希望能够约束他的行为。

但是进入封闭式学校以后,他依然没有收敛,进学校的第一个月几乎得罪了所有同伴同学。

经常遭到同学排斥,与同学发生过多次肢体冲突。

他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将他带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无重大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

(三)精神状态:

谈话意识清晰,思维符合常理,紧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有一定自制力但容易激动,言行一致,近期人格没有明显改变。

(四)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睡眠良好、发育较早,长得又高又瘦。

(五)社会功能:

同伴人际关系很差、上课不专心、偶有缺勤、经常遭到同学和家长的投诉

(六)心理测验结果:

1、CBCL家长问卷:

总粗分49(>38),攻击性因子得分24(>19)

2、EPQ儿童版:

测验结果有效;E:

30;P:

60;N:

65

3、CPQ(14种人格):

检测结果O:

标准分8;Q3:

标准分1;Q4:

标准分8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初诊主述:

当他母亲带他进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时候,我发现他对母亲很顺从,话也很少。

在我面前却很紧张。

他的母亲当着来访者的面告诉我:

孩子在家里表现不错,在老师面前也很老实,可是一旦熟悉环境之后,如果没有大人在身边,他马上就会翻天。

在以后的摄入性谈话当中我了解到他在长辈面前都是很紧张的。

他告诉我,自己在学校经常搞恶作剧,学校里的同学都很怕他,有位同学因忍受不了他的折磨居然还转学了。

谈到此事,他表情轻松,没有任何悔意。

问及为什么要这样无休止的捉弄别人时,他说自己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好玩。

可是若看到别人稍有反对或者不满,他马上就会报复,觉得那是在和他做对。

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很强的同学,他就请自己认识的“朋友”帮忙摆平。

总之,他在学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在第一次和我沟通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可是等我们有了共同话题之后,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大谈在学校的“丰功伟绩”以及在小时候母亲对他有多严。

他家乡在湖南湘潭,当地盛产槟榔,有一次他无意嚼了了一颗被家人发现,结果母亲将一整包槟榔全部塞到他的嘴里让他全部吃了。

然后他的嘴巴被槟榔汁腐蚀烂了,奇痛无比。

可是母亲的惩罚并没有打消他吃槟榔的心思,反而让他喜欢上了槟榔。

说到家乡的槟榔时,他特别兴奋,兴致勃勃得介绍家乡风物。

谈话过程中来访者说话很坦率,几乎没有任何掩饰。

即使谈到对自己不利的事他也会说出来,只是在说到有伤自尊的事情时他会有所犹豫。

来访者在学校当中朋友很少,因为一些偶然的机缘,他认识了一群不读书的高年级同学。

他依靠他们欺负本年级的同学,同时给那些高年级同学钱物,以供他们消费。

用他的话说是互利互惠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觉得自己有点“亏”,因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却只得到了一点点。

有的时候,那些高年级同学叫他一起去向低年级学生甚至路人抢劫钱财。

我问他是否知道打劫是违法犯罪时,他说自己不知道,也没有想那么多。

2.个人陈述:

我觉得不捉弄别人就没有事情做,我最怕没有人注意我,那种感觉的真是太痛苦了。

我也知道我捉弄他们不好,但是我最恨他们到老师那里告状。

因为一告我就会挨骂,然后妈妈也会被叫到学校来,她也把我骂一顿。

如果哪些人不(配合),我就感觉他们是在和我做对,那么我一定要报复他,不报复就不舒服,然后整天都在想着那件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要说全班,几乎全年级的人都被我撩过,我是学校的名人,大家都很害怕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

我和他爸爸的关系一直很亲密,我和他爸爸都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兴趣爱好也多,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不听话。

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不说文化水平高,我和他爸爸都是本科毕业。

怎么这孩子就那么不听话呢?

以前把他放在老师家还是不错的,学习成绩也挺好,进入初中以后我们觉得应该把他接回来一起住,于是就让他跟我们一起过。

哪知道他开始经常在学校惹事,我都不知道被学校叫去多少回了!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好得了几天。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

来访者的父母在事业上很成功,他们自己的生活一直很融洽。

只是从孩子出生后他们就很少和他在一起,但是在周末还是会找时间去看望。

当时也没有发现什么异样。

每次去探望他的时候,父亲都非常疼爱他,买许多东西,尽量满足他的需要。

直到来访者读初中,他们才把儿子接回来住在一起。

来访者的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而父亲则很慈祥,经常陪他说话、买东西等等。

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较大分歧。

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来访者称更喜欢父亲一些。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胆大而不顾危险、喜欢寻衅搅扰、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问题主要表现为经常性无故主动激惹他人以寻求快乐,多次对父母老师撒谎,多次与社会青年参与打架斗殴事件,还曾经数次向低年级同学敲诈勒索。

持续时间半年以上。

2.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为青少年品行障碍

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不是由近期生活、学习上的特定事件引起的问题,而是由于因从小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家长疏于管教,片面要求学习成绩、情感沟通太少;青少年时期又受不良青少年影响;同时,加上自身人际交往技能缺乏,没有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知,性格冲动,情绪易激惹而屡屡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

可见,这是由家庭教育和不良社会影响以及来访者本人个性因素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

根据CCMD-3对于青少年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该来访者符合如下两个诊断标准:

年龄未满18岁;病程持续半年以上、经常说谎(不包括为了避免挨打或为了摆脱性骚扰而说假话)、经常主动地无端挑起斗殴、当着被害人的面行凶抢劫、敲诈勒索等。

因此可以初步诊断为青少年品行障碍。

3.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听从家长的要求前来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达到三个月以上,但是无明显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虽然屡屡违反校纪校规,但是其社会功能完整,依然能够按时出勤完成学业,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4.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

青春期发育较早而且很迅速,13岁时身高就达到170cm以上;他在本班乃至本年级都算很高了。

2)社会性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缺少父母关心;受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影响。

3)心理因素:

存在不良认知(我招惹别人,他们才会注意我);个性特征:

自我约束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少朋友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变喜欢招惹别人,无故寻衅的行为;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能;增加亲子相处的时间,促进相互理解;学会基本的情绪控制方法;增强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尤其是了解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

2.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认知,矫正攻击性行为,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亲子关系。

3.最终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行为疗法与理性情绪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经常性主动挑逗他人,打架斗殴以及敲诈勒索他人。

根据来访者及监护人提供的资料可知,他从小就缺少父母关心,家长教育方式不一致,而且他之所以屡屡挑衅他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在学校朋友很少,缺少社会支持。

社会青少年接受了他,他也就跟着参加打架斗殴等行为。

可见,来访者的问题不单单是行为问题,这还涉及到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技能等问题。

那么矫正其不良行为应从来访者所生活的环境、个性特征、既往史等因素的总体上把握。

一方面使用阳性强化法消退其挑衅行为,以亲社会行为取而代之;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他分析自己的不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指导他学习和运用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需要附加必要的亲子辅导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

本次心理咨询属于学校心理辅导,因家长已交过学费。

不收取额外费用。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到第四次咨询:

目的:

1)收集资料主要是搜集一般临床资料

2)建立咨询关系

3)进行心理诊断

4)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

寻找共同话题,运用开放式提问采集一般性资料,以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技能让他谈自己的经历,同时与之建立咨询关系。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适当与他谈论家乡的特产或者他的爱好,逐渐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此前已经让家长来校当面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

另外,通过谈话有目的地了解来访者的资料)

4)求助者独立完成EPQ、14种人格问卷;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咨询师告知来访者他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并指出它们对他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6)做完辅导后先让来访者离开回家,然后让家长在咨询室独立完成CBCL。

向家长了解来访者的成长史资料。

7)征得家长和来访者的同意后,向第三方了解他的资料。

8)在综合所有来源的资料、临床观察与心理测验的结果的前提下做出初步诊断。

在此基础上与来访者商量咨询目标

2.心理咨询阶段

第五次心理咨询

目的:

1)进一步加深心理咨询关系

2)认识不良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对人际关系的损害

方法:

会谈和理性情绪疗法

过程:

1)让来访者说出当自己去挑逗别人时一般是什么感受

2)让来访者自我探索都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行为,如果没有这种行为会怎么样。

3)根据来访者的谈话内容,寻找到其中的不合理观念:

别人必须要注意我,激惹别人是最好的办法,挑逗别人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经过总结分析,我们发现最主要的不合理观念就是:

只有激惹别人,别人才会关注我

4)向来访者简单介绍ABC理论,然后分析不合理的信念。

5)引导来访者想象如果自己是被挑衅者有什么感受

结果:

来访者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问题,但是他还是认为那些不要紧,是因为个别人故意跟自己做对才告老师的,其实大多数人是欢迎他的。

但是他表示:

没有人理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太痛苦了。

第六次心理咨询

目的:

1)抛弃不合理信念

2)使他进一步认识自己激惹别人的原因

方法:

会谈、理性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过程:

1)事先取得家长和来访者的同意,邀请他最讨厌的3位同学和最要好的3位同学到咨询室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让他充当被挑逗者,同时要求其他同学用安全的方式同时也是他常用的激惹方式来对待来访者。

来访者需要用眼罩蒙住双眼,没有我的同意他不能取下来。

2)让来访者谈被激惹的感受

3)让同学们谈曾经被来访者激惹捉弄的真实感受

4)推翻不合理信念

结果:

来访者对这种体验方式的感受甚为惊讶,他没有想到原来被人捉弄激惹的感觉那么难受。

(当时由于反应过于强烈,他从凳子上滑倒在地上,满脸通红,心跳加速。

我及时阻止活动继续下去。

虽然我事先告诉过他这是体验游戏,可他还是差点当真了,出现了比较大的动作。

我担心局面失控,立刻予以停止)。

他说自己再也不想有这种感受了。

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别人是灾难,而不是好玩。

通过这种行为别人也不会喜欢他。

第七次心理咨询

目的:

1)巩固上次咨询的成果

2)学会一些处理情绪的基本方法

过程:

1)给他一张纸把他最近一年的糟糕事件全部列一个单子,看看哪些和自己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进一步探讨不良行为给他带来的害处

2)根据来访者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交给他一些最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

结果:

决心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主动要求我多教他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

而我则建议他先在实践中运用那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八次心理咨询

目的:

1)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

2)巩固上一次咨询的成果

过程:

1)让来访者报告情绪调节方法的使用情况和结果

2)在与家长商量好的前提下,与来访者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

让来访者的在校老师和家长一起监督他的表现。

3)让他坚持写日记,每天反省总结人际交往的情况。

连续坚持三周以后,来访者的家长和学校老师报告称他的目标行为不断减少,但是还是会偶尔发生。

我建议学校老师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多参加班级活动或担任一定的班级职务。

幸运的是,学校非常支持。

第九次心理咨询

目的:

1)引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模式

2)了解亲子沟通中的障碍

3)巩固前几次的辅导效果

4)完善先前的行为矫正计划

5)建议家长带他到少管所参观一下,了解一些法律法规知识。

过程:

1)通知家长和来访者一起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我先让来访者在休息室看书,然后和家长沟通来访者近段时间的表现。

然后根据以前了解到的信息与他们探讨在孩子面前保持态度一直的重要性。

建议家长多和来访者分享生活体验、多陪陪他。

在交谈过程中我也发现家长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如:

孩子不用天天在一起,老师教的更好些等。

2)将来访者请进咨询室,当着家长的面来让孩子谈自己对家庭的看法和体会,以事实侧面挑战家长的不合理信念,同时促进亲子沟通。

3)让来访者总结最近的表现情况和内心感想,和他一起对先前的行为矫正计划做出修改。

结果:

来访者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绩,他变得更加自信。

可是,他也反映,在进行行为矫正的过程当中感到很难为情,不舒服。

为此,我在矫正计划当中增加了以下条款:

允许少量出现目标行为,以降低矫正的难度。

同时,鼓励来访者积极挑战自己,不要放弃。

来访者和家长在沟通当中出现了少许摩擦,但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开始反省以前的养育方式。

后来,家长换了一份工作,可以有更多时间陪来访者,带着他去世界之窗等地旅游,每天都挤一点时间跟来访者交流。

另外,他们还买了青春期书籍,学着怎样和来访者相处。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十次心理咨询

目的:

1)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

2)为结束咨询做准备

过程

1)针对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让亲子双方交流看法,给出相关指导意见

2)建议来访者回家后为家长洗一次脚,做一次饭

3)建议来访者每两个星期与我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沟通一次,交流亲子沟通的情况和矫正计划的实施结果

结果:

来访者表示愿意尝试着去为家里做些事情。

家长和来访者虽然还有隔阂,但彼此关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家长说来访者开始学着心疼人了,但有时候又很可恶,老是喜欢和家人争论。

由于来访者还是会偶尔出现目标行为,我建议家长在出事以后如果没有大碍,除了按照咨询协议惩罚他以外就不要去关注他。

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同时在出现亲社会行为的时候给予积极关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他人评价:

来访者学校老师反映由于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上课时减少了违纪次数,成绩提高了。

自从当体育委员以后,带领同学们多次参加学校比赛。

人际关系显著改善。

目标显著减少。

2.家长评价:

家长表示随着亲子沟通增加,他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出去玩。

现在开始做起了家务,因为他发现自己喜欢炒菜,说什么以后要成大厨。

3.来访者自己评价:

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还来了一次咨询室。

当时衣服整洁了很多,比先前注重形象多了。

他说现在球技进展不错,一群同学经常和他在一起打球。

他还悄悄告诉我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生。

为了她,他要加油努力。

我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借了一本《藏在书包里的青春》给他。

4.咨询师评价:

人际关系显著改善,他不再依靠不良方式引起同学们注意,尤其是亲子关系的改善,让他有了归属感,让他能够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父母的正向关注对目标行为的消除有重要意义。

目标行为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发生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总结:

针对青少年品性障碍的咨询难度较大,在做本例来访者的咨询时充分考虑了其他因素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咨询期间紧紧抓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来访者个性特征与不良行为的内在联系,积极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对咨询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案例中并没有涉及到环境不良因素的控制问题,因为家长已经将其带离了以前的学校,所以不良青少年对他的负面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

另外,我发现由于青少年认知不成熟,那么角色扮演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案例最终有效减少了来访者的不良行为,改善了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L.MarkPeterson等著,田璐等译,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