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520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docx

南垭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3

桐梓县木瓜镇南垭煤矿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根据矿井采区衔接安排部署,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桐梓县木瓜镇南垭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桐梓县木瓜镇南垭煤矿二采区开采设计》、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地质揭露资料,编制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二采区开拓概况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储备字[2007[498]号)关于《贵州省桐梓县木瓜南垭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以及矿方提供的最新的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现场收集的资料,考虑到矿方实际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即+720m标高以下煤层倾角有50°左右变为70°左右,且井田南北两翼边界煤层部分区域有压薄缺失和被小煤窑已开采的情况,全矿井共划分为两个采区,即井田范围内+720m水平以上为一采区,+720m水平以下为二采区。

目前一采区已开采结束,二采区为接替采区,并已于2014年11月完成了开拓系统布置。

目前矿井布置有主平硐、副平硐、回风平硐三条井筒和二采区三条上山(运输上山、轨道上山、回风上山)。

本次设计继续延用二采区现有开拓系统,单水平上山开采。

仍利用主平硐和副平硐井口处已经形成的两处工业场地,以满足矿井设计年产15万t/a需要。

主平硐、副平硐为主要运输井筒,并兼作矿井安全出口;回风平硐独立回风,为矿井另一个安全出口。

根据瓦斯、通风及运输等要求,经综合分析并兼顾采区建设期间的实际情况,炮采工作面布置两条巷道,其中进风巷道一条,回风巷道一条。

运输顺槽、回风顺槽采用梯工钢支护。

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回采方式。

第二章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统系下统夜郎组(T1y),以及第四系(Q)。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茅口组(P2m):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厚层状夹中厚层状灰岩,微晶至细晶结构,局部含燧石结核。

产筵、珊瑚等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100m。

2.龙潭组(P3l):

岩性为灰、深灰、黄灰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数层中厚层状、薄层状灰岩、泥质灰岩、燧石灰岩及煤层,底部为硫铁矿层。

含煤5~7层,可采煤层1层(5号)。

产腕足、植物化石。

厚度58~68米,平均62米。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3c):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

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薄层。

产丰富的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厚50~70米,平均60米。

4.三叠统系下统夜郎组(T1y)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紫红色泥岩、粉质泥岩、粉砂岩以及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组成。

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三段:

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九级滩段(T1y3)。

(1)沙堡湾段(T1y1):

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组成,厚10~20米,平均15.45米。

(2)玉龙山段(T1y2):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石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及泥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

厚100~135米,平均121.87米。

(3)九级滩段(T1y3):

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平均厚度约200米。

矿区未出露。

5.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矿区低洼处,为灰、褐灰、黄灰色粉质土、砂质土等,厚约0~1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隆起桐梓断拱,属松坎向斜南东翼北东段。

区内地层倒转,走向北北西至南南东,倾向北东至南东,地层倾角44~60°。

一般50°。

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第三章煤层与煤质

第一节煤层

含煤地层龙潭组(P3l)厚62m,含煤5~7层,含煤平均总厚3.92m,含煤系数6.33%;组内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2层(5、7号),厚度平均2.30m,可采系数3.70%。

区内可采煤层仅有1层,编号为5号(贵州省地矿局一○二地质大队编号为5号):

位于龙潭组中部,上距龙潭组顶界约24~32m一般28m。

下距茅口组灰岩底界约20~30m,一般25m。

煤层厚为1.45~2.10m,平均厚约1.80m。

煤层结构单一。

煤层厚度较稳定,局部煤层变薄,厚度为0.40~0.50m。

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1。

表1-2-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名称

煤层厚度(m)

平均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º)

密度(t/m3)

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C5

1.8

简单

50

1.50

较稳定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第二节煤质

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区内C5号煤层为黑色,呈沥青光泽、油脂及玻璃光泽,性脆,阶梯状及参差状断口,细条带夹中条带状结构,偶见黄铁矿结核,半暗~半亮型。

2、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

(1)化学性质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4月对水银煤矿C5号煤层煤样进行分析及遵义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2007年1月进行煤层煤样分析,所得结果为:

原煤水份(Mad)0.44~0.59%、灰份(Ad)20.46~21.64%、挥发份(Vad)15.20~24.11%、硫份(St.d)4.04%、发热量(Qnet.d)27.33MJ/kg。

(2)工艺性能及煤类

发热量(Q):

原煤发热量(Qnet.d)27.33MJ/kg;(Qgr.d)27.95MJ/kg,属高热值煤。

(3)煤类

根据对煤样浮煤挥发分Vdaf(%)及粘结指数分析可知5号煤层为贫瘦煤。

3、煤质及工业用途评价

本矿C5煤层属中灰、高硫煤、高热值烟煤。

其用途除作民用煤外,还可作电力、化工等动力用煤。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矿区唯一可采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矿区主采煤层顶底板均为软岩至较软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MPA,抗风化、抗氧化能力弱,稳定性差,为不稳定工程地质岩组。

第四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层含水层

1、龙潭组

岩性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其分布地带多被第四系覆盖,地下水补给条件好,出露泉点较多。

且裂隙以垂直于层面和斜交层面的两组节理裂隙组成,因此,构造裂隙是影响矿床充水的因素之一。

该组地层含浅部风化裂隙水,愈往深部含水性愈微弱。

2、夜郎组(T1y)夜郎组沙堡湾段和玉龙山段(T1y1+2)九级滩段(T1y3)

岩性主要由绿色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浅部含风化裂隙水。

泉点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大。

该组为龙潭组的上覆地层,是矿床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段。

3、第四系

零星分布,由松散的冲积物、坡积物、碎石砂土组成,含孔隙水。

泉水流量动态变化大,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二)矿井充水因素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老窑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

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

(三)水文地质类型

本井田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地层含、隔水性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强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及外围,岩性以厚层状灰岩为主,厚度大于100m。

岩溶作用极为发育,富水性强,属强岩溶含水层。

由于地层倒转,为龙潭组上覆地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弱含水层

地层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中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层。

该组平均厚度约62m。

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中等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中部。

平均厚度60m,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为中等含水层。

地层倒倒转,为含煤地层龙潭组下伏地层。

沙堡湾段(T1y1)——相对隔水层

岩性为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出露于矿区西部。

厚10~20米,平均15.45米。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地层倒倒转,为含煤地层龙潭组下伏地层。

玉龙山段(T1y2)——强含水层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石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及泥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出露于矿区西部。

厚100~150米,平均121.87米。

岩溶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含水性中等。

本层为强含水层。

地层倒倒转,为含煤地层龙潭组下伏地层。

九级滩段(T1y3)——弱含水层。

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

平均厚度约200米。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本层为弱含水层。

地层倒转,为含煤地层龙潭组下伏地层。

区内未出露。

第四系(Q)——弱含水层

仅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及山间斜坡地带。

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总体上该层为一弱含水层。

第二节采区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止措施

1、充水水源

通过对木瓜镇南垭煤矿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分析,矿井内无河流、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地表冲沟水、老窑积水。

2、地下水

(1)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结构松散,孔隙度大,渗透性好,雨季能入渗并储存地表水及大气降雨,内部积水与煤层之间无隔水层,开采浅部煤层时可直接渗入矿井,其地下水是浅部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但因厚度不大,分布不广,蓄水量有限,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2)玉龙山段强含水层:

因其上部有沙堡湾段隔水层阻隔,其与含煤地层间一般无水力联系,为含煤地层上覆的独立含水体。

其地下水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4)长兴组中等含水层:

直接于含煤地层之下,为煤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5)龙潭组弱裂隙含水层:

该组主要为碎屑岩,富水性总体微弱,地下水以风化裂隙水为主,深部则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因此,在节理裂隙发育、受构造断裂及应力破坏影响的地段,含水量会较大,矿床开采到这些地段,矿井出水量会比正常出水量增大。

该组为煤矿床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6)茅口组强岩溶含水层:

直接于茅口组之上,地下水丰富,径流强烈。

开采浅部煤层时,地下水对矿井影响小;当开采深部煤层时,该地下水会通过裂隙涌入矿井,造成突水。

3、地表冲沟水

矿区内地表水为山间雨源型小溪,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矿区内小冲沟发育,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

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沿沟溪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4、老窑采空区积水

矿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从南到北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老窑,开采深度或深或浅,其废弃采面或巷道内都有积水,其量难于估算,这些积水,是浅部煤层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

在开采浅部煤层时,老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

5、充水通道

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未来的采煤活动将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老窑采空区:

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大小不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6、充水方式

矿井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为主,规模一般不大,少量为断层裂隙、老窑巷道,因此本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突水。

二、水害防治措施

(一)地表水防治措施

1、工业场地布置在井田中部,基本处在山前坡地上,地形较平缓。

地表自然坡度局部最大48%,一般为3%左右。

工业场地北侧上游区域的汇水面积根据矿区地质地形图统计计算约0.96km2。

防洪对象是工业场地内布置主斜井、斜风井、副斜井及绞车房、风机房、地面变电所、综合修理间、调度楼等建筑。

2、在工业场地西—北—东侧距工业场地约50m处修建截洪沟,把上游汇集的雨水沿工业场地东西两侧导向工业场地南侧的沟谷。

3、在工业场地东侧(调度楼、综合修理间外围)南北向修建挡水墙,将洪水引入南侧的沟谷。

4、为了防止地表水聚集在塌陷坑及裂隙灌入井下,在井田范围内采空区上方的塌陷坑及裂隙带周围应设防洪沟渠。

在已有采空区对应的地面,必须设立安全警戒线。

每次暴雨过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区及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窑陷落和塌陷等现象。

发现漏水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经处理后,引致井田境界外,避免再渗入井下。

5、雨季前彻底疏通矿区内所有排水沟,保证水大时能及时排出。

6、雨季来临前,备足防洪抢险专用物资和器械,并妥善保管,不得挪用。

(二)井下水灾的防治措施

1、在雨季前,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检修。

其水泵安装、水仓设置、水仓容量、管路铺设以及供电设备、供电线路等设备设施必须符合规定;对老化的电器设备、供电线路和管路要提前更换。

2、矿地测部门应做好采区井田范围内的水文地质预报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由于井田范围内+580m水平以上5-2号、5—3号煤层已采完,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明,为防止采空区内积水对矿井生产造成危害,当回采5-2号、5-3号煤层下部时,为避免上部采空区积水随煤层顶板的垮落涌入井下,造成透水事故,为此应先探明采空区积水情况,对其采空区积水进行排放后,方可在投产设计采煤工作面进行正常开采。

严格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4、在井筒及运输、回风巷道内设排水沟,在巷道低洼处安设排水设备(如潜水泵等设备),及时将水排入+450m水平的水仓后,经水泵、排水管排至地面沉淀池;

5、及时密闭废弃的巷道,在有积水巷道的密闭墙上留设反流水孔,以便排出采空区内积水,避免采空区及废弃的巷道中的积水给矿井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6、井下水泵房配备3台D85—45×8型离心泵,其中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

水泵房通道设防水密闭门硐室,水泵应及时维修,备用泵保持良好使用状态,以便随时投入运行。

7、井田范围内的采空区上部的塌陷坑必须回填好,防止雨水及洪水进入井下采空区;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再次渗入井下。

8、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及时观测井下水文条件变化情况,并及时向矿主管安全的领导报告。

9、为防止上部采空区积水影响下部煤层的开采,应在每个水平与上部采空区之间留设斜长20m的水平隔离煤柱,留设的煤柱不得回采。

10、井下水泵房通道设防水密闭门,水仓定期清理,水泵随时维修,备用泵保持良好状态,以便随时投入使用。

11、要制定矿井水灾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

(三)井下探放水措施

1、采掘工作面要有探放水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

2、开采下部煤层时应对上部采空区积水进行探放,采煤、掘进工作面应采取有疑必探,先探后采、先探后掘的措施,选用1台TXU—150型煤矿安全钻机,最大钻进深度为100m,可以满足井下探放水要求。

3、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巷道,及时测量和标定巷道的施工方向和位置,回风顺槽与采空区之间的防水煤柱不得少于设计要求。

4、根据已探明的煤层的赋存状况,沿煤层走向采用伪倾斜(正坡度)布置巷道,掘进时沿底板掘进,排水沟设在巷道的左帮,使工作面的水能顺水沟自行流下。

5、当掘进工作面发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预兆时,都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要坚持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6、回采下部煤层时先对上部采空区进行探放水。

探水工作面的支护质量及支护材料和规格必须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同时要加强探水地点附近的巷道支护,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挡板,防止高压水冲垮煤壁及支架。

7、在探水地点应准备一定数量的坑木、麻袋、木塞、木板、黄泥、棉线、水管和潜水泵等堵、排水材料以及锯、斧等工具,以便出水或来压时及时处理。

8、在中央变电所通道及中央水泵房通道内安设防水闸门,定期对防水闸门进行检查和维修,附近不得有石块、木料、矿车等堵塞物,保证铁门能随时关闭,以便出水时不致淹没水泵房和变电所,使矿井能尽快恢复生产。

9、探水前,检查并维护好排水设备,清挖水沟和水仓,以便在探出水时使水仓有相当大容积的缓冲余地。

10、探水前,在探水地点附近应预先开掘安全躲避硐,躲避硐应开在巷道的右帮,规格:

长×宽×深(净)=2m×2m×2m,矩形断面,用锚杆支护。

11、在探水地点,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巷道内杂物并运走,材料靠巷道的一侧牢固堆放,必须保证有不少于0.8米宽的行人通道,确保退路畅通。

12、井下巷道或硐室的入口处以及巷道的交叉点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牌,标清巷道的名称和避灾撤人路线。

每个井下作业人员都应熟知避灾撤人线路和联络信号。

13、在探水工作地点安设专用电话,遇有水情要立即通知探水工作面以下可能被水淹区域的工作人员,并及时向矿井调度室汇报。

14、探水工作面要放专职瓦斯检查员,经常检查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发现沼气浓度超过1.0%,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时,要立即停止打钻,切断电源,撤出人员,然后加强通风吹散有害气体。

15、探水工作面应有专人负责,按设计要求打设钻孔,并及时调整探水钻孔的方位和角度,记录钻探的详细情况和钻孔深度,并在每次探水后作专门的标记(如在巷道一帮或顶板涂标记或打入木楔和铁钉等),以防实际掘进距离超过允许的掘进距离。

16、在掘进过程中如遇到断层,必须慎重对待,向断层另一盘打钻探水,探清另一盘的含水层位置,水量大小,不可冒险掘过断层。

17、探水时,先按设计要求安设孔口管,并进行耐压试验,在孔口管外部安设控制闸阀和压力表,以便出水时控制水的流量,避免采空区及废弃的巷道中的积水给下部煤层的开采造成安全隐患。

当工作面回采结束时,应在封闭采空区的密闭上设U型管进行排水,防止采空区积水。

当水压过大时,应采用反压和防喷装置。

第三节采区涌水量预算

采区内和邻区无专门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参数难以掌握。

采区涌水量估算,故采用富水系数比拟法。

利用产能在30万t的矿井涌水量,预算了矿井年生产量达到60万t时的矿井涌水量。

公式:

Q=Kp×P=Q0×P/P0(KP=Q0/P0)

上式中:

Q——设计矿坑涌水量(m3/d)

Q0——煤矿现采矿井实际排水量(m3/d)

P0——煤矿实际开采量(万t/a)

P——设计矿井生产能力(万t/a)

5—3和5—2号煤层采区涌水量计算

根据调查机实际观察资料,开采5—3号煤层,生产能力达30万t/a时,采区正常涌水量为280m3/d,最大涌水量430m3/d。

采用富水系数比拟法估算。

当生产能力达60万t/a,其采区正常涌水量480m3/d,最大涌水量为720m3/d。

第五章开采条件

一、瓦斯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井田内瓦斯(CH4)成分为0~5.27%,属CO2~N2带,即瓦斯风化带,瓦斯含量为0~0.13ml/g可燃质;2008年度矿井瓦斯及二氧化碳等级鉴定报告书反映,矿井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0.65m3/min,二氧化碳最大绝对涌出量为0.58m3/min,矿井瓦斯最大相对涌出量为0.85m3/t,二氧化碳最大相对涌出量为0.80m3/t。

属低瓦斯矿井2.煤尘

二、爆炸性试验测定,火焰长度为500㎜,岩粉含量50~60%,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倾向性

据地质报告提供,井田内煤层属易自燃煤,原生产矿井煤炭在地面自燃发火期为30~35d;在井下,一般自燃发火期为2~3个月。

四、地温

参考邻近克尔碱四井田地温检测资料,井田内地表+600m以下,温度平均递增值2.5℃/100m,地温无异常,属地温正常区。

第六章储量

第一节计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采区储量计算的煤层是5—3和5—2号煤层。

煤层储量估算边界为采区边界。

工业指标采用一般工业指标,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

2m,最高可采灰分为40%;全硫不大于3.0%。

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与参数确定

一、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地质块段法估算储量。

估算公式为:

Q=S×M×D/10

式中:

Q—资源/储量(万吨)

S—面积k(m2)

M—估算厚度(m)

D—视密度(t/m3)

采区内地层产状一般20°~30°较陡,倾角大于15°的地段,根据规范要求,采用煤层真厚度和斜面积估算资源/储量,真厚度及斜面积公式为:

S斜=S水/cosa,其中a为块段平均倾角,S斜为块段斜面积,S水为块段水平投影面积;

M真=M伪×cosa,其中a为煤厚测点处的煤层倾角,M真为块段煤层的平均真厚,M伪为块段煤层的平均伪厚。

二、资源/储量参数的确定

(一)煤层厚度

估算厚度为煤层测量点煤厚按有关规范剔除≥0.05m夹矸后所剩煤分层厚度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5—3号和5—2号煤层的厚度利用钻孔煤层厚度、见煤点资料,煤层厚度可靠。

5—3号和5—2号煤块段资源/储量估算厚度为块段内各见煤点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厚度的平均值。

(三)视密度

资源/储量估算所采用的视密度为煤层煤化验资料,5—3号为1.32t/m3,5—2号煤为1.31t/m3。

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5-2号和5-3号煤层矿井工业资源储量(A+B+C)总计为3265.23万t,扣除井筒煤柱、采区边界煤柱和井田边界煤柱和开采损失后,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2303.08万t,详见表2-1-2。

地质资源量汇总表

煤层

编号

水平

平面积(m2)

均厚(m)

容重

(t/m3)

储量

(万吨)

备注

5-3

+450m水平以上

895400

5.39

1.32

637.06

5-2

+450m水平以上

895400

7.26

1.31

851.58

合计

+450m水平以上

12.65

1488.64

 

可采储量汇总表

单位:

万吨

水平

煤层

储量

井筒、井田

边界、采空区

煤柱损失

开采损失

回采率

%

可采储量

+450m水平以上

5-3

637.06

33.28

150.37

80

451.11

5-2

851.58

44.5

147.64

80

659.44

小计

1488.64

77.78

298.01

1110.88

第四节安全煤柱的留设

矿井煤柱主要为井田边界煤柱、井筒保护煤柱等。

1、井田边界煤柱:

东部边界留设20m宽的边界煤柱;

2、井筒保护煤柱:

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要求,斜井井筒一侧保护煤柱宽度按S1=√H(2.5+0.6M)/f公式计算,主斜井西侧留设40m宽的保护煤柱,副斜井东侧留设40m宽的保护煤柱。

3、采空区隔离煤柱:

批准的地质勘探报告未能对浅部原生产矿井进行详细调查及编录,采空区范围的圈定仅依据调查访问资料,地质报告最终确定+580m~+55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