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245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必修二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

主备人:

张伟审核人:

赵敏

【预习学案】第一课时使用时间2014-10-21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梳理】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背景:

(1)农村的现实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考1、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移?

 

2.改革

(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内容、特征、作用)

 

思考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成功与失误,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原因、作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背景

2、过程

(1)试点期(1978—1984)

(2)全面展开(1984—1992)

(3)进一步深化(1992------)

3、作用

思考3、建国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的目标)

1、确立过程

思考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理论探索?

 

2、作用

4、对外开放:

思考5、阅读教材思考:

我国先后创建的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思考6、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思考7、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预习自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2、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十五大报告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是

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5、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

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

【探究学案】第二课时使用时间2014-10-21

【精讲点拨】

1、根据预习学案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2、探究重难点问题

探究一:

材料一邓小平说过: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

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

“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

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

 

探究二: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三:

材料一:

所谓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可见,典型的全社会范围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反“和平演变”战略与策略》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⑴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

 

⑵请结合世界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⑶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的争论?

 

(4)有人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变成资本主义了,你认为呢?

 

【自主构建】

 

【走进高考】

1.K2[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K3[2014·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K3[2014·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K3[2014·安徽卷]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知识拓展】

1、西方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项目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形式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政治制度

2、国企改革的内容

 

管理体制

 

【练习学案】第三课时使用时间2014-10-22

1.[2014·西安五校联考]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2014·广东十二校联考]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

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2014·福州质量检测]199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团结奋进》,总结了过去的一年。

社论写道:

“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如何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而有力的回答。

”这个回答是(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2014·江西二次模拟]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

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

A.“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B.“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2014·永州一模]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6.T3、K2、N2、M1[2014·广东卷](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巩固强化训练

做世纪金榜“模拟题组”和“作业与测评”部分

(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点拨讲解)

 

19课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DCDCD

走进高考:

1.A [解析]本题以学者关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公社体制改革”说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故①正确;材料中“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是在1993年,故③错误;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本题选择A项。

2.D [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起步。

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缺乏经验,国人的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答案为D项。

中国经济改革国内阻力大,而非国际阻力大,故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故③错误。

3.C [解析]本题以经济特区的“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

故C项正确。

4.C 本题以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曲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H点所对应的时间是2001年,可以进行排除。

A项发生在1971年,时间不对应,故予以排除;B项是发生在1987年,台湾方面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故予以排除;D项应该出现在2010年,予以排除。

【巩固练习】

1.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体现不出抉择的问题,故A项错误;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都说明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项正确;C、D两项只体现了抉择的一方面,不够全面,排除。

2.D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和凭票购买肉、豆腐和鱼等信息,说明物质条件的落后,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项错误,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1980年,深圳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与题目中的时间“1979年”不符,C项错误。

3.C [解析]解答时注意时间提示“1993年元旦”“过去的一年”,可知是指1992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正确。

决定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错误。

4.C [解析]据题干“国家……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的信息,两部门合并说明要“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故选C项。

A、B、D三项不符合这两部门合并的意图。

5.D [解析]本解答应观察图,首先应明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故选D项。

A、B两项“排头兵”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排除;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为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排除C项。

6.[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3)以1992年为界:

经济改革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

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思考2.、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

主要原因:

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

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巩固了国家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

主要原因:

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取消个体经济。

影响:

结果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对农业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长期抑制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第三次,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

背景: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错误指导;党中央一些领导人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赿高,就赿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

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严重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第四次,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

人民公社化道路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党和政府及时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内容:

废除人民公社化体制;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遵循规律与经验教训:

①经济政策的制订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

②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思考3、

从建国初到1956年: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思考4、

提出目标:

1992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保障:

1993年修改宪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创新:

1997年十五大

(非公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

21世纪初

(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共同发展)

思考5①靠近国际市场。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思考6“特”的表现:

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注意: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探究一

农村人口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

分配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探究二、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三、

1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二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罗斯福新政;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它本身是中性的。

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4主要体现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坚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