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056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docx

最新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俄狄浦斯的悲剧,感受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2.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了解西方戏剧的起源和主要特征。

 

3.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

 

教学设想 

一、通过“导言”的教学,学生从宏观上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戏剧以及戏剧发展的概貌。

这一单元,学生面对的是西方戏剧发展源头上的一座里程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这“第一只麻雀”的“解剖”,让学生领略“西方的经典戏剧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介绍应该简明,重点是戏剧的结构。

 

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教材中选入的第三场和第四场。

第三场的学习重点是关于戏剧的“突转”。

把握“突转”的实质,不仅对戏剧欣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人们在进行日常生活的叙事时,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技巧。

通过对第三场的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懂得,“突转”遵循的原则是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教师可以旁征博引,说明“突转”的技巧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之中。

最好还能够让学生试编一些故事,尝试使用突转的技巧,在课堂上交流、切磋。

 

三、第四场的重点是“蝎子式的追问”,教材中有关章节对此阐述得较为详细。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不妨把话题扯开一些,例如:

“什么是命运?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或家人、亲戚、朋友的“命运”来认识:

在古希腊戏剧中加以神秘化的所谓“命运”,本质上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中,经常出现的客观的异己力量;在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时,这种异己力量的出现以及它们对于人的支配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随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把握,对于自身命运的支配权也愈益增加。

对于命运,既不要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也不应该盲目悲观。

再如“蝎子式的追问”如何深入?

建议将“俄狄浦斯的态度”同“伊俄卡斯忒的态度”加以比较。

事实上,这两种态度的分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特别是当一桩灾祸发生了,其中可能涉及自己的责任时,“伊俄卡斯忒的态度”屡见不鲜,见惯不惊。

但在“俄狄浦斯的态度”的观照下,便显出勇敢与怯懦的分界线。

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上演过这部戏剧,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观摩有关片段。

赏析举隅 

一、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主题。

经典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

除了教材所介绍的“人与命运”这个主题外,还有与之相近的说法,如该剧表现了“愿望与后果的背谬”。

这一提法也可以作为“人与命运”的另一种表述。

关于俄狄浦斯的故事,还有这样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替罪羊”的故事。

在古代埃及,有这样一种风俗──如果今年发生了一种特别大的天灾,弄得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就会想:

一定是我们犯了什么罪,上天降祸于我们。

那么怎么办呢?

他们就把一群羊赶到荒野里去,让这群羊代替自己,赎洗自己的罪过,这些羊就叫做“替罪羊”。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的故事,是“替罪羊”的神话原型之一。

俄狄浦斯本身并没有罪过,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是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命运?

──当他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元凶后,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到处去行乞,以此来赎洗自己的罪过──但是事实上他是没有罪的,他不过是一个“替罪羊”,即当一个地方瘟疫流行,庄稼不生长,妇女生育能力下降时,大家找出来的“替罪羊”。

这样的角色在我们现在的人类生活中,还有没有呢?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还有“俄狄浦斯情结”的提法,认为男孩子都有杀父娶母的潜意识。

详见资料中的《〈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

 

二、对于戏剧(剧本)总体结构的讲解,应贯彻“整体性原则”,即亚里斯多德所说的: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之发生者;所谓‘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地上承某事者;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事。

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至于这一整体如何分段、以何方式连接或组合,则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于一格。

现代戏剧对于这一原则的反叛,在此处应该提及,也可留在讲《等待戈多》时再展开。

需要强调的是,在肯定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价值时,不能认为整体性原则已经过时。

事实上,当代戏剧(及其近亲电影)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依然遵循着这一古老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不完整是绝对的,但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每一件具体事物又是完整的。

一个人的生命有头有身有尾,一株植物、一栋房屋、一件事情也都是有头有身有尾的。

可以说,完整性是自然造物的基本特性,它存在于从身体到身体之外的一切可感的常态事物之中。

 

三、“突转”是戏剧在情节上区别于小说、散文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我们常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动作中最富于戏剧特点的就是“突转”。

亚里斯多德说:

“悲剧所以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

事实上,传统喜剧的戏剧性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突转来实现的。

《俄狄浦斯王》中报信人在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以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娶母为妻”的恐惧时,却造成了相反的效果。

亚里斯多德以此为例,指出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转向相反的方面,谓之“突转”。

威廉·阿契尔在比较戏剧和一般叙事性作品时说:

“戏剧的实质是‘激变’(erisis)。

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剧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的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总的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

我们可以称戏剧是激变的艺术。

”中国戏剧家李渔也曾指出戏剧的突转的特征:

“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突转”并不是作者可以全凭主观、任意设置的,它应该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发展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单靠某种偶然、意外事件来编织“突变”,往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戏剧化的效果,或者力度很差或者令人感到虚矫。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悲剧具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本剧谈一下你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悲剧,从亚里斯多德、黑格尔到近代的戏剧学家,都给出过关于悲剧的定义。

但我们的讨论最好还是从作品的比较出发。

例如把《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和《雷雨》放在一起,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再把《俄狄浦斯王》同《伪君子》放在一起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像理论探讨那么完整,但是可能更接近悲剧的本质,留下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

 

二、每一位同学设计一个有“悬念”和“突转”的故事,比较一下,谁的悬念和突转设置得强烈而合理。

 

答案略。

 

三、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则关于西西弗斯的故事,说宙斯惩罚西西弗斯,让他每天把山底下的石头推上山,一旦推上去后,石头又滚下来,便命令他再推上去,如此周而复始,昼夜不息。

想一想西西弗斯的命运同俄狄浦斯的命运的悲剧性有没有相似之处?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俄狄浦斯的性格?

我们的生活里是否还存在着伊奥卡斯忒式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一个启发思考的问题。

不必追求一致的答案,也不可能有一致的答案。

俄狄浦斯的神话和西西弗斯的神话都具有指向当代的暗喻性。

俄狄浦斯回答的是如何对待“真相”,西西弗斯则是如何对待“希望”的问题。

两者的共同点是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敢精神。

如能引导学生联系他们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个人体验来讨论,可能效果会更好。

 

参考资料 

一、关于“突转”和“发现”(亚里斯多德) 

“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例如在《俄狄浦斯王》剧中,那前来的报信人在他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以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害怕娶母为妻的恐惧心理的时候,造成相反的结果;又如在《林叩斯》①〔《林叩斯》(“Lynkeus”)〕是亚里斯多德的门弟子忒俄得克得斯(Theodektes)的悲剧,已失传。

剧中,林叩斯被人带去处死,达那俄斯跟在他后面去执行死刑,但后者被杀,前者反而得救──这都是前事的结果;“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发现”如与“突转”同时出现〔例如《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发现”〕,为最好的“发现”。

此外还有他种“发现”,例如无生物,甚至琐碎东西〔琐碎东西〕大概指第16章第2段所说的项圈等物。

“被‘发现’”即被认识之意。

,可被“发现”,某人作过或没有作过某事,也可被“发现”。

但与情节,亦即行动,最密切相关的“发现”,是前面所说的那一种,因为那种“发现”与“突转”同时出现的时候,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所摹仿的正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行动,而人物的幸福与不幸也是由于这种行动。

 

…… 

“突转”与“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它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

〔这些成分之中的“突转”和“发现”,我们已解释过了。

〕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动①〔苦难……的行动〕“苦难”是被动的,指人们遭受的苦难,但亚里斯多德把它作为“行动”。

,例如死亡、剧烈的痛苦、伤害和这类的事件,这些都是有形的〔例如……都是有形的〕“突转”与“发现”是无形的,“苦难”是有形的。

或解作“可见的”,意即在剧场上表演的。

但古希腊悲剧很少表演苦难,一般是由报信人或传报人(报告室内或附近发生的事件的人)传达的。

 

(选自《诗学·诗艺》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二、关于《俄狄浦斯王》(哲布) 

(八)故事的前部:

本部没有说起这故事的前一部分。

索福克勒斯不像欧里庇得斯(Euripides)那样在开场时叙明故事的本源。

诗人所想像的这故事的前一部分得在本剧的零星散漫处去寻找,再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才能使我们完全了解这部作品。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Laius)因为没有子嗣,跑去得尔福(Delphi)访问日神,到底他会不会绝嗣。

日神答应给他一个孩子,但他自己却会死在那儿子手中。

后来伊俄卡斯忒(Iocasta)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三天之后,他就把他抛弃在喀泰戎山上。

婴儿的足部钉上了一颗钉子,──即使这残废的婴儿没有死去,被人家发现了,那人也不至于收养他;这孩子后来竟因此取得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这名字的本意就是“脚肿”。

 

伊俄卡斯忒亲手把这婴儿交与一个佣人,吩咐把他弄死。

这人是拉伊俄斯家中所生的奴隶,因此很得主人信任。

拉伊俄斯每年叫他上喀泰戎山上去牧羊,从三月牧到九月。

 

他在那山上结识了一个牧人,这人是科任托斯(Corinthos)国王波吕玻斯(Pclybus)的佣人。

拉伊俄斯的佣人可怜那孩子,把他交给了这位科任托斯牧人,这人把他带到了他自己的祖城里去。

那时候波吕玻斯和他的王后墨洛珀(Merope)也没有子嗣,便把这婴儿养为己有。

科任托斯人都奉他做太子。

他一直长到成人,从未怀疑过他是不是国王的血肉。

 

但是有一天一位客人在宴会里喝醉了,说俄狄浦斯并不是国王的亲生;这太子跑去问国王和王后,他们痛斥那醉汉,安慰了俄狄浦斯,但他觉得到处都有人在议论他,便决心亲自去访问日神。

日神没有指明他的父母是谁,却说他会杀死他的父亲,讨娶他的母亲。

 

他便离开了日神的朝地,决定不再回到科任托斯故乡去。

于是他向着东方走去,从福喀斯(Phocis)去到了玻俄提亚。

 

这时候拉伊俄斯正从忒拜城赴得尔福去访问他从前抛弃的婴儿到底死了没有。

他没有带许多卫士,只带了四个随从。

这五个人在福喀斯(Phocis)境内的三岔路上,逢着俄狄浦斯。

他们起了口角,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和他的三个随从。

那第四个随从逃回忒拜城去,说是一大群强盗杀害了他们。

这生还的人正是从前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打发去抛弃那婴儿的牧人。

 

忒拜人曾经寻求过这凶杀的线索,全然无效。

国王驾崩不久,他们又遇着一件新的祸患。

天后(Hera)打发了一个人面狮身的女妖来扰害忒拜城,这妖兽坐在城外的山上,传诵一道谜语,问什么动物有时两足,有时三足,有时四足,这东西脚最多时,最是软弱。

凡是回答不出来的人,都被它处死了。

忒拜人失望极了;就是忒瑞西阿斯(Teiresias)先知也无能为力。

那流浪的俄狄浦斯却跑来道破了这谜语,他说是“人”,因为一个人生下地时是四只足,老来时加上一根拐杖,又变成了三只足。

于是那妖怪便坠崖自杀了。

那些感恩的人民把王位献给了这位救星,同时拉伊俄斯的寡后伊俄卡斯忒也嫁给了他。

 

正当俄狄浦斯登基时,那先前逃回来的仆人恰在城中。

这人跑去跪在伊俄卡斯忒面前,攀着她的手求她把他送到那远方的牧场上去重操旧业。

一个忠诚的老仆人只有这一点小小的恳求,王后立刻就准许了。

 

又过了十六七年,本剧的动作才开始。

这其间伊俄卡斯忒生下了四个儿女。

我们试看这剧尾的情节,想来那两个女孩不过才十二三岁。

俄狄浦斯这时树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基;凡是有什么患难,忒拜人总去求他。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很大的灾难:

地面的果实朽烂了,原上的羊群病死了,妇人又不能生育,全城都发生了瘟疫。

正当各处的祭台上冒着香烟时,正当空际充满了苦痛的呻吟时,一大群童子、青年和老祭司来到国王面前请求援助。

本剧的动作就从这儿开始。

 

(九)本剧结构的分析:

本剧的结构分作六部分,前五部分各分两段,与第六部分相合,共成十一段。

 

(1)开场白:

俄狄浦斯国王上,忒拜人把他看得很高。

他答应去寻找杀死拉伊俄斯的凶犯,拯救人民。

 

歌队进场时的道白:

歌队祈祷天神,且悲痛他们所受的灾难。

 

(2)第一场:

国王当众诅咒那不明的凶手。

他听了克瑞翁(Creon)的话,把忒瑞西阿斯(Teiresias)先知请来。

这先知起初不肯答话;后来因为挨了骂,才说俄狄浦斯自己便是那凶手。

 

第一支歌:

歌队预言那不明的凶手就要受罪了;但因为缺少证据,他们不能相信先知所说的话。

 

(3)第二场:

克瑞翁否认他曾经收买先知来控告国王。

俄狄浦斯不相信他的辩驳。

伊俄卡斯忒(Iocaste)王后出来止住了这场争辩,克瑞翁便退去了。

国王告诉王后说先知控告他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王后劝他不必着急:

虽是命运注定了拉伊俄斯会死在他的儿子手里,但那婴儿早就被弃在荒山里;并且拉伊俄斯已在那三岔路上被一大群强盗杀死了。

 

王后提起那三岔路时,俄狄浦斯便吃了一惊。

 

于是国王问起那肇事的年月、地点和拉伊俄斯的容貌与他的随从。

这一切都使他相信他自己便是那凶手。

 

国王把他的故事告诉王后,说他怎样在科任托斯(Corinthos)被人嘲笑,怎样前去得尔福,怎样在福喀斯境内杀了人。

但他还有一线希望:

因为那逃回的佣人说拉伊俄斯是被一大群强盗杀死的,并不是被一个人杀死的。

 

国王要召见那生还的人,那人现在牧羊去了。

 

第二支歌:

歌队咒诅那暴戾的行为,如像国王对待克瑞翁的行为;且咒诅那不敬神的行为,如像王后怀疑神示的行为。

 

(4)第三场:

正当这时有一位信使从科任托斯跑来,说他们的国王波吕玻斯(Polybus)死了,他们要迎接俄狄浦斯去继承王位。

伊俄卡斯忒和俄狄浦斯听了大喜,因为这证明俄狄浦斯杀害他父亲的神示并没有灵验。

 

但国王还畏惧那另一段神示,害怕讨娶他的母亲。

 

那信使听了这话,便说明波吕玻斯和墨洛珀(Merope)并不是俄狄浦斯的亲生父母。

那信使早年替波吕玻斯牧羊时,在喀泰戎山上捡得了那婴儿时代的俄狄浦斯,把他带到科任托斯去。

不,那不是捡来的,那是另外一个牧人送给他的。

 

但谁是那另一个牧人呢?

信使说他是拉伊俄斯的臣民。

 

王后求俄狄浦斯不要再去追究这事。

他说不论他的身世多么卑贱,他一定要追根到底。

于是王后呻唤一声,奔了进去。

 

第三支歌:

歌队高兴地说俄狄浦斯会变做一个忒拜人,他也许就是神明的种子。

 

(5)第四场:

那位忒拜牧人进来时,科任托斯的牧人便说,就是这人把婴儿送给他的。

一步一步真相全明了。

那婴儿原是拉伊俄斯的儿子,原是拉伊俄斯的王后把他交与那牧人的。

俄狄浦斯这时恍然大悟,他也呻唤一声,奔了进去。

 

第四支歌:

歌队在这里悲痛国王的败覆。

 

(6)退场:

这时一个宣告人从宫里出来说王后自缢了,国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顷刻间国王就扶着侍者出来了。

他很动情地请求歌队里的长老们把他杀了,或是把他驱逐出境。

 

克瑞翁出来引他进去。

克瑞翁答应了替他照顾那两个女儿;她们进来和父亲道别。

俄狄浦斯要求克瑞翁把他逐出境外,但这事情必先要访问日神。

 

克瑞翁引俄狄浦斯进去时,歌队道出了那最后的话:

不要说一个在生的人是幸福的,直到盖棺时才能这样肯定。

 

说起本剧的结构,我们应先注意诗人怎样处置这两条线索。

他发明了那第二个牧人来作第二条线索。

 

(1)那忒拜牧人曾经报告拉伊俄斯死在那三岔路上;王后曾经说及那肇事的时间,说及拉伊俄斯的容貌与随从。

这一切可以证明俄狄浦斯杀了拉伊俄斯,不容俄狄浦斯再生疑惑;但他决没有想到拉伊俄斯就是他的父亲。

这是第一条线索。

 

(2)那科任托斯牧人又是一条线索,他说俄狄浦斯并不是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与墨洛珀的儿子,好叫俄狄浦斯消除了杀父娶母的忧虑。

 

(3)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这两条线索便交叉在一起。

这交点刚好发生在上面的一片高兴之后。

现在证实了俄狄浦斯杀了父亲,娶了母亲。

 

(十)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批评:

亚里斯多德时常引用本剧,可见他把这剧当作悲剧的典型杰作。

但他所提及的各点只是关于形式的普通分析,他并没有论及本剧特有的精华。

他所提及的各点如下:

 

(1)剧中的“发觉”做得很好,且由这“发觉”生出了一个“倒转”,即是俄狄浦斯发觉了他自己的身世,他的命运因而转变了。

 

(2)这个倒转来得特别动听,因为那科任托斯的信使本是来替俄狄浦斯报告好消息的,哪知会把事情弄得更坏,因而生出了这个转变。

 

(3)俄狄浦斯这样的人物最宜于作这种倒转的题材:

因为他是一个光荣伟大的人物,虽不很公平良善;且因为他的倒转不是由一种罪恶里得来的,乃是由一种不自觉的错误里生出来的。

 

(4)这故事使人听了发生怜悯与恐惧的心理。

一切的惨剧,如婴儿被弃,拉伊俄斯被杀和伊俄卡斯忒自缢,都不曾使观众目睹,都是耳闻的。

 

(5)如果本剧有什么不近情的成分,那决不在剧中的情节里,而在本剧开始以前的故事里。

 

亚里斯多德在这最后一点里说起一个很可非难的地方,即是俄狄浦斯不知道拉伊俄斯的故事。

俄狄浦斯本知道那前一个君主的名字,虽是克瑞翁把那个名字告诉他。

他且知道拉伊俄斯是凶死的;但不知他究竟死在城里乡下,或死在外邦。

他没有听说拉伊俄斯是被一群强盗杀死的,更不知道逃回了一个随从。

他曾问及当时追究过这案子没有。

伊俄卡斯忒嫁给他许多年了,这时才把拉伊俄斯所得的神示告诉他,好像是初次告诉他一样。

俄狄浦斯这时才把他早年的遭遇告诉她。

我们且不必管他怎样会提起他科任托斯的父母的名字,好像怕伊俄卡斯忒还不知道;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相连故事的引子。

我们可以认为凡是俄狄浦斯所不知道的事情都是伊俄卡斯忒和宫里的人所不愿道及的。

但这些过去的缄默明明是太过度了。

这缺点的真正辩护便是坦白承认这个缺点。

本剧里面的动作既然安排得这样好,此外一些题外的事情就是安排得随便一点,也不至于生出什么不快之感。

好像一位雕刻家没有把支柱弄得光滑,在他想来这不至于影响一件最完美的艺术品。

 

(选自《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三、《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弗洛依德) 

根据我累积的经验,在所有后来变为精神神经病患者的儿童的精神生活中,他们的父母亲起了主要作用。

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这是精神冲动的基本因素之一,精神冲动形成于那个时候,并且在决定日后神经病症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不相信,在这个方面,精神神经病患者和其他正常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不相信他们能够创造出某些对他们自己来说完全新鲜和独特的东西来。

最有可能的是,由于他们夸大地表现了对父母亲的爱和恨的感情,他们才被区别开来。

这种感情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理中却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强烈,对正常的儿童的偶然观察证实了这一点。

 

古典作品遗留给我们的一个传说证实了这一发现:

只有我所提出的有关儿童心理的假设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个传说──它的深刻而普遍的力量令人感动──才能被理解。

我所要论及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传说和索福克勒斯的同名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由于神警告拉伊俄斯说,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将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因此俄狄浦斯刚刚出生就被遗弃了。

后来,这个孩子得救了,并作为邻国的王子长大了。

由于他怀疑自己的出身,他去求助神谕,神警告他说,他必须离乡背井,因为他注定要弑父娶母。

就在他离开他误以为是自己的家乡的道路上,他遇到了拉伊俄斯王,并在一场突发的争吵中杀死了他。

然后他来到忒拜,并且解答了阻挡道路的斯芬克斯向他提出的谜语。

忒拜人出于感激,拥戴他为国王,让他娶了伊俄卡斯忒为妻。

他在位的一个长时期里,国家安宁,君主荣耀,不为他所知的他的母亲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终于,瘟疫流行起来,忒拜人再一次求助神谕。

正是在这个时候,索福克勒斯笔下的悲剧开场了。

使者带回了神谕,神谕说,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被逐出忒拜以后,瘟疫就会停止。

 

但是他,他在哪儿?

在哪儿才能找到以前的罪犯消失了的踪迹?

 

戏剧的情节就这样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这个过程正好与精神分析工作过程相类似──从而逐步揭示俄狄浦斯本人正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且还是被害人和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俄狄浦斯被他无意犯下的罪恶所震惊,他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家乡。

神谕应验了。

 

《俄狄浦斯王》作为一出命运悲剧为世人所称道。

它的悲剧效果被说成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人类逃避即将来临的不幸时毫无结果的努力之间的冲突。

他们说,深受感动的观众从这出悲剧中所得到的教训是,人必得屈服于神的意志,并且承认他自己的渺小。

因此,现代剧作家们就靠着把同样的冲突写进他们自己发明的情节中去的方法,试图获得一个同样的悲剧效果。

但是,当咒语或神谕不顾那些可怜的人的所有努力而应验了的时候,观众们看来并不感动;就后来的命运悲剧的效果而言,它们是失败了。

 

如果《俄狄浦斯王》感动一位现代观众不亚于感动当时的一位希腊观众,那么惟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样:

它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题材的特性。

在我们内心一定有某种能引起震动的东西,与《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那使人确信的力量,是一拍即合的;而我们对于只不过是主观随意的处理──如(格里尔·帕泽写的)《女祖先》或其他一些现代命运悲剧所设计的那样──就不会所动了。

实际上,一个这类的因素包含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

他的命运打动了我们,只是由于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命运,──因为在我们诞生之前,神谕把同样的咒语加在了我们的头上,正如加在他的头上一样。

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

我们的梦使我们确信事情就是这样。

俄狄浦斯王杀了自己的父亲拉伊俄斯,娶了自己的母亲伊俄卡斯忒,他只不过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

但是,我们比他幸运,我们没有变成精神神经病患者,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成功了,我们从母亲身上收回了性冲动,并且忘记了对父亲的嫉妒。

正是在俄狄浦斯王身上,我们童年时代的最初愿望实现了。

这时,我们靠着全部压抑力在罪恶面前退缩了,靠着全部压抑力,我们的愿望被压抑下去。

当诗人解释过去的时候,他同时也暴露了俄狄浦斯的罪恶,并且激发我们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内在精神,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虽被压抑,却与它完全一样的冲动。

《俄狄浦斯王》结尾的合唱使用了一个对照:

 

请看,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隐秘的谜, 

他是最显贵最聪明的胜利者。

 

他那令人嫉妒的命运像一颗星,光芒四射。

 

现在,他沉入苦海,淹没在狂怒的潮水之下…… 

它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对我们和我们的骄傲发出了警告,对从童年时代起就自以为变得如此聪明和无所不能的我们发出了警告。

像俄狄浦斯一样,我们活着,却对这些愿望毫无觉察,敌视自然对我们的教训;而一旦它们应验了,我们又全都企图闭上眼睛,对我们童年时代的情景不敢正视。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剧本中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迹象说明俄狄浦斯的传说起源于某个原始的梦的材料,这个材料的内容表明孩子与双亲关系中令人苦恼的障碍是由于第一个性冲动引起的。

当俄狄浦斯开始因他对神谕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