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019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第73期

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简报

2010年第40期(总第73期)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信息中心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中国五矿:

壮大科研主业又添生花笔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之二十六

中国五矿从贸易企业转型而来,在产业布局初具雏形的背景下,自身日益感受到科研力量缺乏的压力,国内外大量的难采矿需要科技创新,企业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需要科技创新,大量初级金属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需要科技创新。

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矿产企业集团”,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科研能力,形成自己在产业链条上的综合竞争力。

在2007至2009年间,中国五矿深入分析自有基础,将科技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构建体系,并通过重组,培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在战略层面明确了科技的重要地位之后,中国五矿开始着手寻找补充科研能力的方式。

2008年,中国五矿成立了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并着手建立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围绕矿山勘探、矿石采选、金属冶炼、金属加工、物流等领域进行持续科技投入。

同时中国五矿积极利用国资重组的机遇,开始试探性的与本领域的科研企业进行接触,推进与中央科研院所的重组。

中国五矿深深感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国家、行业对企业提出的核心要求,更是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百年老店”的关键竞争要素之一。

(来源:

国资委网站)

中煤装备公司:

煤机制造业的国家高度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之二十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科研机制和科技投入的保障,中煤装备公司已形成由1个国家认定技术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市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6个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各类专业研发机构86个。

中煤装备公司主要与12所大学、2个科研院所合作研究32个项目,与多所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签订7项战略联盟。

三年来,累计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重点项目在内的研发项目478项,形成科研成果和专有技术近千项。

截止2010年,中煤装备公司专利工作成效显著,已累计申请受理专利近300项,其中44项为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80余项。

与此同时,中煤装备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于今年四月初在俄罗斯建立了设备服务中心,直接为用户提供备件和技术服务,并且与当地政府和周边煤矿企业就煤炭资源开发、褐煤深加工利用、煤机装备与采煤工艺、矿井建设与工程总承包等进行深入沟通。

中煤装备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煤机成套装备供应商的地位更加巩固。

(来源:

国资委网站)

中船集团:

瞄准市场科技创新推动跨越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之二十八

为了增强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高端船舶市场上的竞争力,中船集团通过多年来连续不断的努力,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批量建造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获得成功,使我国在世界顶级船舶的建造上取得了“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还重点突破了大型滚装船和大型挖泥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关键设计建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中船集团高技术船舶的研发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成功开发了新型2000米车道滚装客船并承接了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4艘订单;13000TEU集装箱船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具备向市场推出的技术条件;6500车位汽车运输船的方案设计已经完成,8000车汽车运输船的开发也已启动;8万立方米大型液化气船开发工作,已经开始实质性的启动;设计、建造的13500立方米、16888立方米系列大型耙吸挖泥船,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大型疏浚工程船国产化。

  

  在海工装备研制方面,近年来,中船集团加大开发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2007年5月,上海外高桥船厂成功交付美国康菲公司订造的、国内吨位最大、技术最新和建造要求最高的30万吨FPSO,逐步掌握了大型FPSO核心设计技术,为开发研制更大更先进的FPSO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07年10月18日,又成功承接了海洋工程中的“航空母舰”——中海油南海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使集团公司进入世界设计建造主流海洋工程的企业行列。

(来源:

国资委网站)

中国铁建:

用技术创新赢得竞争力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之二十九

中国铁建创立全新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较好地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在行业内成体系的、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科研成果。

同时,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的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铁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中国铁建内抓建设、外抓合作,健全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并完善了科技工作网络,形成了总部机关、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四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同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通过不同的模式推动技术创新。

中国铁建坚持将前瞻性研发和当前需要相结合,将总部战略引领和统一组织协调相结合,将科技创新和企业战略转型、创收增效相结合,将重大项目的系统性创新和重难点项目的技术突破相结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59项,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技术领先行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标准体系。

掌握了各种地质条件下路基设计、施工技术和高速铁路大吨位桥梁建造技术,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大型养路机械制造与研发技术、道岔制造技术及工装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决策层到员工执行层,中国铁建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支撑点。

公司本部科技研发资金由2006年度上网300万元提高到2600万元,全系统科技投入由2006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6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系统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技术中心20家,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个。

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高端性的重大技术成就,支撑和引领着中国铁建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公司由2007年世界500强的第384为攀升至2010年的第133位,成为全球建筑业企业的翘楚。

(来源:

国资委网站)

新疆电网实现与西北电网联网

11月3日,新疆与西北750千伏电网联网、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外送工程建成投运。

这标志着新疆电网自此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外送通道得以打通,西北地区的水、火、风电“打捆”东送成为现实,创造了电力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新疆与西北750千伏电网联网、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外送工程是公司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工程,是实现全国电网联网,使中国电网成为世界最大电网的关键工程。

工程起于新疆750千伏乌北变电站,止于甘肃750千伏永登变电站,由7个变电站和12条线路组成,双回线路全长2×1780千米,变电容量1290万千伏安,总投资160亿元。

工程穿越戈壁沙漠,经百里风区,过河西走廊,沿途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大,是我国电网建设史上线路最长、变电容量最大、系统调试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

该工程打通了连接新疆与西北的能源大通道,彻底结束了新疆电网长期孤立运行的历史,使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可靠供电能力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甘肃酒泉风电外送的“瓶颈”问题,对于推动西北大煤电基地、大风电基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开发,促进西部的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生产、输送和供应体系,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电网供稿)

“严寒地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综合施工技术”

达国际领先水平

10月21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召开了“严寒地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综合施工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

由数十位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此科技成果进行了评价和鉴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小组克服了严寒地区气温低、温差大、工程标准要求高、冻融循环严重等苛刻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一整套的客运专线综合施工技术资料,该项目在CRTSⅠ型无砟轨道板预制,CRTSⅠ型无砟轨道板铺设,客运专线(900T)双线整孔简支箱梁预制、运输和架设,严寒地区客运专线路基防冻胀填料加工生产技术,客运专线精密测量技术及客运专线连续梁施工技术等6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综合效益显著,同时形成了29项专利、20项工法、8项企业标准等多项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建筑供稿)

中国石油储罐在线检测技术国际领先

  10月31日,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防腐监测中心开发出成套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在管道公司5座大型储罐开展检测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储罐在线检测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储罐检测评价技术研究。

2006年开始,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组建一支由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储罐在线检测技术攻关。

经过长期实践,这个中心科技人员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推动这项检测技术在国内发展应用。

目前,已在检测数据的采集方式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以及与开罐结果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掌握并研发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声发射、超声导波和机器人3种储罐底板在线检测技术。

经过多年自主开发的管道超声导波检测设备,在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目前已开始推广应用。

(中国石油供稿)

中铝“铝冶炼制造执行系统”填补国内空白

日前,由中铝公司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铝冶炼制造执行系统(AL-MES)”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鉴定。

该项目填补了我国铝冶炼制造执行的空白,并首次将AL-MES用于铝工业企业MES系统建设,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铝冶炼制造执行系统(AL-MES)”是针对铝冶炼生产工艺和业务开发的业务集成系统,该系统根据现场工艺和工序开发相关PCS、PLC、视频监控、工艺数据采集接口实现与生产现场PCS无缝集成,通过建立动态物料平衡模型支持氧化铝、电解铝生产的优化调度,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优化、监控、调度、管理的一体化。

该系统应用后,可提高综合生产效率7%。

(中铝公司供稿)

国内首台800kV无机粘接空心瓷绝缘子研制成功

日前,国内首台“800kV无机粘接空心瓷绝缘子”在中国西电自主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这标志着中国西电空心瓷套生产制造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进一步开拓特高压设备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产品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外同类企业长期垄断制约的不利局面。

实现了我国800kVSF6断路器、GIS用瓷套管全部国产化。

(中国西电供稿)

电力行业首部燃机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由华电集团委托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起草编写的首部电力行业燃机技术标准《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规程》(DL/T384-2010),经国家能源局批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

《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规程》是国内首部有关于9F联合循环机组运行的技术标准性文件,它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9FA机组行业标准的空白,为我国电力行业F级重型燃机的安全运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华电供稿)

中冶陕压技术创新有效预防大型铸件气孔缺陷

气孔缺陷是砂型铸件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是影响铸钢件质量等级的重要因素。

气孔缺陷会造成铸钢件组织致密度降低,力学性能下降,严重时会导致铸钢件报废。

中冶集团所属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通过对铸钢件气孔缺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仔细分析,反复论证进行技术创新,在保证砂型强度的前提下,对砂床内部、外围砂层做了相应的改造,使砂型、砂芯内的气体能够顺利排出,有效预防了大型铸钢件气孔缺陷的产生。

截至10月底,采用新技术生产的铸件已达3000多吨,基本未出现气孔缺陷,铸件质量等级得到明显提高。

(中冶集团供稿)

乐凯集团开发成功防水透明片

乐凯集团研发成功一种防水透明片,主要用于在印刷制版时替代传统的银盐制版,作为基于喷墨打印技术形成的数码制版透明喷墨记录材料,使用方便、快捷、环保,省去了暗室冲印环节,在丝网印刷和柔性印刷上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乐凯集团供稿)

国内首台CMMT2-25C煤矿用锚索钻车下线

中国煤炭科工所属太原研究院自主开发研制的国内首台CMMT2-25C煤矿用锚索钻车成功下线,并通过验收。

CMMT2-25C煤矿用锚索钻车是一种新型轮式车载锚索支护设备,是与连续采煤机、锚杆钻车配套作业的高效机械化快速支护装备。

该车适应巷道高度为2800mm~4500mm,具有对设备配套要求低、两钻臂独立作业、成孔速度快、支护范围广等特点。

CMMT2-25C煤矿用锚索钻车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在锚索快速支护技术领域的空白,积极促进和推动了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

(煤科总院供稿)

中国建材集团2010年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0月26日-27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十一五”科技工作成果,交流了创新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集团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部署了“十二五”科技任务和重点工作方向。

中国建材集团按照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战略之首,顺利完成了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发展绿色建材、建设创新型企业等重点科技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集团核心竞争力,增加了集团的获利能力,有力地支持了集团的快速发展,使集团成为建材工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和领军企业,为促进我国建材工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行业调整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会上,还颁发了2010年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技术革新奖,并为首批集团创新型企业进行了授牌。

(中国建材供稿)

联系电话:

83171569转8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