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441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docx

朗读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朗读技巧的教学设计方案

科 目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为2015级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好、学习兴趣大、学习自觉性也高。

初中时他们已经学过《背影》、《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名篇,老师强调过散文的朗读。

但是,他们在朗读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熟知朗读的要求与技巧、能够较好朗读的学生还是少之又少的。

因此,在教学中,侧重朗读技巧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对朗读的认知和朗读水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养成文学欣赏的好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能力迁移法、分组讨论法。

2、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比较法、练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课件用于补充展示有关朗读的要求和技巧;音频资料用于播放课文朗读片段;朗读评价反馈表则用于学生的多重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的三个层次要求,即正确朗读、流畅朗读、传神朗读。

2、理解朗读的基本技巧。

3、掌握常见朗读标记符号。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朗读

2、朗诵前的准备

3、朗读的技巧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录音,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问:

录音读的好吗?

你想读的这么精彩吗?

你怎样才能读精彩呢?

学生答。

好,同学们提供的建议很好。

我们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要读好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我们一定要做到“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如果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情感,比较容易,可我们如何能在朗读中尽情发挥别人的情感,把诗歌读的震撼人心呢?

这需要一些朗读技巧,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朗读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朗读有帮助。

二、朗读的概念

朗读:

(三方面认识)依据文字作品进行的口语表达;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由表现形式看,不依靠表演等手段介入。

朗读与朗诵有区别也有联系,朗诵材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朗诵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我认为,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教材在对朗读要求的讲解中基本是参照朗诵的要求。

三、朗读前的基本要求:

1、扫除语言障碍。

首先排查生僻字词,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如上面一诗中“滟”(yàn)、“霰”(xiàn)、“纤”(xiān)纤(qian)夫。

其次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再次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深入地理解文本。

怎么理解文本呢?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引申出“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注明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

作者当时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那么静、那么美,但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并非只是来到荷塘边欣赏月色,而是在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情感,那么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

这就要从写作背景进行探讨,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选择了“暂时的逃避”,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阅读文本,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各种感知能力,使情景再现,揣摩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把握情感以后,还需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四、朗读的基本技巧

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看一下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的类型

(1)生理性停顿:

作品中人物说话时由于换气或语噎、哽咽、气喘吁吁、欲言又止等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

在朗读中要给予象征性的、恰当的突显。

(2)语法停顿:

由整个语句的结构层次即语法关系形成的停顿。

(3)逻辑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靠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

逻辑停顿包括:

并列性停顿、陈述性停顿、转折性停顿、强调性停顿。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

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

(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

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1: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例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3、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

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例:

下面有请高主任读一下文件。

4、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例: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

5、表达音节的停顿。

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三式)   

例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二三式)

6、区别语意的停顿。

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7、避免误读的停顿。

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鲁迅《祝福》)

停顿与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与停顿的关系密切,是确定停顿的重要依据。

各种标点的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

顿号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较长,句号最长,问好、叹号同句号停顿的时间相近,省略号表示话没有说完时停顿,破折号不需要停顿。

不一致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

如: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

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

试看下面一段话:

    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

”四婶慌地忙说。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地说。

      (鲁迅《祝福》)

    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

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训练:

1、方外人法无定法而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合理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2、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

(区别语义)

2、语调

什么是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

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

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升调:

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

降调:

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平调:

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

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曲调:

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预期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

(师读,生分析)

1谁是班长?

——我。

(语调平稳,句尾稍抑)

2你的电话!

——我?

(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3谁负得了这个责任?

——我!

(语调降得既快又低)

4你来当班长!

——我?

(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

”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

他怎么来了?

——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怎么来了?

——柔而抑,表示疑问。

他怎么来了?

——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怎么来了?

——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

基本的语调练习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

(《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

(刘坚《草地晚餐》)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已》) 

4、“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

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契诃夫《变色龙》)    

5、“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  (杨沫《坚强的战士》) 

6、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高尔基《海燕》)

3、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

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

反之则短。

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

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

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

若探其规律,大致是:

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

“天亮了。

”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

“我读语文。

”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

“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

“父亲说:

‘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儿!

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4、节奏(速度)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

鲜明的节奏能使语音表达的更具有层次性和剔透感觉。

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通过学生练习、听录音等方式加强对朗读技巧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