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09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docx

欧洲文艺复兴及1718世纪美术及发展详录

声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整个外国美术史的最重点,是将来考试最经常涉及的一个范围,也是将来研究生考试(西方史论方面)的一个重点。

请同学们务必牢固掌握这一章的内容。

  

  综述: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各大国家日益强大,宗教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化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

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做出了新的评价。

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得多。

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一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的因素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市民阶层的形成有力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也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世纪)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开端的原因总结:

  

  

(1)12、13世纪,十字军的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之要,操纵着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2)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一些艺术家逃到了意大利。

  (3)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在这时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因为意大利本身就是古罗马的故地。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1220—1284)。

他是活动在比萨的著名雕塑家,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

皮萨诺在布道坛的浮雕上表现上《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和《基督受难》等圣经故事,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就内容而言,这件作品并没有原则上的进步,然而皮萨诺却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一目了然的艺术语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这样的形象意味着对现实主义的直接感受和高度的造型表现力。

正是在这一点上皮萨诺割断了和中世纪传统艺术的内在联系。

  

  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则是奇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

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宝座基部的四位先知形象则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加以描绘,这在13世纪的绘画中是首创性的。

但是以拜占庭镶嵌画为师承的奇马布埃不可能成为新绘画的典型。

13世纪与14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1308年他受托绘制锡耶纳教堂主祭坛画,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多页式双面祭坛画。

祭坛正面是大幅巨制《光荣圣母》,四周和背面分层绘有59个圣经故事画面。

杜乔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的神秘性杂揉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

杜乔也迷恋拜占庭艺术,但他并不像奇马布埃那样墨守成规。

杜乔的作品是将现实的因素与童话式的虚构结合在一起,同时掺入细腻的抒情。

完美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节奏是他绘画语言上的两个特点。

同时杜乔还擅长讲述故事,他那单纯而鲜明的表述与当时流行的逻辑混乱的宗教寓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具有生命力。

  

  乔托(重要)(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马布埃的作坊当学徒,13世纪末曾去罗马学习,受到过皮萨诺的影响。

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重要),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乔托的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在罗马、佛罗伦萨和帕都亚都遗留下了他的作品,壁画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圣经题材,但乔托却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理解它们,并按照现实生活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

但乔托所塑造的还是典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人的形象,他使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现在他创作中,如著名的壁画《逃亡埃及》,好象是一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发生在一家普通农户家中的故事,一点也没有宗教的神秘感。

为了表现真实的生动场面,乔托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他竭力用线条透视原则结构起一个确切的三度空间。

乔托没有掌握科学的透视知识,但却用极简陋的方法取得了对当时美术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成果。

同时,乔托笔下开始出现具有体积感的圆形人体,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人体均贯穿着充分真实的重量感。

尽管乔托的写实技巧还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却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在创作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以后几代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

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等,这些都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课题。

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5世纪初叶,佛罗伦萨由大银行家及各行会的代表人物组成的政府委员会控制。

30年代,由于政变银行家柯西莫•美第奇取得了控制权。

从1434年至15世纪末叶,佛罗伦萨便一直处在美第奇的控制之下。

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享有继承权,他们用黄金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同时庇护文学艺术的开明措施对于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

佛罗伦萨在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

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已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严格的透视画法。

于是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开始抛弃中世纪艺术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

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成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宇宙观的策源地,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1452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大批希腊学者从君士坦丁堡逃到佛罗伦萨,也带来了大量的手抄本。

同时在意大利本土也发掘出各种古代的废墟遗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给予文艺复兴以强烈的影响。

15世纪的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们普遍崇拜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努力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渊博,熟悉美术,擅长评论。

他们的不懈努力进一步促成了一种入世的宇宙观,并藉此打击教会的威望与神话。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重要)。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

  

  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最初从事于雕塑创作,后与多纳太罗同赴罗马研究古代艺术,最后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顶呈八角形,跨度42.2米,属当时欧洲最大的穹顶。

为减弱穹顶对支撑的鼓座的侧推力,布鲁内莱斯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骨格券,八边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结构,与顶上的采光亭连接成整体,这座大教堂总高107米,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这个穹顶在西欧的建筑中是史无前例的,中世纪最宏伟的穹顶也不过是覆盖着内部空间的穹顶,而不会在建筑结构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座壮丽的新教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胜利,因此它也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

从帕特•奎里法宫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布鲁内莱斯基的革新,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更坚决地摆脱了中世纪的羁绊。

在建筑物立面的结构上,布鲁内莱斯基采用了壁柱柱式,为了把大厦分成两层又采用了全檐部的柱式,这样古典的柱式体系就决定了建筑物的比例、分划与造型。

这是文艺复兴时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运用。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出世俗精神。

与多纳太罗几乎同时的还有一位著名雕塑家叫基布尔提(约1381—1455)在佛罗伦萨举行的一次为洗礼堂铜门浮雕设计的竞赛中,压倒了对手布鲁内莱斯基而名声大振。

基布尔提出身于手饰工匠家庭,熟练掌握了青铜制作技巧。

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个框内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内容,每一个故事的表现都充满着统一、流畅的节奏感。

他没有把圣经上的以撒刻划画成一个惊恐的孩子,而是刻画成一个漂亮的古希腊的年轻运动员。

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典雅,衣褶构成了一系列柔和的弧线,并加入了一些风景因素。

第二道门合乎规律地继承和发展了皮萨诺在第一道门中体现的构思与形式。

从1425年开始,基布尔提又花费27年功夫完成了洗礼堂第三道门上浮雕制作。

这一次在铜门构图上他删去了边框,用对等的10个方形画面分别雕刻出10个旧约故事。

在10块浮雕旁还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头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艺和浓郁的现实气息使米开朗基罗钦佩万分,将之称为“天堂之门”。

在这件作品上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原则的重大质变:

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比例与解剖结构跟真人相符,风景背景与建筑背景贯穿着各种情节,异常丰富。

  

  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是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

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雇佣军司令官,1445年,多纳太罗受威尼斯共和国之邀在帕都亚为他作纪念像,作品完成于1450年,安放于帕都亚圣安东尼教堂正门前,加塔梅拉塔戎装佩剑,双手提缰。

神情果敢,充满英雄气慨。

实际上这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性质的形象。

除此之外,多纳太罗还竭力探索了骑马纪念碑与建筑群的配合和雕像与台座的比例关系等,无疑他取得了成功。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雕像都是和谐的,在教堂前广场上他又面对伸展的街道,与教堂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从而成为教堂广场上的艺术中心。

多纳太罗早期曾在基布尔提的工场作助手,受到基布尔提的一些影响,如1425年锡耶纳沅礼堂圣水器作的装饰浮雕《希律王的宴会》,故事取自圣经中的新约全书,浮雕画面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在前景人物与背景关系上层次分明,在有限的构图内造成丰富的空间感。

  

  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重要)(1401—1428)。

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

在美术史中经常提到他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

《出乐园》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作者用光线从一个角度照射着亚当和夏娃,从而突现了造型的体积感和空间的丰富性。

马萨乔画出了准确的解剖结构,并利用斜射的光线,以明暗法描绘出裸体的男女,人物色调分明,又再通过悲哀的动态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

《纳税钱》的背景是经过了概括处理的风景,明暗交替的柔和生动的线条和单纯朴素的色彩对比都进一步加强了形的表现力。

与乔托相比,马萨乔在塑造集中的人物形象这一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物开始脱离宗教说教的因素,进一步体现出一种入世的态度。

具体落实到绘画语言上,他努力使人物形象处于结构真实的三度空间中,风景在画面中的出现也使画面范围得以扩大,具有了辽阔的空间感。

马萨乔开始合乎规律地运用透视及其教学原则,但又不失美学感受。

应该说他是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结着确立个人尊严的人文思想。

他扩大了艺术的主题范围,使艺术充满了朝气。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说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艺术品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重要),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1387—1455)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

另一位僧侣画家菲力浦•利皮(1406—1469)则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细节。

在佛罗伦萨画派中的重要画家还有透视学的创始者之一巴奥洛•乌切洛(1397—1475),他的代表作《圣罗马诺之战》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引进科学塑造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技法研究是不可避免的,乌切洛的作品对后世画家透视画法有重要意义。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重要)(1444—1510)。

他一生主要在佛罗伦萨渡过,早年曾跟随利皮学画,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

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了个性和世俗的感情。

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和《春》(1478)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术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

《春》的构图不拘常规,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间是维纳斯,右边是撒花的花神,左边是三美神,三美神的动态和衣褶线条充分体现出波提切利所擅长的线条的节奏感。

《维纳斯的诞生》也是一件有独创性的作品,它虽然缺乏真实的空间透视,但并没有给人以平板的印象,其秘密也是来源于线条的使用。

波提切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的体积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幻觉。

同时,他又用一系列冷色调进行沉着精致的排比,如海洋的浅绿色、风神的天蓝色服装、维纳斯的金发等等。

到了晚年,由于佛罗伦萨社会动荡,波提切利的艺术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反映了他精神上的危机,这种情绪体现在《诽谤》和《耶稣诞生》等作品中。

在《诽谤》一作中,以前的抒情色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戏剧性的激情,以前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情绪渲染也相继为挺硬朴拙的轮廓和表情的高度明确性所代替。

  与波提切利同时的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家还有画家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约1429—1498)和基尔兰达约(1449—1494),以及雕塑家、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委罗基奥(1435—1488)。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的艺术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兰切斯卡(重要)(约1410—1492),早年在佛罗伦萨的学习使他对马萨乔、乌切罗和布鲁内斯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成为马萨乔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之间的重要环节。

他还认真研究过乔托等人的作品以及理论问题,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论绘画透视》和《论正确的形体》等论文。

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静著称,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

祭坛圣像《基督受礼》是其早期的作品,这件作品造型朴素、明净、格调庄严、隆重,基督、天使、圣徒的形象都是民间流传的典型形象,充满着尊严与内在的张力。

人物造型结实有力,比例严谨,具有高度的体积感和严密的空间感。

整个画面在色彩上为银色调所统一,洋溢着一种纯净、自然的神圣感。

《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分为两个事件,弗朗切斯卡用一种内在的节奏组织起了这两个事件和众多人物。

这幅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造型的概括与几何形处理,追求叙述的明确与洗炼。

在色彩上,画家使妇女们服装上的玫瑰色与浅绿色浮现在灰绿色的风景上,造成一种浮雕的厚重感最能反映弗朗切斯卡色彩成就的是《乌尔比诺大公及其妻肖像》。

画面人物都作侧面描绘,脸部的体积感是通过圆形轮廓和柔和的明暗渲染来塑造的。

乌尔比诺大公穿着红衣服、戴着红帽子,与浅蓝色的天空和灰色的风景拉开了距离,两块红色间的平面处理、灰色与红色的奇妙对比以及较低的地平线一起造就了一种纪念碑式的磅礴气势。

弗鲁切斯卡的晚期作品明暗渲染更加柔和,也更具有透明感。

佩鲁吉诺(1445

—1523)也是翁布里亚画派的重要成员,在他的门生中有后来著名的大师拉斐尔。

  

  除了佛罗伦萨以外,帕都亚也是15世纪人文主义的策源地。

在这里,1222年创办了大学,除了研究经院哲学以外,其探索还涉及到了新的先进的学术领域,如医学、天文学、数学等等,同时对古代语言、古代文物与手抄本的收集也相习成风,从14世纪初叶开始这里就成为北意大利的文化中心。

15世纪帕都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亚(重要)(1431—1506),他在早年曾受到乌切洛的透视法和多纳太罗的古典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坚实有力、准确细腻的表现手法,并对古罗马艺术和哥特艺术加以研究和改造。

清晰扎实的素描、大胆的线条、轮廓鲜明的形象、形体的雕塑感、强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

在15世纪的40、50年代里,曼坦尼亚为埃列米塔尼教堂作了一系列壁画,内容大都以圣经为题材,但他却出色地发挥了透视的作用,描绘了一系列半古代希腊罗马式、半文艺复兴式的室内景与街道,而画面情节就从室内与街道上展示出来。

在其中名为《圣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一幅画中,曼坦尼亚还成功地运用了自下而上的透视缩减法,前景有大拱门,透过大拱门有街道。

和其他数幅壁画一样,此画也充满了纪念碑倾向。

《死去的基督》是曼坦尼亚晚期的架上作品,无论就其深刻的戏剧性构思而言,还是就其造型处理而言,它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独创的构图作品,而且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

可以说曼坦尼亚的严谨风格的绘画是对早期文艺复兴的卓越贡献与总结。

他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形象遗产中捕捉到了体现艺术中的关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圣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个时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16世纪上半叶)

  

  这段时期主要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

从15世纪中叶开始,佛罗伦萨开始失去它作为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另一重要城市、教皇所统治的基督教首府——罗马。

教皇为了重新确立罗马在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地位,动用大量资金重建罗马,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思想家到罗马工作,在艺术上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画派。

  达•芬奇(1452—1519)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芬奇的小镇,早年到佛罗伦萨,在委罗基奥的工场学习。

达•芬奇在这儿不仅学会了绘画雕刻的技巧,还热衷于科学研究。

他的早期作品有和老师合作的《基督受洗》和自己完成的《受胎告知》等。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他在这儿不仅完成了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还在建筑、水利工程、军事技术和机械制造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米兰期间的重要作品有《岩间圣母》(1483—1493)和为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

在《岩间圣母》一画中,达•芬奇使用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人物,即人物被框进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玛利亚的头部,他的这一作法为当时盛行的金字塔形构图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又用天使与婴儿来加重右下角的分量,并通过左上方光源使整个画面得以平衡,像这样地复杂动态中取得平衡的手法为后世艺术家广泛运用。

另外由于重叠山岩而显得柔和的光线不仅使形的塑造得以深入,也使整个形象具有了独有的诗意的光晕。

《最后的晚餐》占满了修道院食堂大厅的整个墙面,达•芬奇挑选了一个关键时刻进行描绘。

以耶稣为中心,左右各为两组人物,后有人的性格都生动地从他们的行动与手势中表达出来。

耶稣处于正中央,在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不使画面凌乱、分散。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1503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名作《蒙娜丽莎》(1503—1506),这幅肖像画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1506年达•芬奇再度回到米兰,在以后的年代里他还画了《丽达与天鹅》、《圣母与圣安娜》等作品。

1516年达•芬奇因国内动乱,以宫廷画家的身分来到法国。

最后在法国去世。

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雕塑家和画家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走的是和达•芬奇不同的的道路,不象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于自已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米开朗基罗在少年时代就进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园”在那儿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收藏在那儿的古代艺术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流露出不凡的气质。

1501—1504年,米开朗基罗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了著名的《大卫》雕像,他表现的是建功立业以发前的大卫,一个充满愤怒和力量的青年人。

这种力量也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件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

1508—1512年之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西斯庭礼拜堂的天顶画《创世纪》。

表现了他在绘画上的独创性,在天顶画中他同样是通过神的题材体现人的伟大。

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把人的生命的获得表现为两只有力的手的接触;在《偷吃禁果》中,他又强调人物自主独立的情感,使夏娃的表情充满挑战;在《洪水》中则是充满了戏剧性,一系列个别的悲剧情节背后透露的是人的信心。

在朱诺二世死后,新任教皇利奥十世命米开朗基罗设计朱诺二世陵墓,这项工程前后耗费十数年的时间。

祖国的灾难、民族的痛苦和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都在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摩西》雕刻家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的转折动势既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更显得德高望重的君王权威。

同时以多褶厚重的斗篷覆盖身体下部,形成一个单纯的整体,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导到上半身的头和臂膀,尤其突出地塑造了裸露的右手臂和薄衫紧裹的胸部,使观赏者看到,坚强的肉体里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

伟大的米开朗基罗极善雕塑人体,当他在塑造人体时,他所表现的并不是一般的肌肉,而是使肌肉运动的生命,甚至超越生命。

他所表现的是一种神圣的威力,不可征服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体肌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