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2.1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
(二)讲授新课
1.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2.温度计
(1)【想想做做】
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过渡】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自制温度计:
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
因此,我将通过与学生一起自制温度计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
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结论】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提示:
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
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
参考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20℃~110C;寒暑表:
-20℃~50℃;体温计:
35℃~42℃)
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
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
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量程:
35℃~42℃分度值:
0.1℃
3.摄氏温标
【过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
T=273+t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4)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书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三)重难点精讲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0℃和100℃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课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
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2.2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二)讲授新课
1.熔化与凝固
(1).物质有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注意:
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想想】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3.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
点相同。
4.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熔化条件
温度要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中加冰块;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都要吸收热量。
【过渡】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重难点精讲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四)归纳小结
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熔化凝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
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12.3汽化与液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水的沸腾特点;会分析沸腾图像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蒸发的定义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能说出液化的定义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提问学生上节课学过的从固态到液态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请学生思考气态与液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
【图片展示】洒水车淋湿的路面很快就变干了。
路面上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
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二)讲授新课
1.汽化-蒸发
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蒸发
【演示实验】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
通过回答唤起学生小学学过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