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457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docx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

SANYGROUPsystemofficeroom【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SANYUA1688】

 

保险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

旧中国行业改造和人保诞生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各地的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同时整顿改造私营保险公司,为新中国保险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保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改造旧中国保险业

为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保险业,1949年人民政府对旧中国保险业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和改造。

  1、接管官僚资本保险企业。

由于解放前夕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大多集中在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保险机构的工作以上海为重点。

接管工作从1949年5月开始至10月底基本结束。

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和专营船舶保险、船员意外保险的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经批准恢复营业,其他官僚资本保险机构都予以停业。

上海以外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都由当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当时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因资金转移和负责人贪污挪用,资产已枯竭殆尽。

其员工由军管会组织学习政治,许多人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走上了人民保险事业的新岗位。

  2、改造私营保险企业。

解放后,各地相继制定私营保险企业管理办法,如重新清产核资,要求按业务类别交存相应的保证金等,并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新的管理规定,中外私营保险公司在各地复业,但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

  由于原来的分保集团大部分解体,对外分保关系中断,在军管会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由私营保险公司自愿参加的分保组织“民承分保交换处”(简称民联),主要经办火险的分保业务。

民联的成立,促进了私营华商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提高了保险业的信誉。

随着私营保险企业公私合营,民联于1952年初完成了历史使命。

  1951年和1952年,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新丰保险公司”相继成立。

两家公司都是在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其业务范围限于指定地区和行业,经营上取消了佣金制度和经纪人制度。

1956年,全国私营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企业财产强制保险,指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办理财产强制保险的法定机构。

同年,太平和新丰两公司合并,合并后称“太平保险公司”,不再经营国内保险业务,专门办理国外保险业务。

两家公司的合并实现了全保险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从此,中国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

  3、外国保险公司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49年以前,外国保险公司凭借政治特权以及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控制了中国的保险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废除其特权,并加强监管,要求其重新登记和交纳保证金。

1950年5月,全国尚有外商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上海37家,天津10家,广州8家,青岛5家,重庆1家。

人民政府采取限制和利用并重的政策,一方面允许其营业,继续办理一些当时其他保险公司不能开办的业务,如海运保险、外国侨民外汇保险等;另一方面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对其业务范围和经营活动作了必要的限制,对其违反国家法令和不服从管理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随着国有保险公司业务迅速增长,外商保险公司不仅失去依靠政府特权获取的高额利润,也失去了为数很大的分保收入。

在国营外贸系统和新的海关建立后,其直接业务来源越来越少。

1949年外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2%,1950年下降为9.8%,1951年为0.4%,1952年仅为0.1%。

到1952年底,外国在华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诞生

  1949年8月,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受连年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建议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在会后立即组织筹备。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迅速在全国建立分支机构,并以各地人民银行为依托,建立起广泛的保险代理网。

  为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业务,重点承办了国营企业、县以上供销合作社及国家机关财产和铁路、轮船、飞机旅客的强制保险。

在城市,开办了火险、运输险、团体与个人寿险、汽车险、旅客意外险、邮包险、航空运输险、金钞险、船舶险等。

在农村,积极试办农业保险,主要是牲畜保险、棉花保险和渔业保险。

为摆脱西方国家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还致力于发展国外业务,与许多友好国家建立了再保险关系。

除办理直接业务外,还接受私营公司的再保险业务。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迅速成为全国保险业和领导力量,从而从根本上结束了外国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国内保险业务停办

  

(一)保险业务的挫折

  50年代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机构在执行政策和具体做法上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开展业务,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农业保险在试办经验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全面推广,一些基层干部开展业务时搞强迫命令,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保险机构发展太快,许多干部不懂业务,只求保费数量不求保险合同质量,不少县级公司入不敷出。

1953年3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第三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对上述失误和偏差进行了纠正,确定了“整理城市业务,停办农村业务,整顿机构,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前进”的方针。

到1953年底,各地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

对停办农业保险业务,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见,但也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停办和退保,他们中有一些得到过赔款或对保险的好处有所认识。

东北大部分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和互助合作运动发展较快,农民大多不同意停办农业保险。

经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东北地区重新办理了耕畜保险。

随着农业合作化步伐加快,组织起来的农民对农业保险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城市强制保险业务作了调整:

(1)停办国家机关财产强制保险和基本建设工地强制保险;

(2)国营企业(包括合作社)的强制保险仍继续办理;(3)其他业务,按对生产有无积极作用、群众是否需要和自愿、自己有无条件、是否符合经济核算四项原则,分为巩固、收缩、停办三类进行清理。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城市自愿保险业务明显下降。

  

(二)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

  1958年10月,西安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

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同年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

1959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召开第七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内保险业务停办的精神,并部署善后清理工作。

从1959年起,全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上海、哈尔滨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

  国内保险业务停办,是在城镇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形势下出现的。

当时有人认为在城镇工商业基本上是国营企业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调剂方式对各种灾害损失进行补偿,因此开办城市保险必要性不大。

而在农村,人民公社改变了以往那种规模较小、经营项目单一的农业合作社的状况,其财力和物力已具备较大的抗灾能力和补偿能力。

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认为保险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国内保险业务停办后,国家从精简机构考虑,只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下设保险处,负责处理中央和北京地区进出口保险业务,领导国内外分支机构的业务和事务,集中统一办理国际分保业务和对外活动,在对外联系业务时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公司”及“太平保险公司”三个公司的名义。

  1959年后,部分城市国内保险业务并没有完全停办,其中有上海、哈尔滨、广州、天津等地。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保险处升为局一级单位,对外仍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名义,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任总经理。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国内保险业务彻底停办。

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保险被认为是“私有经济的市场”,“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办理国际再保险业务得不偿失”,“是依靠帝国主义”,“再保险是帝修反之间的利润再分配”等等,因此有人提出要“彻底砸烂中国保险业”,不但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还要停办全部涉外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首当其冲的是1969年月1月停办了交通部的远洋船舶保险,海外业务受到很大影响。

接着停办的是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1968年前,海外业务由香港民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分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然后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对外统一分保。

但1969年后,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代理,寿险由中国保险公司分保,港、澳、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管理。

到1969年,与我国有再保险关系的国家由原来的32个下降到17个,有业务来往的公司由67家下降到20家,仅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保持分保关系。

实际上停止了多年发展起来的与西方保险市场的分保往来。

国内保险业务全面恢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人民银行在1979年2月召开的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

中国人民银行立即颁布《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对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设置保险机构作出了具体部署。

  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工作,首先是设计制定保险条款、费率和单证格式。

1979年5月至6月,先后推出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三个险种。

7月至8月,先后派出几批干部赴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着手恢复保险业务和筹建保险机构。

9月至11月,已有部分地区,如上海、重庆和江西率先开始经营国内保险业务。

1979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对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会后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工作迅速在全国铺开。

  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后,过去企业发生意外损失统一由财政解决的做法也作了相应改变。

凡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可自愿参加保险。

全民所有制单位投保的财产,一旦发生损失,由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的规定负责赔偿,国家财政不再核销和拨款。

  到1980年底,除西藏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已恢复了分支机构,各级机构总数达810个,专职保险干部3423人,全年共收保费4.6亿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接受总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双重领导。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

从1984年1月开始,其分支机构脱离中国人民银行,改由总公司领导,实行系统管理。

保险市场逐步多元化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1956年新丰、太平两家保险公司从国内保险市场撤出后,一直独家垄断中国保险市场。

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后,中国保险市场也仍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市场的完全垄断,在当时情况下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保险业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垄断经营体制的固有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垄断体制窒息了价值规律在保险业务发展中的作用,剥夺了被保险人选择保险人的权利,导致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保险市场开拓力萎缩。

因此,改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保险体制已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内部的种养两业保险。

1992年该公司更名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并相应扩大业务范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保险市场的局面。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保险部。

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保险业与银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批准交通银行在其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成立的第二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

1992年9月,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为第三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四川省、大连市、沈阳市、长沙市和厦门市设立5家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开始探索寿险与财产险分业经营的路子。

1991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批准在珠海、本溪、湘潭、丹东、广州、太原、天津、福州、哈尔滨、南京、昆明等地组建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

新建立的寿险公司除了办理商业保险外,还接受地方政府的委托,代办社会保险业务。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这些人寿保险公司中都持有一定股份。

  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成立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月,又批准在上海成立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

根据《保险法》确立的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分开经营的原则,国务院决定将17家地方寿险公司全部并入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为促进我国的保险事业健康发展,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实施方案》,将原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原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再保险公司;将中保集团所属的其他海外经营性机构全部划归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管理。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批准设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改革开放后,许多外国保险公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希望早日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从1980年开始,外国保险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代表处。

截至1999年底,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196个代表处。

1992年,我国开始在上海进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试点。

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经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经营人寿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

友邦上海分公司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营销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激活了潜力可观的寿险市场。

1994年9月,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经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

  1999年度,全国共有28家保险公司。

按投资主体分,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4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1家;按经营区域分,全国性保险公司8家,区域性保险公司20家;按业务性质分,综合性保险公司3家,财产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2家,再保险公司1家。

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合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全面恢复,各项保险业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0年全国保险费收入4.6亿元,到1999年已发展到1393.2亿元,增长3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35.08%。

开办的险种也由最初单一的财产保险,扩展到包括财产险、人身险、责任险和信用险四大类几百个险种。

  

(一)财产保险

  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首先是从恢复财产险业务开始的。

从1980年到1995年,财产险业务在国内业务中占绝对优势,1980年、1981年所占比重均为100%,1983年为98.2%,1985年为82.3%。

随着其他保险业务的发展,财产险比重逐年降低,到1999年仅占37.4%。

在财产保险中,企业财产险和运输工具及第三者责任险是主要险种。

在国内业务恢复之初,企业财产险保费在财产保险中占绝大部分,直到1987年才被运输工具及第三者责任险赶上,但至今企业财产险仍是国内业务的主要险种之一。

运输工具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发展速度很快,1985年这两项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猛增到42.2%,1987年起跃居为财产保险第一大险种并保持至今。

  

(二)人身保险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当年保费收入仅为159万元,占国内保费总收入的0.2%。

到1999年,保费收入为872.1亿元,占当年保费总收入的62.6%。

人身险业务恢复初期,开办的险种主要有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简易人身保险、养老金保险等,以后陆续扩展到各种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保险、婚嫁保险、团体人寿保险等险种。

  (三)农业保险

  1982年农业保险开始恢复试办,试办后发展很快,试办范围逐渐扩大。

恢复试办时只有生猪保险、棉花保险等几个险种,到1999年已达100多个险种。

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承保技术复杂,赔付率高,世界各国一般由政府给予支持。

种植、养殖两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试办后,一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

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后,在划定区域内也开办了种、养两业保险业务。

  (四)涉外保险

  改革开放前涉外保险业务虽没有中断,但长期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涉外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开办的险种由20多个扩展到80多个,服务范围由原先的进出口贸易扩展到技术引进、中外合资项目、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核电站、卫星发射、国际航运等领域。

目前中国保险业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分保业务关系。

保险法制和监管逐步健全

  

(一)保险法制不断完善

  从保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保险法制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1982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专门规定,这是新中国首次有了实质意义上的有关保险的法律规定。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财产保险合同条例》。

  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例》,对加强保险业的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颁布,对海上保险合同作出了规定。

  199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保险经营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险法》出台后,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了一些配套的保险业管理规定,如《保险管理暂行规定(试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等。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对保险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着手修改、补充和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向保险公司投资入股暂行规定》、《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保险规章。

  

(二)保险监管不断加强

  5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是保险业的主管机关。

后模仿前苏联做法,于1952年将保险业监管工作交由财政部负责。

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只办理涉外保险业务,在行政上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的一个处。

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4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

因此,在1959年到1984年之间,中国人民银行既经营保险业务,又负责对保险业的领导和管理。

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保险监管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1985年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均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保险业的监管机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保险业和不断发展,保险监管不断强化。

1998年,为加强保险监管,落实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保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中国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

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其主要原因在于:

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

  

(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

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

  2.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27%降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

同时,产寿险各自内部结构不同,在中资寿险公司中,寿险业务占其业务的89.12%,在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寿险。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

在中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中,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1998年、1999年分别占56%。

有些地区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比重更高,如北京1999年将近70%。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但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然较低,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较大。

中国的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增加到2000年的127.7元,保险深度则从0.1%增加到1.8%,但是国民保障程度和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较低。

  4.保险仍然属于垄断型市场

  我国自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至1985年,全国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公司,1986年成立了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局面。

至2000年4月底,保险公司发展到28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有限公司9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5家。

相应地,市场占有率由1985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变为1997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7%、36%;平保为13.75%;太保为12.02%,其余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仅3.53%。

这说明多主体的市场格局虽然基本形成,但仍属于垄断型市场。

===

 

中国保险的品牌建设

内容摘要:

在如今中国的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的情况依然存在。

由于保险产品具有无形性、服务性和非渴求性特征,无法通过实物展示,并且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信息,因此,消费者难以掌握保险企业的各种情况,更无法比较产品与服务的优劣,这就使得保险企业难以在保险市场中形成差异化。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保险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保险品牌。

品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向消费者发出的信号,而由这些信号构成的消费者联想中有一个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公司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保险公司品牌形象核心价值

 

中国保险的品牌建设

一、品牌对于保险企业的重要价值

(一)、保险企业品牌的作用

品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不但是公司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标志,而且是其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功能、满足消费效用的程度的综合体现,它凝聚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精神文化内涵,决定和影响着其产品市场结构与服务导向的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