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358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单元综合测评

(二)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②秦无亡遗矢镞之费

B.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②故上兵伐谋

C.①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②始适还家门

D.①而无物以相之②吉人自有天相

【解析】 A项,遗:

①遗留;②失去。

B项,伐:

①砍伐;②建功。

C项,适:

①舒畅,畅快;②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D项,相:

助,帮助。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②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飞鸣而过我者

C.①其孰能讥之乎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D.①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 A项,即:

①动词,就在;②连词,如果。

B项,而:

连词,表修饰。

C项,其:

①难道,表反问;②代词,他。

D项,①主谓之间;②代词,这。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B.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解析】 B项,奔放:

古义,疾驰;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C项,非常:

古义,不寻常;今义,副词,十分,很。

D项,教授:

古义,宋代官名;今义,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②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③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④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⑤常在于险远 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可以笼而有之 ⑧顾而乐之 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⑩横江东来⑪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⑫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A.①⑦⑨/②③⑤/④⑩⑧/⑪⑥/⑫

B.①②⑤/③⑥⑦/④⑩/⑧⑪/⑨⑫

C.①⑦⑨/②④⑪/③⑩/⑤/⑥/⑧⑫

D.①⑥⑨/②④/③⑩⑦/⑤⑧⑫/⑪

【解析】 ①⑦⑨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⑪使动用法,③⑩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⑧⑫意动用法。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

乐哉游乎

A.快哉此风

B.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若牛马之饮于溪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主谓倒装。

B项,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D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

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

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

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

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

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

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

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

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

四年,复旧官。

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

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

又同掌水陆发运司。

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

先是,黎桓制度逾僭。

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____拜诏尽恭。

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

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

使还,上谓其不辱命。

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

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

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

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

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

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

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

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

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

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

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

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B.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C.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D.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

【解析】 “年老政驰”作宾语,故前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荐之”的主语为“滕中正”,“召归台”的主语为“太宗”,故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答案】 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常识的能力。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答案】 C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

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得到皇帝称赞。

B.李若拙谨遵孝道,非常敬重父亲。

在父亲做符彦卿幕府时,他在身边侍养;后来他被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但因官名与父名相同而推辞,但未被允许。

C.李若拙廉洁守正,奉诏不辱使命。

他曾出使平息边患,黎桓在宴会上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他连一眼都不看,礼币之外,不接受私自赠品。

D.李若拙才干非凡,政绩十分突出。

他先后被提拔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主客郎中和江南转运使等职务,这与他的尽职尽责和工作绩效是分不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理解错误。

“任命”李若拙的只能是朝廷。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是桓听命,拜诏尽恭。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第

(1)句中的“以”因为;“自陈”为自己陈述;“出”出任。

(2)句中的“既”已经;“戒”劝告;“以臣礼”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臣子应有的礼仪。

解决了这些考点,之后翻译其他的句子成分,要通过补充相关的成分使句子通顺。

【答案】 

(1)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掌管政事的人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

(2)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从此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

【参考译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父亲李光赞,曾任贝、冀观察判官。

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

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

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

按惯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为拾遗、补阙。

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掌管政事的人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

后来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官名与父名相同,推辞,没有得到允许。

太平兴国二年,任乾州知州,适逢李飞雄诈乘官府驿站车马,称自己是送诏的使臣,事情败露被依法惩处。

太宗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

过了一年多,才起用他为卫尉寺丞、陇州知州。

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有职务。

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

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若拙前往担任通判。

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

很快,他被改任为右补阙。

当时诸皇子出就封国,李若拙献颂,皇帝很满意,接见了他,赏赐给绯鱼,任命他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

曾前往京城奏报边境情况,太宗表扬了他。

又任命为同掌水陆发运司。

雍熙三年,以秘书监名义出使交州。

此前,黎桓的规格超过了应有的标准。

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于是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

宴会那天,黎桓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

只让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邓君辩回朝,取回了礼币之外,没有接受私自赠品。

出使回来,皇上认为他不辱使命。

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监铁判官。

淳化二年,出朝任两浙转运使。

契丹侵入边境,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金紫。

淳化五年,在昭文馆任职,升职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

李若拙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才干,但处理事务太慢。

宰相因此替他说明,免去转运使,任泾州知州。

至道二年,黎桓又入侵南部边境,朝廷又下诏令李若拙出使,到后,黎桓又服从朝廷。

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进级为金部郎中。

咸平初年,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

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

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视边境事务,又任升、贝二州知州。

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田弘正,本名兴。

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

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

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

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

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

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

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

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

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解析】 先了解语境,再根据句意来断句。

“自……已来”固定词组,应在“来”后断开。

这样排除了A、B两个错误选项。

“悉命彻毁之”,是因为“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以”是介词,因为,“以正厅大侈不居”照应“乃视事于采访使厅”,说明俭朴作风。

所以“正厅”后不应断开,这样又排除了C错误选项。

根据上述分析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解析】 A项,“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

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

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

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

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解析】 D项,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答案】 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谋害他。

(2)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

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

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

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

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谋害他。

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

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

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

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

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

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

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

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

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

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

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

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

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

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

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

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

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三、语言运用(17分)

14.扩展下面的语句,使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

80个字左右。

(5分)

田野被小溪划成方块,填满了农民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选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对小溪、方块进行描绘渲染,突出其特点,从而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田野的景象。

【答案】 举目远眺,只见无数条小溪,像丝带一般,把一望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方块。

方块里,红一片,黄一片,白一片,整个田野如同一张偌大的彩色地图,填满了农民的希望。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据横线前内容,第①处,该填一个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出判断的句子。

根据第二个横线前的比较和横线后的“气质”的暗示,第③应填的是两类人气质截然不同。

第③处应填的内容应是可以转变社会风气之类的内容。

【答案】 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③可以转变风气(每点2分)

16.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

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C三处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6分)

原因

料理家务

照顾老人

看护儿童、护理产妇

目前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60.7%

20.6%

18.7%

将来你最有可能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27.0%

52.1%

2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A.________(不超过15字),B.________(不超过15字),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

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了“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C.________(不超过15字),提高上岗率。

【解析】 前两空需要分项对比两行数据的变化,才可得出“将发生变化”的结论;第三空需要着眼于整个表格的信息及文段内容,依据上述变化提出合理建议。

注意“不得出现数字”这一特殊限制。

【答案】 A.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

B.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

C.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

四、写作(50分)

17.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

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

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

“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对材料的把握:

这则材料选取了当下社会较为常见的一个场景——流浪汉街边“晒”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经济上的援助——作题材。

命题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件事,并没有就事件发表任何的观点和评论,叙述的语言也看不出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这道题和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别。

虽然材料并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评判,但考生在写作立意时,其情感倾向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那就是他的立意(观点、思想)要符合材料的基本倾向,要符合社会主流的思想,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本则材料的基本倾向可以判断,必须是围绕对流浪汉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否定,对“好心先生”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肯定进行立意。

否则,就应判偏离题意。

(2)立意的角度:

1.从“流浪汉”的角度:

流浪汉举着的牌子“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不管牌子上显示的是真是假(或许是自身真实存在的原因,如残疾,缺乏自理能力;又或者是骗钱,通过可怜的身世或者不幸的遭遇骗取路人的同情并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不劳而获),其拒绝别人工作的行为是不对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作以下立意:

①好逸恶劳要不得/拒绝不劳而获/不劳何以获/不劳难获/有付出才有收获;

②做人要懂得自力更生/求帮助不如去争取/自立自强/有能力应服务社会;

③别让不劳而获成为常态;

④好吃懒做最可耻;

⑤利用可怜骗人最可恨。

2.从“好心先生”的角度:

材料中,那位“好心先生”的热心肠行为让两位流浪汉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原来,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温饱,也不是工作的机会,而是金钱。

或许,这根本就是一个骗局,两位流浪汉所举牌子的信息都是假的。

对于这种行为,“好心先生”选择了以“举牌”的方式进行揭穿,并决定一揭到底。

好心先生行为的出发点是帮助流浪汉解决生活困难,不希望他们流浪,虽然其助人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引起人的争议,但考生不能对好心先生行为的出发点进行否定。

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作以下立意:

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②为善于助人的好心先生点赞

③要敢于揭穿欺诈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