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733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docx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南部新城智慧工地”

解决方案

南京臻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5月

I/33

目录

第一章建设思路3

1、建设背景3

2、建设需求3

2.1现场监测监控管理3

2.2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4

2.3设备管理4

2.4物资管理4

2.5施工现场管理43、设计思路5

3.1采用B/S模块化架构设计5

3.2以元数据管理为核心5

3.3支持不同用户类型和不同角色5

3.4提供灵活的数据接口5

第二章总体规划与设计5

1、建设目标5

1.1实现资源整合6

1.2提供应用支撑6

1.3完善管理服务6

1.4辅助领导决策62、建设原则6

2.1安全性6

2.2灵活性和扩展性6

2.3可靠性6

2.4开放性7

2.5集成性和实用性7

2.6可维护性和易用性73、技术特点7

3.1打造信息服务平台7

3.2统一的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7

3.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传输终端7

3.4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想8

3.5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8

3.6基于元数据统一管理信息平台84、体系结构设计8

5、平台总体架构设计9

第三章建设内容10

1、现场监测监控系统子平台10

1.1概述10

1.2网络架构10

1.3功能结构11

2、工地人员管理系统子平台12

2.1概述12

/33

2.2网络架构13

2.3功能结构13

2.4系统功能13

3、工程物资管理系统子平台15

3.1物资定位15

3.2电子围栏错误!

未定义书签。

3.3物资信息管理15

3.4视频联动15

4、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子平台15

4.1机械设备信息管理16

4.2设备实时监测管理16

4.3特种设备管理16

4.4设备巡检及维保16

5、施工现场管理系统子平台16

5.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17

5.2工程进度跟踪管理17

5.3综合统计图表17

6、大屏显示系统子平台17

6.1概述17

6.2系统架构18

6.3系统特点18

6.4系统组成20

6.5系统功能20

7、工作协同子平台23

7.1机构管理24

7.2用户权限管理24

7.3日志管理24

7.4资源申请25

7.5通知公告25

7.6数据共享25

7.7会议管理25

第四章系统集成错误!

未定义书签。

1、概述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施工指导思想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施工管理措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2、施工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施工管理制度建立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施工技术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施工现场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2.4施工队伍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2.5施工材料进场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2.6施工使用设备准备错误!

未定义书签。

3、实施步骤错误!

未定义书签。

4、系统集成错误!

未定义书签。

I/33

5、实施计划错误!

未定义书签。

5.1项目工作小组错误!

未定义书签。

5.2项目进度计划表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技术服务体系错误!

未定义书签。

6.1服务组织体系错误!

未定义书签。

6.2服务管理体系错误!

未定义书签。

6.3持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错误!

未定义书签。

6.4服务承诺错误!

未定义书签。

6.5服务方式错误!

未定义书签。

6.6服务标准错误!

未定义书签。

6.7服务内容错误!

未定义书签。

II/33

第一章 建设思路

1、建设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建设工地面积大、人员多、设备物资分散、管理作业流程琐碎的特点,采用传统的人工巡视、手工纸介质记录的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大型项目管控的要求。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解决建设工程中出现的“监管力度不强,监管手段落后”等难题,成为项目建设管理方的必然选择。

“智慧工地”系统的建设,将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通过RFID数据采集技术、ZigBee无线网络技术以及视频监控等手段,实现对现场施工人员、设备、物资的实时定位,有效获取人员、机械设备、物资位置信息、时间信息、轨迹信息等,及时发现遗漏异常行为,实现自动化监管设施联合动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事件的处置速度,形成人管、技管、物管、联管、安管五管合一的立体化管控格局,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通过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的整合,实现项目资源信息与基础空间数据的结合,构造一个信息共享、集成的、综合的工地管理和决策支持平台,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智慧工地”系统平台,工程建设管理层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监控现场的施工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时整改隐患,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现象,促进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管理。

2、建设需求

“智慧工地”系统的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工地现场管理的突出问题,围绕现场人员、材料、设备等重要资源的管理,构建一个实时高效的远程智能监管平台,有效的将人员监控、位置定位、工作考勤、应急预案、物资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现场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管理层进行人员调度、设备和物资监管以及项目整体进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1现场监测监控管理

将监测监控系统与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建设。

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实现以下管理功能:

1)实时显示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并可以图表等形式显示历史监测数据;

2)设置预警参数,并能实现声光预警;

31/33

3)视频监控应支持按摄像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查询和回放。

应配备分站、传感器等监测监控设备备件,备用数量应能满足日常监测监控需要。

实现日常视频监控。

2.2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

基于RFID技术进行人员信息采集,信息卡应含有施工人员个人基本信

息。

实现工地人员在工地的定位和轨迹跟踪。

实现人员的日常考勤记录管理。

掌握各个工地片区的人员统计数据,了解人员的分布情况。

对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预警。

人员位置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联动。

2.3设备管理

可实时全程连续可视化跟踪施工过程,对特种设备进行及时精确定位。

能够对设备基本信息和设备使用现状有清晰的掌控。

2.4物资管理

通过对重要物资进行进出场定位与视频联动,掌握物资的流转去向,防止物资丢失,确保物资安全性。

为工地地磅称重系统加装传感器及摄像机,在材料车辆进出场称重时,

对称重数据进行自动记录、拍照、数据挂钩及上传,自动形成材料进场报表,通过物资材料各环节数据的实时反馈,进行统计分析和成本核算,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5施工现场管理

质量安全巡检:

针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拍照记录,实时反映施工进展情况;同时,需要针对各个问题进行跟踪和整改记录,确保整个管理记录完整性和管理过程可追溯性;

施工进度跟踪:

结合BIM模型进度计划相关数据,智慧工地平台实时获

取模型数据,并根据模型导出对应工序进度计划,按照项目分工设置确定责任人,由责任人每日汇报进度情况,并反馈至BIM系统生成进度模型,进而展示工程实时进度模型。

内部任务的发布及通知传达施工资源的申请及审批管理

根据以上需求,系统运行管理平台在运用现有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以及成

熟的系统框架的基础上,集成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采用联邦式、数据仓库和中间件等方法来构建整个系统的应用,从工地各项具体业务的特点出发,针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具体考虑系统的数据特点,研究数据集成、统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同时平台提供资源共享、业务实时响应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并且深入考虑各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等要求。

3、设计思路

3.1采用B/S模块化架构设计

系统整体采用B/S架构。

客户端免安装,可利用web直接登录,数据展现直观,界面美观,并且各相关人员通过Internet可以随时查阅到权限范围内的数据。

同时系统提供手机App客户端,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查看。

3.2以元数据管理为核心

系统中的元数据是指:

统计信息体系(包括部门配置、人员信息等一系列统计目录)、查询分类/分组标准(包括各施工片区、部门分类等)、统计数据等。

系统对上述元数据进行统一编码、描述、分类分域管理。

系统可以动态扩展

和维护元数据,并以元数据为纽带,保持不同历史时期数据的内在联系,实现数据的共享,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开展统计预测等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3.3支持不同用户类型和不同角色

系统的用户对象:

公司领导、项目领导、项目各部门负责人,普通员工、系统管理员等。

3.4提供灵活的数据接口

平台提供灵活的数据接口,确保系统的可拓展性,支持多种软件数据格式。

第二章 总体规划与设计

1、建设目标

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传感网络、远程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打造了“智慧工地”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建筑工地施工的在线监控、自动监督、远程监管、调度指挥,进一步提升建设工地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建设工程科技创新。

系统的建设以“两个平台、一个支撑、N个应用”为原则。

其中“两个平台”为以系统运行管理平台为主,以云计算平台为辅的应用平台;“一个支撑”为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搭载智能传感技术作为整个工程的底层支撑;而“N个应用”

则根据项目监管的实际需求,涵盖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相关应用。

1.1实现资源整合

利用系统运行管理平台整合并改造内部现有的各项分系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同时建立共享交换长效机制,保持数据的实时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管理服务,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重复投资、科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1.2提供应用支撑

通过系统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形成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为智慧工地、资源管理、管理协同和工地应急指挥等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的应用支撑。

1.3完善管理服务

通过系统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对人员定位、员工考勤、物资管理、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服务信息分类,满足施工现场各层次人员的服务需求,将各个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发布,提供综合信息查询服务。

1.4辅助领导决策

通过系统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以及各部门现有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为领导决策提供报表,图形等方式的数据分析和综合研判信息,辅助领导进行决策。

2、建设原则

2.1安全性

系统包含一个完整的业务信息管理流程,涉及多个信息处理环节,系统严格地限定各级使用者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并具备良好的抵抗外部各种冲击的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保密、完整。

在系统设计上考虑整个系统的安全措施,使用业界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采用安全可靠的系统架构,利用完善的安全策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2灵活性和扩展性

本系统的数据源于施工现场各片区、分场传感器数据、监控摄像头及人员定位便携终端等。

因此本系统建设的原则之一是能够灵活地适应数据源的变化。

另外,基于用户或业务领域可能存在特殊的要求,本系统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采集信息和对外提供信息。

而随着系统使用者的需求、系统规模、时间的推移等发生变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