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2861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docx

届高三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

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考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

选择题

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

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

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知,冰壶由花岗岩制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中冷却凝结形成,故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右图中的①,故A正确;②是侵入型岩浆岩,③属于喷出型岩浆岩,④属于沉积岩,均不正确,可排除。

选择题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

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小题2】【小题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

岩浆侵入?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B.沉积?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

沉积?

外力侵蚀?

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

沉积?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答案】

【小题1】【小题1】B

【小题2】【小题2】A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小题1】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读图可以看到,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图中岩石是花岗岩。

【小题2】【小题2】读图,图中沉积岩被花岗岩切断,说明先有沉积岩形成,然后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没有喷出地表,现在花岗岩露出地表,说明岩层形成后有地壳抬升作用,地势变高,表层岩层被侵蚀掉,花岗岩才露出地表,然后被外力侵蚀形成现在千疮百孔的地貌状况。

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下图为“智利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D.外核

【小题2】该地震发生源于

A.火山喷发B.地层塌陷C.板块张裂D.板块挤压

【小题3】目前.智利防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B.加强科研,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C.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D.加固岩体,提高抗震防塌标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震源位于岩石圈。

【小题2】此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不稳定,易形成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小题3】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是目前防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

选择题

下图为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漫画中植物揭示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地形平坦B.生物丰富

C.气候干旱D.地下水丰富

【小题2】在图示环境中发育的土壤,其主要特点是()

A.腐殖质含量高B.水分含量高

C.有机质含量高D.相对较为贫瘠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但是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故选C。

【小题2】由上题可知,该植被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物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故选D。

选择题

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A

【解析】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中,随着地势的抬升,山脉隆起,山地迎风坡、背风坡植被出现了明显差异,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环境中其它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对。

B、C、D错。

选择题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20%    鼓励生育B.15%    采取移民政策

C.60%    计划生育D.30%    鼓励人员出国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了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图中a所对的边表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向右增大。

左侧过表示0-14岁人口占比重是0%,判断某点的a数值时,要做与左侧边平行的线,与a所在的边相交,交点的数值,即a项所占的百分比。

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越小,说明人口增长越慢。

【小题1】根据材料,图中a表示0~14岁、b表示15~64岁、c表示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越小,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慢。

读三角人欲横流图,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0-14岁人口占比重最小的是①,即人口增长最慢,A对。

②、③、④国0-14岁人口比重较大,自然增长率较高,B、C、D错。

【小题2】读图,图中②国0~14岁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是60%,人口自然增长率太高,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C对。

A、B、D错。

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B.③到⑤期间,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D.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答案】B

【解析】随着时代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⑤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A错。

③到⑤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B对。

④时人口变化幅度较大,人口总量减少快,C错。

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突出,劳动力严重短缺,D错。

选择题

下图表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1】甲、乙、丙分别表示人口的()

A.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C.死亡率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小题2】【小题2】有关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B.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

C.劳动力短缺D.大量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答案】

【小题1】【小题1】D

【小题2】【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小题1】读图,在表示人口增长的数据中,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正值,所以人口出生率最高,对应甲,B、C错。

20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对应乙。

死亡率维持在低增长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近年有上升趋势,对应丙。

所以D对。

【小题2】【小题2】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增长模式为现代型,A错。

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B对。

现阶段我国没有劳动力短缺问题,C错。

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D错。

选择题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下列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B.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问题。

人口迁移率是指人口迁移数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负值为迁出。

图中③处,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基本持平,之后人口迁移率大于自然增长率,人口开始正增长。

【小题2】本题考查对人口数量变化的统计方法及理解。

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自然增长率为零开始转入负增长时,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

图中②点表示这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至零,人口数量达到最多。

选择题

读台湾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 )

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

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

【小题2】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人口( )

A.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死亡率不断上升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根据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结合各模式的特征分析,丙图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是高低高模式。

甲乙0-14岁人口占比重小,是现代型。

乙图中老龄人口比重大,出现的时间最晚。

根据图中男女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判断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小题1】结合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减少。

图中0-1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时间最早,是1951年,对应丙图。

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出现时间最晚,对应乙图。

甲、乙、丙依次表示1991年、2031年、1951年,B对,A、C、D错。

【小题2】读图,1951年的丙图,人口增长模式是过渡型,即高低高模式。

1991年的甲图,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较小,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是低低低模式。

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人口出生率下降,A对。

甲图表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男性短于女性,B错。

不能显示死亡率不断上升,C错。

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D错。

选择题

以下左图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图”,右图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1】关于左图中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人口数量增长较缓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小题2】【小题2】左图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右图中的

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

【答案】

【小题1】【小题1】B

【小题2】【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小题1】距左图可知,该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8%和0.42%,二者差值即自然增长率为0.38%,说明该地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呈正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

【小题2】【小题2】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目前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这种类型。

从右图来看,Ⅱ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8%、0.6%、0.2%,属于现代型。

选择题

下图为亚洲两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1】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子有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下垫面   ④暖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2】【小题2】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市场D.政策

【答案】

【小题1】【小题1】B

【小题2】【小题2】A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小题1】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都是受大气环流影响,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②对。

都是山地迎风坡,共同的影响因子有大气环流,下垫面,③对。

与太阳辐射,洋流关系不大,①、④错。

B对。

【小题2】【小题2】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甲地一年一熟,乙地纬度低,位于热带,可以一年三熟,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A对。

降水、市场、政策不影响作物熟制,B、C、D错。

综合题

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庐山及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老师提示:

“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         非常相似。

试说出原因。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我国东部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4)同学们在攀登B山中,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___、山地针阔混交林、___________、高山草甸。

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

请你解释其原因。

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

甲同学认为:

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

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 C地 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上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5)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成因是: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解析】

(1)读图,A区域是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2)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C地非常相似。

庐山是断块山,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C地位于断层处,且是相对上升的一侧。

(3)读图,B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

地貌形态是山岭,形成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在攀登B山中,随着海拔升高,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

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

是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5)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所以说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综合题

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

原因是什么?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为          ,分析其成因                                        。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原因是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

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U”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2012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解析】整体分析:

根据等高线形态,判断地势变化特点,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

河流出山口,典型地貌是山麓冲积扇。

聚落最早是在农业基础上形成的,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1)读图,A处位于支流上游,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

B处位于河流下游,等高线稀疏,说明落差小,水流平缓,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U”型。

(2)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典型地貌类型是山麓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道变宽,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3)读图,2012年与1949年比较,在坡地上,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

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下降,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沿海岸分布。

聚落最早是在农业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地区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好。

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填空题

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F__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自然带名称不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

(3)自然带由A→E→D反映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E→G→F→G→C反映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在大陆西部其南界比东部偏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2)C E(顺序可调换) F G(顺序可调换) 

(3)从赤道到两极的 从沿海向内陆的 

(4)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5)D  在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大陆

【解析】

(1)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图中A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F是温带荒漠带。

(2)图中各自然带中,C是温带季风气候,E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名称相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

F是温带荒漠带,G是温带草原带,自然带名称不同,但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

(3)自然带由A→E→D是随着纬度变化的,以热量为基础,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G→F→G→C是随着经度变化的,以水分为基础,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在大陆西部其南界比东部偏北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5)图中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D。

主要原因是在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大陆,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形成的环境条件。

填空题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

可见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         和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图中A、B、C三时段与三种人口增长模式有对应关系:

A时段人口增长模式是       ,B是       ,C是        。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原始型传统型?

现代型

【解析】

(1)、图中曲线①②,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①,人口增长模式变化,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

可见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图中A、B、C三时段与三种人口增长模式有对应关系,A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长是高出生率,较低的人口死亡率,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传统型。

C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现代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