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2735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docx

成都汽车客运总站平面布局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2011级班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组织学

题目成都汽车总站规划设计

学生姓名周灿学号201130010212

同组设计者:

一、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1、已知技术参数与参考资料

①交通运输部客货运组织与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

②孟祥茹.运输组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③李维斌.公路运输组织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④崔书堂,朱艳茹.交通运输组织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戴彤焱.运输组织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2、设计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使学生接受工程类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交通运输组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必修内容之一。

本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一般习题广,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运算、绘图、编写设计文本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本课程实际应针对交通运算组织学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具体实践背景,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

1所涉及方法、模型与理论知识与本课程相关;

2有具体的实践背景;

3课程实际要求完整、系统,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结论三个方面开展,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主要内容:

道路运输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道路客运班次计划编制;客运站场交通组织设计;公交营运计划编制;货运线路优化;货运车辆优化调度设计;旅客或货物运输计划编制;运输站场规划;车船配载优化;多式联运组织;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组织设计;危险物品及大件物品运输组织设计及其他与运输组织有关的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应完成的任务

课程设计应结合课程内容,独立解决运输组织实际问题,本设计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阐述设计背景和内容以及本设计的思路,完成本设计的实际背景和相关实际数据分析等。

第二,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方法及理论的阐述。

第三,结合上述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背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第四,对设计结论总结分析。

三、工作计划

本次课程设计安排时间为三周,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3日,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2014年12月15日~16日,项目背景资料的收集、数据与整理;

2、2014年12月17日~20日,完成课程设计背景与基础资料的分析,完成课程设计大纲;

3、2014年12月21日~22日,进行相关理论与模型分析;

4、2014年12月23日~31日,进行具体运输组织方案设计、完成设计图表与文本。

5、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日,完成修改工作。

四、课程设计完成提交文档要求

按照以下顺序装订成册:

1、封面;2、扉页;3、任务书;4、指导书;5、目录;6、正文;

7、附录(表格或图纸);8、成绩评定表

指导老师:

同意按照任务书要求开展设计

 

教研室意见:

同意按照任务书要求开展设计

 

教研室主任:

时间:

注:

1、此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如果不够,可以加页;

1、此任务书最迟必须在课程设计开始前一周下达给学生;

 

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是学生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组织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具体的运输组织案例分析设计,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资料查找以及绘图、文本编辑等方法,为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际背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从背景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要结论等几个方面开展。

要求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课程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设计的依据与资料来源

课程设计的依据:

①交通运输部客货运组织与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

②孟祥茹.运输组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③李维斌.公路运输组织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④崔书堂,朱艳茹.交通运输组织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戴彤焱.运输组织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资料来源:

指导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实际调研收集资料;相关设计书籍;网络资料收集。

三、课程设计学生应完成的内容

根据《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要求及线路优化设计内容,学生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开展设计:

第一,设计背景和以及本设计的思路,完成本设计的实际背景和相关实际数据说明等。

第二,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方法及理论的阐述。

第三,结合上述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背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第四,对设计结论的总结分析。

四、课程设计要求及其它

1、时间安排:

三周(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3日),实际操作中,可提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大纲的完成;

2、要求独立完成,一人一题,每人提交1份打印的设计成果(A4)及电子文档;

3、格式要求:

按照要求的顺序依次装订成册,胶装封面,文档具体格式参考格式模板;

4、纪律要求:

集中在固定教室严格考勤,按时作息,一般不允许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填写请假条报院领导批准,否则按照每天旷课8节处理。

另请假或旷课时数累计达全部设计时间的1/3以上,该课程设计按照零分计。

运输与物流工程系

2014年12月

 

1设计概述1

1.1设计背景1

1.1.1行业背景1

1.1.2课题背景1

1.2设计依据及年限3

1.2.1设计依据3

1.2.2设计年限3

1.3设计主要内容3

1.4设计技术路线4

2项目所在地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分析4

2.1社会经济现状4

2.2交通运输现状11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4

2.4项目区位分析15

3区域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需求预测16

3.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16

3.2交通运输需求预测19

4项目主要技术指标预测23

4.1适站量预测23

4.2项目年平均日发送量预测24

4.3旅客最高聚集人数24

4.4日均发送班次25

4.5发车位25

5客运站规模需求设计27

5.1站前广场27

5.2站房27

5.3停车场29

5.4辅助设施29

6布局方案设计31

6.1供应生产流程设计32

6.2平面布局设计35

6.3流线组织设计36

1设计概述

1.1设计背景

1.1.1行业背景

近十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无论是通车里程还是客货运量均有较大的提高。

城市公路交通作为国家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高效有序地运作与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密切相关。

汽车客运站是城市内外交通的枢纽节点,在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早期建成的客运站已经不能适应长途客运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配置低效。

部分客运站设计能力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标准较低,设施落后而且站场也缺乏规划,功能不全,满足不了当前客运高速、快捷、安全发展的要求。

二是缺乏人文关怀。

站场布置拥挤,内部空间局促,标志不全,交通流线模糊,引发旅客紧张,烦躁情绪;无障碍设施不齐,缺乏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关怀。

三是生态环境恶劣。

站场环境污染严重,充斥污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物,缺乏自然清新的绿化空间,以致旅客候车舒适度较差。

因此,近几年来城市交通规划日益得到重视,大中城市及小城镇的汽车客运站的数量和布局更为合理;过去“重路轻站”的观念有了根本改变。

1.1.2课题背景

成都位于中国华西地区东部,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成都平原腹地,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幅员面积12390k㎡,耕地面积4320k㎡。

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眉山、阿坝接壤;距离东海1852km,距离南海1090km。

2012年,成都建成区面积515.5平方公里。

“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82.5亿元。

截止2013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843公里,公路网密度提升至171.9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569公里,铁路网密度提升至4.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成都铁路枢纽“客内货外”分线运输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内通航城市84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42个,客货吞吐量位居全国机场第六、国内城市第五、西部城市第一。

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成都东客站综合客运枢纽。

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航空为高端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客货运输能力持续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全市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离堆公园支线。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连接市域二、三圈层的“九路”项目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160公里,灾后重建农村公路1833公里,农村道路通畅率达95%以上。

全市共开通市域客运班线589条,城乡客运镇通率达100%,村通率达90%以上,城乡公交线路逐步向市域二、三圈层延伸。

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

中心城区建成公交专用道371.3公里,公交线网总长878.5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70万人次。

初步建成智能交通网络基础平台,启动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试点,基本实现了城区主干道的信号联控。

目前,成都市共建有12个较大的客运站,其中五桂桥车站(又叫成都汽车总站),主营成渝方向和华东华南各省的长途客运;新南门车站(又叫成都旅游客运中心)主营旅游专线,但也有长途客运,主要是到省内各主要旅游景点以及雅安、眉山、乐山方向;金沙车站,主营成温邛、成灌方向和川西地区;茶店子客运站(又叫成都副旅游客运中心),主营川西北方向客运;十陵车站(又叫成南客运中心)主营川东方向,如南充、遂宁、达州等地;石羊场车站,依托成雅高速公路,主营成雅方向的客运,包括雅安市下属的各个县及西藏方向;成东客运中心,主营成都东方和东南方向的客运;五块石客运站,主营成都以北的短途客运;昭觉寺车站,主营川北的长途,如德阳、绵阳、广元等地;荷花池客运站,小型的短途客运站,多是到成都近郊的,在火车站东侧第一个十字路口;北门车站(又叫梁家巷车站),主营成都以北的短途,如到新都等地。

由于成都汽车客运总站汇集发往全国各省的长途客车,承载着大量的长途客运流量,每逢节假日总是人满为患,人多车少的现象经常出现,现有的车站已经不能满足旅客出行的要求。

为适应成都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缓解中心城区日益膨胀的人口出行需求所带来的诸多压力,对现有成都市汽车客运总站进行交通环境的改善和场站系统设施结构优化无疑是必要的。

1.2设计依据及年限

1.2.1设计依据

1、《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9年6月。

2、《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4年12月。

3、《交通枢纽与港站》,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4、《交通港站与枢纽》,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

5、《运输港站与枢纽》,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年。

7、《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0—2020)》

8、《四川省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

1.2.2设计年限

按照JT/T200-2004《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与建设要求》,本项目设计年度为2022年。

站房设施和设备按照2022年设计生产能力要求设计,同时考虑到本项目作为成都市道路运输枢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满足远景2030年的发展规划要求,留有发展余地。

1.3设计主要内容

1.设计的总体概述

2.项目所在地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3.区域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4.项目主要技术指标预测

5.客运站规模需求设计

6.布局方案设计

 

1.4设计技术路线

 

2项目所在地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2.1社会经济现状

2.1.1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幅员面积12390k㎡,耕地面积4320k㎡。

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眉山、阿坝接壤;距离东海1852km,距离南海1090km。

2012年,成都建成区面积515.5平方公里。

由于成都位于中国华西地区东部,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水系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1.2民族人口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8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1万人。

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74万人,增加10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0.12%。

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4%。

成都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的暂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

人数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920686人,占9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人,占0.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个百分点。

2.1.3地形地貌

成都地质悠久,地层出露较全,全市地势差

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米,相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击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米。

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米。

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2.1.4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

主要特点:

一是河网密度大。

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

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

二是水质优良。

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土地资源

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

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

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气候资源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

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

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

年平均气温在17.5°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O°C以下天气很少,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3°C,提前一个月入春。

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

1左右。

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

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6]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1~-3.6℃,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

据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风向、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显示:

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

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

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

矿产资源

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

三是共生矿多。

旅游资源

成都是“最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它“美食之都”称号。

成都拥有2项世界遗产,2项世界预备遗产,是中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年左右的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觉寺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截至2013年,成都市共有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5经济特征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89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深圳),比2012年增长13.0%。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9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624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3∶46.6∶49.1。

2013年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税收收入571.6亿元,增长17.3%。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982.3亿元,增长15.8%。

第一产业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发达的农业造就了成都经济的繁荣。

成都下辖的温江与郫县由于土地十分肥沃,又处于都江堰的直接下游,是粮仓中的粮仓,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

成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蔬菜水果和中药材基地之一,龙泉驿区和金堂县都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温江区和锦江区三圣乡等地的花卉种植也渐成规模。

200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成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7.0%。

2009年,成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8.9万吨,增长1.6%;油菜籽产量达23.4万吨,增长12.4%。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种植业294.0亿元,增长5.2%;牧业实现产值244.6亿元,增长1.1%。

第二产业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成都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

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而且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

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

成都共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2009年,成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

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

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89.0亿元,增长17.2%。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0.4%。

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8.7%。

主要产品生产较快增长。

第三产业

成都自古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和商贸重镇,近年来成长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大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和荷兰银行等10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

另外,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都分行正在招聘中,法国巴黎银行(BNP)(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设有代表处。

本地银行有成都银行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成都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辐射范围较广,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0亿元,拥有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1个,超10亿元的市场8个。

会展业也是成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2006年,成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8.9%。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都被确定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成都市区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和骡马市商圈,区域商圈有红牌楼商圈、双楠商圈、城南商圈、老会展中心商圈、西大街商圈、光华商圈和建设路商圈等。

另外,成都还有宽窄巷子、琴台路、锦里、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风情街,科华北路、一品天下、锦华路万达广场、双楠路等饮食聚集区,以及送仙桥古玩市场、跳伞塔-磨子桥电子产品市场等专业性较强的商圈。

.2交通运输现状

2.2.1交通现状总体概述

成都是中国大陆第1座拥有市域铁路的城市,是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之后中国大陆第7座、中西部第1座开工建设和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

市域铁路成灌线于2010年5月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于2010年9月开通运营,地铁2号线于20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