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小学语文》作业.docx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小学语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小学语文》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小学语文》作业
《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小学语文)》作业
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意它的以下教学功能:
(1)巩固功能。
小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只是“一面之交”,在大脑中还没有多少印象,需要温习、巩固加以记忆、理解、积累和运用,这就是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
(2)发展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也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等综合能力。
这样的作业都是在新情境下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完成作业要再学习,可以使学习得以延伸,增加理解的深度,产生新认识,使学生继续获取知识,也是对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就是作业的发展功能。
(3)沟通、反馈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作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语文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疏漏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作业的沟通反馈功能,使得语文作业既有其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完成作业也学习做人,每一项语文作业,都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载体。
学生做作业,教师评改作业还是一种人文活动,师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交流学识、平等对话、志趣相融、教学相长。
(4)整合功能。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有着它特有的整合功能。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作业除了对知识的巩固,对能力的发展,对信息的反馈,情感的沟通外,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
首先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要用到语文,然后是学生课外学习要用到语文,再者是学生交往对话、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参观旅游、休闲玩乐,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都要涉及到语文。
故而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书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把语文言语训练放到生活中去。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作业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作业的整合功能还体现在完成作业的不仅仅是独立的学生个体,它强调合作探究,协同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学生的语文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甚至是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合作完成。
4、实践证明,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
你认为应如何让正确对待分数呢?
为什么?
答:
(1)要认识到过于看重分数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令学生惧怕考试。
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其心理障碍。
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
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
即使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科目,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其他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
如果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
长此以往,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导致厌学。
第三,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很多教师过分看重分数,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面子。
自己班级学生成绩好,自己脸上有光,相反,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以一个尺度来衡量。
而且,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差的学生身上的不足与成绩好的学生身上的优点作比较。
这样比较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失去自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自己的心态如果不平衡,态度就会变得粗暴,教育方法就会不当,容易造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立。
(2)分数只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考试内容要有针对性
考试是对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考试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或学生自己了解)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
当然,像中考、高考这样的考试,不光是对学生较长时间段内学习情况的检测,同时还具有甄别优秀学生的功能。
有考试自然就应该有一个分数,教师或家长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
而教师根据学生丢分的情况,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无疑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显然,这个分数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它能看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个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很难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此,考试的试题内容在布局和安排上应该对某一学习段内的知识点、重点问题都有比较突出和较强的针对性,这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地掌握已学的知识以及形成好的思维习惯都有很大帮助。
(3)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的学生家长忽略了分数评价的功能导致的。
看到孩子考了好的分数就百般夸奖,对孩子百依百顺,物质和精神奖励一起来,弄得孩子洋洋得意,骄傲自满。
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就严厉批评,大动肝火,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而我们有的教师呢?
也总是让分数遮住自己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卸去过重的分数包袱,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分数,并从自己每次获得的分数中去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时,相信他一定会努力超越自我的。
果真这样,学生考试分数高低又有何担忧呢?
每一次检测过后,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丢分的情况,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4)倡导分数评价和无分数评价相结合
分数评价虽然容易量化,从表面看来比较公正,但在以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下,学生总是按照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只能一心一意地为高分和名次而学,这种用学习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在学习中进步的评价,其结果是无情地抹杀了学生为进步而付出的努力,使多数学生永远笼罩在失败的阴霾里,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生活缺少自信,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因为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成绩通知单上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所带来心灵的欢愉,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独立、自信、快乐和幸福。
无分数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看到学生不足时,更多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付出,这样,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并从过重的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各种活动,从中学做人、学做事、学习与人共处,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分数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对所有的学生都只关注成绩和名次,不去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的基础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去关注成绩背后的努力以及不同学生对人生的追求。
事实上,对一个学生来讲,也许“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6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更何况,你能说“100分”获得者的其他方面都比“60分”获得者强吗?
为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同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整体发展水平纳入评价视野,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人,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相信一定能还学生一段充满阳光的学习时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5、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控制试题的难度?
答:
命题必须适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保证绝大多数努力学习的学生达到及格水平,给教学以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命题中,试题难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定双向细目表
命题前,先制定命题计划,把各章节的内容在试卷中占的比例、题型的比重、考试能力水平及比例、分数的分配等定出量化指标,它是科学命题的基础。
通过这些指标的控制,保证知识体系完整、能力层次合理、内容分布适当、难度适度,有利于克服命题的主观随意性。
二、对试题难度进行预估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考试的性质不同,对试题的难度要求也不相同。
因此,命题必须紧紧遵照课程标准和水平测试标准,尊重教材,突出重点,着重考核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能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能有适当的区分度。
三、注意不同难度试题的编排顺序
编制试卷时,一般按照试题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
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题型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题型放在后面;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前面,阅读题、解决实际问题、开放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后面;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较难或难的题目放在后面。
这样“先易后难”的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难题上不成比例地花费大量的时间,激发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探索的积极性。
6、作业内容的创新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为什么?
答:
首先,要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没计的作业题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不断地吸引学生。
其次,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别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设计作业题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
平时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难有易的选答题。
再次,要让语文作业走进学生的生活。
(1)布置生活性作业——让语文回归生活
(2)布置趣味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作业不应该是单调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复合体。
学生做作业和老师批改作业应是一种人文活动,教师不再是批改作业的法官,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作业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应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学生的心情,读懂学生的心情,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一起去开垦语文乐园中的绿洲,把语文之林建成美丽的花园。
7、造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教师方面
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
一是讲课方式、教学方法上。
老师讲课时,采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其实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二是老师的素质、教学水平、责任心上。
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偏爱部分学生。
三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具体来说:
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
3)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老师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5)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
(2)学生方面
一是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水平低,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二是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认真反思的良好习惯。
三是缺乏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做作业马虎大意,听讲三心二意。
四是心理因素时刻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如有的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懒惰心理等。
(3)其它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得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二是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三是试题变化极大。
题目新颖多样,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审题一旦出现偏差,解题也就随之出现偏差。
8、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答:
(1)抓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
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
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
总之,积累词汇、语句要持之以恒,需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
(2)教师以身示范,严格要求。
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归纳总结,首先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准确、规范、简明,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答语,教师要不满足于仅仅把话说对,还要提出规范准确的要求。
(3)关注表达形式,落实四个“给予”。
①给予一定的框架。
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方式,学生说起话来就不至于离题万里,说些整段的废话,而是有话可说。
②给予一定的准备。
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先在脑子里组织语言,想想自己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到时再一鼓作气说出自己的想法。
③给予一定的空间。
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要允许学生出错,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
④给予一定的时间。
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过程。
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等体态语示意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整段话。
最后,达到不用教师引领自己就会说的境界。
说好了,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慢慢地从口头表达往书面表达过渡,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写全面、写清楚。
(4)抓住课堂生成,深入引导,训练学生全面清晰的表达能力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容易浅尝辄止,想不深,想不透,于是就说不全,说不清了。
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