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880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周周练.docx

高三语文周周练

济宁一中高三语文2015.10.17

注意:

①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②考生务必用2B铅笔把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上,用0.5毫米黑色签字把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流失),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儒皆知的“清明雨”,正是因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心怀(悲戚/悲泣)之人看清明细雨,会赋予眼前淅沥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肌肤,更加剧人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反应)。

“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渐次乍暖还寒B.缅怀妇儒皆知

C.赋予凄凄切切D.加剧温情脉脉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逝悲戚反应

B.流逝悲泣反映

C.流失悲戚反映

D.流失悲泣反应

3.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材料中的“清明雨”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B.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

B、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C、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D、经过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失衡格局正在迅速改变。

互联网以平等、公开、透明,建立起以买方需求为核心的、讲究用户体验的新商业秩序。

B、安倍政府在拒绝正确认识并深刻反省二战侵略史的背景下,日本安全政策的改变及其发展进攻性战力的军事动向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C、球员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话语权能否得到体现,是衡量一个联赛职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D、儿童文学家要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大自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

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

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

“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

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

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

如:

“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

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

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6.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B、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

祖玩,州治中。

父略,给事中。

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

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

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

淮北没虏,乃南渡江。

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

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

建元元年冬,诏曰:

"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

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

"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

其后与崔祖思书曰:

"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

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

"又曰:

"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

在今宁得息谈邪?

聊以为笑。

"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

太祖谓庆符曰:

"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

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

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

僧远问僧绍曰:

"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僧绍曰:

"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

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

"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

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

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

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

①坏:

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北没虏没:

沦陷

B、卿可至彼,具述吾意具:

全部

C、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相:

互相

D、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绥:

安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其后与崔祖思书曰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随庆符之郁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不食周粟而食周薇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

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

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

(5分)

(2)僧绍曰:

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

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

(5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

指表亲。

(1)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

“韦苏州(韦应物)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白居易)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请简要分析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诗“优”在何处。

(4分)

(2)简要分析此诗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4分)

15.将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填上正确语句。

(6分,每小题1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12分)

16.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4月21日“阳光动力2号”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完成了它环球航行的中国段航程。

这架革命性的飞机由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23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

飞机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上共安装了约17248个厚度仅为135微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机翼下方安装的4台无刷、无感应电动发动机提供可再生能源。

每个发动机能产生17.5马力的动力,还有一个减速齿轮,将直径4米的两叶片螺旋桨的速度限制在525转/分钟。

整个系统的效率是94%,创下了能源效率的新纪录。

在阳光动力2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材料。

其中,索尔维集团发明了一种电解质,用于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允许本次计划使用其研发的纳米科技;Décision公司则负责提供前所未见的超轻碳纤维。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谚语有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①,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

其实,只要愿意,③,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18.结合本段文字,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针对儿童的“爱国教育”中,人们常常将“爱国”变成响亮却空洞的口号,使它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

他说道:

“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老 街

 柳萌

  ①这是一条老街。

  ②我这里说的老街,其实不见得真的老,比起这座城市的年龄,这条街还算是年轻的。

我之所以把它称为老街,只是因为这条街与我的往昔经历有关,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对于我来说自然是老了。

就如同每每说起同街居住的人,总要加上个老字,即“老街坊”“老邻居”,似乎这样才够亲切才够人情味儿。

我对于这条街,亦是如此。

  ③这条街不长,最长不过两三百米;这条街不宽,最宽不过六七米。

这条街很普通,没有豪门重宅。

这条街的房舍,一水儿的灰色砖房;这条街的院落,都有树木花草。

这样的街道在这座城市,过去有好多好多,如今却是很少见了,它们正随着城市改造,渐渐地被拆除消失,这条街的命运也是如此。

正像人跟人一样,相处得久了就有感情,老居民们对这条街,同样都是难舍难分,明知道拆迁后的住房,比现在居住的老房子要好,可是在搬往周转房时,许多人还是一步一回头,尤其是那些上点岁数的人,走时还悄悄地抹眼泪呢,好像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似的了。

人们说:

“故土难离啊,走个半年一载,心里也还是老想着老惦记着。

  ④想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呢?

没有人说。

不过也无须说。

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有自己度过的时光,这里有自己过去的生活,无论是喜是忧是爱是恨,都留下过温馨的气氛,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很舒心。

老房拆除新房即将建起,这就意味着,往昔生活从此结束,未来日子从此开始,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

别的什么就不去说了,就是那家家的开门关门声,今后再也听不到了,就很让人有点儿怀念。

  ⑤每天早晨谁家去买早点,谁家大人去上班,谁家孩子去上学,开自家大门时若被邻居听到,准有人问候一声“早啊,您哪”,这时的心情,就像清新空气吸进胸腔,觉得特别清爽畅快。

晚上回来开自家大门,如果有邻居偶尔碰到,同样会有人说声:

“回来啦,您哪”,这一天的劳累就会消解,如同刚洗过热水澡,别提浑身多么轻松了。

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早些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只要一想起来就心里热乎。

几场瑟瑟的秋风过后,大白菜成车地拉来了,一堆一堆地码放在街上,整条街都弥漫着泥土芳香。

街坊们排队依次购买,过完秤就再也不分彼此了,他为她送回家,她为他抱上车,仿佛整个街道就是一家人。

  ⑥这就是老街的风情,这就是老街的习惯。

  ⑦后来一年到头都有新鲜菜蔬上市,冬天再无需储存大白菜了,人们自然会感到由衷地高兴。

只是一想到当年一起买菜的快乐,总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眷恋呢。

老人们回忆说,那会儿多热闹啊,就像过春节似的,全街道的老老少少,都走出来买大白菜,趁排队时说说话,别提多么亲热了。

孩子们回忆说,那会儿真开心啊,在白菜堆中间来回窜,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儿,就是这样渐渐窜大的,后来有的上学有的工作,偶然相遇说起这些往事,别提多么惬意了。

  ⑧这条老街宛如悠悠水流,即使河道被拆除了改向了,它依然还会在人们记忆的河上,托着思绪的风帆向前流淌……

  ⑨然而,这条老街对于我,恐怕还不止是这些,除了人人共有的东西,还有我个人的命运,跟这条老街也有关联。

我的最初的欢乐,我的后来的厄运,这条老街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它沉默不语,用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分担我的痛苦和怨愤。

这时它不再光是一条街道,它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普通人的生死欢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如同掀翻陈旧的书页,过去那段荒唐残酷的岁月,就会重新呈现在眼前。

对于这条老街的感激,立刻从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化成一柱神圣的香火,供奉在崇高的祭坛。

  ⑩如今这条老街被拆除了,往日的风情,往日的情份,还会不会保存住呢?

我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我还比较清楚,那就是我对老街的记忆,永远也不会轻易地消失,即使它盖成崭新的楼房,人们静悄悄地独自上楼下楼,再听不到门的开关声,再听不到亲切的问候,我好像都不会介意和在乎。

只要老街的位置不被移走,它在我的心目中就风采依旧,绝不会因模样改变扯断缘分纽带。

我和老街的情感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对老街的思念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⑪老街啊,我的老街。

(选自《200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9.文章回忆了早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0.请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1.作者对老街有哪些难忘的怀念?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分)

22.有人说“拆迁,有太多的记忆被抹去”。

本文我的老街记忆被抹去了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认为:

“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

也有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如:

“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

还有人认为“值不值得取决于认知。

只有认识到得失,并切实的感受到得失才能更加有效的认识到值不值得”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

1.B(妇孺皆知)2.A3.B

4.【答案】D

【解析】D豁然开朗:

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只用于环境或理解,适用对象不当;A激浊扬清:

原来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

现在比喻发扬好的,去除坏的;B秀色可餐,双义成语,景美或女子美;C病入膏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5.【答案】C

【解析】A、宾语残缺,在“透明”后加“的宗旨”;B、中途易辙,把“安倍政府”放在“在”的后面;D、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增强”。

二、(9分)

6.【答案】D

【解析】本题着眼于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信息存在于第2、3、5段。

由第5段可知龙图腾说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到哪这并不等于被学术界否定。

【考点】考查内容:

考查对文章核心概念——龙图腾的理解

考查能力:

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

(1)根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找全信息。

(2)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

7.【答案】B

【解析】本题着眼于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信息集中在第1、4、5段。

第一段开头原文是“龙”而不是“龙图腾”。

【考点】考查内容: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考查能力:

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

(1)将四个选项全部分析完再做选择。

(2)要将文本的所有信息搜全了再下判断。

(3)语境尽量大一些,语境小了,影响判断。

(4)根据题干所给信息,从文中找到表述文章观点的相关语句,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

8.【答案】C

【解析】本题着眼于对文中信息的理解。

信息区间跨越全文。

原文第5段学者们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错误的。

C项“可能错误的”与原文不符。

【考点】考查内容:

对文中信息的理解与分析

考查能力:

理解与分析C

应试策略及技巧:

分析信息所在的语境;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结合语境,正确判断。

9.【答案】C

【解析】相:

偏指一方,“他”

【考点】考查内容: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

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

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10.【答案】A:

介词,用

【解析】B、与:

动词,给/动词,结交,亲附;C、之:

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而: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考点】考查内容:

考查对文言虚词以、与、之、而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

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

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语境理解。

11.【答案】D

【考点】考查内容:

文言文断句

考查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应试策略及技巧:

1、通读文段明大意,抓住要点。

(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1、实词、句法多联系;3、借助虚词定首位;4、句式、活用要明确;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

12.【答案】C

【解析】齐太祖并没有跟明僧绍见面,原文是“太祖欲出寺见之”。

【考点】考查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查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C

应试策略及技巧:

注意“张冠李戴”和“曲解文义”的干扰。

四、(24分)

13.(10分)

(1)(5分)【答案】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被举荐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

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他一概不就职。

(再:

两次;明经:

通晓经义;辟:

征召;并:

副词,全、一概;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答案】明僧绍说:

“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来躲避。

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就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先例行事了。

”(山薮:

山深林密的地方,山薮之人即为山野之人;凿坏以遁:

凿墙挖洞以躲避,也指隐居不仕;若辞不获命:

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故事:

先例。

每点1分。

句子通顺1分)

【考点】考查能力:

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能力:

理解及语言表达B

应试策略及技巧:

应以直译为主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

翻译的六字诀:

留、删、增、调、补、换。

单音词对应译为双音词,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

切记语句通顺。

14.

(1)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

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

(4分,意思对即可)

(2)前四句抒写了处境困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