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2249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docx

期货订单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

期货订单:

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

附件1

期货订单:

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

利用期货市场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建立起期货订单新型粮食流通模式,既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更是我国农业突破小生产大市场根本矛盾、实现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发展期货订单的现实性

受粮食生产流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粮食现货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时空矛盾,使粮食生产和经营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而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为粮食产业提供有效的市场稳定机制。

期货市场发端于农产品流通,其价格发现、转移风险的运行机理,能够有效解决粮食产销季节矛盾,是解决粮食价格蛛网陷阱、配置粮食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改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供求平衡,有效回避价格风险。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除了一般的农业市场困境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大市场矛盾突出,粮食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障碍,借助订单农业的现代组织形式,有效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建立期货订单粮食流通模式,符合我国农业特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很大的发展必然性。

(一)粮食批发市场难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着先天性的小生产大市场鸿沟,市场信号容易扭曲和失误,市场运行经常动荡起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种先天性的市场缺陷,特别需要发展和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组织机制。

长期以来,批发市场以其有效的市场指导和市场组织功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手段,在蔬菜、水果等现货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方面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粮食作为大宗农产品,其内在的商品价值低、贮藏成本高、流通费用大、附加增值难的商品特征,使得其并不适于采取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现活农产品集中现货交易的方式,特别是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布局分散,市场组织体系不发达,农产品物流障碍多、能力差、成本高,更加制约了粮食批发市场这种市场组织形式的功能发挥。

因此,从实际情况看,多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大力推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但目前真正发挥粮食集散和流通功能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许多粮食批发市场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展成为粮食流通和市场组织的有效机制。

(二)我国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难题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或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力量和集合优势,发展订单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从理论上讲,订单农业可以让千万的小农户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实现对接。

对农民而言,解决了农产品销路;对商家而言,解决了产品所需,可谓是互惠互利。

因此,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政府部门对此很重视,近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营创新等方面工作都在极力推动订单农业,但由于市场变数难以确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受利益的驱使,价格高时农民不一定把产品卖给企业,价格低时企业又可能压级压价甚至拒受农民的产品,农产品订单成了一纸空文。

对这种农业订单中的“利益可

可见,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期货市场与订单农业紧密结合,成为主导大宗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机制。

我国粮食流通面临同样的市场弱质性,而且受到生产规模小、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面临更大的市场困境。

因此,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建立期货订单的现代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期货订单在实践中的创新

期货订单是将订单农业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以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引导机制,来保障订单农业的组织功能、信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一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粮食流通新模式。

(一)期货订单是对普通订单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相对于普通订单方式,期货订单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机制和履约担保机制,化解由于粮食市场价格变化、订单合同不履约带来的双重风险,有利于保护订单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订单农业的稳定发展,对稳定粮食购销关系、增加农民收入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较之普通订单方式,期货订单体现出以下重要优势(如表1所示):

一是使风险管理社会化。

在普通订单中,粮食生产经管风险在农户和订单组织之间流动,市场风险并没有被化解,订单体系风险承受能力不强。

而期货订单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风险流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形成了订单内部风险的社会化分担机制,风险承受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使市场手段多样化。

普通订单方式实质是在组织方式上的改进,市场手段从整体上并没有突破现货流通的局限。

期货订单由于融入了期货市场这一更加先进的市场组织方式,实现了普通订单市场实现方式的延伸:

一方面可以创造出有别于现货市场的先卖后种等市场运行模式,实现普通订单在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自身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形式,实现普通订单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创新。

三是使内部运行规范化。

由于以期货市场为导向,期货交易的规范运行机制、现代信用机制等都会对普通订单带来深刻影响,形成外在的改进机制,促进订单内部运行规范水平提高。

例如,期货标准会引导现货标准水平提高,期货市场的履约机制会带动订单合同的规范,避免随意性,发展信用经济。

表1期货订单对普通订单的改进和发展

比较项目

普通订单

期货订单

避险能力

♦内部分散风险

♦风险承受能力不强

♦社会化风险流动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市场方式

♦整体上为现货流通

♦市场手段单一

♦现货与期货可以有效结合

♦实现市场时空延伸

♦创造许多新的丰富的市场实现方式

规范程度

♦形式多样

♦随意性较强

♦信用机制不健全

♦由期货市场来统领

♦规范水平提高

♦信用机制开始健全

(二)期货订单是市场化的粮食流通新模式

期货订单不仅是对普通订单农业的一种创新,更是对市场化粮食流通手段的丰富和发展。

与传统流通模式相比,期货订单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粮食流通新模式,主要体现为其解决了传统流通模式面对市场的诸多难点,能够有效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粮食流通,实现对粮食产业市场化资源配置(如图1所示)。

图1:

期货订单模式与传统流通模式的运行机制比较

传统的粮食流通中,政府承担着风险保障、生产引导和市场调控的重要职责,同样也背负着巨大的管理负担。

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体制相比,期货订单流通模式的市场化水平和市场效率都有了明显提高。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实现转变。

通过期货订单方式,政府可以从直接的生产指导职能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利用有效的市场来引导生产;可以无须为粮食市场风险“埋单”,从而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全部用于补贴粮农,真正转化为农民的收益,对农业的扶持;而且,粮食市场风险因为有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可以将粮食产业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让全社会风险资本来共担粮食市场风险,建立资本市场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二是粮食市场不断发育。

通过期货订单方式,可以实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有效结合、相互配合的内在联系机制,从而促进粮食市场体系健全与发展。

订单组织成为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同时也拓展了市场空间,丰富了市场实现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市场格局,促进市场流通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是产销衔接更加紧密。

通过期货订单方式,市场信号直接传导到市场利益立体,从而直接形成对生产的引导,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流通方式利益主题对市场信号反应的迟滞。

在这种流通方式下,市场主导粮食生产和流通,解决了政府主导下,人为干预市场的误导和误差,既解放了政府,更解放了市场。

四是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

通过期货订单方式,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紧密结合,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创造出以粮食产业为主导的流通机制,从而使国有粮食企业由政府附属机构向市场中介组织的转变,由单纯的粮食流通企业向粮食产业企业的转变,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粮食产业效率。

总之,与传统的粮食流通方式相比,期货订单模式体现出更加独特和重要的市场化特征(如表2所示),可以更好地适应粮食市场化流通的要求,成为市场机制下重要的粮食流通新模式。

表2期货订单模式与传统流通模式的主要特征比较

传统流通模式

期货订单

风险承担主体

♦政府

♦政府背负沉重负担

♦市场

♦建立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

♦相当于增加政府补贴

市场调节主体

♦政府

♦主要通过行政手段

♦市场

♦主要通过市场信号自发调节

组织化水平

♦农户分散

♦政府行政化组织

♦市场化组织

♦利益机制组织

生产实现方式

♦生产与市场存在脱节

♦流通效率低

♦生产与市场直接挂钩

♦流通效率高

补贴运行方式

♦补贴流通为主

♦农民很难得到实惠

♦市场风险由市场分散

♦补贴资金全部转化为对农业和农户的生产扶持

三、期货订单的实际操作模式

期货订单的核心在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建立起社会化的粮食市场风险配置机制,从而解决粮食市场风险以及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利用期货市场建立起一种粮食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让社会游资来分担粮食经营风险,让资本市场来反哺农业,实现粮食流通高效以及粮农持续稳定增收。

从这一理念出发,期货订单在实际运行中着力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生产组织化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小生产而言,要通过订单方式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经营市场化问题,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信号来有效组织生产,有效引导流通,拓宽市场渠道,从而使生产与市场充分对接,发挥好期现两个市场功能,促进市场实现;三是风险配置问题,要通过期货市场为生产组织化、经营市场化提供风险出口,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避险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三种类型的期货订单模式来实现:

(一)先卖后种型

这是期货订单的基础类型,也是目前在我国最容易推广的类型。

所谓先卖后种型期货订单,就是根据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的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特有的卖空机制和价格预期功能,在解决风险出口的情况下更好发挥订单农业的组织性,从而让农民根据期货价格合理安排生产,并随时将未来收获的粮食在期货市场上选择合适的价格进行预卖,这样就能事先锁定粮食售价,保障粮农稳定增收;让订单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转移订单风险,锁定预期收益,实现稳健经营,从而稳固与农户的联结机制,实现自身发展。

根据订单组织方式的不同,这种类型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

模式一:

有条件的种粮大户直接利用期货市场。

如图2所示,部分经营规模较大、市场能力较强、经营素质较高的农户,可以把期货市场作为一个订单组织,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和市场实现功能,通过先卖后种的方式,实现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紧密结合,从而保障稳定的经营收益。

图2:

种粮大户直接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种示意图

在实际的操作中,种粮大户既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为现货市场销售提供风险保障;也可以把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实现方式(相当于远期市场),通过期货经纪公司到期货市场进行交割,从而实现预先设定的经营目标。

模式二:

分散农户通过合作组织发展期货订单。

如图3所示,对于大多数分散农户而言,生产规模小、市场能力不足,并不具备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的能力和条件。

但是可以通过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组织的方式,发展期货订单,实施先卖后种,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定收益。

图3:

普通农户通过合作组织先卖后种示意图

在实际运行中,这种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操作方法:

既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套期保值,也可以把期货市场作为远期市场进行交割实现。

模式三: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先卖后种模式。

这是对人们普遍认识的订单农业模式的改造。

如图4所示,由于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订单风险有效转移到期货市场有更广泛的社会投资资金来承担,从而稳定订单组织关系,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图4:

普通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先卖后种示意图

这种模式的基本途径是:

第一步,在播种季节,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期货订单合同,并根据秋天的期货价格进行成本核算来确定订单价格;第二步,订单合同一经签订,龙头企业随即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第三步,秋天收获时,龙头企业按订单价格收购农户的粮食,再按照春天卖出的期货价格把粮食交割给期货交易所,或是对冲平仓,利用期货市场为现货经营保值避险,从而获得了春播时已经锁定的利润。

这样,农户和龙头企业都得到稳定的收益,实现了双赢,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给了期货投机者。

在实际运行中,龙头企业可以根据农户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创新出丰富的定价操作方式:

定价方式一:

固定报价。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希望在播种是就能有理想价格、稳定渠道的农户),龙头企业可以根据期货与现货市场情况,在春天播种季节与农户签订固定价格的收购订单,并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操作,秋天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实现稳定的收益。

定价方式二:

二次结算。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农户(希望不仅能够获取稳定的市场保障,而且能够分享龙头去也稳健经营的收益),龙头企业可以采取“保底价订单、二次结算”的方式,在春天播种季节,根据期货与现货市场情况与农户签订价格相对较低的固定价格订单,同时约定若秋天价格上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二次结算。

龙头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若套期保值成功、获取超过春天价格的收益,对农户按约定比例进行分配。

定价方式三:

基差定价。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农户(在有稳定的市场渠道的基础上,愿意承受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也希望获得市场价格上涨的收益),龙头企业可以参照国际贸易基差定价的方式,在春天播种季节,与农户只敲定订单结算价格与未来指定日期货价格的基差(包含了企业利润、地区差价等综合因素),具体确定期货价格的时间在规定区间内有农户指定,这样实际的结算价格就是“期货价格+基差”,龙头企业在签订订单时在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锁定自身的风险和收益,将农户利用期货市场定价的不确定性敞口转移到期货市场。

这样,不管期货市场价格如何变化,龙头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收益,而农户不仅预先确定了稳定的市场渠道,而且可以自主地决定价格,在市场较为有利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在规定时间由农户。

(二)粮食银行型

这种期货订单类型较为复杂,着眼点就是发挥期货功能,建立新型的农民卖粮模式,让农民在秋天收获季节象存钱那样将粮食存放在收储企业,委托其代储代营,并随时可以结算或取回粮食。

这样既提高农民在卖粮环节的主动性,又带动粮食物流企业发挥优势提高经营能力,从而创新粮食物流方式,实现农民卖粮增收、企业存储增效的双赢。

这种类型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期货市场为“仓储流通企业+农户”的销售型订单套期保值,从而解决农户仓储物流能力差、难以把握卖粮节奏的市场困境,实现好的收益;使仓储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仓储物流能力强、市场运营经验丰富的优势,以低成本获取稳定的粮源,实现稳定的经营收益。

这种类型期货订单既可以方便农民卖粮,又特别适合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经营,是一种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粮食流通方式创新。

卖粮环节是农民增收的关健环节。

对农民而言,粮食丰收了,必须以好价钱卖掉才能收回成本、实现增产增收,但是农民集中收获,缺乏存储设施,在市场上卖粮很被动,很难把握住市场节拍,往往是随大流,一卖就后悔,大把的利润都留给了中间环节。

而且,许多粮贩子也看中了粮农不懂市场、不会卖粮的七寸,抓住收获时、春节前以及播种前农民急于卖粮换钱的弱点,乘机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

因此,对农民而言,卖粮与种粮同等重要,会种两亩不如会卖一亩。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在有优越的仓储条件、可靠的市场信誉、稳定的市场渠道等优势,另一方面受资金不足、粮食经营风险大等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优势、扩大运营规模、实现稳健收益,粮食银行型期货订单恰恰可以使得国有企业扬长避短,发挥内在优势,既发挥了粮食流通主渠道左右,强化与农民的联系、加强对农民的服务,又保障有稳定的粮源,获取稳健的经营收益,实现自身做大做强。

这种类型期货订单一般采取如下运作模式。

模式四:

收储企业开展粮食银行运营。

如图5所示,秋天粮食收获后,缺乏储存设施的农户可以将粮食存放到有信誉的粮食收储企业,并签订有粮食收储企业代为存储、代为经营的订单(类似于银行的存单),收储企业承诺在指定时限内允许农户凭存储订单随时来取回存储粮食或是与粮食收储企业按照当时现货市场价格进行结算,这样农户就可以不急于售粮,把握住好的售粮时机,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增产增收;粮食收储企业可以在事先不结算的情况下对代存的粮食进行经营,在卖出粮食的同时在期货市场进行买入保值,锁定售出粮食的购粮成本,从而获得稳定收益,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经营优势,既有了可靠的粮源,又能够解决收购资金的压力,获取好的经营效益。

图5:

粮食银行型期货订单示意图

(三)信贷扶持型

期货订单将为农发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农发行致力于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农发行很难实现信贷支持与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因此这项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期货订单方式,可以为农发行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创造条件,铜过这种模式,农发行贷款可以有期货价格参考,而且由于有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能够使企业事先锁定经营收益,有效转移风险,从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期货订单成为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政策防火墙。

模式五:

有信贷支持的订单农业和合同收购。

如图6所示,农发行根据期货市场价格预期和与农户签订订单价格情况确定对订单组织发放订单贷款的标准,依此来发放贷款,扶持订单组织通过预付收购款、向农户发放生产资料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从而密切与农户的联系,提高订单内在联结深度,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求订单组织利用自有资金在期货市场对订单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订单收益,这样农发行信贷资金就有可靠的回收保障,订单农业也会因为信贷扶持得到很好的发展,实现农户、企业、农发行的三赢。

图6:

信贷扶持型期货订单模式图

四、期货订单模式是落实新一轮粮改政策的有效手段

新一轮粮改提出了以市场化为取向各项改革措施,突破了长期以来粮食市场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落实这些政策迫切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实施手段,期货订单模式符合粮改政策的要求,将为粮食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机制支撑。

(一)可以有效服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新一轮粮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粮改政策,改革的关健是就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起国有粮食企业内在的经营能力,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发挥主渠道作用,不断做大做强。

期货订单可以为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如图7所示,通过大力发展期货订单,国有粮食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健经营,从而不断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经营水平;可以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市场信用、仓储设施、市场能力等优势,在有效规避风险的情况下,不断深入推进订单农业发展,从而保障稳定的粮源,争取市场主动,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多元化经营,在巩固渠道优势的情况下,有效延伸和拓宽经营领域,发展成为现代的粮食产业集团。

图7:

期货订单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价值

(二)可以有效服务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

新一轮粮改政策对农发行收购资金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开办粮食信贷业务,加快信贷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以贷款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载体,农发行作为以执行国家粮棉购销政等为主要目标,专注于为粮棉流通提供收购资金贷款的专业型、政等性银行,在市场经营中面临着很大的系统风险,这不仅会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及整体风险防范产生潜在威胁,而且由于农发行信贷资金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方面,其系统风险的存在对于粮食安全也会产生潜在风险,构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扶持和利用期货订单这一有效的企业经营载体,长期困扰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信贷资产定价、企业顺价销售、信贷资金回笼等问题就有了解决手段,可以成为以信贷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期货订单,农发行能够把握贷款活动主动权。

积极支持期货订单经营,农发行可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出市场供求关系和未来价格的走势,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弥补了现货价格滞后性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掌握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深入分析影响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适时调整贷款发放的额度,保证贷款对应的粮食“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为贷款的安全收回奠定基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风险平衡机制,通过期货订单在期现货市场之间的双向保值避险机制,改变过去现货市场封闭管理的弊端,使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后,在粮食现货市场上的价格亏损,必然在粮食期货市场上的实现盈利,监测开户企业在粮食期货市场上的资金收入,能够及时收回粮食现货市场经营亏损造成的贷款损失,从而拓宽贷款收回渠道。

大力发展期货订单,农发行能够稳定贷款使用效率。

回顾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历程,不难发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难点已经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收购的粮食顺价销售问题。

企业能否顺价销售?

何时能够顺价销售?

决定着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本息最终能否全额收回。

农业发展银行能够对其贷款运作实行严密的信贷监管,直至有效遏止贷款不被挤占挪用,但无力影响全国粮食市场价格,更无力影响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也就是无力影响粮食的顺价销售。

随着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非保护价收购的粮食品种增多、范围扩大,定单农业、代购代销等灵活多样经营方式的出现,粮食价格将成为贷款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粮食现货市场价格走低的时候,企业就难以顺价销售,贷款的效益目标不能实现,贷款本息的收回就面临困境。

粮食期货市场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一个避险机制,通过套期保值业务锁定利润,开户企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农业发展银行自然就降低或规避了贷款风险。

(三)可以有效服务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保持粮食市场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政府将主要致力于采取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来调节市场。

期货市场具有信息传导性,调控效率对现货市场影响大约调杠杆效应,可以成为国家调控市场的有效手段,通过期货订单的方式,可以容切期货市场与粮食生产,现货市场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国家利用期货市场调控。

今年上半年玉米期货市场在促进国家宏观政策落实中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政府利用期货订单模式调节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今年3月份,为缓解国内玉米市场丰收价格走低的压力,国家实施了对玉米出口退税、发放300万吨配额的举措,来提振国内玉米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期货市场以高度的灵敏超前性对国家这一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反映。

2月期间,玉米期货价格就因预期政策变化开始反弹;3月上旬政策出台后,玉米期货价格由2月底的1180元/吨猛涨至1330元/吨,短短10多个交易日,上涨150多元/吨,涨幅13%。

目前,在期货上涨的拉动下,产区玉米现货价格已由政策出台前的1020-1030元/吨涨至目前的1080~1100元/吨,农民增强了今年玉米种植的信心。

由于期货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并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本次宏观调控政策及涨价信息当天就传到现货市场各个层面,特别是直达农户,农民对价格上涨信息了解充分,改变了以往宏观调控信息由于现货市场传递环节多、传递周期长、贸易商截留、信号传递中途衰竭,调控效果打折扣的情况;同时改变了过去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仅影响市场局部、力度有限、政策执行效果事倍功半的效果。

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强了人们对国家调控结果的信心,增强了对后期价格上涨的信心,使调控效果立竿见影。

(四)可以有效服务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完善

根据新一轮粮改政策,地方政府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有效的粮食直补、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产销衔接、搞好地方储备等等。

落实这些政策要求、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必须有适应市场的实施手段,必须寻求实施成本和运行效率的有效平衡,期货订单将是有效的实施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