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727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docx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政法系法律事务

专业(05级)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所学专业:

法律事务

所在班级:

05级法律

指导教师:

姓名:

白丽

3.离异父母做好对孩子的教育……………………………………9

4.加大法律和道德的强制力………………………………………9

5.将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9

6.创造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9

参考文献:

……………………………………………………………10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论文摘要]:

父母离婚,对未成年的子女是个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造成精神创伤。

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

有的变为孤独、忧郁、情绪消沉;有的变为粗暴、烦躁。

有的儿童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作用下,发生心理疾病。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子女 性格缺陷

 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更加重视生活的质量和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离婚率成上升趋势,离婚成了一个社会普通的大问题。

一、离异家庭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1.父母对子女不尽抚养、教育责任和教育方法不当

  夫妻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就此解除,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

但有的父母为了自己的解脱、私利、或者再婚、出国、外出经商创造条件,在子女抚养和教育方面互相推托、不尽义务、不负责任、放任自流。

所以有的孩子只能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属抚养,有些监护人并不情愿尽此义务,致使儿童成为弃儿。

也有的父母出于对离婚另一方的仇视和不信任,剥夺了对方对孩子的探视权,当然,也就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父爱或母爱。

不良的教育方法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

有些离异的夫妻常把内心的苦闷、烦恼向孩子宣泄而缺乏耐心、得体的教育。

据调查,夫妻离婚后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过分严厉,甚至打骂、粗暴干涉等不良方法。

2.法律缺乏约束力,执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离婚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是夫妻离婚以及离婚后权利义务的凭证。

判决书、协议书只明确了孩子由谁抚养,抚养费是多少,而对于不执行判决或协议者缺乏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造成有的孩子在父母之间被推来推去,抢来抢去,整日惊恐不安;有的父母不按时交纳子女抚养费(而且抚养费偏低),造成带孩子的一方生活困难。

3、学校对离异家庭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的学校将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列入了工作日程,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有的学校认为这是家庭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

甚至有的儿童还因父母离异,受到老师的另眼看待和同学的歧视。

4.家庭没有温暖,管教难度大

  据少管所介绍,某队70名少年犯中就有11名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占其总数的15.7%。

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管教,长期在社会上游荡,恶习难改。

他们中有的认为少管所条件好,两菜一汤,有电视,有卡拉OK,温暖胜过家庭,越犯罪越有人疼,所以没有负罪感,没有改造的压力。

也有的儿童犯罪前父母谁都不管,犯罪后双方都去探视,为了补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的父母不惜花上几百元为接受管教的孩子送上一双高价鞋。

有的孩子因为手中有钱,不吃少管所的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也有的孩子出去之后,家庭不管,社会不管,不久又重新犯罪。

少管所有的同志说,教育三年,不如出去三天。

二、父母离婚后,对孩子都有哪些影响呢

离婚会引起多方面的后果:

对个人造成压力,不愉快和生活上的障碍;在经济上双方收入减少,造成贫穷女性;在社交生活方面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心情压抑,感到寂寞与孤单……然而,由于父母的离婚影响最大的伤害最深的却是他们的子女。

父母的离异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智力和学业的明显落后。

    离婚家庭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港湾,是为孩子提供养育和社会化服务的关键的场所;父母是保证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父母双全家庭一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由于父母离婚,造成孩子未获得监护权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数量和质量下降,而绝大部分有监护权的父(母)都在外工作,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父母离婚的孩子往往缺少必要的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实际生活的扶助和辅导;又由于父母的离婚引起了家庭经济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和营养水平。

特别是单亲家庭没有能力为孩子购置有助于学业进步的家教服务,教学玩具、书籍和家庭计算机等,迫使这些家庭不得不住在学校设施和生活环境都比较差的社区,增加了孩子受到越轨文化影响的危险,而造成单亲儿童认知成就低落,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阻碍了智力的发展。

2、封闭自卑,主观偏见

由于单亲家庭的儿童得不到双亲的支持和关爱,智力低下,学习成绩下降,就造成了这部分孩子的自卑感。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愿与别人接触,显得不合群,然而他们却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父母的离异导致家庭的瓦解已经给子女带来严重的心理打击,而离婚父母的心理创伤又会加重了这种打击,使他们一时无法适应,造成心理失衡。

原本家中父母的角色示范、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机会都绝对减少,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在家庭外部获取成就的社会能力,如合作妥协和谈判等等。

由于90%的监护人为女性,而具有较高社会与职业地位的父母一方(多为父亲)因婚变离开家庭,对孩子学习的有效帮助和教育选择、指导往往减少这种源于离婚后社会地位的向下移动,也是导致孩子封闭自卑,固执己见的重要原因。

3、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亲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也使个体与家庭成员或家庭环境间失去了均衡的状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由于父母离婚,孩子失去了其中一楷模对像,会无所适从。

当男童由母亲来抚养时,男童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当女儿由父亲来抚养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

因此自我概念对于身心都在发育中的孩子也极为重要。

由于离婚家庭中的子女缺乏父母的模仿对象,因此对自我概念自然比较模糊,对人格完整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

如果父母在儿女还是少年(12-15岁)时离婚,孩子往往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做出反应:

试图避免长大或“快捷”成人。

给少年儿童造成其他令人忧虑的后果,包括挑衅性格增强,自使心丧失,尤其是孤独感,男孩比女孩更有精神抑郁。

父母离异后,早年性活动,酗酒和滥用或依赖药物或毒品等,不友善行为和精神抑郁更可能发生。

如果父母是在孩子5岁前离婚,这些反映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是在孩子10岁后离婚,可能性较小。

而看来,最不可能发生的时期是介于上述两个年龄段之间数年——有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性潜伏期”。

4、影响未来婚姻概念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因此父母的婚姻也会影响子女长大后对婚姻的选择。

离婚家庭的成人子女与父母保持紧密关系的可能性只有完好家庭子女的一半。

他们与之生活一起长大的家长联系较少,而与分离的离婚家长的联系就更少得可怜。

离婚削弱了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

保持婚姻完好和以离异告终的婚姻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夫妻处理冲突和走向和谐的能力。

父母离异的子女可自家长继承应对冲突的无能。

比如,与出身完好家庭的学生推比,来自离婚家庭的大学生更多的是用暴力解决冲突。

他们可能会惹事生非和用拳脚对付他们男女朋友。

父母离异的孩子自己的婚姻不幸福、矛盾激化、与配偶的沟通减少,争吵。

争吵时怒气冲冲大喊大叫和人身攻击其配偶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导致离婚的处理冲突的破坏性方式可代代相传。

比如,父母离异的孩子成年后的恋爱和求爱更为困难,更为短暂。

更有甚者被父母离婚离怕了,干脆不嫁不取。

有一对夫妻是自由恋爱,他们结婚后就经常吵闹,真所谓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而为了两个儿子没有离婚。

待两个儿子工作后才离了婚。

这两个儿子一个36岁,一个38岁都没有结婚。

用他们的话来讲:

父母的婚姻我们觉得害怕我们不想结婚。

离异家庭的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在婚姻的概念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习模仿的对象方面,缺乏一个较正向的对象,相对的就比较会有不良的概念。

据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测算,离婚家庭中有37%的孩子学习不好,20%不守纪律,9%离家出走。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家庭在可见态度上的破裂,离婚前父母的争吵、紧张和对持,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放任,以及家长的劣迹等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

据黑龙江省少管所的调查,女性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占总数的38.3%,男性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占总数的32.5%。

山东省少管所对1990—1994年收押的青少年犯罪进行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和家庭残缺不全的青少年呈现上升趋势。

1990年占12%,1991年占13%,1992年占14.3%,1993年占15%,1994年占18%。

上海市在1993年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查示不健全,缺损型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例是正常家庭的8陪。

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往往采用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

在这种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回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学习。

调查证明:

父母离异的孩子有90%以上成绩较差,从而又容易形成儿童的自卑心理,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三、对策和建议

1、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对离异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带来双方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

而子女,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因其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在压抑的家庭中生活,会很快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因此,无论子女和离异后的哪一方生活,不要在子女面前说或者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以免伤及子女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更压抑,更消沉。

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该做到的,是如何让子女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父母的行为,并接纳这个现实,从而使他们尽快的走出家庭离异的阴影。

2、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等不良性格影响。

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与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

家长最好取得老师的帮助,使教师在获知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特殊情况后,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注意力调整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使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在集体中得到补偿,让他们学会用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喜悦来冲淡家庭离异的阴翳,走出心理阴影。

增进他们与人的交往,克服他们的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发展健康的个性。

学校教师还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能歧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尽量减少其他学生在离异家庭子女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免使离异家庭子女触景生情,引起他们的伤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鼓励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在逆境中成才,鼓励这些子女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能够客观的理解父母,改变这些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观念,适时调整自我的心态,帮助他们自觉的走出心理的阴影。

3.离异父母做好对孩子的教育

   离异父母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念: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即使与配偶离异了,但是,与子女的亲情永远不能割舍,对子女的责任永远不能放弃,对子女进行教育,是作父母者神圣的、永远的责任和义务:

(1)增进亲子交往,改善亲子关系;

(2)重视子女的感受,注意子女情绪;

(3)教育子女信任和尊重他人,学会与人相处

(4)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大法律和道德的强制力

   对不执行法院判决,不尽抚养和教育子女义务的父母及监护人,除强制执行外,还应追究其法律和道德责任,包括经济处罚,党纪、政纪处分。

同时,在各种媒体上进行追踪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5.将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及时掌握离异家庭儿童的思想情况和家庭状况,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要重视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人格的塑造。

同时要教育完整家庭的学生对他们不歧视、不疏远,多关心、多帮助,建立真挚友好的伙伴关系,为他们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除此之外,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

要把关心、教育离异家庭儿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目标。

6.创造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对书报刊、影视作品及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

在不宜儿童活动的场所设立儿童不宜标志,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提高离异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宣传离异父母教育子女的好典型;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宣传,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推广离婚学校的做法,使离婚双方在申请、起诉离婚时就受到必要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严肃、认真地对待离婚问题,尽力降低离婚率。

 

参考文献:

《离异家庭中心理异常的中学生学校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社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