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1125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日文化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

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

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

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

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

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

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

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

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

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

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

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

“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

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

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

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

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

姑娘。

“湖西王庄。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

”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

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

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

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

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

“好鸭!

”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

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

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

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

“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

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

”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

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

”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

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

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

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

”李老壮高声喊着。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

B.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很喜欢自己儿子单位刚刚引进的良种鸭,于是就把它们赶进自己的鸭群。

C.李老壮对姑娘提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

但当他知道这个有礼貌的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后,又对姑娘产生了好感。

D.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E.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5.养鸭专业户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第一段对青草湖及湖边人家生活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

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感到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

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

“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

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

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

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

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

中国的人均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片面之言,三则材料相比,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正确。

D.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

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

”曰:

“知之。

”“知猎狗乎?

”曰:

“知之。

”高帝曰: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

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无害:

无比,无人能胜。

②厄塞:

险要之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写法是王、公和侯这三等。

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都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

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

群臣争功,对高祖封萧何为都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

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无实意。

14.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B.“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C.“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心境。

D.“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E.本词从大处着眼,写作者一路所见之景,景物多样,色调清丽,作者追昔抚今,有感而发,令人动容。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6分)

(3)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2)《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候鸟的动作行为,暗示春天到来的句子是,。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

,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②他苦心孤诣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③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鱼龙混杂。

④不管日方如何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⑤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⑥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C.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进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D.有了教养,学生即便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国民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有谦虚而自信的气度;国家自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被人尊敬的大国。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1

2

3

4

5

6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