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docx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
第二个学期做以下练习(十)至练习(十八)的内容:
练习(十)
一、简述题。
1、什么是词类活用?
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
(四种即可得满分)
答: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规律:
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2)、规则: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
击鼓奏乐
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
下雨
4)、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
唱歌
衣冠而见之。
衣冠: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答:
古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的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动词带上宾语后,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区别两种用法的关键是:
看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否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是否产生动词所产生的变化,如果发出动作、产生变化,则为使动用法,反之,则为意动用法。
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①句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江南岸”,春风吹过后,“江南岸”必将变“绿”,故“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句中“小”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鲁”,孔子登上东山,“鲁(鲁国)”并未因此而变小,故确定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
名词用作动词,王,霸:
称王,称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词用作状语,客,当客人对待。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
(韩非子•五蠹)
形容词用作动词,简,怠慢。
5、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
名词用作动词,度,合法度。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名词用作状语,见项王的状态是从百骑。
7、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的使动,远,使……远。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顼)
动词的使动用法,来,使……来(归附)。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先,以……为先。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用作动词,老,赡养;幼,抚育。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削弱。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名词的使动用法,君,臣:
使君……,使臣……三、查阅《说文解字》,指出下列汉字的结构属于传统六书中的哪一种。
示例:
车:
《说文解字》:
“车,舆轮之总名。
夏后时奚仲所造。
”象形。
行:
<<说文解字》:
“行,道路。
”象形。
及:
《说文解字》:
“逮也。
”会意。
解:
《说文解字》: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会意。
责:
《说文解字》:
“责,求也。
”形声。
亦:
《说文解字》:
“亦,人之臂亦也。
”指事。
虎:
《说文解字》:
“虎,山兽之君。
”象形。
闻:
《说文解字》:
“闻,知声也。
”形声。
诗:
《说文解字》:
“诗,志也。
”形声。
益:
《说文解字》:
“益,饶也。
”会意。
发:
《说文解字》:
“發,射也。
”形声。
适:
《说文解字》:
“適,之也。
”形声。
而:
《说文解字》:
“而,颊毛也。
”象形。
且:
《说文解字》:
“薦也。
”象形.
也:
《说文解字》:
“羹魁柄。
”象形。
四、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
“子谁师?
”曰:
“臣师仲尼。
”公曰:
“仲尼贤乎?
”对曰:
“贤。
”公曰:
“其贤何若?
”对曰:
“不知也。
”公曰:
“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
”对曰:
“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
高几何?
皆曰不知也。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说苑》)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
“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回答说:
“的老师是仲尼。
”齐景公问:
“仲尼有才干吗?
”子贡回答说:
“有才干。
”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
”子贡回答说:
“不知道。
”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
”子贡回答说:
“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
天有多高呢?
都说不知道。
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
2、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
“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
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
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
”子产死。
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
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
(《韩非子》)
译文:
子产作郑国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
他对游吉说:
"我死后,你一定会得到郑国的重用,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制度。
火的样子很可怕,所以人们都避开火焰。
水的样子看起来很弱,可很多人去淹死在水里。
你一定要是你的样子可怕,不要变成淹死人的柔弱的样子。
”子产死了。
游吉不肯实行严厉的制度。
于是郑国的年轻人就在崔泽这个地方竞相作乱,就要逐步的变成郑国的大祸了。
游吉率领车骑与他们作战,激战了一日安一夜才战胜他们。
练习(十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其类型。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介词宾语前置
之:
臣未“闻之”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
疑问句宾语前置,“由何”知吾也。
4、王见之,曰:
“牛何之?
”
宾语前置,牛“之何”。
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疑问句宾语前置,牛羊“择何”焉。
6、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谓是动词
夫子是宾语正常语序谓夫子
夫子之谓就是把夫子(宾语)提前,
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何”异。
8、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1、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第一个‘幼’字属于词类活用
老:
名词作动词,赡养,抚育。
幼:
名词作动词,抚养,教育。
3、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示范”或“给……作榜样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权: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
度:
名词作动词,用尺量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危,使动用法,使….危险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肥甘:
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
动词的使动用法
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名词作动词,捕捉。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名作动,种植衣:
名词作动词,穿上。
10、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仲尼之徒,无道(谈论)桓文之事者,是以(所以)后世无传焉。
2、保(安)民而王,莫(代词,没有人)之能御也。
3、吾不忍其觳觫(惊惧哆嗦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
4、对曰:
“然则(那么)废衅钟与?
曰:
…….“不识(知道)有诸(之乎的合音字)?
5、百姓皆以(以为)王为爱(吝惜)也,臣固知王之(助词,的)不忍也。
6、彼恶(哪能)知之?
王若隐(可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7、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
”夫子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也。
8、明(眼力)足以察秋毫(毫毛)之末,而不见舆薪。
9、然则(所以)一羽之不举,为(因为)不用力焉。
10、舆薪(整车的柴草)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被)保,为不用恩焉。
11、挟(放在胳肢窝下)太山以超(越过)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的确)不能也。
12、“刑(同型,为。
。
。
示范)于寡妻,……以御(治理)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触动)彼而已。
13、抑为采色(彩色)不足视于目与?
……便嬖(即便辟,新事)不足使令于前与?
14、吾何快于是?
将以(用)求吾所(所字词组)大欲也。
15、欲辟(开辟)土地,朝秦楚,莅(统治)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这样)所为求若所欲,犹缘(爬)木而求鱼也。
16、然则(那么)小固不可以敌(为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7、无恒(长久)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至于)民,则无恒产因(因而)无恒心。
18、苟无恒心,放辟邪侈(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无不为已。
及(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刑(用刑法)之,是罔(捕捉)民也。
19、然后驱(诱导)而之(走向)善,故民之(位于主谓之间,不译)从之(助词,的)也轻。
20、此惟(只有)救死而恐不赡(足够),奚暇(顾得上)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盖(通磕,何不)反其本矣。
四、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
我明白告诉你。
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
“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练习(十二)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代词,说明其所属的代词类别。
是人称代词的,说明其在句中所指代的对象,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我,人称代词,指代刘邦。
2、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彼,此,指示代词,从前,现在。
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
斯,指示代词,代前面的内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尔,人称代词,指代子反与元华。
5、若为俑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世家》)
何,疑问代词,怎么。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之,指示代词,代这位姑娘。
7、雍姬知之,谓其母曰:
“父与夫孰亲?
”其母曰: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
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
之,指示代词,代前面那件事情。
8、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其,指示代词,代孙膑的;之,指示代词,代“庞涓恐其贤于己”这件事。
9、苏秦见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
”(《史记·苏秦列传》)
之,人称代词,代苏秦。
10、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二、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型和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僖公四年》)
之,代五伯九侯,第三人称,宾语。
2、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若,你,第二人称,宾语。
3、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之,代陆贾,第三人称。
4、欲利其身,先利而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而,你的,第二人称,定语。
5、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
而,你,主语,第二人称;而,你的,第二人称,定语。
三、古人在对话时,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尊称或谦称,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先生,孟尝君对冯谖敬称。
意思:
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去薛地收债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你,对烛之武的敬称。
意思:
我没有及早重用你,如今情况危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3、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吾子,解张对郤克敬称。
意思:
哪敢说受了重伤,你要忍着。
4、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
贱息,触龙对儿子谦称。
意思:
我的儿子舒祺,最年少,不成器啊。
5、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媪,对太后敬称。
我私自以为太后您爱燕后比爱长安君要多一些。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人员,客气话,指秦伯本人。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么烦请您就那样做吧!
7、与不谷同好,如何?
不谷,诸侯自己的谦称。
意思:
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四、给下列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
“可食乎?
”曰:
“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
“这东西可以吃吗?
”答说:
“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
“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不如把我放了吧。
”楚王就放了他。
练习(十三)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
旋风去:
离开息:
休息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振奋,这里指鼓起翅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
是……还是……”
4、此小大之辩也。
辩:
通“辨”,区别。
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
决:
迅速的样子。
6、彼且恶乎待哉?
且:
还。
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
种植。
8、宋人有善为不龜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龜:
使手不皲裂的洴澼絖:
漂洗。
9、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为:
作为。
10、善刀而藏焉。
善:
等于说“拭”
1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依:
按照;批:
击;导:
引向;因:
顺着
12、东面而视。
东面:
脸朝东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
意动用法,觉得…..少。
轻:
意动用法,认为……轻
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掉转。
15、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巾笥:
都用作动词。
二、查阅有关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两组词。
(一)因: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贾谊:
过秦论)
因:
凭借。
2、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因:
循
3、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因:
根据
4、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史记:
平淮书)
因;沿袭。
5、因释其耒而守株。
(韩非子:
五蠹)
因:
于是
6、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战国策·赵策》)
因:
因为
(二)为:
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史记·陈涉世家)
为:
用
2、善为国者,仓库虽满,不偷于农。
(商君书·农战)
为:
治理
3、窃为大王不取也!
(史记·项羽本纪)
为:
认为
4、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为:
以为,认为
5、子墨子解带为城。
(墨子·公输)
为:
作为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为:
变成
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为:
就(是)
8、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为:
是
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史记·项羽本纪)
为:
替
三、辨析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和意义。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者;语气词,表停顿
2、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者:
代词,……的人
3、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者:
语气词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者:
语气词,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
5、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者;……的人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者:
……的事物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者:
语气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停顿
8、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者:
……的人
四、给下列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桔,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译文:
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不能为公子纠死义,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
有了这三种行径,虽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
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贱的劳作辱没一生。
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练习(十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概念。
1、字母:
声母的代表字。
2、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
3、韵部:
同韵字归并起来,形成一个大类。
4、黏对:
黏,上联对句第二个字与下联初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
每联中初句与对句的第二句平仄相反。
5、三平调:
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6、犯“孤平”: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
7、一字豆:
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
8、对转:
30韵部表中同一横行的韵部之间的转化,条件是转化的元音相同,韵尾不同。
9、旁转:
30韵部表同一纵行同类韵部转化,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10、细音:
韵头、韵尾高位前元音iü的叫细音.
二、填空:
(1)所谓“黏”就是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平仄相反,就叫“失黏”;所谓“对”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叫对,如果平仄相同就叫“失对”。
律诗讲究黏对原则。
(2)古体诗用韵不严格,既可以每一句入韵,也可以隔句押韵;一首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
近体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以不入韵,而偶数句必须入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古体诗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
(4)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5)经过研究,上古有32个字母,有30个韵部。
三、简要回答:
(1)韵与韵母的区别在哪里?
古今四声对应的规律是什么?
答:
韵指主要元音与韵尾,包括韵腹与韵尾;韵母指一个音节除声母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区别主要是看有无韵头。
规律: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2)古体诗与近体诗在用韵上有什么差别?
答:
古体诗用韵不严格,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既可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近体诗除首句可押或不押韵外,偶数句必须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体诗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能用平声韵。
(3)请具体阐释律诗的黏对原则。
答:
所谓“黏”就是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平仄相反,就叫“失黏”;所谓“对”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如果平仄相同就叫“失对”。
律诗讲究黏对原则。
(4)“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谁提出的?
具体所指是什么?
答:
清朝钱大昕提出;
“古无轻唇音”指上古声母没有轻唇音域重唇音区别,并没有轻唇音,即没有“非、敷、奉、微”这组;
“古无舌上音”指上古声母没有舍上音与舌头音的区别,并只有舌头音,即没有“知、彻、澄、娘”这组
四、分析下列几首诗歌的格律。
(加点字为入声字)
(1)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答:
丞(可平可仄)相祠堂何(拗)处寻?
锦(可平可仄)官城(救)外柏森森。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可平可仄)阶碧草自(拗)春色,隔(可平可仄)叶黄鹂空(救)好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可平可仄)顾频烦天下计,两(可平可仄)朝开(可平可仄)济老臣心。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可平可仄)师未捷身先死,长(可平可仄)使英雄泪满襟。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是仄起首句入韵式。
颔联颈联对仗
(2)苏轼《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
答:
东(可平可仄)风知(可平可仄)我欲山行,吹(可平可仄)断檐间积雨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岭(可平可仄)上晴云披絮帽,树(可平可仄)头初(可平可仄)日挂铜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野桃含笑竹(拗)篱短,溪(可平可仄)柳自(拗)摇沙(救)水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可平可仄)崦人家应最乐,煮(可平可仄)葵烧(可平可仄)笋饷春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平起入韵式,颔联颈联入韵
(3)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饶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答:
青(可平可仄)山横北郭,白(可平可仄)水饶东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可平可仄)地一(可平可仄)为别,孤蓬万(可平可仄)里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浮(可平可仄)云游(可平可仄)子意,落(可平可仄)日故人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挥(拗)手自(救)兹去,萧萧班(可平可仄)马鸣。
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