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141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docx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词语归纳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李寄》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

二、理解李寄的形象及其意义,认识故事所昭示的道理。

三、认知课文所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手法。

四、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中国早期小说——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印象。

认识本文在《搜神记》中的突出价值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具应用:

图片、等

讨论法幻灯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李寄》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

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庸岭的险阻、大蛇的猖獗、官府的无能、九女的被吃------铺垫,

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雄形象

招募女童--主动请缨--临行告白----对父母的关爱-----李寄视死如归的镇定与从容

斩蛇过程---准备周全、虑事细密----智慧和勇气----保全自己、为民除害

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作业:

1.阅读干宝《搜神记》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一、导入新课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宣传,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李寄》

二、讲授新课《李寄》

1.关于作者

干宝字令升。

祖籍河南新蔡,幼随父莹南迁,定居海盐。

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召为著作郎。

后参与镇压荆湘流民起义,赐爵关内侯。

东晋初,朝政草创,经王导推荐,领修国史。

历任山阴令、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官。

传干宝少时,父死葬于澉浦青山。

父有一宠婢,

宝母甚妒,推婢于墓中以殉,未料“死而复生”。

干宝因受其事感触,撰《搜神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书中多述神仙鬼怪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许多名篇,如《董永卖身》、《相思树》、《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以深远影响。

干宝学识博通,其著述多已不传。

2.六朝志怪小说

魏晋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不仅诗文创作更具文学意识,小说创作也形成一定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分别出现了专门的辑集。

其时宗教迷信盛行,社会流传的巫术灵验故事、方士的神仙传说都是志怪小说的素材来源。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精辟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当时的志怪小说作品有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刘义庆的《幽明录》,王嘉的《拾遗记》,曹丕的《列异传》,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3.关于《搜神记》

干宝《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的代表作。

《搜神记》的题材来源,据干宝《搜神记序》,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为“考先志于载籍”,一为“收遗逸于当时”,即或抄撮于故书,或采自魏晋时的传闻。

由于干宝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从事写作,精心地加工整理搜罗到的材料,遂使《搜神记》成为不朽的名著。

仙、鬼、怪构成《搜神记》的主要形象系列。

仙人集中在卷一,如赤松子、宁封子、偓佺、彭祖、琴高、刘根、钩弋夫人等;他们或辟谷服食,或乘风雨烟气上下,或双舃化凫,或变化隐形,或劾鬼召神,或呼风唤雨,或画符念咒,都似曾相识。

倒是《董永》、《杜兰香》、《弦超》三篇,在仙故事中别开生面。

兹以《弦超》为例,对《搜神记》的女仙形象略加解剖。

《弦超》所显示的时代色彩是异常浓郁的。

其一,在两汉志怪中,求仙之艰难是被强调的重点,至于仙界的生活究竟如何,人们并不关心,而魏、晋、南北朝志怪作者,却对后者倾注了较多的注意力。

他们

无法为仙界的日常生活安排充实的、富于情趣的内容,遂推测仙人必然活得寂寞无聊。

于是,与求仙相对的另一主题--思凡,便应运而生,因为,人间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

葛洪《神仙传?

彭祖》中的彭祖说: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异毛;率好生僻,不交俗流。

然此等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有若雀化为蛤,雉化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气。

余之愚心,未愿此已。

入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人间。

”彭祖的话,无异于一篇思凡的宣言,只是术士气太浓,给人贪得无厌之感,很难使读者喜欢。

比较起来,读者更愿接受成公知琼的下凡。

她早年失去父母,孤苦无依,天帝可怜她,遂令她下嫁从夫。

这样一来,成公知琼的翩然到来,以常人的观点来看,也是应该热情接纳的。

因为,她毕竟是一位孤苦无依的女子。

设想仙女也会寂寞,也会孤独,也会需要亲人,这使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仙,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

至于董永因至孝感动天帝,天帝令织女帮助他偿债,织女的下凡,理由与成公知琼不同,但在思慕人间生活这一点上,两者并无差异。

  其二,在两汉志怪中,亦不乏女仙,如西王母等,但她们总是居高临下地俯瞰人世。

汉武帝以帝王之尊,在西王母面前亦只能仰视。

甚至在较早的《列异传》中,凡人对女仙的任何不敬的念头,也会招致大难,如《麻姑》:

“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

‘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

’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

”蔡经只是心里想想(“意曰”),麻姑竟大动干戈。

干宝笔下的成公知琼就亲切多了。

自然,她与人的交往仍闪烁着仙凡相通的神秘色彩,所谓“宿世感运”,便传达出此种意味;但成公知琼毕竟和普通女性一样,作为妻子,对她的丈夫满怀恩爱之情。

当她因春光泄漏,不得不与弦超分别时,恋恋不舍,先赠裙衫,再赠诗,然后"把臂告辞,涕泣流离",那份情意,是能感动弦超的;后来,二人因偶然的机遇重逢,悲喜交加,重温旧好,这和人间夫妻的久别重逢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较早涉及人神(仙)相恋的是

赋这种文体,如先秦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读者一向当作虚构的作品来看;并非偶合,《弦超》的本事亦出自晋张敏《神女赋》(张敏还作有《神女传》),显然亦是虚构。

这篇产生于晋代的虚构故事,将女仙世俗化、凡人化,正是魏晋知识阶层人格觉醒的标志之一,难怪人情味如此浓郁了。

  其三,两汉志怪中的女仙,其容貌之美已得到大笔渲染,如《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

“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但对女仙的才情似未予重视。

而《弦超》在简洁地交代成公知琼“非常人之容”后,一再写她长于诗、文,其文“既有义理,又可以占吉凶”,其诗可用于抒发别情,才色兼具,已近于唐人传奇中的佳人了。

上述三个特点,表明魏、晋、南北朝志怪的女仙形象已相当丰满。

鬼故事集中在十五、十六两卷,其中名篇颇多,如《河间郡男女》、《苏娥》、《秦巨伯》、《紫玉》、《卢充》、《贾文合》等。

《河间郡男女》所描述的坚贞不渝的恋情是异常感人的。

更值得注意的也许是王导对河间女复活所作的解释:

“以精诚之至,感于天地,故死而复生。

”在当时人看来,感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河间女复活即是例证之一。

  《搜神记》卷一一《韩凭夫妇》亦旨在突出感情的永恒性。

宋康王欲夺韩凭的妻子何氏,致使这对忠贞的夫妇先后自杀殉情。

何氏在遗书中请求康王将他们夫妇合葬,可是残忍的康王却故意将二人分埋,使两冢遥遥相望,并以挑衅的口气说:

“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出乎康王的意料之外,奇迹居然很快就发生了: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

‘相思树’。

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形亡魂在,肉体虽消失了,但感情永生;对感情永恒性的确信是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糅合在一起的。

  与《河间郡男女》相映成趣的是《贾文合》。

它写贾文合得病而亡,在录送太山前被发现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是误召,放还阳世;途中遇一少女,亦系放还者。

贾文合因喜欢她而提出交欢,少女怕玷污了自己的品行,不肯答应。

复生后,两家有感于二人的奇遇,为之配合。

故事赞扬少女的守礼,

与《河间郡男女》之咏叹坚贞的恋情,各有所侧重。

  《紫玉》和《韩凭夫妇》的相同之处较多。

吴王小女紫玉与韩重相“悦”,“私交信问,许为之妻”。

韩重托父母去求婚,吴王一怒之下,断然拒绝,致使紫玉心情抑郁而死。

韩重从外地游学归来,得知紫玉去世,“往吊于墓前”。

紫玉“魂从墓出”,与韩重相见,并唱了一首哀怨欲绝的歌。

这种感伤情调以及对感情的执著,都与《韩凭夫妇》相通。

区别在于:

韩凭与何氏系夫妻之情,韩重与紫玉为恋人之情。

宋康王因好色而蓄意制造悲剧,是卑鄙的权贵;吴王因不满于女儿的私订终身而拒绝韩重求婚,是个“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父亲。

  《紫玉》还有些内容是无法与《韩凭夫妇》作比较的。

比如对于“死生异路”的强调。

紫玉在唱完那首哀怨欲绝的歌后,唏嘘流涕,邀请韩重到她的墓中去,韩重不愿意,说:

“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他后来虽然进去了,也仅停留了三天三夜。

韩重的这种态度,紫玉表示非常理解:

“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

欲诚所奉,宁不相信!

”并非偶合,在《搜神记》卷一六《卢充》中,当卢充得知“崔是亡人”而他曾“入其墓”时,亦“懊惋”不已;他与崔少府女的婚姻,亦以三日为限。

  “死生异路”的观念在《搜神记》卷四《胡母班》中有更集中的表达。

胡母班走泰山府君后门,让他死去的父亲做了本地社公。

此后,胡母班的几个儿子便相继夭折。

原来,他父亲想念诸孙,将他们召到阴间去了。

泰山府君的一句话点题:

“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无论是《紫玉》、《韩凭夫妇》,还是《卢充》、《苏娥》,读者从中都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鬼的深厚的同情心。

人对她们不带丝毫敌意。

但卷一六《秦巨伯》却写了一个狡诈残忍的鬼:

其本事出《吕氏春秋》卷二三《慎行论?

疑似》。

《吕氏春秋》称这种“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的鬼为“奇鬼”,可见他们本属于鬼中的无赖;正如人类中存在阴贼之徒一样,鬼世界亦然。

这种恶鬼的出现,并不影响志怪作者对鬼的基本同情的态度,正如志怪作者并不因为人类中有邪恶者就仇视整个人类一样。

  怪故事集中在十七、十八、十九三卷。

怪,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妖精,系由年老的动物、植物、器物变化而成,是与人格格不入的异类。

它们作恶多端,常干坏事,并不时幻化为男子,淫人妻女,如《田琰》中的犬怪。

也许有必要指出,在涉及男女关系的志怪小说中,和人恋爱的鬼几乎全是女性(已死的丈夫与活着

的妻子同居属于例外),同样,下凡结婚的也全是女仙。

为什么不是男鬼或男仙呢?

我想,主要因为,倘若一位男仙下凡,或一位男鬼现形,来到人间建立家室,又不能“从一而终”,那就有玷污人妻女的嫌疑。

而女鬼、女仙与人间的男子恋爱,却不会被视为品行不端。

与上述现象成为对照,物怪却常以男性的面目出现在男女关系中,这便鲜明地显示出了怪的可恶。

  物怪有时也幻化成求爱的女性,其中尤以狐最善于蛊惑男子。

如《阿紫》中的阿紫。

后世称善作媚态迷惑人的不正派女子为“狐狸精”,就是由这类故事演变而来的。

阿紫的神通也确实够大的。

王灵孝因而放弃了职守,抛弃了发妻,被救出来后,还恋恋不舍地回顾那段"乐无比"的生活;阿紫之善于媚惑,可见一斑。

至于别的物怪,虽也想方设法媚人,但那本领就小多了。

如《搜神记》卷一八《苍獭》。

苍獭之不高明,从几个方面看得出来:

其一,全身上下都穿着青色的衣服,撑着青色的伞,装束甚为古怪;其二,它诱惑的对象是管堤的小吏丁初,丁初从未见过这样一位女子,现在忽然有个女人冒着阴雨天气走路,不能不引起他的怀疑;其三,丁初快步地走,它也追得很急,但距离却越拉越大,足见其能耐有限。

如此獭怪,却多次用色相来迷惑年轻人,假如有人上当的话,那也只是因为男子太好色(人性的弱点)。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从《搜神记》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魏、晋、南北朝人对物怪的蔑视之意。

无论物怪有多么大的神通,人都不必害怕它们。

采取这种态度的理由是充分的。

第一,人有办法使物怪现出原形,只要带上一只猎犬或一面古铜镜;第二,方士可以服怪,如《搜神记》卷三《淳于智》所写;第三,气豪胆壮、风度旷达足以服怪。

第三类与魏、晋、南北朝的士风相通,故事也较有趣,如《搜神记》卷一八《宋大贤》。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战胜物怪,战胜物怪的前提是自身人格的健全。

卑鄙委琐,利欲熏心,就不仅不能战胜物怪,还会被物怪所捉弄。

《搜神记》卷一七《倪彦思》便是一例。

嘉兴倪彦思家,忽来狸怪,惟闻其声,不见其形。

它来不久,便把奴婢窃骂主妇的话告诉了彦思;彦思觉得有利,遂容许它住在家中,相安无事。

后来,因狸怪提出要彦思的小老婆作陪,触犯了彦思的利益,彦思就请了方士来驱逐它,可是方士也无能为力。

下面的一个细节是意

味深长的:

  郡中典农闻之曰:

“此神正当是狸物耳。

”魅即往谓典农曰:

“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

为吏污秽,而敢论吾!

今当白于官,将人取汝所盗谷。

”典农大怖而谢之。

自后无敢道者。

三年后去,不知所在。

  《倪彦思》表明了一个意思:

人不立德,便不足以胜物怪。

此外,故事还流露出几许愤世嫉俗之情。

试想,“自后无敢道者”,不是暗示人人都有把柄捏在狸怪手中吗?

  在仙、鬼、怪故事之外,《搜神记》还有不少著名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

前者如盘瓠神话(卷一四《盘瓠》)、蚕马神话(卷一四《女化蚕》),后者如东海孝妇传说(卷一一《东海孝妇》)、范式、张劭友情故事(卷一一《范巨卿张元伯》)。

后两个故事成为元代杂剧的重要题材,关汉卿有《窦娥冤》,宫天挺有《范张鸡黍》。

  《搜神记》中还有其他内容,如神灵感应(集中于第四、第五卷)、天灾地妖(集中于第六、第七卷)、瑞应符命(集中于第八、第九卷)、以梦占卜(集中于第十卷)、万物化成(集中于第十二卷)等,它们大都“承于前载”,干宝只是做了辑录、分类编排和文字润色的工作。

如卷一二《落头民》、《■虎化人》、《猳国马化》诸条,本事出自《博物志》;卷一《和熹邓后》、《禾三穗》,本事出自《东观汉记》;从“广异闻”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不高,但干宝搜罗完备,亦功不可没。

有些故事的叙写,较"前载"曲折、生动,见出烹炼之功。

  《搜神记》的问世,标志着“搜神”体在志怪小说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它在中国志怪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都应以此为基点来加以阐述,否则便不得要领。

这一点,我们将在《志怪小说的审美追求》一节加以评述。

4.《李寄》故事在干宝《搜神记》中的价值与意义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作为中国早期小说,《搜神记》中不少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语言还不够丰富;作为志怪小说,《搜神记》主要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主要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表现了相当多的宗教迷信思想。

然而《搜神记》之所以能成为比较有成就的志怪小说集,主要在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局限有所突破,在某些篇章中注入较多的人生意趣,《李寄》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该文志怪的意味除了其中的“大蛇托梦”、“下谕巫祝”等个别内容有所表露,总体上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当时可能实有其事(与我们熟知的《西门豹治邺》故事有一定相似性),也可能是

民间传说,作者进行了记录与加工。

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也远较书中的一般故事更为完整、复杂。

由于作者也是一个史学名家,在语言的驾驭与人物的勾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鬼神或异迹入其笔下就能焕发出动人的光泽,因此李寄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女形象。

另外,李寄故事也是《搜神记》中少有的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篇章,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英勇斗争为民除害,给人以相当的鼓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舞力量。

5.朗读课文并翻译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

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

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

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

(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

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

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

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

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

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

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

父母不答应。

李寄说:

“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

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

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

”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

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

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

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

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

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

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

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

“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

”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

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

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6.课文简析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怯懦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

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

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

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

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

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

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

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

又“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设巧计引蛇出洞。

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奋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

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

其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

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怯懦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

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

7.故事情节分析

《李寄》塑造了有勇有谋、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女李寄的形象。

李寄这一形象是《搜神记》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小说文笔洗炼,全文484字,却一波三折,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应俱全,非常完整。

主要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四步骤”。

“三起三落”是对李寄斩蛇前情节的概括。

“四步骤”是对李寄斩蛇过程的概括。

李寄斩蛇前的故事仅用274字进行交待,文字简约却是波澜起伏,“三起三落”,跌宕起伏。

具体分析如下: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

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

募索童女,未能得到

,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这第三落中又同时含有悬念:

李寄最后去成没有?

她为何去应募?

她会不会被蛇妖吃掉?

)故事至此,三起三落,波澜跌宕,而李寄女又言词恳切,试图说服父母,可“慈怜”的父母,终究不能同意小女自去送死,而李寄的“终不听去”,又使故事陡生悬念。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八字写见她决心之大,也写出了她胸有成竹的把握。

这篇小说对李寄智斩蛇妖的描述亦颇精彩,斩蛇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怀剑将犬,备办米餈;

第二步灌以蜜(左麦右少),穴口诱蛇;

第三步,纵犬啮蛇;第四步,挥剑斫蛇。

这一段是对李寄斩蛇的正面描述,充分地表现了她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而蛇死庭中后,她入蛇穴,举出九女骷髅,发出“汝曹懦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的感慨,以及随后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缓步而归”,这些言行又使我们看到了她深沉、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段写李寄杀蛇后被聘为后,以及其父得官,母姊获赏,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对李寄的充分肯定。

这则小说生动地描述了少女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故事。

作品赞美李寄的机智、勇敢和善良,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英勇智慧、战胜灾害的大无畏精神的歌颂。

8.写作特点

小说的第一个特点是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首尾完整。

故事的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

祭以牛羊不足,它每年还要吞食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接连有九名少女葬身蛇腹。

环境荒僻险恶,蛇妖气焰嚣张,官吏怯懦无能,弱者惨遭荼毒,这一切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