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122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一、科学学科德育范畴

(一)科学道德认识

1.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目标一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产生了许多问题,科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研究,学会了很多知识,并应用这些科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

科学能够解释许多现象。

目标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当新的问题出现时,科学家又会做新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来修正原有的科学知识,新的理论又会引出新的问题。

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科学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目标三科学是探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

科学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科学探究的特点就是以证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

在观察和测量时,要使用温度计、放大镜、尺子、天平等工具,尽量避免误差。

科学家对问题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对证据的分析整理。

2.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认识

目标一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尊重生命。

愿意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了解一些自然保护公约,学习自我约束。

体验、欣赏自然美。

目标二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目标三坚持个人与家庭的绿色消费。

3.遵守社会共同规则

目标一理解到科学技术要为保护环境负责任。

知道科学技术能帮助人类适应环境,防止灾害。

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时要权衡环境方面的因素,这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

个重要指标。

知道废物的回收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垃圾,而废物如何合理回收需要有合理的科学技术

手段。

理解为了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科学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作为能源的方法。

如风能、

潮汐、太阳能发电等。

已有的环境问题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给以解决。

如治理被污染的水域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目标一认识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目标二理解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决定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关注点,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

如为了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等。

目标三理解科学技术拓宽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领域。

如技术发明,使人类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钢铁、合金等材料。

目标四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知道人们要权衡利弊,对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对技术的发展要有社会公约作为约束。

目标五认识新的技术产品一出现,社会要评判技术产品的功能、重要性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5.社会责任感

目标一热爱科学学习。

目标二关心国家的科学发展。

(二)科学道德品质

1.培养科学态度

目标一在从事科学探究、技术设计与制作等活动中,能够坚持求真、求实。

坚持说真话、办实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勇于修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目标二在进行各项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

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能列举自己的证据。

会说明自己的观点。

目标三在解释身边的问题和从事技术设计活动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猜测,设计、实施实验并解释问题。

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或改进实验。

敢于尝试、不怕挫折和失败。

目标四在各项科学、技术活动中,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奉献。

能和他人共同承担任务,并分工实施。

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的看法。

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计较得失。

2.道德意志品质

目标一在探究活动中克服困难,乐于并坚持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目标二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和尊重他人的胸怀。

3.具有民主精神

目标一能够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目标二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

(三)科学道德情感

1.珍爱自然和社会

目标一欣赏和崇敬大自然目标二保护动植物

目标三珍惜资源

目标四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

2.珍惜自己和生命

(四)科学行为

1.守法守则的行为目标一遵纪守法

2.培养守信、守时的习惯

3.积极美化大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目标一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目标二积极参与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活动目标三培养绿色消费观念

年段与学科寓德教育内容

科学学科

政治素质教育

以政治方向、立场、原则、路线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线索的政治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通过对我国重大科学成就与科学事件的了解,生发对祖国的情感,树立热爱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思想素质教育

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

1.通过了解科学家勇于探索的故事或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和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科学对周围社会、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和实践,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关心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感,并为学生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道德素质教育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情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体美德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素质教育

1.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

法纪教育

以纪律、守则、规范、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纪教育。

1.通过组织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和卫生习惯。

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基于证据和推理,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生命世界

1.生物的多样性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通过了解认识周围植物,使学生对身边植物产生喜爱和好奇,乐于观察、比较植物外部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认识市花、市树,了解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体会它带给我们的美感,激发学生关注植物,热爱植物。

●通过上述的学习经历,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破坏植物的行为。

●观察校园、社区等身边的植物(包括市花、市树),整理、开辟展览区。

●在校园内为树木挂标牌,制作校园植物提示牌或“相册”。

●开展种植、照料活动。

●通过观察、比较身边小动物的身体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小动物更多细节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如:

反复观察、多角度观察,真实描述等。

●通过观察,体会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类动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动物相处的问题。

●通过对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分析、了解,发展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意识。

●开展观察、资料搜集巡展。

交流等活动。

●模拟表演活动,如:

模仿动物运动的趣味运动会、动物家园建设发布会。

2.生命的共同特征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生命特征:

动植物的一生

●通过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活动,使学生领悟到长期观察对深入了解栽培植物以及小动物都具有重要意义;愿意克服困难坚持参与、经历活动全过程。

●种植、饲养。

体验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饲养或共同照料小动物过程的乐趣。

●通过对一些生物生命过程的了解,体会生物的复杂、多样性。

●通过了解生物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同时感悟到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调查、收集资料相关事例,分析、讨论事例对人类的影响。

●养蚕,观察蚕的生命过程,了解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生物与环境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不同的动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通过对动植物的外形、生存方式或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自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生命体的摇篮和家园。

我们人类只是丰富多彩的生命类群里的一分子,我们与地球、与其他生命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激发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搜集资料。

●观察活动。

●关注观察活动前学生已有的认识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交流,记载、反映学生认识、感受的变化、发展过程。

●模拟表演动植物间的食物链活动。

生物在不断的进化

●通过对进化过程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进化是在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

初步形成对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意义的认识。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

●讲科学家的故事。

●资料搜集、巡展活动。

●报告会。

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通过学习传递给学生一个意识:

爱惜身体是一种责任。

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

●活动:

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意识、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的大讨论。

(二)物质世界

1.物体与物质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性也改变了;它们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事物是可以变化的,变化时需要一定条件的。

●通过对物质变化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细致、全面观察的品质。

●科学实验:

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方法操作每一个实验。

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

●在了解水资源及其分布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自然水域的美,感受它对人类的重要,感受我们对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通过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物质的变化,渗透物质不灭的观念。

●调查,如:

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或调查所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况;或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源。

●溶解实验。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重要物质

●通过活动认识到空气是物质。

●激发学生乐于从多个角度探究认识问题的科学精神。

●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实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

感受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对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

2.运动与力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常见的力

●通过对力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条件发生变化,物体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推手游戏: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人相对站立间有一定距离,可手掌相对也可相互分开,在听到口令时用力。

●测量力的大小。

●调查各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量的表现形式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初步了解古代北京体现声音科学的典型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增强对声环境的初步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的崇敬之情。

●搜集天坛回音壁的资料

(或参观)。

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大胆想象和质疑的学习品质。

●古代科学家墨翟的故事。

●光传播实验及分析研讨。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中接入电器会改变电流的大小

●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实验现象,渗透能量可以转换的观念

(如一部分电能转换为热能)。

●制作:

自制水果电池。

●阅读有关电池发明、发展的资料。

●组装简单电路。

●关注用电安全。

具有磁性的物体可以对物体产生作用

●通过学习,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对推动社会文明起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探究磁的兴趣。

●探究磁铁性质实验。

●阅读资料,了解指南针的历史。

能量的转换

●感受科学技术能帮助人类适应环境。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调查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应用事例。

●观察、分析相关事例如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等设备中的能量转换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领域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

地壳至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通过了解科学家勇于探索的故事或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和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知道科学技术能帮助人类适应环境,防止灾害。

●科学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创设情境,组织观察现象、搜集信息并建立联系的研讨活动。

●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的科学实验。

●阅读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

2.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的历程,教育和鼓励学生做科学要具有大胆想象、勇于实践、不怕牺牲的执着精神。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

●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行为变化。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而形成了四季

●人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产生了许多问题,因为科学家的探究,四季成因得到了科学解释。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体会到科学家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推理。

●搜集动植物受季节影响的资料,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撰文、唱歌、图片剪贴)表达、交流。

●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太阳系只是我

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理解科学家对太阳系及其宇宙其他星

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研究、不断认识、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来修正原有的科学知识的过程,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感受到科学家对问题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对证据的分析整理。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对太阳的探究以及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测量并记录太阳、影子、温度的

变化。

●搜集资料:

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观察日冕和圭表的模型或图片。

3.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中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尽可能节约能源

●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知道人们要权衡利弊,对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对技术的发展要有社会公约作为约束。

●辩论会或专题论坛:

了解节约能源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可以采取的行动建议

4.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影响生态平衡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调查活动及专题演讲。

如1:

列举人口过度增长的事实(数据),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如2:

列举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自然环境的实例,通过论坛活动,使学生理解这些活动会引起局部乃至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壁报、校外宣传等。

了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方案。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引起不良的环境变化

●坚持说真话。

勇于修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愿意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认识新的技术产品一出现,社会要评判技术产品的功能、重要性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人类需要为保护环境作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珍惜资源。

●知道废物的回收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垃圾,而废物如何合理回收需要有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

●了解一些自然保护公约,学习自我约束

(四)设计与技术领域

1.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特定用途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理解科学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推理。

●在观察和测量时,要使用温度计、放大镜、尺子、天平等工具,尽量避免误差。

●在测量活动中,求真、求实。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仪器,了解其功能。

●运用仪器或观察或测量。

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2.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主题

德育目标

教学活动建议

根据建筑物中构件的用途和条件的限制,设计结构和选择材料

●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时要权衡环境方面的因素,这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设计活动,如设计一个建筑构件,假定它的用途和条件限制的前提下,设计结构和选择材料。

学生评价。

根据结构的要求,可以改变材料的外部特性

●观察实例,调查分析。

仿照生物的结构特征,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的运动结构

●通过从生物体身上获得的灵感,生发欣赏和崇敬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能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设计,并积极改进。

●敢于尝试、不怕挫折和失败。

●观察一些生物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了解它们和仿生机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设计活动。

三、说明

(一)本纲要指定的依据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

内容选择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部分内容,还有设计与技术的部分内容。

(二)科学道德教育既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组成部分。

本纲要对“小学科学学科德育范畴”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列出了反映科学学科特色的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

从教学即教育的原则出发解读本纲要,希望教师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时,不应拘泥于本纲要的主题内容,要善于依据“小学科学学科德育范畴”,积极挖掘课程标准中更多主题内容的德育点,抓住一切教育时机。

(三)本纲要针对德育目标提供的是“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教

学内容、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根据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周期长、可塑性大的特点,重视学习活动的每一个实践环节,通过“有意”、“有序”、“有机”的环境创设,时时渗透,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参与科学活动与交往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和逐渐积累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自我的科学道德意识和科学道德品质。

四、德育课例

认识显微镜设计者:

北京芳草地小学范颖

【材料准备】

分组准备:

托盘、放大镜、被观察物(丝绸、纸张、沙砾、三张切片标本)、记录单;显微镜、显微镜结构图。

【教学过程】

(一)利用放大镜先近距观察丝绸、纸张、沙粒等物,再观察三张玻片标本(叶下表皮、人体血液、洋葱表皮),并且如实记录。

边观察记录,边要思考利用放大镜观察和用眼睛观察有什么不同。

注:

培养学生学会用肉眼和放大镜细致、有序的观察物体,是低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点。

所以,这里就不再把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单独分开了。

(二)展示交流记录。

教师注重鼓励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的进行观察后的描述。

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

【德育目标】

(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将观察现象进行记录,为下节课活动做技能与对比观察体验的准备的同时,初步了解显微镜组成,学会使用显微镜的第一步——调光。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渗透要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微观的观察,则需要借助更为精密的科学仪器帮助的科学方法论。

(三)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初步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汇报、交流中,产生了利用显微镜的动机。

此时,教师就势引导学生认识这位观察物体的“新朋友”。

1.了解它的组成(通过提供构造图,进行自学了解);注:

因为是简易的显微镜,结构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说明书,通过交流正确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因此教师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2.学习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第一步:

调光。

本课结束后,学生对显微镜的组成和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用放大镜对玻片标本进行观察描述的记录单成为下节课重要的学习材料。

这一切,为下节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体验显微镜对人类认识物体的巨大“冲击”,恰当进行德育渗透做好了基础准备。

3.搜集和查阅有关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的资料。

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

【德育目标】

(在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仪器的能力、观察记录的能力、口头表述能力。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显微镜的问世及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促进的观念,渗透选用不同的科学仪器,可以满足不同观察需求的科学方法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记录中细致、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利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方法训练。

2.引导学生感受显微镜给人类带来的变革,从而树立STS的观念。

【教学难点】

1.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有效掌握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2.保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