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289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是上海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2010年要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一个高效、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保障,是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导“十一五”城市交通相关分项规划和区县交通规划的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上海城市交通包括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以及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

  1、“十五”回顾与评估

  1.1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确立了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战略,逐步实施了公共交通优先、机动车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强度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交通体系框架雏形已现。

  1.1.1供应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公共客运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23.6%,占交通出行总量的比重从19.6%上升到24%。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62.92km(总长度65km)增加到147.78km(总长度143km),日均客运量从37万人次增长到163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已达213.6万人次。

地面公交重点增设了新建住宅区、郊区新城以及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线路,日均客运量从724万人次增长到762万人次。

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从213万人次增长到282万人次。

公路省际长途客运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客运发送量从1282万人次增长到2468万人次。

  道路货运 2005年道路货运量达3.3亿吨,占上海城市货运总量的49.6%,比2000年增长15.2%;其中道路集装箱运量达884万TEU,比2000年增长了137.5%。

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载货汽车20万辆,其中营运货车16万辆左右,比2000年增长30.5%。

西北、外高桥、浦东机场、芦潮港等物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并逐步形成规模能力。

  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16.5万个,比2000年净增7.36万个。

社会公共停车泊位达到10000个。

路内停车逐步规范,中心区推行咪表收费。

  交通衍生服务 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租赁、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

汽车维修辆次2005年比2000年增长151.8%。

汽车租赁业初步形成稳定的市场。

驾驶员培训人数2005年比2000年增长72.4%,目前已拥有专业驾驶训练场12家,培训能力30万人次/年。

  1.1.2系统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显著改善

  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承运比例从2000年的4%、74%、22%发展到2005年的14%、63%、23%。

公交车辆更新加快,2292辆高等级车辆已成为引导车型,空调车比例达46%。

长途客车的中、高等级车辆比例达86%。

  道路货运初步形成了集装箱、危险品、省际快运、城市便捷货运等专业运输细分市场,集装箱车、冷藏车、罐体车等专用车辆增长近60%,达到1.7万辆。

  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成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的主体,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地区结合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了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汽车维修基本形成了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为骨干的业态架构。

1.1.3信息化加快推进,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交通信息化从服务行业管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网一库一平台”(行政管理网、行业信息网与公众服务网,全行业基础数据库,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构架已现雏形。

交通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相继开通。

出租汽车、长途客运、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集装箱运输智能卡、危险品运输车辆电子档案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

  1.1.4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政企分开、城市公共客运、道路运输以及静态交通的综合管理体制开始运行。

公共交通确立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基本方针。

地面公交初步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格局,企业总数从63家减少到44家,巴士、大众两大集团占据市场份额的75%;出租汽车已形成行业主导、企业主管、公司化经营的有效管理机制;轨道交通运营初步形成横向适度竞争格局。

  1.1.5岗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十五”以来,城市交通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培训总量达到64.8万人次,约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8%。

出租汽车、地面公交行业高星级驾驶员已达2万名,占驾驶员队伍的13.6%。

轨道交通和汽车维修行业高级和中级工占全行业技术工的比重达到60%1.2存在问题

  1.2.1设施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

  中心区土地高强度开发与交通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

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换乘枢纽建设滞后,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站未形成良好衔接;货运枢纽不足;停车设施缺口较大。

中心城区交通设施的结构、布局和管理仍然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

城市外围和郊区新城镇交通设施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

  1.2.2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地面公交中心区线路过度重复,城市外围区和郊区线网密度不足。

长途客运站点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布局不相适应、班线配置统筹不够、同向班线布局分散。

专业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

小型客车停车泊位总量不足和局部区域场库利用率不高并存。

  1.2.3“公交优先”落实仍未到位,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在设施用地、政府投资、道路资源分配等方面公共交通优先体现不够;对公共交通行业必要财政补贴和合理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线路经营权管理的操作机制有待建立;地面公交区域化经营的新市场格局仍须统筹协调。

出租汽车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确保持续、健康发展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保证。

  1.2.4行业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长途客运、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经营主体分散,缺乏引领市场的骨干品牌企业。

大多数企业仍以低价竞争作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1.2.5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交通信息化进程总体滞后,相关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信息化在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2.6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技能水平较低

  交通行业特别是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行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

公交驾驶员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后继乏人。

  1.3总体评估

  “十五”期是上海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转型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了客运、货运、停车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但是,上海城市交通仍然处在偿还历史欠债和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阶段,城市交通的现状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地位和形象不相适应,与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市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不相适应。

公共交通设施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强,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轨道交通尚未成网,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与国际大都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地面公交服务方式单一,速度和可靠度较高的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网络尚未形成,局部区域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品牌企业未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

停车泊位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泊位比重偏低。

  2、城市交通发展背景

  2.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交通需求持续增长

  2.1.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和世博引擎效应的发挥,上海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客流、货流发展以及城市机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上海的交通需求总量将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

  2.1.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预测2010年上海城市常住人口将接近2000万,比2005年增长约15%。

人口总量增长直接影响交通需求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日出行总量将达5000万人次,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

  2.1.3城市布局调整功能重塑

  上海城市发展空间正从中心城660km2拓展到市域6340km2,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外移。

郊区新城和中心城边缘地区成为出行量增幅最大的区域。

制造、化工等重型产业外迁,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使郊区物流呈现大运量集中运输趋势,中心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物流向小批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方向发展。

以上,基本适应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4世博挑战城市交通

  2010年世博会客流预测将达到7000万人次,日客流量40~60万人次。

世博客流空间上“多线聚焦”、时间上“单向集中”,必须统筹规划建设集客运、货运、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协调高效的交通体系。

  2.2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系统整合提出更高要求

  2.2.1对外交通布局调整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呈现战略性调整,突破原有的两个扇形辐射面限制,形成全方位的对外辐射和集聚。

与之衔接配套的城市交通客货运系统必须同步调整。

  2.2.2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基本形成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

中心区轨道交通逐步成为公共交通的主体,郊区将以R线车站为枢纽向周边地区辐射。

地面公交的线网布局必须进行配套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公共客运系统的整体效率。

  2.2.3机动出行需求快速增长

  至2004年底,上海机动车总量已达202.85万辆,其中汽车83.51万辆(私人小客车占31万辆)。

预测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160~180万辆,私人小客车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心城道路增量的有限性和机动出行需求大幅增长的必然性,排堵保畅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对静态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2.3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变革

  城市交通“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改革后,将形成政企分开、区域差别化管理的新体制,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将主要运用法律法规、专业规划、标准规范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手段,强化对全行业综合管理。

  3、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3.1指导思想

  围绕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和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抓住优化调整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三大环节,着眼于交通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着眼于“以人为本、客畅货通、环境友好”的和谐交通理念落到实处、着眼于中心城与新市镇市域交通、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交通体系的统筹协调,注重前瞻性与操作性、指导性与针对性、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结合,推进客运和货运、动态和静态、市区和郊区交通的协调发展,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

  3.2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点、线、面、块”四大发展要素,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突破设施、体制、机制瓶颈,建成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体化和谐交通体系。

  ——“点”:

推进交通枢纽建设,以枢纽“点”锚固线网,全面改善换乘条件。

  ——“线”:

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协调发展的快速公共交通“线”网,切实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增强公交吸引力。

  ——“面”:

调整优化中心城交通结构,大力发展郊区公交系统,建成覆盖市域的市郊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块”:

促进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和交通衍生服务四大板“块”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共客运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道路货运系统的有序运行,提高交通服务系统的衍生能力和覆盖领域。

  4、“十一五”发展目标

  以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运行为目标,以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交通“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建设,基本建成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客(运)、货(运)、停(车)协调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提供安全、畅达、经济、舒适的城市交通服务。

  公共客运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市域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在交通出行中的主体地位。

中心城以提高速度和可靠度为导向,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和枢纽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郊区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导向,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新城、新市镇公交覆盖率。

基本形成以大容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市区郊区均衡发展、内外交通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

实现“3个一”:

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网络,新市镇与所属的中心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

促进“2个转移”:

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地面公交向轨道交通转移。

中心区轨道交通600m服务半径的站点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地面公交300m服务半径的站点覆盖率达到80%;外围区轨道交通6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20%以上,地面公交3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郊区新城、新市镇的集中城市化地区地面公交5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到2010年,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90万人次,占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占机动出行比重达到65%以上,占机动通勤出行比重达到75%(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

长途客运充分发挥便捷、直达的优势,形成覆盖长三角、辐射中原地区的省际公路客运网络。

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400万人次。

实现短线公交化、中线直达化,长线驿站化。

  道路货运 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导,构建与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相配套的道路货运系统,重点发展道路集装箱运输、省际快运和城市物流配送,形成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道路货运体系,促进道路货运企业整合资源、延伸服务。

培育和扶持3~5个国际上有影响、国内领先的自主知名物流品牌,体现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行政行为,为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的入驻创造条件。

到2010年完成道路货运量3.8亿吨,占全市货运总量的40%。

营运货车总数达20万辆,其中货运专用车达2.9万辆,厢式货车的比重由20%提高到40%。

  静态交通 按照“中心区从紧、外围区适度、外环线外满足”的泊位供应政策,通过调整建筑物配建标准、结合旧城改造和市政、绿化等工程增建及其他措施增加泊位供给总量,使全市停车位供应水平接近世界特大城市水平,机动小客车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同期机动车保有量的12%。

实施“区域差别、价格调控、鼓励开放、错时利用”策略,有效调节需求、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缓解中心城主要商务办公区停车供需紧张和老城区配建不足的矛盾,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协调、与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的停车系统。

  交通信息化 建设以服务和管理为导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全面整合的统一平台。

建成覆盖轨道、公交、出租行业的公共交通应急指挥、行业监管、运营调度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成服务世博会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市域的道路货运信息系统和停车5、“十一五”主要任务

  5.1公共客运

  5.1.1轨道交通

  ——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 重点加强服务世博会和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确保轨道交通分担世博会50%的高峰客流和全日客流,有效疏解中心城地面交通压力;加快中心城与松江、安亭-嘉定、临港等新城之间的市域线建设,促进新城的迅速崛起。

2010年通车里程达到400km,形成500万人次/日以上的运送能力,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中心城40%以上,中心区60%以上),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得到体现。

轨道交通全网络实现“一卡通”和“一票通”。

  ——同步建设换乘枢纽 轨道交通站点与配套换乘设施实行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十一五”结合世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以及新城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东方路-世纪大道、龙阳路、宜山路-凯旋路、铁路上海站、中山公园、徐家汇、真如、虹口足球场、耀华路、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80个大中型重要换乘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便捷换乘。

  ——合理配备运能,优化组织调度 根据网络运营特性,加强运营管理,综合调度运能,缩短高峰时段运行间隔。

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可靠的优势。

  ——建立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化、标准化建设,合理安排车辆段、停车场、供电等资源配置和建设进程,实现车辆制式的相对统一和信号制式的相对兼容。

在实现轨道交通一票换乘和累积优惠的基础上,研究推进轨道交通与其它公共客运方式一票换乘和换乘优惠。

  ——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运营安全监测和应急施救保障体系,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整体安全性能。

  5.1.2地面公交信息系统,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全过程的交通信息服务。

——加快公交场站规划建设 结合轨道交通和对外交通枢纽的建设,配套建设地面公交换乘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增强服务功能。

在推进客运枢纽建设的同时,计划改造、调整中心城区60%占路设置的公交始末站,规范和完善其他沿路设置的始末站,为公交线网的调整优化创造基础条件。

加快中心城公交停车保养场改造扩能和郊区新场建设,“十一五”新增公交车停车泊位5000个,到2010年设计停车保养能力与营运公交汽电车保有量基本持平。

  ——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 中心城以城市干道网络为依托,以客运枢纽为节点,以客流为导向,规划建设300km公交专用道(中心区110km),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车辆运行时速达到18~20km。

郊区新城规划建设城区道路时,统筹考虑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和预留。

深化研究、有序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和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 根据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公交专用道建设和郊区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公交线网布局的调整优化,提高线网效率,形成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与轨道交通合理分工、紧密衔接的新型公交网络。

  中心区(内环线以内) 梳理归并骨干线路,调整区域线,消除公交覆盖盲区,削减不合理重复线路;市通郊线路站点迁移至外围区轨道交通枢纽站点。

  外围区(内外环线之间)合理布设区域线和驳运线,形成以换乘枢纽为中心、通达郊区新城、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公交网。

  郊区(外环线以外)结合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布设连接客源点与客运枢纽的驳运线,有序发展“区域公交”,形成覆盖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的郊区公共交通网。

  ——提高车辆装备的服务和环保水平 积极发展低能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汽电车。

2007年起,新投运的公交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到2010年,欧Ⅱ普及率达到100%,国Ⅲ比例达到35%。

郊区公交根据客流需求和城市化进程适度发展达到国Ⅲ标准的适用车型。

中心区空调车比例达到100%,高等级车使用率达到70%,CNG公交车达到800辆。

公交车辆以低硫柴油为主要能源,积极研究和采用其它可靠的清洁能源和混合燃料。

加强对在用车的检测和管理,采取鼓励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加快老旧车辆的更新,对达不到尾气排放标准和车况差的车辆限期整改和淘汰,不达标车辆不得上线运营。

  ——完善并实施“世博会”配套公共交通方案 按照世博交通总体方案,合理布设直达世博园区的专线公交,调整园区周边地区线网和设站,规划建设连接世博园区的快速公交系统,确保地面公交集疏能力不低于40%。

  ——坚持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公共交通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调控和政策扶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企业成本规制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经营审核。

完善线路经营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完善公交市场格局,实行区域化、集约化经营。

  5.1.3出租汽车

  ——继续推进出租汽车候客设施建设 2010年前在中心城区增建800个出租车候客站和扬招点,总数达到1800个。

  ——优化营运模式 继续控制市区出租车数量,适度发展郊区区域性出租汽车。

要车方式由路边扬招为主逐步过渡到电话定车、站点叫车和路边扬招相结合,中心城里程利用率达到65%以上,郊区达到60%以上,有效降低空驶率,减低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运营效率。

主干道和交通拥堵的中心区、重点区域推行以电调和电话叫车、站点上车为主的要车方式。

  ——改善车辆设施 2007年起新投运车辆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2010年前全部达到欧Ⅱ以上标准。

顶灯出租车总量达5万辆,其中区域性出租车9000辆;全行业以安全、环保——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发挥出租汽车在公共交通中的补充作用和便捷、灵活、个性化服务优势。

提高全行业服务质量,引导郊区出租行业向企业规模化、服务标准化方向发展。

完善覆盖市域范围的顶灯出租汽车统一服务调度系统,加强对行业的监管监控。

  5.1.4长途客运

  ——完善站点布局 结合长途客运总站和南站的投入运营,对不符合规划、设置不合理、设施简陋的客运站点通过线路迁移、功能调整、资产重组等措施有序实施关停并转。

结合虹桥综合枢纽和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建设,规划设置长途客运新站点,提升规划长途客运站点等级,到2010年一级、二级客运站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整合客运线网 调整、完善以长三角城市及周边省市为主要腹地的长途客运班线运输网络。

重点发展500km以下班线,适度发展500~1000km班线;控制发展1000km以上班线。

整合梳理长三角区域短途班线和重复班线。

根据规划站场布局,优化客站线路配置,同向、顺向班线相对集中,推进同向班线捆绑结算等区域化经营模式。

  ——优化运力结构 进一步提升车辆技术等级,推广清洁能源车辆,使舒适环保的高等级客车逐步成为长途客车市场主体。

客运车辆总数达1.3万辆,中高等级车辆占90%以上。

高速客运、干线客运和旅游客运重点发展安全性、舒适性较好的高等级客车,农村、支线客运等发展安全、经济的中级及以上客车。

  ——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调控 强化班线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建立班线经营权管理制度,明确班线经营权的期限、服务、安全等要求以及经营权退出机制。

鼓励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品牌企业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

建立并发布长途客运市场供求指数,以此作为开线、增班、增车依据。

  ——积极稳妥发展旅游客运 强化对旅游及包车客运市场的监管,推进旅游包车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经营。

  ——完善长三角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和运输管理政策,强化班线资源协调利用率,规范客运市场秩序,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客运交通的联动发展。

  5.2道路货运

  5.2.1规划建设物流枢纽

  重点建设和完善与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浦东铁路配套的道路货运枢纽,以及与浦东、虹桥机场相衔接的国际空运物流中心。

在外环和郊环附近规划建设市内货运配送中心和省际公路快运。

推进与区县产业布局相配套的区域性货运场站建设。

  5.2.2构筑货运主通道网络

  强化道路使用功能分配,依托城市外围高等级公路,建设连接海港、空港、铁路枢纽、大型物流园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货运主通道网络,建设与苏浙两省货运主通道相连接的公路快运通道,减少大型货运车对城市环境和城区交通的影响,加快货物集散,提高运输效率。

  5.2.3提升道路货运能力水平

  以货运枢纽为节点,货运主通道网络为依托,重点发展道路集装箱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