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475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x

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

数学史话教案xx二中

1xx艳阳xx珍

第1xx数学史话概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数学尿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数学发展的显著变化

知识理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在中国,最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制。

在不晚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进行的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制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斯蒂文以后)十进制小数才获通用。

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的一般方法。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

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

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

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

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了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所必须用到的运算。

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

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

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九世纪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

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源于古希腊、216世纪时,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

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进行探讨,是从线性方程组引出的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华理论与群论的创立。

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合的理论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

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

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

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了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所必须用到的运算。

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

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

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九世纪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

第2xxxx数学史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xx数学显著变化

过程: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xx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

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3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

《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

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

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

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

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

将一线段按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

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xx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3xxxx数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xx数学显著变化

3.xx数学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

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取得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希腊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从伊奥尼亚学派到柏拉图学派为止,约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第二期是亚历山大前期,从欧几里得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腊陷于罗马为止;第三期是亚历山大后期,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时期,结束于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

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的衰亡,到希腊文化的昌盛,这过渡时期留下来的数学史料很少。

不过希腊数学的兴起和希腊商人通过旅行交往接触到古代东方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伊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岸,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比伦、埃及等古国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文化。

在伊奥尼亚,氏族贵族政治为商人的统治所代替,商人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有利于思想自由而大胆地发展。

城邦内部的斗争,帮助摆脱传统信念在希腊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因此有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

这大大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从宗教分离开来。

米利都是伊奥尼亚的最大城市,也是泰勒斯的故乡,泰勒斯是公认的希腊哲学鼻祖。

早年是一个商人,曾游访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就学会古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并加以发扬。

以后创立伊奥尼亚哲学学派,摆脱宗教,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真理,以水为万物的根源。

当时天文、数学和哲学是不可分的,泰勒斯同时也研究天文和数学。

他曾预测一次日食,促使米太(在今黑海、里海之南)、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两国停止战争,多数学者认为该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

585年5月28日。

他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使法老大为惊讶。

泰勒斯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

伊奥尼亚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等。

他们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左右生于萨摩斯,为了摆脱暴政,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顿。

在那里组织一个政治、宗教、哲学、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

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破坏,毕达哥拉斯被杀害,但他的学派还继续存在两个世纪之久。

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不仅仅认为万物都包含数,而且说万物都是数。

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算术和几何紧密联系起来。

他们找到用三个正整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种公式,又注意到从1起连续的奇数和必为平方数等等,这既是算术问题,又和几何有关,他们还发现五种正多面体。

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显著的不同。

前者研习数学并不单纯为了哲学的兴趣,同时也为了实用。

而后者却不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和宗教联系起来,想通过数学去探索永恒的真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

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人学派”应运而生。

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

在数学上,他们提出“三大问题”:

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二5倍;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一已知圆。

这些问题的难处,是作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希腊人的兴趣并不在于图形的实际作出,而是在尺规的限制下从理论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几何学从实际应用向系统理论过渡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这个学派的安提丰提出用“穷竭法”去解决化圆为方问题,这是近代极限理论的雏形。

先作圆内接正方形,以后每次边数加倍,得

8、16、

32、„边形。

安提丰深信“最后”的多边形与圆的“差”必会“穷竭”。

这提供了求圆面积的近似方法,和中国的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不谋而合。

公元前三世纪,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派,创办学园。

他非常重视数学,但片面强调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实用价值。

他主张通过几何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几何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

这个学派培养出不少数学家,如欧多克索斯就曾就学于柏拉图,他创立了比例论,是欧几里得的前驱。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的大哲学家,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

他的逻辑思想为日后将几何学整理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开辟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希腊数学中心还有以芝诺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他提出四个悖论,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动。

这四个悖论是:

二分说,一物从甲地到乙地,永远不能到达。

因为想从甲到乙,首先要通过道路的一半,但要通过这一半,必须先通过一半的一半,这样分下去,永无止境。

结论是此物的运动被道路的无限分割阻碍着,根本不能前进一步;阿基琉斯(善跑英雄)追龟说,阿基琉斯追乌龟,永远追不上。

因为当他追到乌龟的出发点时,龟已向前爬行了一段,他再追完这一段,龟又向前爬了一小段。

这样永远重复下去,总也追不上;飞箭静止说,每一瞬间箭总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因此它是不动的;运动场问题,芝诺论证了时间和它的一半相等。

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认为线段、面积和立体,是由许多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

计算面积和体积,等于将这些原子集合起来。

这种不甚严格的推理方法却是古代数学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线索。

第4xxxx数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xx数学显著变化

4、xx古代数学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位于尼罗河两岸,公元前3200年6

左右,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尼罗河定期泛滥,淹没全部谷地,水退后,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积。

由于这种需要,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便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

公元前2900年以后,埃及人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法老的坟墓。

从金字塔的结构,可知当时埃及人已懂得不少天文和几何的知识。

例如基底直角的误差与底面正方形两边同正北的偏差都非常小。

现今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

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

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

例如111,象形文字写成三个不同的字符,而不是将1重复三次。

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

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

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1的分数)的和。

莱因德纸草书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2/N(N从5到101)型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的结果。

为什么要这样分解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分解,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这种繁杂的分数算法实际上阻碍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直径减去它的之后再平方。

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

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第5xx中世纪xx数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中世纪xx数学显著变化

5.xx中世纪数学

中世纪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约结束于15世纪。

这一千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十一世纪之前常称为黑暗时代,这时西欧在基督教神学和烦琐哲学的教条统治下,人们失去了思想自由,生产墨守成规,技术进步缓慢,数学停滞不7前。

十一世纪以后情况稍有好转。

希腊文化通过罗马人传到中世纪的很少,这大部分体现在博伊西斯(约480~524)的著作中。

他的《算术原理》大体上是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尼科马霍斯《算术入门》的译本,但若干精采的命题均被删去。

博伊西斯的《几何》取材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但却完全没有证明,因为他认为证明是多余的。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勒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

数学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此后数百年,值得称道的数学家屈指可数,而且多是神职人员。

号称博学多才的比德是英国的僧侣学者,终生在修道院度过。

他的本领是会算复活节(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的日期,和用手指来计算。

稍后的阿尔昆也是著名的英国神学家。

781年左右,接受查理曼大帝的聘请,到法兰克王国担任宫廷教师和顾问。

他所编的算术书,现在看来是相当粗浅的。

热尔贝原是兰斯的大主教,后被选为教皇,改名西尔威斯特二世。

他热心提倡学术,对推动“四艺”(音乐、几何、算术、天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功劳。

十字军远征(1096~1291)使欧洲人接触到阿拉伯国家所保有古代文化宝藏。

他们将大量的阿拉伯文书籍译成拉丁文。

于是希腊、印度和阿拉伯人创造的文化,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便传到了欧洲。

意大利地处东西方交通的要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12、13世纪欧洲数学界的代表人物是斐波那契,他向欧洲人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和位值制记数法,以及各种算法在商业上的应用。

中国的盈不足术和《孙子算经》的不定方程解法也出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

此外他还有很多独创性的工作。

14世纪的法国主教奥尔斯姆引入了分指数记法和坐标制的思想,后者是从天文、地理的经纬度到近代坐标几何的过渡。

英国大主教布雷德沃丁的算术、几何、力学的著作影响也很大。

欧洲第一本系统的三角学作者是雷格蒙塔努斯。

文艺复兴以后,人类摆脱了中世纪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迎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6、十六、十七世纪数学

16、17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的觉醒,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烦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了。

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为了确定船只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观测。

军事方面,弹道学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

准确时计的制造,运河的开凿,堤坝的修筑,行星的椭圆轨道理论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

古希腊以来的初等数学,已渐渐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

在科学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向数学提出新的课题。

首先是哥白尼提出地动说,使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地心说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他的弟子雷蒂库斯见到当时天文观测日益精密,推算详细的三角函数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于是开始制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

当时全凭手算,雷蒂库斯和他的助手勤奋8工作达12年之久,直到死后才由他的弟子奥托完成。

16世纪下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进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观测,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导致后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开普勒的《酒桶的新立体几何》将酒桶看作由无数的圆薄片累积而成,从而求出其体积。

这是积分学的前驱工作。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张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些观点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他的学生卡瓦列里创立了“不可分原理”。

依靠这个原理他解决了许多现在可以用更严格的积分法解决的问题。

“不可分”的思想萌芽于1620年,深受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是希腊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

第6xx解析几何的诞生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几何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解析几何发展的显著变化

知识理解:

线索问题:

1斐波那契的主要数学贡献及其意义是什么?

2在三四次方程求解方面哪些数学家作出了贡献?

3代数符号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及有哪些代表人物?

4欧洲三角学的发展过程中哪些主要人物作出了贡献?

5射影几何的发展过程及其代表人物是什么?

6对数的发明及其代表人物是什么?

7解析几何的诞生及其意义?

概述:

本章概括介绍在向近代数学过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几个领域的数学发展,重点介绍了在代数、射影几何、对数和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中世纪欧洲数学9中世纪的欧洲,公元5世纪-11世纪,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的绝对势力,欧洲文明在整个中世纪处于停滞状态。

12世纪,欧洲是翻译的时代,因此数学开始复苏。

斐波xx(1170-1250):

《算经》,斐波xx数列。

数学的发展与科学的革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直到

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高潮中,数学才真正复苏。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xx数学的发展

(一)代数学:

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与符号代数是两个主要的成就。

1三、四次方程的求解和有关代数方程理论的探索

(1)三次方程的根式解:

费罗(1465-1520)15年发现那形如x3+mx=n(m,n>0)的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

塔塔尼亚发现形如x3+mx2=n(m,n>0)的解法。

卡尔丹(1501-1576)将塔氏方法推广到一般情形的三次方程,并补充了几何证明。

(1545年出版《大法》(ArsMagna))

费拉里(卡尔丹学生)解决那一般的四次方程ax4+bx3+cx2+dx+e=0求解,不久也被写入《大法》中。

(2)复数引进:

xx遇“不可约”,邦贝利引进虚数。

(3)代数基本定理:

xx推断,18Cxx最早证明

(4)根与系数的关系:

xx、xx、xx、格列高里

(5)因式分解定理:

xx

2符号化的发展

过程:

韦达引进,吉拉德、奥特雷德继承、韦达改进

意义:

韦达系统地引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体现了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与简练,从而导致了代数性质上产生重大变革。

他把符号代数称作“类的算术”,代数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形式和方程的学问,因其抽象而应用广泛。

(二)三角学的发展

1精确正弦表:

xxxx

2将三角学独立天文学:

xxxx

10

3系统化:

xx

(三)射影几何的发展

1透视学:

阿尔贝蒂《论绘画》

(1511),数学透视法;

2射影几何:

德沙格(1591-1661),从数学上直接给予解答的第一个人,包含投影变换下的交比不变性质,从对合点问题出发首次讨论了调和点组的理论。

帕斯卡(1623-1662),投射与取景法,帕斯卡定理。

计算技术与对数:

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1550-1617),发现了对数方法。

瑞士工匠比尔吉(1552-1632)1600年耶独立地发明了对数方法简化天文计算。

解析几何:

近代数学本质上可以说是变量数学。

16世纪,对运动与变化的研究已变成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

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就是解析几何的发明,其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上引进“坐标”运算,点与实数对对应,方程与曲线对应,将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

解析几何的前驱是法国数学家奥雷斯姆(1323-1382),《论形态幅度》,解析几何的真正发明者还要归功于法国另外两位数学家笛卡儿合费马,他们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

笛卡儿(1596-1650):

1637发明解析几何,出发点是一个著名的希腊问题——帕波斯问题。

笛卡儿提出了一系列新颖想法,和方法论原则,提出“通用数学的思路”: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

xx:

费马的出发点是竭力恢复失传的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论平面轨迹》。

第7xx十八世纪的数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解析十八世纪的数学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

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十八世纪的数学

7、十八世纪的数学

将微积分学深入发展,是十八世纪数学的主流。

这种发展是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新分支的产生,使数学分析形成了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立的数学领域。

在十八世纪特别是后期,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这一切使十八世纪成为向现代数学过渡的重要时期。

微积分学的发展

在十八世纪,无限小算法的推广,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是循着不同的路线进行

11

的。

不列颠数学家们在剑桥、牛津、伦敦、爱丁堡等著名的大学里传授和研究牛顿的流数术,代表人有科茨、泰勒、麦克劳林、棣莫弗和斯特林等。

泰勒发现的著名公式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幂级数展开来研究函数;马克劳林的《流数论》可以说是对微积分最早的系统处理,该书是为反驳伯克利主教《分析学家》一文而作,后者出于宗教的动机,对牛顿流数论中存在的无限小概念混乱提出了尖锐批评,引起了关于微积分基础的论战。

泰勒、马克劳林之后,英国数学陷入了长期停滞、僵化的状态。

十八世纪初即已爆发的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滋长了不列颠数学家们浓厚的民族保守情绪,他们囿于牛顿的传统,难以摆脱其迂回的几何手法等弱点的束缚。

与此相对照,在海峡的另一边,新分析却在莱布尼茨的后继者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推广莱布尼茨学说的任务,主要由他的学生、瑞士巴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