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695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docx

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心得体会精选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

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

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影片剧照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

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

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

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

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

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

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

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

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

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

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

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

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

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

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

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

正如老兵所言:

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守墓人”:

倡议年轻人看抗美援朝故事传承其精神

  片方原本要在沈阳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起举办观影活动,因为疫情的原因临时取消了。

导演表示非常遗憾,“我们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

陵园里安葬了众多志愿军烈士,我们希望回到这个项目开始的地方,与观众一起,致敬每一位志愿军战士。

无论是当年的抗美援朝,还是当下的疫情、洪灾,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才让我们有美好的未来。

  称自己为“守墓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肖淑芬女士表示:

“作为烈士英灵的守护者,我们倡议,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观看这部《1950他们正年轻》,了解抗美援朝故事,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站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岗,为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肖淑芬女士还表示:

“这部影片是对先烈们的一种告慰。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众多英烈在这里安眠,这里还有镌刻着所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将士的英名墙。

这里也是所有志愿军遗骸的安葬地。

《1950他们正年轻》不是一般的纪录片,它是通过英雄战士的回忆与讲诉,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再一次弘扬,我们要传承好不畏强敌、爱国报国的基因,使其发扬光大。

  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目前已经被正式定档在9月3日,导演也是解释了为什么定档在这一天的原因,因为在9月2日,第八批志愿军烈士将会回国,这部电影也是为了来致敬这一群可爱的人

  由宋坤儒执导的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将于9月3日在全国上映。

片方发布终极海报和一支新的预告,片方表示,9月2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遗骸将回国,选择在9月3日上映,是对志愿军的致敬,倡议大家勿忘历史致敬英雄,一起观看抗美援朝故事。

  新发布的海报中,一名战士奔跑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画面中花的元素非常抢眼,象征着当年入朝的战士是如花一般的年纪,同时红色的花也暗示鲜血浸染的惨烈。

抗美援朝,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我们从未忘记,当年,有百万年轻人响应祖国号召,用血肉为祖国人民筑起一道新的长城,将强敌阻挡在国门之外。

《1950他们正年轻》收录了26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影像,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看他们战火硝烟里的无悔青春,激励新一代的年轻人保家卫国,自强不息。

  26位志愿军老兵首登大银幕9月3日上映意义非凡

  《1950他们正年轻》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首励志感人的“青春”赞歌。

  70多年前,百万青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

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

在军力物力悬殊的那场战斗中,这些年轻人想的是什么?

《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四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以“真实、珍贵、热血青春”的创作初心出发,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当年的战场故事。

  从这部电影发布出来的预告和海报中,大家可以看到这段充满着硝烟的年代,我们国家无数的有志之士,为了国家以及民族的尊严和安全,前赴后继奔赴战场,只为创造一个盛世的中国。

  ?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

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

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庄严的时刻,敬慕的氛围,我们用崇尚的心迎接英雄回家。

9月2日,我国迎回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109名烈士的遗骸以及1226件遗物返回故乡。

2014年至今,已有八批825位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

他们离别时满目战云密布,归来正是繁花似锦。

在“去”与“回”的轮回之间,早已换了人间。

礼兵护送、战机护航、“过水门”,祖国以最尊崇的方式迎接他们——这是对英烈的崇尚,这是对英灵的致敬,更是对那一场“立国之战”的不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抗美援朝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胜利不是轻轻松松得到的。

71年前,许许多多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9月3日,抗美援朝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在全国影院上映。

影片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的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虽然我长到19岁,但背个人还是太费劲了,我都不知道那个劲是哪里来的……”“今天连明天在不在都不知道,那我得干啊,我是战斗员。

”没有人能真正还原战争,除了经历过战争的人。

《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对准当年还都不到20岁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披上战衣,蜕变成战士,在最好的年纪写下了民族永恒的记忆。

从艺术角度来看,《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和传统纪录片一样,执着于用时间轴、章节划分来进行主线把握,而是更偏向于用内在情感的连结来为整个电影搭结构。

毕竟,对于这些当时15至18岁的故事主人公来说,一场血与火的战争就此划分出人生的巨大转折——有人不幸倒下,有人继续前进。

影片以大篇幅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人,呈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在时代的宏观叙事之下,每个真实的个体都不能被忘记,“因为那段历史,需要有人铭记、以史为鉴。

  电影,最终是以眼走心的艺术。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观众反馈看到影片预告,感受到了热血和温情。

有网友说,“被《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感动,我爷爷奶奶也曾是志愿军战士,当年他们跨过鸭绿江,为了民族未来去战斗,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换来如今山河无恙盛世繁华。

”相对于观众的观影热情,制作者们认为这个影片的关键词之一是“珍贵”。

导演宋坤儒说,“纪录他们的故事,再不拍就来不及了”。

1956年,四川荣军院中伤残抗美援朝老兵有两三千人,到去年,就剩下了9个老兵还健在。

本来少年,此去一生。

把健在的英雄搬上银幕,于每一个后来者而言,是荣幸,更是责任。

  《1950他们正年轻》,纪录一首“青春”的战歌。

虽然面对镜头,老人不承认自己是英雄,但他们确实曾用血染的青春换来安宁的盛世。

电影终究是忠实的记录者,随着光与影的延伸,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形象站立在眼前,一段段岁月可证的历史越发清晰起来。

无数观众也得以看见,那场战争不仅仅是爱国精神的胜利,更是中国人乐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的胜利,以“钢少气多”战胜敌人的“钢多气少”正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之道。

有热血青春这么一股子精气神在,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打败!

还有什么胜利不敢夺取!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

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

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

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

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

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

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

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

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

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

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

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

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

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

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

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

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

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

正如老兵所言:

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唱着最悲壮的战歌,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们,把家乡背在身后,向着危险出发了。

  真正到了战场,实际的危险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危险,战争的残酷比他们想象中的更残酷。

  中国人,可能无法唱出完整的抗美援朝战歌,但都能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增添了满腔热血和激昂。

  看了好多表现抗美援朝的影视剧,读了好多关于抗美援朝战士的文字,但听到《1950,他们正年轻》里的老兵们讲述那段历史,没有嘶吼的口号,只有平静的哽咽,他们口中看似苍白无力的文字,却像钝刀子剜心一样,让人感到滴血地疼。

挂满他们胸膛的勋章,在我们看是荣誉,在他们看来,却是沉甸甸不愿提及的回忆,是战友们殷红的鲜血和永远停滞的青春。

  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十几岁的少年,都成了八九十岁的垂暮老人,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太遥远了,以至于老兵们在给儿孙们讲抗美援朝的经历时,儿孙们却不太相信。

  还好,《1950,他们正年轻》的制作团队,找到了这些老兵,他们想尽量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他们要与时间赛跑,因为抗美援朝老兵们不多了,并且还在减少。

刘素谦老奶奶说:

你们来得正好,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

  得益于《1950,我们正年轻》,我们才能看到二十六位不同兵种的老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有怕鬼的侦察兵任红举,在阴森的小磨坊,发现了肠子流出来,血已流干的指导员,了了指导员的心愿,把指导员埋在异乡,为了自己的良心,用钢笔在枯树皮上为指导员写上英雄的墓志铭:

李振唐。

  有《奇袭白虎团》的原型包月禄,在他的描述中,并不觉得那场战斗有多么了不起,就是服从命令,听到声响就打,打完就走,也不知道白虎旗是什么东西,缠在腰上,继续走,他说:

打仗,命都不是自己的。

  有被最好的战友骂“怕死鬼”的薛英杰,冒着敌机运送物资,战友气不过他的谨慎,骂他是“怕死鬼”,因为怄气占了他的位置,一屁股给他拱进了车里,敌机正好扫在战友身上,最好的战友死在了他的怀里,他找遍了烈士陵园,却找不到战友的名字,哭着对镜头说:

希望能为老兵说句话。

  有爱臭美爱照相的刘素谦,她知道自己的状况不是太好,说:

你们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了。

她捧着一本相册,相册里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的容颜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纪,他们的青春留在了最惨烈的战火里。

  有老兵轻蔑地说:

“美国佬他们身上穿着防弹背心,防个屁弹,还不是被打死。

  有老兵平平淡淡地说:

“我杀了好多人,我胆子大我不怕。

  ......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有的胆大,有的胆小,有的有文艺梦,有的爱臭美,他们也会闹情绪,也会吵架,他们被裹挟在战争中,他们讨厌战争,但他们相信未来,他们不希望再有战争,但他们决不投降,他们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他们做的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1950他们正年轻》,他们的精神永远年轻

  影片的最后说: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老兵们正在离我们而去,历史也在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怎能忘记?

  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上线了。

片中,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和平,感人至深。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

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应该在新时代的中国人心中留下印记。

  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4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以“真实、珍贵、热血青春”的创作初心出发,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

26位志愿军老兵首登大银幕,与20多万抗美援朝牺牲战士一起谱写出无悔的“青春”赞歌。

  以前梳理中国近现代史,只知道中国在每一次关键历史节点上取得了胜利,只有了解到这些历史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倾听他们的记忆,才能体会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多么惨烈的牺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人民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将强敌阻于国门之外,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年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自己的使命。

  历史上的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8个月内,先后连续进行5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而这一场场战争的背后,是无数志愿军战士们的流血与牺牲,才换来了这场保家卫国之战的伟大胜利。

时至今日,当年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也在陆续“回家”:

2021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归祖国大地。

在今年的9月2日,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

当年,他们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距离这场战争过去了七十多年,曾经的战士也都成了耄耋老人,但只要一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依然能够记得清许多的细节,那里有战争的胜利之光,有战斗过程的艰苦与危险,也有为战友们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遗憾与哀痛。

我在观看时被影片深深感动,被他们这些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感动,更是被那场正义之战所感动。

正是他们,用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和对敌人最切齿的狠,维护了世界的正义与和平。

  我一直觉得我和志愿军有单方面的特殊情感联结。

因为我的爷爷也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但他几乎从不跟我们细说当年的一切,所以当我坐在影院里,那空荡荡的影院里,看着那些将青春献与祖国的年轻人缓缓道来,我内心的遗憾得到安慰,爷爷回到我的身边,我仿佛靠在他的膝头,在他的讲述中,将他遗失的岁月册页拾起,一页一页,珍重地翻阅。

  我的眼泪在听到刘文的故事时彻底开了闸。

她被炸断了右腿,只剩一根大筋,被战友背在背上,匍匐着往山上爬。

“她还在唱,”任红举老战士说,“她在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影院里还有零零星星几个观众,我们特意坐得很分散,可是那一刻,四下里响起的抽泣声还是那样分明。

  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影评《1950他们正年轻》感受作文大全

  真正的战争是什么?

是一个炮弹飞来,漂亮的女战士只剩下两根沾满碎肉的长辫子。

是在水磨房里遇到一位指导员,衣服一掀,露出的肠子发白,血都流尽了,极度痛苦之下,他的头左右摇摆着,透着求死的欲望。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块银圆,嘴里喊着“妹,妹”咽了气。

  我好像也疼了起来,我在座位上一边忍泪,一边发颤。

  这就是我们这片土地所拥有的年轻的人们。

怕疼,怕黑,爱漂亮,爱照相,有时候也跟战友闹别扭,但他们来到异国的战场,目之所及都是无比惨烈的景象,跃上心头的第一念是“这场仗要是打到中国可就完了”。

  影片的末尾有那么多可爱的年轻脸庞的留影,层层叠叠,盘旋而上,最终环绕着三个字——中国梦。

我的内心无比震动,这三个字一点也不空泛,它就是无数前仆后继、舍身往死的年轻人期盼并相信的未来,也正是我们的现在。

  所以我想,年轻的人,今天我一定要和你们相会。

在这电影院,在这晴空下人群熙攘的广场,在那个垂头一心一意研究玩具的孩子身旁,在那个飞身跑过追上同学的短裙女孩身边,在那个拉着小娃娃慢悠悠散步的妈妈身侧,在这广阔又宁静的人间。

  我一直觉得我和志愿军有单方面的特殊情感联结。

因为我的爷爷也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关于抗美援朝,他留下的不多。

一张在朝鲜的半身纪念照,一块勋章,一双不足巴掌大的朝鲜娃娃的黑色橡胶鞋,我爸爸那一代是人人穿过的。

  有一天,他垂垂老矣,忽然起了兴致,把我唤到身边,嘴里叽里咕噜地学了一句话。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摇摇头。

  “这是朝鲜阿妈在叫她的娃娃回家吃饭呢。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

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

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

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

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

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

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

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

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

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

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

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

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

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

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

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

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

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

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

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

正如老兵所言:

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9月3日,一部纪录片电影横空出世,开播就获得了8.7的高分!

但这部纪录片排片少的可怜,上映6天,却只有230万的票房,甚至因为票房不理想快被影院下映。

  终于,在网友的广大呼吁下,这部纪录片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它就是《1950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的回忆,讲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年轻人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电影很多,但很少有吸引人的佳作,因为影片的还原度并不足以展示战争的真实情况。

  而它,《1950他们正年轻》拍摄团队历时四年拍摄制作,走访50位志愿军战士,最终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将战场画面真实还原。

  71年前,一群风华正面的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他国,为祖国而战,用血肉为祖国筑起了一面城墙。

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地方,而那时,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邀请了各种兵种的老战士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亲身口述自己的经历。

没有经历战场的我们,却从老兵口中感受到战争中最真实的人性。

  当时只有17岁的老兵汤重稀在行军途中,遭遇美军飞机,而他的右手只在一瞬间就消失了。

“敌人的一颗炮弹,就改变了我的命运,”梦想当一名手风琴演奏家的他,梦想也随之葬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