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089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中介体:

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菌毛: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

荚膜: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

芽孢:

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

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

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

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

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接合:

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消毒:

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

毒血症:

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外毒素:

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

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漰解后释放出来。

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原体:

衣原体中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

始体:

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其中大而疏松的颗粒结构,称为始体。

包涵体: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出现嗜酸性、嗜碱性、大小数量不同的圆形、卵圆形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

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是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此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抗原漂移:

是由于基因突变累积所造成的变异幅度小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

抗原转换:

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一种形式,其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菌群失调:

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称为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

把那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双相真菌:

医学上某些重要真菌的营养体在宿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形成酵母菌型和霉菌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

33.假菌丝:

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的细胞串。

培养基:

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肥大反应: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乙副型伤寒沙门菌h抗原和受检者血清进行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细菌的生化反应:

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亦不同,因此代谢产物各异。

检测细菌对各种培养基的代谢作用和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的种类的生化试验。

共栖: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

两种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均获得益处,如白蚁和鞭毛虫。

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世代交替:

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些寄生虫只有无性生殖生,有些寄生虫只有有性生殖,有些寄生虫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两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所需的条件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传染源:

体内有寄生虫生长、繁殖,并能排出寄生虫活史中某一阶段的虫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寄生虫从传染源排除后,在外界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进入另一种宿主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

寄生虫的生活史中能够是人体感染的阶段。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侵入人体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称为寄生虫感染。

带虫者: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易感者:

由于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染状态的人或动物。

土源性蠕虫:

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接触土壤而感染人体的寄生虫。

生物源性寄生虫:

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体的寄生虫。

真菌:

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为多细胞结构,少数为单细胞,由丝状体和孢子组成。

孢子:

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

菌丝体:

菌丝可长出许多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前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无菌操作:

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和局部微环境的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内毒素血症:

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的症状。

亚单位疫苗:

指去除病原菌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用化学方法提取或经基因工程生产制备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核酸疫苗:

也称D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体某种抗原的基因和作为载体的质粒DNA组成,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机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表达的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4%的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即为类毒素。

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

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卫星现象: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发育良好,菌落较大,而距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发育越差,菌落越小,称为卫星现象。

立克次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和恙螨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衣原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

有感染性、结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成为病毒体。

病毒的复制周期:

从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辅助病毒:

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条件致死突变株:

指病毒突变后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生长,而在原原来条件下不能繁殖而被致死。

亚病毒:

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

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

干扰素:

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呼吸道病毒:

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到局部病变或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导致呼吸道外器官病变的病毒。

虫媒病毒:

也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指通过一大类吸血节肢动物(蚊、蜱)叮咬易感的人和脊椎动物而传播相应疾病的病毒,有自然疫源性。

终宿主:

终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是带绦虫的终宿主。

中间宿主:

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

也称储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传给人,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虫宿主。

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旦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才可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一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力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大量增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及粪类圆线虫等。

外斐反应:

用扑通变形杆菌的菌株(OX19,OX2,0X4等)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心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

二、填空题

微生物可分为: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

荚膜、菌毛、鞭毛、芽胞。

细菌生长曲线可划分为: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细菌的性状变异主要包括:

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抗原变异。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

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皮肤常用消毒:

碘酒、硫柳汞、乙醇的、等消毒。

粘膜常用消毒:

氯己定、新洁尔灭、高锰酸钾。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包括:

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癌作用、抗衰老作用。

抗体和补体的作用包括:

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抗体和补体对细菌的溶解作用、抗体和补体对吞噬作用的调理。

病原学诊断包括: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动物实验、药物敏感性试验。

病毒的结构包括:

病毒核心、衣壳、包膜。

病毒的化学组成包括:

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4个步骤:

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病毒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

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复制。

遗传型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重组与重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整合。

非遗传型变异包括:

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基因型混合、互补、增强。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

18.病毒的形态有:

球形、杆状、蝌蚪形。

寄生虫的类别包括:

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长期寄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宿主的类别包括:

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包括:

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包括: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血液各种吞噬细胞的杀灭作用;组织內各种细胞将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抗原的识别和消除作用。

传染源包括:

染有寄生虫的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包括:

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传播。

三、问答题

比较G+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G+:

1.细胞壁:

G+2.强度:

较坚韧3.厚度:

厚,20-80nm4.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5.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6.有磷壁酸无外膜G-:

1.细胞壁:

G-2.强度:

较疏松3.厚度:

薄,10-15nm4.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5.肽聚糖层数:

少,1-3层6.无磷壁酸有外膜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固体培养基:

1.光滑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2.粗糙型菌落3.粘液型菌落(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的菌落)液体培养基:

1.浑浊生长2.沉淀生长3.菌膜生长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

1.菌群失调:

是指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菌种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菌群失调症:

是指当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由此产生的病症。

2.机制: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是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是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的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因素:

1)毒力强弱2)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少3)入侵部位是否合适2.物质基础:

1)细菌表面结构(菌毛和鞭毛)2)释放的侵袭酶类和分泌的细胞外蛋白(如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以及速度:

1.条件:

1)充足的营养物质2)适宜的酸碱度3)合适的温度4)必要的气体环境2.方式: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3.速度:

细菌的生长速度用生长曲线表示,可分为4个期:

1)迟缓期:

是细菌适应新环境,并为不断繁殖准备的阶段。

2)对数期:

是细菌分裂增殖较快的时期,以对数的形式增长。

3)稳定期:

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细菌繁殖和死亡数几乎相等,生长曲线趋于平稳。

4)衰亡期:

细菌死亡数多于繁殖数出现形态的衰退型。

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1.来源:

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2.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3.化学成分:

蛋白质4.稳定性:

60-80℃,30min被破坏5.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6.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因其特殊临床表现7.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外毒素8.基因控制:

质粒、前噬菌体和(或)染色体内毒素:

1.来源:

革兰氏阴性菌2.存在部位:

细胞壁组分,菌体裂解后释出的脂多糖3.化学成分:

脂多糖4.稳定性:

160℃,2-4h才被破坏5.作用方式: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6.毒性作用: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7.抗原性: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8.基因控制:

染色体基因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1)定居部位改变:

某些细菌离开其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

2)机体免疫力低下:

临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实行放射性治疗或发生某些感染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引起感染灶,今儿穿透粘膜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扩散。

3)菌群失调:

在为生态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菌种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且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而产生的病症。

简述细菌侵入机体后可出现显性感染的类型:

1)急性感染:

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月。

2)慢性感染:

发病慢,病程长,数年。

3)局部感染:

感染局限在一定部位,疖,痈。

4)全身感染:

扩散全身,疟状多种多样,出现毒、菌血症。

根据培养基的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1.根据培养基的性质可分为:

液体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肉浸液琼脂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巧克力色培养基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

基础培养基:

普通琼脂平板;营养培养基:

血液琼脂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中固盐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尿素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小脑琼脂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1)血浆凝固酶2)葡萄球菌溶血毒素3)肠毒素4)表皮溶解毒5)SPA6)TssT-1

(2)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两大类:

1)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化脓性感染和全身型化脓性感染。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综合征、葡萄球菌性肠炎及毒性休克综合症。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

为什么:

特点:

(1)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一般病灶局限,脓液粘稠。

(2)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一般病灶弥散,脓液稀薄。

原因:

(1)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血浆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浆凝固。

(2)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可分解结缔组织、DNA等。

简述乙型链球菌感染的重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

1)脂磷壁酸2)M蛋白3)透明质酸酶4)链激酶5)链道酶6)致热外毒素7)链球菌溶血毒素

(2)链球菌所致疾病有三大类:

1)化脓性感染2)中毒性疾病3)超敏反应性疾病

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以及毒性作用:

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1)组成:

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部分。

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

(2)毒性作用:

当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

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之过度分泌钠、钾、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竭和休克而死。

比较支原体和细菌的L型区别:

支原体L型: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生长时需胆固醇(除无胆支原体外),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变成细菌,细菌L型:

在遗传上与原菌有关,生长时不一定需胆固醇,除去诱因,可恢复为原菌

简述引起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1)普氏立克次体以体虱为传播媒介,在虱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播斑疹伤寒。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以鼠蚤和鼠虱为传播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性斑疹伤寒。

(3)恙虫病立克次体以恙螨为传播媒介感染人类,引起恙虫病。

简述主要病原性衣原体的种类及所致人类的疾病:

(1)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

1)沙眼:

由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引起,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包涵体结膜炎:

由沙眼亚种B,Ba,E,F,G,H,I,Ia,J,K血清型引起。

3)泌尿生殖道感染:

经性接触引起的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中有50%-60%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涉及的血清型与包涵体结膜炎的相同。

(2)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LGV)生物变种,引起性淋巴肉芽肿。

(3)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

1)中等大小,无芽孢,周身鞭毛或无鞭毛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2)触媒均为阳性,氧化酶为阴性。

3)除个别外,均还原硝酸为亚硝酸。

4)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5)生化反应活波,分解许多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

6)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流感病毒HA和NA已发生变异,两者的变异相互独立,HA变异的更快,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分为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

抗原漂移是由于基因突变累积所造成的变异幅度小的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引起甲型和乙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导致新的亚型出现,由于人对新的亚型完全没有免疫力,每次抗原转换都曾引起世界性的流感爆发流行。

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形态结构:

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的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病毒体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

核心功能:

病毒核心为病毒的核衣壳,含病毒核酸及核蛋白。

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单链负股RNA,这一特点是病毒在复制中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株的出现。

包膜功能:

保护核心,包膜上有血凝素,血凝素具有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的作用,神经氨酸酶参与病毒的释放,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够抑制神经氨酸的水解作用,但不能中和病毒。

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病毒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2)核酸为单股正链RNA3)耐乙醚、耐酸、耐胆汁4)均能在肠道细胞胞浆中增殖,但多不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侵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导致肠道外的多种疾病。

简述病毒的核心、衣壳和包膜的组成及作用:

1)核心除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外,还有少量非结构功能性蛋白参与,其作用是使病毒在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株的出现。

2)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组成,其作用是:

保护病毒核酸;由于其所含衣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可作为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决定病毒对细胞的嗜性,介导病毒进入易感宿主细胞;具有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3)包膜表面有蛋白质的钉状突起。

包膜的作用是:

保护病毒;介导病毒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具有免疫原性,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包膜是脂质,易被脂溶剂溶解,可作为病毒鉴定的一个指标;包膜蛋白可引起机体发热等中毒症状。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的组成:

(1)HBV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其衣壳外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核衣壳为20面体结构,核衣壳内部有病毒的DNA和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2)HBV的DNA基因组较小,仅约含3200bp,基因组为双链部分环状DNA,由长链和短链组成。

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

HBeAg、抗HBc、抗HBe均呈阳性,结果分为:

“大三阳”,传染性最强。

HBeAg、抗HBc、抗HBe均为阴性,结果分析为“小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HBsAg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HBcAg在血清中不易检出,HBeAg为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指标,HBxAg是与原发行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不作为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

沙门菌所致疾病及致病菌种类:

肠热症: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

胃肠炎(食物中毒):

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

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引起何种疾病:

细菌:

淋病奈瑟菌:

引起淋病和新生儿脓漏眼

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

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尿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支原体:

解尿尿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

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梅毒

结核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荚膜,脂质(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蛋白质。

结核杆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部位侵入易感机体,主要是肺结核。

寄生虫

蛔虫:

生活史宿主:

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口。

寄生部位,空肠回肠。

成虫寿命,1年。

致病性: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诊断:

直接涂片法,浓聚法。

流行:

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传播途径(口)易感人群(女性儿童)防治:

控制传染源(阿苯达搓,甲苯达搓)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鞭虫:

无中间宿主,感染期虫卵,经口,盲肠,3-5年,内芽肿,慢性失血,直接涂片法,浓聚法,流行方式及防治同蛔虫

蛲虫:

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感染期虫卵,经口,盲肠,1-2个月,肛周皮肤瘙痒,查虫卵(早上)查成虫(晚上)流行同蛔虫,防治,控制传染源(同上)切断传播途径(湿擦湿扫勤晒被褥,保护易感人群(同上)

钩虫:

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最终宿主,丝状蚴,经皮肤经口,小肠,5-7年,慢性失血引起贫血,查虫卵(早)查成虫(晚),流行同蛔虫,防治,控制传染源(同上)切断传播途径(补血),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

不易区分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成虫幼虫在同一宿主体,保虫宿主,哺乳动物。

幼虫囊包,经皮肤经口,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上段)幼虫(横纹肌)成虫(1-2个月)幼虫(半年)致病性,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

诊断,问病史,活检找囊包。

流行,传染源(猪)传播途径(经口)易感人群(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季节性)防治,控制传染源(同蛔虫)切断传播途径(猪圈养)保护易感人群(同蛔虫)

丝虫:

中间宿主(蚊)终宿主(人)保虫宿主,感染阶段(丝状蚴)途径媒介,昆虫。

部位,淋巴系统。

致病性,微丝蚴血症,隐形丝虫病。

流行,带虫者(蚊)诊断,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

防治,乙胺嗪药盐

肝吸血虫:

中间宿主(豆螺,鱼)终宿主(人)保虫宿主(肉食类哺乳动物)感染阶段,囊蚴。

途径,经口。

部位,肝胆管,胆管。

寿命(2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