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642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docx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精简

 

周三多管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 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概念(识记)

(一)外国学者的定义

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

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

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

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

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

1、徐国华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

2、杨文士和张雁: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p5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3、管理者:

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识记)

(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

1、20世纪初,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3、当今大多数教科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四种: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二)本书的观点:

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信息收集、处理、维持和分配的过程。

2、决策

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管理的其他职能都离不开决策。

2)步骤: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选择实施战略→作出决定→评估备选方案→监督和评估

3、计划

1)计划是指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2)计划包括战略计划(长远规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年度计划)。

3)主要内容:

1、进度安排;2、方法手段;3、资源配置。

4)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只是计划的祥略程度不同。

4、组织:

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

也就是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过程。

5、领导:

领导(指挥、协调)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

6、控制

计划和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管理者必须识别这种差异,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方法有两种:

一是对行为进行调整;二是对原计划进行调整。

当然,控制要有标准。

7、创新:

创新就是改变现状。

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创新,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

A、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B、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C、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D、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E、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

三、管理者的角色(领会)

1、人际角色

A、代表人角色:

管理者代表一个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B、领导者角色:

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指挥和协调作用。

C、联络者角色:

管理者为了建立和协调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所起的联络作用。

2、信息角色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管理者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信息。

管理者在组织中是信息传递中心和信息传递渠道。

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信息需要量越大。

A、监督者角色:

监控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并从中识别出对组织有用的信息。

环境变化对组织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监督包括收集和整理(处理)信息。

B、传播者角色:

就是作好信息的内部传递工作。

C、发言人角色:

就是作好组织信息的外部传递工作。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是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A、企业家角色:

发现内外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机会并及时抓住。

B、干扰对付着者角色:

解决组织内外部的冲突和问题。

C、资源分配者:

解决组织资源在不同项目上的分配。

D、谈判者角色:

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主要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得实现。

四、管理者的技能(领会)

技术技能:

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五、管理的属性

1、管理具有二重属性(领会):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自然属性:

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3、社会属性: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4、管理二重性的关系。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概述

1、早期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

2、管理活动(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领会)

1、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A、出身背景和经历

B、代表著作:

《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

C、泰罗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领会)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他要求工人树立对工作、同伙、雇主负责的观念;也要求管理人员——领工、监工、企业主、董事会改变对同事、工人以及对一切问题的态度,增强责任观念。

3、泰罗制的基本内容

A、工作定额。

时间和动作研究

B、标准化。

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

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差别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有:

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1、法约尔的贡献

1)出身背景和经历

2)代表著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3)主要理论观点:

(领会)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a、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b、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c、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d、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e、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f、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即管理的职能(管理的五要素)。

经营:

就是努力确保六种固有活动的顺利运转,以便把事业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的成果,从而导致事业实现它的目标。

(2)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A、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报酬合理H、集权与分权I、等级链与跳板J、秩序K、公平L、人员稳定

M、首创精神N、集体精神

2、韦伯的贡献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领会)

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社会组织的基础:

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包括明确的规则、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纪律)。

2)理想的科层组织:

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3)权威的三种类型:

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

4)科层组织的优点:

连续性、明确性、合理性、合法性

5)科层组织的特点

(1)任何机构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3)按层级体系形成一个指挥链

(4)人员间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

(5)每个职位人员的挑选必须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

(6)管理人员实行委任制

(7)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8)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的”公职人员;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按年资和工作成绩综合考虑决定升迁与否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

三、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一)三位先驱者P26

雨果·芒斯特伯格,著作: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3年)

玛丽·福莱特,著作:

《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创造性的经验》

莉莲·吉尔布雷斯

(二)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梅奥的历史背景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

(识记)

第一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年)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实验(1931—1932年)

3、霍桑实验的成果

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士气,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的人际关系。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即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三)主要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洛什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

四、数量管理理论(领会)

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主要内容:

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六要素:

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

五、系统管理理论(领会)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权变管理理论(领会)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管理变量指的是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

七、全面质量管理(领会)

全面质量管理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1)关注顾客

(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4)精确测量(5)授权于员工。

八、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领会)

学习型组织(识记):

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能力(识记):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满足的条件:

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市场的通道

核心资源(P24)识记:

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一、道德的定义(识记)

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即大多数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是人们用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对是错的标准。

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不同,同一组织在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也不一样。

个人的道德标准要与组织和社会的标准相符,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

二、四种道德观(识记)

1.功利观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

2.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

3.公平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4.综合观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综合入商业伦理中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因素

三、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领会)

1、不仅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第二节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领会)

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三、组织结构四、组织文化五、问题强度

第三节 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领会)

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由于个人可能处于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组织在员工特别是管理干部的选择过程中,就必须进行特别的道德考察,剔除道德上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和候选人,做到德才兼备。

在某些情况下,“能人”创造业绩,但如果缺少德性,创造罪恶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

道德准则是减少道德问题,改善道德行为的有效办法。

是表明一个组织基本价值观和希望其成员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一方面,道德准则应尽量具体,以向员工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道德准则应当足够宽松,从而允许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三、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

表率作用奖惩机制

四、设定工作目标

五、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识记)

社会责任:

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社会义务:

是对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的基础。

一个企业当符合了其经济法律责任时,它已经履行了它的社会义务。

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最低要求。

社会反应:

是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它需要对社会变化保持一种敏感,然而不是从长期的社会效益,更多的是认识到流行的社会准则,然后改变其社会参与方式,从而对变化的社会状况作出积极的反应。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识记含义)

1、古典观(纯经济观)

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

现在的管理者大多是职业经理,他们并不拥有自己经营的公司,他们是雇员,对股东负责,股东只关心一件事:

财务收益率。

社会责任行为会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则以该价转嫁给消费者,或是通过较低的边际利润由股东们承担。

2、社会经济观

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

时代变了,社会对企业的预期也在变化,同时也日益依赖于社会,而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经济实体,也不再是经济机构,因而必须建立和维持更大的社会责任。

三、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领会)

(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五、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一)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2、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

3、企业要治理环境。

(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不歧视员工;2、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善待员工的其他措施。

(三)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1、提供安全的产品;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3、提供售后服务;4、提供必要的指导;

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四)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五)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六)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应用:

运用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分析问题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第一节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一)国际化经营的概念(识记)

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领会):

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以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国际直接投资。

(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角度

1)初始发展阶段2)高速发展阶段3)全球竞争阶段

2、企业发展角度

1)出口阶段2)非股权安排阶段3)直接投资阶段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扩张路径:

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经营方式的演变:

出口贸易→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征(领会)

跨国界经营、多元化经营、资源共享、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领会)

利用优势能力

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抵御和分散风险

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一、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领会)

(一)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2、政治的稳定性;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4、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5、法律环境。

(二)经济和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4、科技发展水平;5、社会基础设施。

(三)文化环境

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的国际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4、男性化或女性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是指非人为因素所形成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领会)

一、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三、全球战略的选择

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识记)

信息:

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结果

数据:

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领会)

高质量:

精确、清楚、有序、媒介

及时:

时间敏感性、例外报告、当前、频繁

完全:

范围、简洁、详细、相关

第二节 信息管理工作过程(领会)

一、信息的采集

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选择信息源

二、信息的加工

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鉴别、筛选、排序、初步激活、编写

三、信息的存储

准确性问题、安全性问题、费用问题、方便性问题

四、信息的传播

目的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著

五、信息的利用

指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作一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

3.如果组织中存在所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

如果不存在,则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如果不能,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

六、信息的反馈

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

反馈信息真实准确

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第三节 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要素(领会)(p82)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识记)

1、杨洪兰的定义:

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2、周三多的定义:

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3、本书采用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的定义: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4、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

5、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6、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利用机会,决策要解决问题(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亦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是在特定方向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

);

7、决策涉及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二、决策的原则(领会)

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最优应具备的条件:

A、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订所有可能的方案;

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因为:

A、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见解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者一切情况的信息;

B、对于收集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订数量有限的方案;

C、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三、决策的依据(领会)

1、决策的依据是适量的信息。

2、决策的特点:

目标性;可行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有效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四、决策理论(领会)

(一)古典决策理论(规范决策理论)

1、1950年以前盛行

2、基于经济人假设

3、最优决策原则

4、完全理性

5、目的:

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6、忽略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二)行为决策理论

1、始于1950年代

2、满意性原则

3、有限理性

4、强调非经济因素

5、个人行为表现,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6、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

决策的分类(领会)

战略决策、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