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本班四年级学生。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
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
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语言感悟方面已有一定深度。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热身活动:
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他是——李白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
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
读准音。
)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
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
2、个性读题
①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想看看黄鹤楼吗?
(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
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是什么意思?
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
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
名是著名的名。
(手指课题)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
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
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
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
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
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
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
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
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
“理解诗意”。
)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师边板画边解说:
)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
②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
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烟花三月)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
(课件:
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
(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
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
③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
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
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
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
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板书设计:
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