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780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17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docx

公需科目复习材料

公需科目複習材料

科技行政管理體系與工具既是認識和研究一個國家或區域科技管理活動的組織前提,也是影響科技活動效果的主要因素。

儘管科技行政管理體系與工具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具有階段性和差異性,但是,這種外在制度設計必然與科技活動的內在張力之間產生極大的壓制與促進的矛盾關係,這也是促進制度創新和科技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一節科技行政管理體系概述

科技行政管理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集合,在具體管理活動中,包含多重原則和方式。

科技行政管理體系構成一個國家或區域靜態化的科技管理系統和關係,是決策、組織和控制科技活動,協調科技系統和其它系統間的基本原則和框架。

同時,科技行政管理體系也是一個動態調整的組織和要素集合體,與科技活動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賴。

一、科技行政管理體制

(一)科技

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系。

技術則是通過改造環境以實現特定目標的特定方法。

科學的任務是認識世界,技術的任務是改造世界,技術是從科學到生產的中間環節,是把科學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技術來源於實驗經驗的總結和科學原理的指導。

毛澤東從哲學角度對科學技術的雙重基本功能做了精闢分析,他認為,人們在“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是說,科學和技術都具有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雙重功能。

科學技術還有更廣泛的多種社會功能,其中,最突出、最主要、最現實的功能是生產力促進功能。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江澤民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

未來的科學發展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

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最新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是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基礎資源,是決定生產力水準的首要因素,科學本身是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擎,高新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將不斷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二)管理

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直到目前為止,管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但是,任何一種管理活動都必須由以下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即:

管理主體,回答由誰管的問題;管理客體,回答管什麼的問題;組織目的,回答為

何而管的問題;組織環境或條件,回答在什麼情況下管的問題。

因此,管理可以基本定義為:

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目標,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通過計畫、組織、領導和控制等方式,高效率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過程和結果。

管理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三)體制

管理學中的體制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和管理許可權劃分及其相應關係的制度。

它是國家基本制度的重要體現形式,為基本制度服務。

制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根本制度、體制制度和具體制度,體制為制度的中間層次。

根本制度屬宏觀層次,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等;體制制度屬中觀層次,可以是某些社會分系統方面的制度,如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等,也可以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整體意義上的組織制度,如領導體制、學校體制等;具體制度屬微觀層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如財務制度、工作制度等。

(四)科技行政管理體制

關於科技行政管理體制的概念,目前尚沒有標準的或權威的表述。

例如有的學者認為:

科技行政管理體制,從其核心內容來講,主要是設定參與科技活動的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如政府與企業、高校與研究機構、消費者等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在參與科技宏觀管理中的關係,以及與其他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市場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等①;還有學者認為科技行政管理體制是按照一定規則建立的制度體系或制度安排。

它包括科學技術領域的規劃、管理、資源配置、市場交易、成果評價、產業化運行等方面的制度規則。

包括科技規劃體制、資源配置體制、企業創新體制、產學研一體化體制、科技交易市場體制、科研機構管理體制、專利和智慧財產權保護體制、科技進步評估體制等。

一般來說,科技行政管理體制主要包括組織體系和運行制度兩個方面。

組織體系是指科技管理活動涉及到的有關科技主體包括科技主管部門、科技管理物件、科技仲介機構等。

以一個城市為例,科技主管部門即指市科技局及其下屬區、縣科技管理機構,還包括其他市廳局下設的與科技管理相關的機構;科技管理物件包括城市所轄範圍內的科技企業、市屬科研院所與大專院校以及從事科技事業的自然人;科技仲介機構則包括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諮詢與評估機構、技術交易機構、創業投資服務機構等。

其中,科技主管部門是整個科技行政管理體制的主導者,是科技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科技仲介機構則面向社會(包括科技主管部門和科技行政管理物件)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與管理諮詢等專業化服務。

實際上,大多數的科技仲介機構也是政府管理的物件,只是在其功能上是為政府部門和科技行政管理物件服務的,因此把其單獨劃作一類。

運行制度是指科技行政管理體制的各種運行機制的總稱,即各科技主體之間通過什麼樣的機制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人事制度、科技事項管理制度、科技評價制度、科技監督制度、科技獎懲制度等。

其中,科技事項管理制度是科技行政管理制度的主體與核心內容,包括了科研專案管理、科技資金管理、科技成果及其產業化管理、民營科技企業管理、技術市場管理、科研機構管理、科技園區、孵化器管理等一系列科技事項管理辦法;科技評價制度是科技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原則、評價方法和指標對科技活

動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是科技行政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科技環境和科技行為具有導向性作用;人事制度和科技獎懲制度也是科技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不可或缺的,以上具體關係見圖1—1。

二、科技行政管理

(一)科技行政管理定義與部門關係

科技行政管理是指國家行政機構對科學技術方面所進行的行政管理。

我國科技行政管理的職能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簡稱科技部。

各級人民政府設科學技術管理機構,受同級政府的領導和上級科技部門的業務指導,具體負責組織和協調本地區的科技工作。

科技部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全國科學技術工作,研究科學技術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提出重大的科技研究課題,組織協調科學技術力量進行攻關,具體設置部門和機構關係詳見圖1—2,主要職責是:

(1)貫徹執行黨中央有關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國務院制定發佈的行政法規、決議、命令、指示和規章;。

(2)對國內外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方向,以及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預測,並提出我國優先發展的領域和重大的研究課題;

(3)參加制定科學技術的中長期計畫、年度計畫和重點攻關專案計畫,分配與管理國家科技經費;

(4)組織力量對重大科技專案、成果及技術引進進行論證;

(5)組織力量對重點專案協調攻關並督促檢查;

(6)組織協調重大自然科學基礎研究;

(7)研究科學技術的體制改革和管理工作;

(8)組織協調科技條件的改善工作;

(9)管理科研成果,執行科技獎勵;

(10)負責科技方面的外事工作。

(二)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方式

1.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

(1)“三尊重”原則。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貫宣導的社會風氣,也是我們黨和國家關於知識份子政策的核心內容。

1993年年7月2日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

術進步法》(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三條明確規定:

“國家和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保護智慧財產權。

”從而,“三尊重”原則被以法律的形式表述和固定下來。

這是全社會對待知識、人才的準則,更是科技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須遵從的基本原則。

“三尊重”原則所含內容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體,核心是尊重人才。

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三尊重”原則就是要在全國、全社會創造人才輩出、人才流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境和條件,並為相應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實施提供依據和指導。

同時,在管理工作中要

把大力培養人才、積極發現人才、正確使用人才和大膽保護人才作為科技行政管理的重要職能去抓。

(2)宏觀管理與微觀服務相結合原則。

對國家各級科技主管部門而言,宏觀管理就是制定政策法規,從戰略上對所轄科技活動進行整體調控;對某一研究單位、高校或企業而言,就是制定政策及管理辦法,站在本單位全域的高度,對本單位的科技活動實施管理和監控。

一般來說,政府各級科技主管部門所進行的管理工作應堅持宏觀管理原則,這是由其職能所決定的。

而對基層科技管理而言,面對的是大量具體項目和其他具體的科技活動,直接接觸科技人員。

因此,基層科技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貫徹黨和國家各項科技工作方針和政策,

為廣大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活動提供服務和保障,也就是要把落腳點體現在“服務”和“保障”上。

科技行政管理工作中堅持宏觀管理與微觀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既體現了處於不同管理能級上的管理方法原則和管理側重點,又強調了基層科技行政管理以服務為主、把“管理”融於“服務”中去的思想。

(3)導向與激勵原則。

科技創造是科技活動的核心,科技行政管理要圍繞這一核心採取引導與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去實施管理。

所謂導向,就是在科技人員自由探索基礎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科技人員科研的方向進行引導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通常是通過制定科技發展規劃父計畫)或政策,以發佈專案指南,編制發展規劃、計畫的形式出現,以供科技人員面向社會需求選題。

所謂激勵,就是鼓勵廣大科技人員獻身科技事業,調動他們進行科技創造的積極性。

激勵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各

種科技獎勵政策和制度。

“導向”是保證科技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激勵”是在正確導向的基礎上,對科技創造發明的助推劑。

兩者的有機結合必將有力地推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4)堅持科學決策原則。

在科技行政管理工作中有許多重大事項需要作出。

決策,例如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畫)和科技發展政策,選擇和確定科學技術專案,確定重大專案的技術方案和技術路線等。

近年來我國已在一些重大的科技專案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工程項目中採用了可行性研究方法,包括對一些重大科技決策開始進行定量分析與測算,在系統分析與論證基礎上評選優化方案,並在許多科技評價方面採取專家論證與同行評議法等。

但是,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適合國情的決策制度和決策程式,並且決策支援系統、諮詢系統、評價系統、監督系統和回饋系統也不完善。

特別是對決策責任、決策的有效性進行檢查、監督和評價尚缺乏法律規定。

(5)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原則。

科技體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總政策、總戰略中的一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貫徹執行“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在改革經濟體制的同時,科技體制的改革也進行了成功的實踐。

例如,通過實行技術合同制,開放技術市場,初步建立起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市場機制;通過改革科技撥款制度,轉變了科研機構的

運行機制,增強了科研機構面向經濟建設的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等。

科技體制的改革是一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入的過程,每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對此都必須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把科技體制改革的思想貫穿於整個科技管理工作中。

在項目管理上,應當引進競爭機制;在成果應用上應建立健全市場機制,保護當事人的權益;在科技投入上應講求投入產出之比,注重研究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人事管理上,應健全人才市場,建立多種激勵機制等。

這一切都涉及到科技行政管理的職能工作,因此,科技行政管理必須堅持科技體制改革的原則。

(6)保障原則。

一是對科技人員權益的保障,包括從事科研的權力、科技創造自由的權力、接受培訓和再學習的權力以及科技成果完成者的精神權力和物質權力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保障科技人員科技創造自由的權力和保護科技人員的智慧財產權。

科技創造自由權利的內涵包括師承學派或獨創學派的自由,獨創方法的自由,選擇研究方向、研究課題的自由,尊重科技人員自由組合的意願,保證科技人員公開發表其科技創造成果的自由權力以及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和國際科技合作的權力等。

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國家建立了科學技術獎勵制度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切實保障重大發明、科學發現和其他科技成果完成者的精神權利和物質經濟利益。

二是科研條件的保障,一般是指進行科研所必須的人、財、物的保障。

這是科學技術得以發展的基本保障。

2.科技行政管理方式。

科技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存在於科技管理系統中,是科技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行政管理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強制性和計畫統一性。

從管理範圍和管理物件的宏觀角度來看,國家各級(含各部門、行業、地方)科技綜合管理部門、綜合研究機構(例科學院)、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的科技綜合管理部門一般都以行政管理為主,輔以學術(技術)管理和經濟手段的管理模式。

對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實施的行政管理既有一般行政管理的強制性,同時又區別於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

第一,對科學研究的行政管理方法首先要符合科學技術自身發展規律,不能搞違背其發展規律的強迫命令和瞎指揮;第二,要針對科學技術的不同特點和性質採用靈活的行政管理方法;第三,在管理上要依據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法規來進行,要十分注意党的知識份子政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保駕護航。

三、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性質、類型和設置原則

在整個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科技行政管理機構擔負著繁重的任務,履行著重要職責,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性質科技行政管理機構是對科學技術事業進行有效領導的多功能業務職能部門。

這一性質是由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實質和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決定的。

首先,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實質依賴於科技行政管理的物件、核心、動力和根本目的。

科技行政管理的物件,同其他管理工作的物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資訊五大要素。

這五大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一個特定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要素。

科技行政管理機構運用各種管理的基本功能,對諸因素進行充分利用,並使之與外界環境保持相對平衡,以達到預期目標,進行有效的管理。

科技行政管理的核心和動力是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管理物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工作效率,最有效地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科技管理工作的實質,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去激發人、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潛力,加強系統控制,創造最佳價值的活動過程。

或者說,是對系統、人、價值三個方面實行的最優化整體控制過程。

其次,科技行政管理包含了三個方面管理的統一。

一是對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組織管理

二是對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向生產過程轉化和推廣的組織管理;

三是對科學技術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組織管理。

這三個方面的管理是互相交錯的。

對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組織管理,包括課題的選定,課題研究中的人才、經費、資訊、設備等因素的組織分配和協調使用,研究過程的監督控制,研究成果的鑒定等;

010-011

對研究成果向生產過程轉化和推廣的組織管理,包括研究成果的宣傳介紹,專利的取得,技術的轉讓或出售,建立科研生產聯合體,技術的諮詢和服務,技術的交流和轉移等;對科學技術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組織管理,科學技術為經濟、社會的需要服務,經濟和社會力

量對科學技術大力支持的管理。

這種管理的主要重點在於把科學、技術、生產、經濟、社會的發展納入統一計畫、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軌道中去。

總之,科技行政管理機構是對科技系統及其要素進行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部門①。

(二)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類型

根據不同標準,科技行政管理機構可以劃分為若干不同類型,從層次上劃分,有國家級、省市級、地縣級等不同級別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從管理職能上劃分,有綜合型和專業型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從單位性質上劃分,有政府的、行業的、大學的、企業的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等。

目前,我國自然科學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自成系統,比較健全。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有科技行政管理部門。

省市科委內設有政策處、計畫處、成果處等若干專業管理機構,大學和科研院所內一般設有科技處作為科技管理的職能機構。

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管理力量比

較薄弱,除了省以上成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管理機構,目前,社會科學的管理只能是依靠獨立的科研機構各自設立的管理部門,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科研局,省市設有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管理辦公室,省市社會科學院設有科研處,文科及綜合型大學一般設有文科科研處,企業中設有科技發展技術中心等。

(三)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原則

1.職能原則。

是指管理機構要根據確定的管理目標和任務設立。

任何一個組織都有一定的目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也不例外。

目的不同,任務不同,管理機構的性質、規模、作用也就不同。

職能原則要求管理機構的規模與其管理任務相適應。

比如,承擔宏觀綜合科技管理職能的科技管理部門同承擔微觀、專業管理職能的科技管理部門,在性質、規模、作用、工作要求與分工合作方式上具有區別。

2.專業原則。

科技工作是高智慧勞動,科技分工是高難度專業分工。

作為組織科技工作的管理機構,必須適應高難度專業化的要求。

這一要求表現在管理職能上,其專業性比較強;表現在管理人員素質上,要求其專業素質比較高。

3.精幹、高效、開拓創新原則。

在保證完成管理任務的前提下,機構要力求精簡,人員力求幹練。

機構越龐雜,越難於指揮協調,容易產生內耗,造成精力分散。

機構的龐雜也是官僚主義產生的溫床和土壤,容易導致機構的鬆弛狀態。

機構越精簡,機動性越大,管理效率越高。

所以在完成管理任務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可以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準,理J幀工作關係,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起一個人員少、能量大的科技行政管理機構。

四、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責任務

現代科技行政管理機構的基本職責任務主要有:

決策、計畫、組織、指揮、控制。

1.決策。

決策是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諸如軍事上的指揮、創作上的構思、醫療上的診斷、企業裡的經營管理、科技活動中的發明、工藝技術上的革新等等。

就其決策的本質來說是一個從思維到作出決定的過程,這個決策過程集中體現了人們在對客觀事物全面而又本質的認識基礎上所表現的準備駕馭事物發展的思維能力。

科技行政管理中的決策貫穿於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是科技行政管理系統中的中心環節。

正確的科研決策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步驟。

科研決策普遍存在於科研管理的各個方面,從宏觀科技戰略的制定到課題組的選題,從目標選擇到成果的評價推廣,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研究階段,都存在著有待決策的物件和目標。

所以,決策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和科學實踐,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計畫。

012-013

計畫是指人們對未來事業的發展所做的部署和安排。

計畫職能是把組織的各種活動與未來的目的加以統一,進而對活動的過程做出具體規定的職能。

現代科學技術分工複雜,而且各個環節有著嚴密的協作關係,要把這樣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科學地組織起來,使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協調有序的運行就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嚴密的計畫,從而保證人力、物力、財力和資訊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如果把科技決策視為科技發展的關鍵,那麼科技規劃與計畫則是實現科技決策的必經階段。

科技規劃與計畫的重要性在於:

只有通過它,才能把為實現決策目標而安排的科研專案同各種各樣的條件相互銜接,從而使其成為唯一的把決策變為現實的有效手段。

同時,科學研究管理工作,只有以科技規劃和計畫為核心才能構成一個嚴密的科學的管理體系。

3.組織。

組織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按照一定的宗旨,把分散的人和物按一定的關係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它是發揮管理的職能,達到管理目標的重要形式。

各級組織機構除了全力以赴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注意與上級和同級的資訊溝通,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效地完成單位的總體目標。

一個良好的機構應該表現在:

第一,在保證完成任務、有助於提高管理效率的前提下,機構合理,人員精幹。

第二,分工明確,權責一致,既無消極怠工,又無推諉現象。

第三,能以可靠和有效的方式引進情報,具有迅速地處理資訊的能力,高品質、高效率地完成組織所擔負的任務。

第四,富有彈性,適應環境,不斷創新。

第五,組織內的成員具有較強的協作意願,為完成組織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第六,組織內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4.指揮。

所謂指揮就是指導和引導個人或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實現一定目標的行為過程。

管理機構在管理過程中,起著領導指揮作用。

管理機構?

根據管理的原則和方針,運用組織的權責,通過下達指令、命令等方式,實施領導系統對管理系統的領導、指導和服務,使被管理系統運轉起來,同心協力、高效率完成組織所賦予的任務。

5.控制。

控制就是在實行計畫、指令的過程中,通過預先提示、檢查、考核、評比、總結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及時掌握被管理系統的進展情況,並衡量工作成績,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去除影響正常運行的不良因素以保證各項工作向預定的目標前進。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職能,它是保證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有佈置而沒有控制,那麼這種管理則稱為放任管理,而放任管理則不能有效率地達到預定目的。

第二節科技行政管理工具

科技行政管理工具類型多樣,發揮著調整社會科研資源和政府科研資金投入的功能,研究科技行政管理工具是正確開展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科研經費

科技經費是指國家用於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費用,是國家財政支出預算的組成部分。

既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部門事業費中的科學研究費,又包括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中的科學研究經費。

由於科學研究在整個科學技術工作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科研經費也大部分用於安排科研項目,因此習慣上也常把科技經費稱為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包括以下幾方面:

科研業務費:

測試、計算、分析費,動力、能源費,差旅費,調研和學術會議費,資料、論文版面費和印刷費,文獻檢索、入網等資訊通訊費,學術刊物訂閱費。

實驗材料費:

原材料、試劑、藥品等消耗品購置費,實驗動物、

植物的購置、種植、養殖費,標本、樣品的採集加工費和包裝運輸費。

儀器設備費:

專用儀器設備購置、運輸、安裝費和修理費,自製

專用儀器設備的材料、配件購置費和加工費。

實驗室改裝費:

為改善資助項目研究的實驗條件,對實驗室進行改裝所開支的費用。

不得用於實驗室擴建、土建、房屋維修等費用的協作費:

外單位協作承擔自然科學基金專案部分研究試驗工作的費用。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各級財政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對科學技術的投入。

科研單位積極承擔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課題,廣泛進行橫向聯合,實現技術成果商品化,大力開展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從多方面、多管道逐漸擴大科技經費的來源。

具體來講,科研經費來源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

這是科技經費的重要來源,列入了國家支出預算,由國家和省級財政部門撥給科技主管部門,實行無償、部分有償或全部有償使用。

自籌資金:

在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中,科研機構通過技術合作、技術成果的有償轉讓、科研生產聯合等方式,簽訂技術合同,並按合同取得收入。

銀行科技貸款:

即由國家和地方各銀行每年安排一部分貸款,用於科學研究與開發,用於轉移科技成果、開發新產品等。

專項借款:

如在實施“星火計劃”過程中,國家對地方有一定數量的借款,地方也拿出同樣多的資金與之匹配,均不計利息,按合同規定還款。

規定提留資金: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可從國家重點建設專案總投資中提取1%作為該專案的前期研究經費;從各部門、各地方和企業分管的各級技術改造更新基金中,提取3%左右的經費,用於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